第220章 好姐妹就是要互幫互助。
字數:4075 加入書籤
秦王府。
【光昌十六年,八月。】
【樓蘭和且末爆發激烈的戰爭,雙方血戰數月,傷亡人數已經過萬。】
西域小國之間的戰爭,李瑾瑜不感興趣。
在她看來隻要消滅了匈人和羌人的主力,那些西域小國就是順手的事。
由於不差錢,李瑾瑜通過一年的專業訓練,成功將十萬人的涼州軍團編製補全,並且補全了軍械和軍餉。
有錢賺還有飯吃,涼州軍從士氣到組織度都得到了飛速地提升。
現在擺在李瑾瑜麵前就隻剩下一個問題,那就是糧食。
涼州的屯田隻夠軍隊使用,若是遠征還需要額外的儲備。
這就需要李瑾瑜從蜀州采購,而采購糧食需要的是什麽?那自然就是錢了。
“讓我看看現在涼州的經濟怎麽樣了,稅銀還能不能按照原計劃收上來。”
【涼州紡織公司稱樓蘭的戰爭影響他們的產量,但為了完成你的任務,他們願意砸鍋賣鐵上繳足夠的稅銀。】
李瑾瑜見此,覺得這個紡織公司的忠心可嘉。
想必樓蘭和且末的戰爭讓他們的虧大了。
自己若是還要五倍的稅銀,多少有點竭澤而漁了。
涼州的紡織業如果垮了,自己也不可能這麽從容地練兵和擴軍。
為了可持續發展,李瑾瑜決定為他們免去兩成的稅收,以此來彌補他們因為西域戰爭而遭受的損失。
與此同時。
老大在李瑾瑜在涼州整兵備戰,大肆購買糧草的消息傳到其他人的耳中。
現在除了匈人沒逼數,不知道李瑾瑜要做什麽。
留在京城裏的所有人都知道李瑾瑜要幹什麽。
但是京城大位未定,誰都沒法集中精力對付李瑾瑜,隻能坐視李瑾瑜厲兵秣馬,越來越強。
【在光昌帝的運作下,朝堂針對李瑾瑜的第十二次討論,依然沒有結果。】
【光昌帝強調自己正值壯年,還沒到分家的時候,你們有研究涼州的精力,還不如先把京城重建起來。】
【誰能把京城恢複到以前,那就是功勳卓著,自然就會成為帝國的接班人。】
【光昌帝的大餅說服不了趙王和魏王,但是卻成功讓他們兩黨在朝堂鬥得頭破血流。】
李怡菲現在發現薑還是老的辣。
隻要自己和老三都在京城,那就注定她們都是父皇的棋子。
按照以前的經驗。
在沒有洛塵左右天下的情況下,隻要任由老大發展下去,那天下肯定會落到老大的手裏。
當務之急是要打斷老大的發展勢頭。
但是自己把京城白白送給老三,讓她當皇帝,李怡菲還有點不甘心。
有洛塵在,自己輸了心服口服,現在洛塵誰都沒投奔,已經死在了大火之中。
誰若是輸得一敗塗地,連甩鍋洛塵太強的理由都沒有。
為了先壓製老大,李怡菲決定跟老三臨時合作。
李怡菲心中有此意,李婉荺也同樣。
李婉荺連續輸給洛塵三次,才對洛塵心服口服。
除了洛塵以外,其他人還不配讓她臣服。
【趙王和魏王進行秘密會晤,她們背著各自的黨派秘密達成了統一。】
【兩人討論,與其讓李瑾瑜在涼州從容練兵,然後趁匈人不備,把匈人打個落花流水。】
【還不如由朝廷率先對匈人宣戰,然後任命李瑾瑜為征討大元帥,讓其吸引匈人全部的注意力。】
【而趙王和魏王再幹擾涼州軍的後勤供應,讓涼州軍內部出現問題。】
【隻要涼州軍連後勤供應都保證不了,那麽他們就不會再乖乖聽李瑾瑜的話。】
【這樣京城就可以順應民心,將李瑾瑜的節度使撤下。】
【光昌十六年,八月中旬。】
【在一個平靜的早上,趙王李怡菲突然和魏王李婉荺聯合在了一起,她們認為北方匈人的威脅太大。】
【現在秦王李瑾瑜和寧王李夢琳,已經在邊境厲兵秣馬半年有餘,不如直接將匈人就此鏟除。】
【趙王和魏王的聯合,直接越過了光昌帝的決定。】
【大唐以官方名義向匈人宣戰,任命秦王李瑾瑜為征討大元帥,主要負責對匈人的主動作戰。】
【同時任命六皇女齊王擔任代州督軍,防守匈人的進犯。】
【任命五皇女楚王擔任燕州督軍,同寧王李夢琳共同防守匈人的進犯。】
【匈人單於接到戰書後,一臉莫名其妙,他絞盡腦汁也想不明白大唐國富民強,為什麽偏偏要跟他們草原過不去?】
【不過匈人也不會坐以待斃,在接到大唐的宣戰後,匈人各部落立刻進入到了警戒模式。】
【各部落精銳集中到大單於帳下,作為決戰主力,而其餘各部落在各自區域不斷轉移,采用遊擊運動的方式警戒和作戰。】
與此同時。
秦王李瑾瑜因為好姐妹的助攻,瞬間變得被動了起來。
騎兵閃電戰玩的就是一個出奇兵,趁著敵人無防備,快速將其有生力量摧毀。
現在全天下都知道自己要去討伐匈人,這還怎麽打?
更重要的是自己不打還不行。
現在匈人都動員起來了,自己不過去打,他們就會來騷擾自己。
萬一戰火燃燒到了涼州境內,把自己的基本盤給摧毀了,那她可就再無翻身的可能了。
所以這一戰,她想打也得打,不想打也得打。
“沒辦法,隻能試一下了。”
李瑾瑜將自己手裏的餘錢,全部扔出去購買糧食後,便親自率領涼州虎賁出關討伐匈人。
【光昌十六年,九月。】
【秦王李瑾瑜率領五萬精銳北伐匈人。】
由於所有皇女的注意力都被李瑾瑜和匈人的戰爭吸引。
西域樓蘭和且末的戰爭,自然無人關注。
對於火箭車那種發明,更是沒有人注意到。
但是大唐群賢注意不到這點,西域各國卻不得不重視這場以少勝多的史詩大勝。
大佬們,求一波為愛發電。晚上加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