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 五代十國

字數:24827   加入書籤

A+A-


    如果你和蕭處楠穿越到了五代十國時期,你們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政權更迭:五代十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政權更迭頻繁的時期,你們可能會見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等政權的興衰更替。
    2. 地方割據:你們可能會遇到像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荊南)、楚、南唐、北漢等割據政權,每個政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3. 經濟中心南移:五代十國時期,南方經濟逐漸超越北方,你們可能會在江南地區發現繁榮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業。
    4. 農業發展:在南方,你們可能會參與到興修水利、農桑等活動中,體驗當時的農業生產。
    5. 手工業和商業:五代十國時期,手工業如紡織、造紙、製茶、曬煮鹽等生產有所發展,商業也十分興盛,你們可以嚐試參與當時的手工業生產或商業活動。
    6. 文化交流:你們可能會遇到來自不同地區的文化人士,如詩人、畫家、書法家等,體驗當時的文化氛圍。
    7. 法律製度:五代十國時期的法律製度逐漸演變,你們可能會對當時的法律製度感到好奇,尤其是刑罰的變化。
    8. 陶瓷藝術:五代時期的陶瓷藝術非常發達,你們有機會親眼看到精美的瓷器製作,甚至親手嚐試製作。
    9. 文學作品:五代十國是詞的重要發展時期,你們可能會讀到馮延巳、李煜等著名詞人的作品,感受當時的文學魅力。
    10. 社會生活:你們可能會體驗到當時的社會生活,包括服飾、飲食、居住、交通等方麵的變化。
    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戰亂頻繁,但也是中國曆史上一個充滿變革和文化多樣性的時期。
    【注:摘自百度百科: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28]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這一稱謂出自《新五代史》,是對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 [1])的合稱 [30]。
    唐天佑四年907年),梁王朱溫接受唐哀帝“禪讓”,建立後梁,定都開封府,占有中國北方大部地區,五代開始。此後相繼出現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四個朝代。這五個定都於中原地區的政權,被合稱為“五代”。後周顯德七年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接受周恭帝禪讓,建立北宋,五代結束。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楊吳、桀燕等許多割據政權,其中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國、南楚、南漢、荊南南平)、北漢等十個割據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學家統稱十國 [34]。北宋建立後,先後統一了南方尚存的各割據政權,至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滅亡,十國宣告結束。 [51]
    五代時期,中原王朝不斷更迭,政治形勢極不穩定,社會生產基本陷於停滯。南方政局相對穩定,社會生產不同程度地有所發展,尤以長江下遊的吳、南唐以及吳越比較顯著 [54]。此外,五代十國時期,定難軍西夏前身)割據性增強,靜海軍交趾)開始脫離中央統治,這對後來的曆史也有重要影響 [65]。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五代
    共5個詞條60.3萬閱讀
    後梁
    後梁907年—923年),是五代的第一個朝代。唐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梁王朱晃本名朱溫,唐帝賜名朱全忠)受唐哀帝李柷禪讓,稱帝建國,國號梁,史稱後梁,唐朝正式覆滅。後梁先定都開封今河南開封),後遷都洛陽。梁太祖朱晃原為黃巢部將,助黃巢攻占兩京,後因黃巢將敗,投降唐朝,被封為宣武軍節度使,鎮守汴州今河南開封),於文德元年888年)滅強敵秦宗權,占據中原,而後又東征山東諸地,稱霸中原。於天佑元年904年)挾唐昭宗遷都洛陽,後弑殺唐昭宗,控製中央。最終於天佑四年907年)四月受唐哀帝禪讓而即位,建立後梁。朱晃最後在乾化二年912年)六月被次子朱友珪所殺,朱友珪隨即又被弟弟朱友貞推翻,後梁經此內亂日趨沒落,最終於後唐同光元年923年)十月亡於宿敵唐莊宗李存勖之手。後梁疆域是五代中最小的,北部約以黃河為界,東至大海,南抵秦嶺淮河,西至關中,但疆界不穩,戰亂頻繁。概述圖片來源:《中國古代史地圖集》
    後唐
    後唐923年—936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由沙陀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定都洛陽今河南洛陽),傳二世四帝,曆時一十四年。乾寧三年896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被封晉王,從此割據河東。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唐,建立後梁,晉國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並視梁朝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天佑五年908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即晉王位。