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大錯不犯,小錯不斷
字數:4544 加入書籤
第566章 大錯不犯,小錯不斷
看著朱皇帝兩眼放光的模樣,楊少峰總是忍不住想笑。
這時候的朱皇帝,怎麽看都像是老謀深算但是又算不太明白的七仔。
比如說這個贖罪券。
老登關注的重點肯定是怎麽印刷贖罪券,怎麽讓夏煜抓幾個願意合作的傳教士。
但是,真正應該關注的重點,難道不是利用搞贖罪券的機會,讓人摸清楚歐羅巴的情況?
不說派大明軍隊去宣揚教化。
起碼也得收複失地才行。
心裏胡亂琢磨一番後,楊少峰便笑著說道:“嶽父大人,小婿剛剛想起來,咱們大明還有大把的土地沒收回來。”
朱皇帝斜了楊少峰一眼,又冷哼一聲道:急什麽?”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現在還沒有徹底滅掉胡元,你就惦記上歐羅巴那邊的土地了?”
楊少峰昂了一聲,理直氣壯的說道:“大明都承認了胡元的法統,自然也該收複胡元時期開拓的土地,要不然不是白認了?”
朱皇帝頓時就被氣笑了:“胡元時期開拓的土地?你也不怕被撐死!”
胡元時期開拓的土地那可大了。
金帳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伊爾汗國,光是這四大汗國的地盤就不知道有多大。
如果算上後來的帖木爾汗國,整個胡元的地盤更是大到沒邊。
大明之所以會承認胡元的法統,為的就是將來能有一天幹掉胡元,然後把這些地盤全都收入囊中。
但是計劃是計劃,現實是實現。
現在的大明別說是收複四大汗國的地盤,就是幹掉胡元的規劃都還沒能實現。
朱皇帝皮笑肉不笑的說道:“還有,如果真要收複那些失地,有胡元的法統固然最好,實在沒有也不影響。”
“普天之下,莫非王地。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手裏的刀子有多快,國庫的錢糧是否充足,百姓的數量,這些才是決定是否收複那些失地的關鍵。”
“法統什麽的,反而不重要。”
楊少峰表示服氣。
或許眼前這個不講理到理直氣壯的模樣才是老登真正的嘴臉?
就在楊少峰暗自吐槽的時候,朱皇帝又將目光投向了夏煜:“傳教士的事情抓緊時間去辦,贖罪券的事情也給咱打聽清楚。”
楊少峰趕忙補充一句:“還得注意那些傳教士,千萬不能讓他們把《農書》之類的東西帶出去,但是像《西廂記》之類的玩意兒,隨便他們帶多少都行。”
……
就在楊少峰和朱皇帝算計著歐羅巴的時候,遠在京城的朱標和李善長、劉伯溫正看著眼前的奏本頭疼。
“數百個牧民從喜峰口跑來投奔大明,請求接收這幾百個牧民,並將之安置到灤縣。”
這是遵化知縣耿興明讓人快馬送來的奏本。
朱標差點兒就被氣笑了。
耿興明之前還帶著衙役跟灤縣知縣搶人,甚至互相寫奏本彈劾。
現在就說要把人安置到灤縣?
“這就是一筆糊塗賬。”
朱標揉了揉額頭,歎道:“寧陽縣出來的這些官兒,真就是沒一個好東西。”
李善長同樣是一副哭笑不得的樣子。
憑心而論,李善長能理解遵化知縣耿興明的做法。
因為遵化缺人但是不缺牧民,或者說遵化想接收這幾百個跑來投奔大明的牧民,但是又不敢安置他們。
畢竟是幾百個牧民,誰知道這裏麵有沒有胡元的探子?
但是直接拒收也不太好。
萬一這些牧民是誠心誠意的來投奔大明呢?
胡元那邊少一個牧民,就等於少一個控弦之士,軍事上的實力就會弱一分。
同樣的道理,大明多爭取一個牧民,就代表自家的實力能增強一分。
畢竟這種情況也不少見。
當初反元的時候,打元軍最狠的就是那些投奔大明的蒙古人。
甚至徐達和常遇春他們數次北征,衝殺起來最凶殘的也是蒙古人,全然一副想要火燒哈拉和林的架勢。
耿興明想要接收這些跑來投奔大明的牧民,也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但是耿興明他辦事兒不地道啊。
想接收又不敢安置,所以就想把人推到灤縣那邊。
你問過灤縣知縣的想法了麽?
至於說永平知府和北平知府……
還是算了吧。
估計他倆也不太想管灤縣和遵化的那些破事兒。
就算是耿興明給北平知府寫公文,北平知府的應對方式也隻會是層層上報。
李善長滿臉無語的歎息一聲,最終還是向朱標拱手拜道:“殿下,臣覺得這幾百個牧民還是直接送去登州安置比較好。”
“畢竟是幾百人,擱在灤縣那邊,終究是個隱患。”
“可是擱在登州府就不一樣了。”
“哪怕其中真有胡元的探子,他們也翻不起什麽風浪。”
朱標嗯了一聲,正想答應下來,劉伯溫卻咳了一聲道:“殿下,臣以為不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標和李善長兩人都是微微一愣,而劉伯溫卻是捋著胡須說道:“把前來投奔的牧民安置到登州府固然穩當。”
但是吧,李善長這個人做事就是太過於穩重。
什麽事情都一板一眼的去做,固然不會出什麽大錯,但是牽扯到胡元牧民跑來投奔大明,這是求穩不求穩的事兒嗎?
劉伯溫意味深長的說道:“上位和駙馬爺不是在寧陽縣麽?讓人再跑一趟寧陽縣,讓上位和駙馬爺去處置不是更好?”
隨著劉伯溫的話音落下,朱標和李善長頓時眼前一亮。
對啊。
寧陽縣那裏還有兩尊大佛呢。
這時候不讓他們頭疼,什麽時候讓他們頭疼?
更何況這裏麵還牽扯到了寧陽縣出身的幾個知縣。
一想到那幾個比滾刀肉還讓人頭疼的知縣,朱標就忍不住有些頭疼。
大錯從來不犯,小錯從來不斷。
罰吧,說不過去。
不罰吧,也說不過去。
賞吧,這些混賬沒一個好東西。
不賞吧,一個個的卻又政績卓越。
無論是所謂的勸課農桑,還是帶領百姓開荒,又或者是折騰各種工坊,這二十幾個知縣都是個頂個的能幹,也確實幹出了成績。
但是帶著衙役四處搶遷移的百姓,罵幾句同僚,甚至寫文章在報紙上罵同僚,又或者是得罪鄉賢士紳之類的破事兒,他們幹起來同樣是得心應手。
喜歡奮鬥在洪武元年請大家收藏:()奮鬥在洪武元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