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6章 一個絕對不是老登能夠想出來的計謀

字數:4689   加入書籤

A+A-


    你說說這些二代勳貴們蠢吧,其實也不蠢。
    尤其是李祺和劉璉這樣兒的,就算現在把他們拉出去當官,主政一府可能差點兒意思,但是做個知縣就綽綽有餘。
    哪怕是素來以沒什麽腦子而著稱的常升、常茂兩兄弟,其實也不是什麽簡單貨色。
    問題是這三百頭蠢驢剛來寧陽縣,就被人忽悠得跟戴了眼罩的驢子一樣。
    一個夏煜,再加上一個連錦衣衛百戶,三言兩語之間就把他們拿捏得死死的。
    朱皇帝扭頭望了楊少峰一眼,“你說,等這三百個蠢……這三百個小家夥被訓練出來,讓他們去幫著操持衛所改製的事兒,能不能成?”
    楊少峰沒有回答,反而又把問題拋了回去:“嶽父大人心裏不是早就有答案了麽?”
    朱皇帝直接黑著臉,惡狠狠的瞪了楊少峰一眼。
    這狗東西咋就這麽氣人!
    咱標兒好不容易才挑出來三百頭……三百個勳貴之後,特意把他們送過來搞農場,想的就是把他們練出來,好讓他們早點兒替咱分憂。
    可是你個狗東西倒好,說句話都不忘給咱添堵!
    楊少峰準備再接再厲,想辦法繼續給老登添更大的堵。
    “其實除了衛所的事兒以外,小婿覺得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情。”
    “但是吧,衛所的事情好說,那個更重要的事情卻分外棘手,縱然小婿有通天徹地之能,卻也束手無策。”
    “哎,有心擱置不管吧,卻又幹係咱們大明江山社稷,小婿也實在不敢擱置。”
    朱皇帝頓時被吊起了胃口,甚至忽略了楊少峰自吹自擂的那句“有通天徹地之能”。
    事關大明江山社稷卻分外棘手,連這個狗東西都沒辦法解決?
    那他娘的得是多大的麻煩?
    江南的士紳?
    應該不是。
    雖然江南士紳老爺們沒幾個好東西,跟朝堂上又有著千絲萬縷的勾連,哪怕年年清理都清不幹淨。
    但是這些人早就已經被某個狗東西盯上,諒他們也翻不出多大的風浪。
    胡元?
    倭國?
    應該也不是。
    胡元應該撐不了幾年了。
    尤其是隨著徐達他們開始用水泥磚石在草原上築城,一座座城池早晚都會串聯成套在胡元脖子上的絞索。
    倭國就更不可能了,因為咱幹完胡元就會派兵去幹倭國,兌現咱許諾給他的瀛國公封地,又怎麽可能放任倭國不管?
    難道是西域以西的胡元餘孽?
    朱皇帝想了半天也沒能想出個所以然來,幹脆瞥了楊少峰一眼,問道:“說,什麽事兒能讓你這麽頭疼?”
    楊少峰笑著伸手指了指李祺和常升、常茂等三百……三百個二代勳貴,說道:“小婿忽然想起來,軍士培養起來容易,這讀書人培養起來卻慢的很。”
    朱皇帝嗯了一聲,說道:“培養讀書人自然是不易的,要不然怎麽會有十年寒窗的說法?”
    哎呀,上鉤啦~!
    楊少峰擺出一副憂心忡忡的模樣,說道:“那嶽父大人有沒有想過,所謂的鄉賢士紳,又因何而坐大?”
    朱皇帝微微一怔。
    鄉賢士紳因何而坐大?
    難道不是因為他們掌握了財富,所以能培養家裏的孩子讀書,孩子做官之後再反哺家裏,一代代這麽積累下來,所以才得以坐大?
    那也不對呀。
    原因肯定是這麽個原因,但是這個狗東西忽然提起鄉紳勢力因何而坐大,背後肯定有更深的用意才對。
    朱皇帝微微眯起眼睛。
    鄉紳勢力因為能讓家裏的孩子讀書而坐大。
    孩子做官之後又能反哺家裏,讓更多的族中子弟讀書出仕。
    慢慢的,他們就會演變成漢唐時期的世家門閥?
    好像也說不過去。
    宋朝好歹也有三百年國祚,咋就沒出現什麽有名的門閥世家?
    不對。
    宋朝是三百年國祚沒錯,但是以靖康恥為分界線的話,宋朝就等於是前一百五十年,後一百五十年,說是兩個朝代也沒什麽問題。
    經曆過黃巢拿著族譜點名殺戮之後,一百五十年的時間,好像還真不足以培養出像樣兒的門閥世家。
    哪怕有那麽點兒苗頭,後來也被胡元給打斷。
    再然後就到了咱老朱。
    想到這兒,朱皇帝便望著楊少峰問道:“你說的是世家門閥?”
    楊少峰嘿嘿笑了一聲,說道:“小婿要說的是,科舉。”
    隨著楊少峰的話音落下,朱皇帝不禁再一次陷入了懵逼的狀態。
    科舉。
    科舉現在不是已經廢除?
    雖然現在每年都還有春闈和秋闈,但這隻是應急的法子,等再過上幾年,科舉就會被徹底廢除。
    想著想著,朱皇帝的腦海中忽然閃過一道靈光。
    終於讓咱找到科舉的毛病了!
    同樣的,也終於讓咱找到那些鄉紳士紳的命門了!
    朱皇帝黑著臉說道:“科舉取代了舉孝廉,但是讀書的成本終究太高,高到普通百姓難以承擔,最後能考上科舉的,始終還是那些人,所以,剛剛你才說事關大明江山社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少峰微微點頭,朱皇帝又順著這個思路繼續往下分析。
    “咱廢了科舉,但是因為人手不足的原因,又不得不繼續開恩科,而在十年的恩科當中,起碼還要招收三千個進士。”
    “而在這三千個進士當中,可能會有兩千多個都是出身於鄉紳、地主、豪強的讀書人。”
    “十年之後,官場上最起碼會有兩千多個這樣兒的官老爺。”
    “而咱們大明卻隻有一千來個縣,這些人勢必會有一部分進入朝堂。”
    “從朝堂到地方,這些人的影響力加一塊兒,會大過咱這個皇帝。”
    “你想說的是這個?”
    楊少峰嗯了一聲,卻沒有說話。
    造成今天這種局麵,裏麵其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自己身上。
    如果不是周敬心他們那一批進士,老登很可能已經徹底停掉科舉,改為舉薦製。
    敲黑板,這裏麵有一個絕對不是老登能夠想出來的計謀。
    在原本的曆史上,老登頭一年停掉科舉,第二年就有個知縣老爺開始在地方上搞社學。
    到了洪武八年,老登更是直接下詔,要求整個大明都“廣建社學”。
    十年之後,也就是洪武十八年,科舉重開。
    注意這中間的跨度。
    十年。
    十年寒窗。
    也就是說,老登因為對第一次恩科取仕的結果不滿意,所以停了科舉,然後又推廣社學,十年後再重新開科取仕。
    這十年的時間,就是給那些普通百姓家裏,能夠進入社學讀書的孩子們的成長時間。
    可惜,再好的計策,也照樣都能玩出花兒來。
    喜歡奮鬥在洪武元年請大家收藏:()奮鬥在洪武元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