天佑二十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稱帝,改元同光,沿用“唐”國號,升魏州為東京興唐府。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陽,史稱後唐;同年底,岐王李茂貞稱臣;同光三年925年)滅前蜀王衍;天成三年928年)南平高從誨稱臣複稱藩鎮;長興元年930年)南楚馬希聲稱臣複稱藩鎮;清泰三年936年)石敬瑭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稱帝建立後晉,後唐滅亡。後唐疆域廣闊,主要控製著中國北方地區,東接海濱,西括隴右、川蜀,北帶長城,包括幽雲十六州,南越江漢。925年至933年,南方諸國除南吳、南漢外皆奉後唐正朔。930年,後唐控製國土到達極盛;有今豫、魯、晉、冀、湘、渝諸省,陝、川、鄂之大部,寧、甘、黔各一部分,以及蘇、皖淮北等地。後唐同時也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後人雲:“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概述圖片來源:《中國古代史地圖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後晉
    後晉936年—947年),是五代第三個政權,從後唐清泰三年936年,契丹天顯十一年)十一月石敬瑭受契丹冊封為帝,到契丹於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契丹會同十年)滅後晉,一共經曆了兩帝,共11年,初定都洛陽,後遷都開封。清泰三年936年)夏,太原留守、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勾結契丹,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並以幽雲十六州為代價,在契丹扶持下於太原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史稱後晉。不久攻入洛陽,滅後唐,石敬瑭割地稱兒的做法受到許多人的反對,包括他自己過去的親信。這也為後來後晉的滅亡埋下了隱患。石敬瑭死時,立侄石重貴為繼承人。登基後,石重貴決定漸漸脫離對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稱對耶律德光稱孫,但不稱臣。天福九年944年,契丹會同七年)契丹伐晉,雙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交戰,互有勝負。開運二年945年,契丹會同八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貴親征,再次打敗契丹。開運四年947年,契丹會同十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後晉重臣杜重威降契丹,後晉主力喪失,石重貴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虜到契丹,後晉覆滅。後晉亡後,河東節度使北平王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後晉盛時疆域約為今河南、山東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的一部分。概述圖片來源:《中國古代史地圖集》
    後漢
    後漢947年—950年),五代十國時期五代的第四個朝代,由劉暠本名劉知遠)建立,都城在東京開封府今河南省開封市)。共曆二帝,享國三年。後唐覆滅後,石敬瑭建立後晉,任命劉知遠為河東節度使。後晉開運四年947年,契丹會同十年),契丹滅後晉後占據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燒殺搶掠,大失民心,隻好北撤。是年二月,劉知遠抓住時機,在太原稱帝,仍用晉高祖石敬瑭年號,稱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國號為漢,史稱後漢。後攻克並定都於汴州。次年948年,遼天祿二年)正月,劉知遠改年號乾佑,改名劉暠,但卻於當月病逝,劉暠的次子劉承佑嗣位,即後漢隱帝。乾佑三年950年,遼天祿四年)李守貞等藩鎮發生叛亂,後漢隱帝命郭威征討,但後漢隱帝猜忌郭威,欲殺之,郭威不得已反叛,後漢隱帝為潰軍所殺,後漢就此滅亡。後漢盛時疆域約為今山東、河南兩省,山西、陝西的大部,河北、湖北、安徽、江蘇的一部分。在遼滅後晉之際,原屬後晉的階、成、秦、鳳四州被後蜀奪取,但後漢建立後又從遼手中奪得勝州。
    隋·唐五代十國書法家
    共23個詞條11.9萬閱讀
    釋智永
    釋智永生卒年不詳),本姓王,名法極。會稽浙江紹興)人。王右軍七世孫,人稱“永禪師”。陳、隋間僧侶書法家。妙傳家法,為隋唐間學書者宗匠。釋智永是陳、隋時期山陰永興寺的和尚,活動於陳、隋557年—618年)年間。傳說他學書30年,用廢的筆頭裝滿五大竹簏,埋在地下,人稱其處為“退筆塚”。又因求他字的人太多,以致把木門檻也磨穿了,隻能用鑄鐵將門檻包起來,人稱“鐵門檻”。智永禪師擅長楷書、草書,能傳王羲之的風範。他晚年就曾以當時的識字課《千字文》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了一千多本,從中挑選最滿意的八百本,分送給浙東的各個寺院。直到如今,智永的《千字文》墨跡和刻本還被視為學習書法的範本。釋智永最大的貢獻,在於把正宗的二王法傳授給唐初四大書家之一的虞世南,影響了唐一代書風,他的誌向大概也在此。他的傳世書跡,最有名的就是《真草千字文》。
    虞世南
    虞世南558年-638年7月11日),字伯施,會稽郡今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觀海衛鎮)人。南北朝至隋唐時期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虞世南生性沉靜,執著好學。曆仕陳、隋二代,官拜秘書郎、起居舍人。隋朝滅亡後,依附於夏王竇建德,授黃門侍郎。秦王李世民滅竇建德後,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記室參軍、弘文館學士,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成為“十八學士”之一。貞觀年間,曆任著作郎、秘書少監、秘書監等職,封永興縣公,故世稱“虞永興”“虞秘監”。他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直言敢諫,深得李世民敬重,時稱“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五絕。貞觀十二年638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歲。虞世南善書法,曾親承智永傳授,又得王羲之筆法。其筆致圓融遒勁,外柔內剛,沉厚安詳,不外露鋒芒。後世將他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合稱“初唐四大家”,日本學界稱其與歐陽詢、褚遂良為“初唐三大家”。其詩作多為應製詩和樂府。此外,虞世南所編的《北堂書鈔》,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原有詩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後人輯錄有《虞秘監集》 傳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潭州臨湘縣今湖南省長沙市)人。唐朝大臣、書法家,南朝陳黃門侍郎歐陽紇之子。 隋煬帝時,歐陽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竇建德,授太常卿一職。武德五年622年),歸順唐高祖李淵,授侍中,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受封渤海縣男,主持編撰《藝文類聚》。貞觀十五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 歐陽詢精通書法,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這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與歐陽通合稱“大小歐”。書法於平正中見險絕,號為“歐體”。代表作包括:楷書《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化度寺碑》;行書《仲尼夢奠帖》《行書千字文》。對書法有其獨到的見解,有書法論著《八訣》、《傳授訣》《用筆論》《三十六法》。所寫《化度寺邑禪師舍利塔銘》、《虞恭公溫彥博碑》、《皇甫誕碑》被稱為“唐人楷書第一”。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錢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書法家,弘文館學士褚亮之子。出身河南褚氏,博學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時期,追隨西秦霸王薛舉,擔任通事舍人。歸順唐朝後,得到唐太宗重用,曆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累遷中書令,執掌朝政大權。貞觀二十三年649年),與司空長孫無忌同受遺詔輔政。唐高宗繼位後,升任右仆射,冊封河南郡公,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書,累遷右仆射,參知政事。反對冊立武則天為後,貶為潭州今長沙)都督。武後掌權後,遷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貶愛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於任上。神龍革命後追贈右仆射,諡號“文忠”。天寶六載747年),配享唐高宗廟庭,累贈太尉。褚遂良工於書法,初學虞世南,後取法王羲之,與歐陽詢、虞世南、薛稷並稱“初唐四大家”,傳世墨跡有《孟法師碑》《雁塔聖教序》等。
    中國曆史上政權較動蕩的時期
    共6個詞條10.5萬閱讀
    春秋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通常用來指中國東周前半期曆史階段。春秋時期止於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並,強大的諸侯國在局部地區實現了統一。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說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86年齊國田氏取代薑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之,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次,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魯國朝王三次,聘周四次。
    戰國
    戰國公元前476年—前221年),是中國曆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曆史時期,列國諸侯爭鬥激烈的時代。關於戰國的起始年份,有多種說法,與春秋在曆史上並無明確時間界限,而戰國時期結束於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終止,戰亂持續兩百多年。春秋時期經過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三晉為諸侯;公元前386年,田和列為諸侯,七雄格局正式形成。當時形勢是,楚國在南,趙國在北,燕國在東北,齊國在東,秦國在西,韓國、魏國在中間。在這七個大國中,沿黃河流域從西到東的三個大國—秦、魏、齊,具有左右局勢的力量。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戰國時期中國人口大約在兩千萬以上,前249年戰國七國麵積合計為218萬平方公裏。戰國是中國農業、紡織業、思想、科技、軍事和政治發展的黃金時期。與此同時,圖強求存的各諸侯國展開了許多舉世聞名的變法和改革,如吳起、商鞅的變法圖強,而在兼並戰爭過程中,如張儀、蘇秦的縱橫捭闔,廉頗、李牧的戰場爭鋒,春申君、孟嚐君、信陵君、平原君的政治斡旋,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湧現出了大量為後世傳誦的成語和典故。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正經曆著君主專製社會取代分封製社會的劃時代的變革。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國
    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曆史時期。包括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190年,漢朝的中央集權製度崩潰,軍閥四起,天下大亂。曹操先後擊敗呂布、袁術、袁紹等軍閥,基本上統一了北方。208年的赤壁之戰中,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赤壁之戰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220年,曹丕迫使漢獻帝禪讓帝位,定都洛陽,國號“魏”,漢朝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國號“漢”,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249年的高平陵之變後,曹魏的實權逐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泰始元年十二月丙寅日266年2月8日),曹魏權臣司馬炎迫使魏元帝禪讓帝位,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曹魏滅亡。鹹寧五年279年)至太康元年280年),晉武帝司馬炎大舉伐吳,東吳滅亡,西晉統一全國。曹魏重視農業生產,除民屯和軍屯外,當時還有為數眾多的自耕農。東吳在孫權統治時期,經濟有顯著發展,推行了屯田製度,並分為民屯、軍屯,屯田和水利建設使江南地區的耕地麵積顯著增加,加上北方人口的大量湧入,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經濟有了很大發展。蜀漢的鹽、鐵、織錦業最為發達。所產蜀錦馳名全國,遠銷吳、魏。
    十六國
    十六國304年—439年),是中國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該時期自304年李雄和劉淵分別在漢地巴蜀建立成國成漢)、在中原建立漢趙前趙)時起,至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滅北涼,統一北方為止。東漢末年和三國時期胡人內遷,導致了五胡亂華、西晉滅亡。在十六國期間,前秦宣昭帝苻堅一度統一北方、西域、巴蜀等地,周邊六十二國皆來朝拜,自此前秦成為十六國中最強大的國家。但是前秦在南征東晉時,於淝水之戰中遭遇慘敗。其後羌族、鮮卑族、丁零族等在關東及關中地區叛變,加上東晉的北伐,前秦全麵崩潰,北方再度陷入混亂。北魏建立之後,經過道武帝拓跋珪、明元帝拓跋嗣及太武帝拓跋燾的經營,最後於439年統一北方,進入南北朝時期。東晉十六國時期,漢地江南、荊湘地區由東晉控製,而漢地北部和西南部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其中的前涼、成漢、前趙、後趙、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十六個國家實力強勁,“十六國”之稱源出於北魏史學家崔鴻所撰的《十六國春秋》:“五涼、四燕、三秦、二趙,並成、夏為十六。”範圍大致上涵蓋漢地中部、東部、西南部、西部,最遠可達漠北及西域。十六國諸政權中,後趙、前秦、前燕、後燕、後秦都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後趙基本統一北方,而前秦統一了整個北方與西域,不過時間都很短暫。在這百年間,北方戰亂基本上沒有停息。
    五代宋初的詩文作品
    共79個詞條2219閱讀
    南鄉子·畫舸停橈
    《南鄉子·畫舸停橈》是五代宋初詞人歐陽炯創作的一首詞。這首詞以簡練明快的語言,生動地描畫出船上遊人和岸上少女搭話的情景,把少女那天真爛漫、自由活潑的神情,表現得異常真切,並將畫舫、槿籬、橫橋、笆蕉林組成一係列連續的畫麵,描繪出南國風光的自然美與社會生活美。此詞清新自然,別具風采,給人以藝術享受與啟迪。
    風流子·樓倚長衢欲暮
    《風流子·樓倚長衢欲暮》是五代詞人孫光憲的作品。該詞是一首小令,共三十四字,詞中抒發了男子對姑娘的傾慕之情。
    和蕭郎中小雪日作
    《和蕭郎中小雪日作》是五代宋初詩人徐鉉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出自《全宋詩》。
    立秋後一日與朱舍人同直
    《立秋後一日與朱舍人同直》是五代宋初詩人徐鉉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
    中國曆史時期及朝代
    共25個詞條352.7萬閱讀
    夏朝
    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
    商朝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周朝
    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秦朝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中文名
    五代十國
    外文名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s
    時間範圍
    907年 至 979年 [28]
    主要城市
    洛陽、開封、宋州、徐州、揚州、太原、金陵、成都、福州、廣州等
    人口數量
    約 3000 萬 [52]
    主要民族
    漢族、沙陀族、南方諸族
    主要宗教
    佛教、道教
    性 質
    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54]
    五 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十 國
    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
    五代經曆時間
    907年—960年
    十國經曆時間
    902年—979年
    政治體製
    君主專製
    目錄
    1稱呼
    2曆史
    ?唐亡梁興
    ?梁晉相爭
    ?後唐盛衰
    ?江南擴張
    ?湖廣與嶺南
    ?晉漢更替
    ?亂世尾聲
    3疆域
    4政治
    ?中央官製
    ?地方官製
    ?法律
    5經濟
    ?人口
    ?賦役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6文化
    ?史學
    ?文學
    ?繪畫
    ?壁畫
    ?舞蹈
    7科技
    ?天文
    ?醫學
    8軍事
    9民族
    ?西北
    ?西南
    10外交
    11社會
    ?服飾
    ?災害
    12帝王世係
    ?五代
    ?十國
    稱呼
    播報
    編輯
    百科x混知:圖解五代
    五代十國包括五代907年—960年)與十國902年—979年)等眾多割據政權。 [63]
    唐末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普遍出現,部分實力強的藩鎮先後被封為王,所建立的封國實際上已是高度自主的王國。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其中地處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政權控製中原,依次形成梁、唐、晉、漢、周五個政權,即“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 [3132]其中唐、晉、漢是沙陀族所建立的)。史稱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 [54]這五個依次更替的中原政權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製整個國家,隻是藩鎮型的朝廷。 [3]
    唐朝滅亡後,有些藩鎮初期依舊使用唐朝年號割據一方,有的奉五代為正朔後梁時期的晉、岐、吳除外),其他則是保境固守或稱帝爭天下。 [3]總的來說,這些藩鎮都已經獨立自主,其中十個同時或相繼存在的具代表性的政權被《新五代史》及後世史家稱為十國。十國為吳、吳越、前蜀、後蜀、閩、南漢、南平荊南)、楚、南唐、北漢。其中的吳和南唐,前蜀和後蜀分別是前後相繼,北漢則是十國中唯一建立在北方的政權。 [54]
    除此之外,中原地區的獨立、半獨立歸附後梁)政權還有義武軍節度使王處直)、成德軍節度使王鎔)、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後其子劉守光建立“桀燕”)、岐國等先後存在;南方在楚、閩滅亡後出現了武平軍、清源軍等割據勢力。 [54] [61] [68]
    五代十國年表
    曆史
    播報
    編輯
    唐亡梁興
    後梁的建立者朱溫
    後梁的建立者朱溫,曾是黃巢起義軍將領,降唐後賜名全忠,任宣武軍節度使,治汴州今河南開封)。後在中原之地與李克用、時溥等一起鎮壓黃巢,並招降黃巢餘部。黃巢死後,朱溫進一步以汴州為基地,擴張領土。此後,朱溫先後擊敗秦宗權、朱宣、朱瑾等。在關中地區,朱溫與李克用、李茂貞等爭奪對唐昭宗的控製權。朱溫還取得了對河北三鎮的控製。天佑元年904年),朱溫為控製朝政,取得對唐廷的完全掌握,殺害唐昭宗,立唐哀帝,次年誅殺宦官及朝臣,造成“白馬之禍”。天佑四年907年)四月,朱溫廢唐哀帝,建立梁朝,史稱後梁,定都汴州,改稱開封府,號東都;以唐東都洛陽府為陪都,稱西都。 [5455]五代自此開始。 [63]
    後梁直接統治區有今河南、山東兩省,以及陝西、湖北大部,河北、寧夏、山西、江蘇、安徽等省區的一部分,轄地是五個中原王朝中最小的。 [54]吳越、閩、南漢、楚、荊南諸國名義上都臣屬後梁。 [61]
    梁晉相爭
    主詞條:梁晉爭霸
    梁晉爭霸期間的五代十國局勢
    梁朝建立前後,梁太祖在河南部分地區比較重視恢複農業生產,減輕租賦,安輯流亡,有利於社會的短暫穩定。但梁太祖登基之後,多次誅戮功臣大將,又長期與河東李克用、淮南楊渥進行激烈的對抗與戰爭。統治集團內部父子、兄弟之間相互殘殺,混亂不堪。 [61]
    李克用死後,其子李存勖繼承父誌,繼續對抗後梁。梁開平四年910年),梁太祖懷疑成德軍與晉密結而率軍進伐,迫使成德軍王鎔與義武軍王處直倒向李存勖。李存勖率軍於柏鄉河北柏鄉)擊潰後梁軍,史稱柏鄉之戰。 [80]北方盧龍鎮的劉守光於開平五年911年)稱帝,史稱桀燕。隔年,李存勖派大將周德威討伐劉守光,梁太祖親自率軍救援,但被晉軍擊潰。劉守光最後於隔年被李存勖攻滅。 [81]
    梁太祖敗退洛陽後病危,次子朱友珪不滿梁太祖有意立養子朱友文為太子,趁機刺殺梁太祖而繼位。 [61]然而朱友圭荒淫無度,不得人心,乾化三年913年)其弟朱友貞聯合天雄軍即魏博軍)楊師厚進伐奪位,史稱梁末帝 [82]。楊師厚去世後,天雄軍等河北諸鎮都陸續歸附晉國,再加上在貞明二年916年)魏州之戰中梁軍慘敗於晉軍,後梁北疆隻能勉強維持在黃河以南 [83]。貞明四年918年),李存勖率軍南征,與梁軍相持於濮州一帶。梁軍在胡柳陂之戰中慘敗,但晉軍也因傷亡慘重而無力攻開封,隻得撤回魏州 [84]。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後唐滅後梁汴州之戰示意圖 [53]
    貞明七年921年),成德大將張文禮殺節度使王鎔,控製成德軍,聯合契丹與後梁,對抗晉國。然而李存勖率軍於鎮州之戰擊潰梁趙聯軍,又奪得河北三鎮。龍德三年唐同光元年,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即唐莊宗,以光複唐朝為號召建國號唐,史稱後唐,不久又二度南征。梁將王彥章采取牽製鄆州山東東平)的方式,成功圍堵唐軍於楊劉今山東東阿)附近。雙方對峙良久,唐軍軍糧不足,有即將撤退的跡象。然而梁廷內趙岩、張漢傑等人進讒,使王彥章被撤換,唐莊宗又率軍經鄆州迂回攻入空虛無兵的汴州。城破之日,梁末帝無奈命將軍皇甫麟殺死自己,後梁覆滅。 [54]
    後唐盛衰
    並吞諸國
    唐莊宗滅後梁後,定都洛陽。此時河北三鎮已定,鳳翔岐國)李茂貞和吳越、閩、楚、荊南,都向後唐稱臣。 [61]
    唐末被排擠入川的神策軍將領王建相繼攻取兩川、三峽,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勢力,在唐昭宗天複三年903年)被封為蜀王。朱溫篡唐後,王建自立為帝,國號大蜀,史稱“前蜀”。王建稱帝後,頗能禮賢下士,招用唐朝衣冠士族。前蜀國的典章文物,保留了唐朝的遺風,各項政治製度基本上沿襲唐朝。王建實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加緊軍隊建設,但不窮兵黷武,保持了社會的安定。王建統治後期,誅殺功臣宿將,宦官勢力猖獗,後妃幹政,但尚未釀成大禍。前蜀全盛時,據有今四川、重慶大部及陝南、甘南、鄂西部分地區。但王建去世後,其子王衍奢侈無度,殘暴昏庸,政治極端腐敗。同光三年925年),唐莊宗派樞密使郭崇韜、魏王李繼岌率軍六萬征蜀,同年底抵達成都,王衍投降,前蜀滅亡。 [54] [61]
    全盛時期的後唐,統治範圍包括今河南、山東、山西三省,四川、重慶、河北、陝西等省市的大部,甘肅、寧夏、湖北、江蘇、安徽等省的一部分。 [54]
    蕭牆之禍
    後唐對外強盛,但是內憂積重。唐莊宗定都洛陽後,招回宦官以任樞要之職,一切與唐朝後期政治相同,朝政日益敗壞。唐莊宗自認基業已固,不務政事,肆情縱欲,自取藝名“李天下”,寵信伶人敬新磨、伶官景進等人。 [68]當時軍隊龐大,國庫吃緊,然而其妻劉皇後幹預朝政、貪婪愛財,將稅收一半歸後宮,使得朝廷還要暫扣軍糧以補其他支出,形成極大的隱憂,不久征蜀唐軍即因故兵變。 [85]
    清泰元年934年)的後唐 [33]
    郭崇韜雖然完成滅蜀任務,但李繼岌對於不能深入參與軍務而感到不滿。他密報朝廷,意圖陷害郭崇韜。唐莊宗有意先調查再決定,但劉皇後自行命李繼岌處決之。同光四年926年)郭崇韜被殺,唐軍軍心渙散,兵變四起。劉皇後又不願將自己的財物用於勞軍,使局麵更加惡化。 [4]不久,魏博軍在效節指揮使趙在禮率領下於魏州河北大名)叛亂,唐莊宗派李嗣源前往平定。李嗣源受部眾與叛軍擁護,反而回師攻擊唐莊宗。同年四月,李存勖在興教門之變中中流箭而死。 [5]李嗣源攻入洛陽後殺盡叛臣而稱帝,即唐明宗。 [68]
    明宗小康
    唐明宗執政期間革除莊宗弊政,誅除宦官,任用士人;撤銷不少冗餘機關,建立三司等財政機關;廢除苛斂,均減田稅,允許民間自鑄農器,並提倡節儉,興修水利,關心百姓疾苦;加強中央軍力,建立侍衛親軍以壓製藩鎮。唐明宗在位八年,戰事稍息,使農業生產凋蔽的局麵有所改觀,是五代少見的穩定時期之一,號稱“小康”。 [54] [68]
    末帝覆國
    長興四年933年),唐明宗重病,其子李從榮奪位未果後被殺,不久後明宗駕崩,其幼子李從厚繼位,即唐閔帝。此時唐明宗的兩位大將養子李從珂任鳳翔節度使、女婿石敬瑭任河東節度使,均擁重兵。宰相朱弘昭、馮贇本想以調動節度使的方式來分離軍權,反而激起叛變。應順元年934年),李從珂以清君側為由攻入洛陽,閔帝在逃往魏州途中被石敬瑭俘虜,最後被李從珂所殺。李從珂稱帝,即唐末帝。 [68]
    石敬瑭倚契丹滅後唐之戰示意圖 [53]
    唐末帝與石敬瑭早在明宗時就彼此不合,到繼位後二人之間更生嫌隙。 [6]清泰三年936年),末帝調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並命張敬達、楊光遠率軍催促其就任。石敬瑭聽從部下桑維翰、劉知遠的建議,向契丹遼)借兵叛變,並且對遼太宗耶律德光稱兒,允諾事後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且每年輸帛三十萬匹。張敬達聞知叛變之事後,率軍圍攻太原,石敬瑭堅守不下。當時盧龍軍的趙德鈞和耶律德光有意合作共謀中原,石敬瑭大為驚懼,急令桑維翰見耶律德光。桑維翰跪於契丹帳前,苦苦哀求,才使耶律德光放棄與趙德鈞合作的打算。耶律德光率軍解圍,幫助石敬瑭於太原建後晉,即晉高祖。 [54]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天福二年937年),晉軍與契丹軍大舉南下,楊光遠、趙德鈞等諸鎮陸續投降。晉軍獨自攻入洛陽,唐末帝自焚而死,後唐滅亡。晉高祖定都汴州後升為東京開封府 [68]),依約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契丹從此據有燕山山脈,中原則失去抵禦契丹騎兵的天然屏障,在軍事上長期處於不利地位。 [54]
    後蜀建立
    就在後唐內亂期間,已並吞東川的西川節度使、蜀王孟知祥在應順元年934年)稱帝建國,史稱後蜀。同年孟知祥去世,其子孟昶繼位。孟昶利用中原混亂之機,把勢力範圍擴展到前蜀的全部疆域。 [54] [58]
    江南擴張
    江南大國的更迭
    五代進入後晉時期,國力大不如前,時常被契丹威脅。江淮地區的吳與後繼的南唐國勢強盛,他們采取聯合北方契丹國製約中原的策略,屢次征討周邊國家壯大勢力,成為中原王朝的一大威脅。吳國是淮南節度使楊行密建立的。早在唐末秦宗權之亂時,秦宗權的部屬畢師鐸率軍攻打揚州,楊行密在抗敵過程中發展割據勢力,最後建立吳國。 [3]天複二年902年),楊行密被唐廷封為吳王,建都廣陵。他執政期間鼓勵農桑,穩定經濟,使江淮地區逐漸複蘇。對外則擁護唐室,與朱溫敵對。他還選驍勇壯士五千人組織親兵,稱“黑雲都”,衣糧賞賜優厚,出征作戰,奮勇爭先,成為淮南最精銳的武裝力量,為楊行密及其後繼者長期割據淮南創造了有利條件。 [61]
    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去世,其子楊渥繼位。隔年江西鍾傳去世,諸子內亂,楊渥趁機派秦裴攻占江西,統一江淮。吳以揚州為都城,其勢力範圍包括今江蘇、安徽、河南三省的淮河以南地區,以及湖北東南部和江西全部,在南方各政權中最為強大。然而楊渥喜好玩樂,又猜忌功臣。天佑四年907年),大臣張顥、徐溫發動兵變,殺死楊渥。次年909年),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隆演為帝,除掉想自立為帝的張顥,徹底掌握吳國大權。 [7] [54]
    唐朝滅亡後,吳國不承認後梁正統地位,仍然沿用唐哀帝“天佑”年號,直到天佑十六年919年)吳國改元武義,才正式與唐朝切斷關係。徐溫對內逐步剪除楊氏舊將,以穩固其勢力,然而其長子徐知訓驕橫恣肆,曾因欺負楊隆演而引來兵變後,最後被部下朱瑾殺死。徐溫養子徐知誥平定亂事,侍奉徐溫頗為孝謹,最後成為徐溫的繼承人。 [8]楊隆演鬱鬱而終,其弟楊溥繼位,並於順義七年927年)稱帝,即吳睿帝。同年徐溫去世,徐知誥成為吳國實際統治者。徐知誥生活儉樸,因尊重吳帝和將領而頗得民心。 [9] [61]
    吳、吳越、閩並立 [33]
    天祚三年937年),徐知誥接受吳睿帝禪讓,吳亡,建國齊,都金陵,稱江寧府江蘇南京)。兩年後徐知誥自稱唐室後裔,改姓名李昪,改國號唐,史稱南唐,他即南唐烈祖。 [10]李昪建國後注意選拔人才,改革朝政,采取與民休息、與鄰國友好的政策,使國力持續強盛,是五代時期少有的經濟文化繁盛地區。升元七年943年)李昪去世後,其子李璟繼位,即南唐元宗。李璟在位初期,南唐國力仍然強盛,對外聯和契丹壓製後周,對四周國家也采取見機入侵的方式,陸續滅閩國與楚國。 [54] [61]
    控製江浙的吳越
    在南唐東側,有吳越國。吳越國的建立者錢鏐自鎮壓黃巢起義中起家。後相繼被封為越王、吳王。開平元年907年),被後梁封為吳越王,正式建國,以杭州為首府。吳越控製的地區包括今浙江和蘇南的太湖流域,地域狹小,長期受吳或南唐的包圍。為求自保,吳越統治者常向中原諸王朝稱臣納貢,以牽製吳或南唐。錢鏐在位期間,促進經濟發展,保境安民;對外奉中原王朝為宗主國,與吳後為南唐)敵對,常年征戰。另外曾經派使冊封新羅、渤海國等國王,海中諸國皆奉他為君長。錢鏐病死後,其子孫相繼承襲吳越國王。 [54] [61]
    內亂頻繁的閩國
    吳越國往南還有閩國。閩國的奠基者是唐末的武威軍節度使王潮,他曾參加黃巢農民起義,通過征戰占據今福建省。王潮去世後,其弟王審知執政,並在開平三年909年)被後梁封為閩王。王審知在位期間對外臣奉中原諸國,與鄰國交好,戰爭很少,社會安定;對內勸課農桑,開辟海港,發展海上貿易,為古代福建地區的開發作出了重要貢獻。王審知去世後,長子王延翰建國稱王。自王延翰開始,閩國統治集團內部互相猜忌、鬥爭,閩國逐漸衰弱。永隆五年943年),閩景宗王延曦之弟王延政於建州福建建甌)稱帝,國號殷。隔年閩景宗被大臣所殺,國內大亂。天德三年945年)王延政改國號為閩。同年南唐元宗李璟趁機伐閩國,攻下建州,閩亡。然而吳越趁機介入,閩將李仁達以福州附吳越,泉州、漳州又為將軍留從效所據,南唐最後隻獲得建州與汀州今福建西北部)等,與吳越的關係持續惡化。 [54] [61]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湖廣與嶺南
    五代十國時期,湖廣至嶺南一帶有荊南、楚後為武平軍)、南漢和靜海等割據勢力。
    四麵稱臣的高氏荊南
    荊南又稱南平國,其疆域約為今湖北省西部。建立者高季興原為朱溫部將,開平元年907年)被封為荊南節度使,治所為江陵。後梁滅亡後,高季興改向後唐稱臣,在同光二年924年)被唐莊宗封為南平王,正式立國,建都江陵。後唐滅前蜀時,高季興表示願意協助伐蜀,但並未實際行動,而後又向後唐索要前蜀土地。這些使唐明宗大怒而發兵南征,所幸江南雨季使唐軍糧草不濟而退。南平國與後唐的關係直到其子高從誨繼位後才和好。南平僅據有荊今湖北江陵)、歸今湖北秭歸)、峽今湖北宜昌)三州,地小勢弱,高從誨通過向諸割據政權稱臣,換取經濟上的“賜予”,並與諸國基本上保持著和平友好關係。 [54]
    荊南處在北方王朝與南方諸國之間,南方諸國將荊南作為屏障,以阻止北方王朝向南推進;北方王朝也把荊南看成南方各國進貢以及開展南北貿易的重要通道。因此,荊南盡管四麵受敵,無險可守,但一直安然無恙,得以長期存在。 [61]
    馬氏楚國與武平割據勢力
    楚國則由武安軍節度使馬殷所建。秦宗權之亂時,其部將孫儒攻打兩淮楊行密,作為孫儒部將的馬殷在唐昭宗乾寧三年896年)帶部分人馬進入長沙,並逐步控製湖南。 [3]後梁建立後,馬殷向後梁稱臣而被封為楚王。馬殷一貫奉事中原諸王朝,借以抗衡吳、南唐、荊南、南漢各國;同時采取睦鄰政策,對鄰國不輕易挑起爭端,起到了保境安民的重要作用。在國內大力鼓勵農民發展蠶桑和茶葉生產,開展對外貿易,使楚國國勢強盛。其勢力全盛時,擁有今湖南全省,廣西的東部及東北大部,貴州東部邊境及廣東西北一部分。天成二年927年),後唐封馬殷為楚國王,定都潭州,後稱長沙府。 [61]馬殷去世後,其子馬希範襲位,擴地至今廣西東北部 [62],國勢頗盛。
    開運四年947年),馬希範逝世,楚將擁護次子馬希廣繼立,使其長子馬希萼不滿而叛變,楚國國勢開始走向混亂。乾佑三年950年),馬希萼成功攻下長沙。然而他縱酒荒淫,使得楚將王逵、周行逢舉兵叛變。他們擁護宗室馬光惠為武平節度使,以劉言為武平軍留後,率軍占據朗州湖南常德)。 [11]不久徐威也擁護馬希崇為武安軍留後,放逐馬希萼。而馬希萼則於衡山再度被擁立。楚國分裂成馬光惠、馬希崇與馬希萼三派後,南唐元宗李璟趁機於保大九年951年)派邊鎬攻占長沙,馬希崇與馬希萼先後投降,楚國亡。 [54]同時間南漢北取桂州廣西桂林)一帶,占據整個嶺南地區。隔年劉言不願降唐,派王逵、周行逢攻下潭州,使南唐退出湖南。劉言被後周封為武平節度使,由於與王逵對立而被王逵與周行逢所廢而死。而王逵貪得無厭,也被部下潘叔嗣所殺,武平軍之位最後由周行逢繼承。周行逢革除楚國劣政,愛護百姓,提倡廉潔。對將領用法嚴厲,果斷誅殺。湖南地區又恢複平穩。 [6162]
    偏安嶺南的南漢
    南漢疆域 [33]
    南漢是由割據嶺南的清海軍節度使劉隱所建立,後梁建立後,劉隱相繼被封為彭郡王、南平王、南海王。劉隱穩固嶺南後,重用當地士人,為日後建國打下基礎。 [12]開平五年911年)劉隱去世後,由其弟劉龑繼位。劉龑在統一嶺南後於貞明三年917年)稱帝,國號大越,都番禺,號興王府今廣東廣州)。隔年改國號為漢,史稱南漢。 [54]劉隱、劉龑延攬不少名士,委以重任,因而“為國製度,略有次序”。州縣官一般以士人擔任,不用武夫悍將,減少了動亂,有利於嶺南地區的穩定。劉隱、劉龑多次出兵作戰,擊敗嶺南各地的割據者,基本上統一了嶺南東西二道。南漢全盛時,據有今廣東、廣西、海南,以及湖南南部一部分。 [61]
    大有十五年942年),劉龑去世,其子劉玢繼位,即南漢殤帝。劉玢貪圖享樂,當時有循州人張遇賢發動起義,隔年943年),劉玢被其弟劉晟所殺。劉晟自立為帝,即南漢中宗。在位期間,劉晟雖然奪取楚國容州廣西北流)、邕州今廣西南寧),但提倡嚴刑立威,為人殘暴,大肆屠殺皇族和大臣將領,使南漢隻剩宦官、宮女執政。乾和十六年958年)劉晟去世後,由其子劉鋹繼位,即南漢後主。 [61]
    南漢稅役繁重,在割據諸國中最為腐敗。由於地處南疆,遠離中原,因而得以偏安一隅。 [54]
    晉漢更替
    後晉疆域 [33]
    當十國陸續衰弱或自保時,北方的後晉統治也很不穩定,國內藩鎮連續發生叛亂。全國各地連年發生水、旱、蝗蟲等嚴重自然災害,財政匱乏,很多人餓死或逃亡。 [61]而契丹貪求無厭,藩鎮多不願服從。為解決財政危機,石敬瑭采納桑維翰的建議,采取安撫藩鎮、恭謹契丹的方式,並且重視農業、商業以提升經濟。但各地藩鎮幾乎不服晉廷,有些甚至有意拉攏契丹以奪位,相繼發生了範延光、張從賓、楊光遠、安重榮等人的叛亂。天福七年942年),吐穀渾退渾)活動於河東,對契丹造成威脅,石敬瑭因此受到責問,鬱鬱而死 [79],其侄石重貴繼位於鄴都河北大名),即晉出帝 [75]。 [74]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契丹滅後晉之戰示意圖 [53]
    由於後晉的將領與百姓對屈尊異族而感到強烈不滿,石重貴聽從主戰派景延廣建議,放棄對契丹國稱臣而改稱孫,以洗刷屈辱。景延廣對契丹人的敵意十分強烈,他殺害契丹商人,逮捕契丹使者出氣,屢次對契丹挑釁。 [13]此舉引來遼太宗耶律德光的憤怒,他於開運元年944年)率軍南征,攻掠貝州河北清河)等地而還。隔年石重貴派杜重威率軍北伐,耶律德光聞之率大軍南下,先是劉知遠在太原痛擊契丹,最後杜重威也成功的在白溝河北定興、新城間)擊潰契丹軍。然而,晉出帝於白溝之戰後日益驕奢,又以馮玉執政,賄賂公行,朝政敗壞。開運三年946年),石重貴再以杜重威率軍北伐,與耶律德光在滹沱河會戰。此時杜重威有意奪位,反而向耶律德光投降。耶律德光趁機率聯軍直逼開封,後晉大將李守貞、張彥澤陸續投降,最後石重貴開城投降,後晉亡。隔年耶律德光將國號改為“大遼”,正式建立遼朝。 [14]遼太宗本來對經營中原地區很有信心,然而其“打草穀”與掠人為奴的掠奪政策使中原百姓群聚反抗。在後晉與契丹爭戰之際意存觀望的劉知遠一心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到此時成為最強的藩鎮。他以中原無主為由於太原稱帝,建國後漢,即漢高祖。 [54]耶律德光壓製不了此局麵,以天氣炎熱為由率軍北返 [15],死於殺胡林河北欒城),其兄子耶律阮繼位,即遼世宗 [76]。
    當後晉與契丹交爭時,劉知遠廣募士卒,有步騎五萬人,聲言防備契丹,但卻按兵不動。待遼帝將出帝遷往北方後,他於開運四年947年)二月在太原稱帝,是為後漢高祖,仍用天福年號。契丹留守中原的將軍蕭翰得知消息後,劫持後唐宗室李從益稱帝於開封,而後北返。劉知遠聞之,派兵南下,殺李從益,定都開封,並派高行周、慕容彥超在魏州之戰戰役降服杜重威,諸鎮相繼歸附。乾佑元年948年),劉知遠去世,其子劉承佑繼位,是為漢隱帝,並以楊邠、郭威、史弘肇與王章為輔政大臣。隨後河中今山西永濟西蒲州)李守貞、永興今陝西西安)趙思綰、鳳翔今屬陝西)王景崇三鎮連兵反叛,有賴郭威等人率軍將其討平參見詞條後漢平李趙王亂之河中之戰)。 [16] [68]
    後漢疆域 [33]
    劉承佑即位不久,開始猜忌輔政諸臣,於乾佑三年950年)以遼軍寇河北為由派郭威鎮守鄴都,隨後大殺楊邠、史弘肇、王章等大臣,又屠戮郭威一家,並召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等急速入京。郭威聽從魏仁浦建議起兵南下,並派養子柴榮鎮守鄴都。隔年擊潰慕容彥超,攻入開封,劉承佑在出逃途中被殺。開始時郭威並未稱帝。當時恰巧遼軍入侵,郭威出師禦敵,但大軍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大軍返回開封。廣順元年951年),郭威稱帝,建國後周,即周太祖。後漢開國僅四年而亡,係五代時期最短命的王朝。 [54] [61]
    亂世尾聲
    後漢、後周興替
    郭威出身貧窮,頗知民間疾苦。他執政以後,虛心納諫,任用賢能;停止各地貢獻珍貴食物和土特產;免除正稅之外的一些苛斂;廢免後梁以來長期存在的“牛租”,並將民間牛皮一律官收的辦法改變為按田畝多少分攤;停廢營田,將田地、耕牛、農具、廬舍等分還給佃戶為其永業,鼓勵農民耕墾荒地,留心農田水利。民眾的負擔有所減輕,因而比較樂於附籍。至廣順三年953年),後周直接控製的人口增加了3萬多戶。 [70]
    然而因後漢宗室劉贇在此前被郭威誆騙殺害,使後漢舊將不服周廷。劉知遠之弟、河東節度使劉崇得知郭威稱帝後,便自立為帝,建國北漢。他依遼人為援,自稱侄皇帝,並且伺機伐周 [77]。後漢舊將慕容彥超等在地方發起叛亂,被郭威陸續平定 [78]。
    周世宗統治時期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由柴榮繼位,即周世宗。柴榮於繼位之初,北漢劉崇趁後周國喪,邀請遼軍聯合南下,進攻潞州、澤州今山西晉城)。當時周廷驚恐,大多主張穩重行事,然而柴榮決意親征上黨,並在澤州高平縣南今山西晉城高平南)擊潰漢遼聯軍,並斬臨陣後退的無能將領,史稱高平之戰。劉崇從此一蹶不振。 [61]
    柴榮雕像
    高平之戰後,柴榮開始改革軍事製度,整頓侍衛司,補充強健之士,擴建“殿前諸班”。柴榮在位期間,還廣泛收羅人才,繼續推進改革。政治上,他澄清吏治,賞罰嚴明,大臣犯罪,同樣法辦。又提倡節儉,力戒奢華。經濟上,他鼓勵逃戶回鄉定居,減免各種無名科斂。對來自西川、淮西和河東等處的流民,一律分給荒閑田地作為永業。頒布逃戶田地處理辦法,鼓勵農民墾殖逃戶田,規定田主在3年內回鄉的,歸還其一半耕地;5年內回歸的,給還三分之一。均不包括佃戶所蓋的屋舍和種植的樹木、園圃;5年以外回歸的,除墳塋地外,一律不歸還。至於從契丹統治下回歸的人,對他們在外的年限和獲得土地的數量等的限定,都相對放寬。柴榮受唐元稹《均田表》的啟發,編製《均田圖》頒發州鎮長官,還派遣使臣34人分赴各地均定田租,查出不少隱匿耕地,使之均攤正稅。當時征收正稅多不在農作畢功之後,顯德三年956年),後周下令三司:夏稅於六月一日、秋稅於十月一日開始征收,以便人戶交納。官府一再動員民眾修理黃河中下遊的堤岸,堵塞黃河決口;疏浚汴水,北入五丈河,以通齊、濟運路;又浚汴口,引河水抵淮河,使漕運暢通。其時,各地寺院林立,隱匿編戶甚多。顯德二年955年),詔廢閉寺院3萬餘所,除了朝廷批準的僧尼數額以外,其餘一律括還為編戶,銷毀銅佛像和民間銅器鑄錢 [17]史稱周世宗滅佛),使唐末以來長期缺錢的局麵有所改變,有利於商貿流通的發展。 [70]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