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北宋

字數:27467   加入書籤

A+A-


    如果你和蕭處楠穿越到了北宋,你們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經濟繁榮:北宋時期的經濟非常繁榮,農業生產技術有很大的發展,如使用龍骨翻車和筒車灌溉,以及“踏犁”的使用。你們可能會在江南地區看到畝產米二至三石的豐收景象。
    2. 科技發展:北宋是科技發展的黃金時期,沈括通過精確測量子午圈,發現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年。你們有機會見識到當時的科技發明,如轉輪藏、槳輪船等。
    3. 文化藝術:宋代文化具有兼容精神、創新思想,文化藝術領域非常活躍。你們可以欣賞到宋詞、宋畫等藝術形式,甚至可能遇到蘇軾、王安石等文人墨客。
    4. 社會生活:宋代的城市生活非常豐富,夜市發達,市民可以24小時自由外出,享受各種小吃和娛樂活動。
    5. 政治變革:你們可能會經曆王安石變法,這是一次重要的政治、經濟改革,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6. 軍事衝突:北宋與遼國和西夏的軍事衝突不斷,你們可能會見證到這些戰爭的殘酷,以及北宋的軍事策略和邊防情況。
    7. 靖康之變:如果你們穿越到了北宋末年,可能會親曆靖康之變,這是北宋滅亡的標誌性事件,金軍攻破汴京,俘虜了宋徽宗和宋欽宗。
    8. 法律製度:宋代的法律製度較為完善,你們可以研究《宋刑統》等法律文獻,了解當時的法律體係。
    9. 宗教信仰:佛教和道教在北宋非常盛行,你們可以參觀寺廟和道觀,了解當時的宗教活動。
    10. 商業貿易:宋代的商業貿易非常發達,你們可以在汴京的市集上看到各種商品的交易,體驗當時的商業氛圍。
    這些體驗將使你們對北宋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國曆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1]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為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2],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 [3]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4]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為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為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為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複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 [5]
    宋朝政治體製大體沿襲唐朝,采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製度,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也造成“積貧積弱”的局麵。 [6]
    有人認為北宋是中國古代曆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 [7],儒學得到複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鹹平三年1000年)gdp為265.5億美元 [8],占據世界比重的22.7 [9],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10]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萬。 [11]
    北宋時期對外關係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係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係 [12],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13]
    相關星圖
    查看更多
    北宋開國功臣人物
    共14個詞條7.3萬閱讀
    潘美
    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詢,漢族,大名今河北省大名縣)人,北宋開國名將。潘美與宋太祖趙匡胤關係素來深厚,宋朝建立後,受到重用。李重進叛亂,太祖親征,潘美為行營都監從征。開寶三年970),為行營諸軍都部署、朗州團練使,率軍滅南漢,以功拜山南東道節度使、知廣州兼市舶使、兼任嶺南道轉運使。開寶八年975)助都部署曹彬伐南唐,南唐滅亡,加檢校太傅、宣徽北院使。太平興國四年978)正月,任北路都招討製置使,判太原行府事。隨太宗征範陽,任知幽州行府事。及班師,命兼三交都部署,留屯以扞北邊。太平興國五年980)三月雁門關之捷,封代國公,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忠武軍節度使,進封韓國公。雍熙三年986年),宋兵三路北伐遼朝,潘美為雲、應、朔等州行營都部署,率西路軍出雁門,所向克捷。不久,因曹彬所領東路軍大敗於岐溝關,潘美等受詔撤軍,並護送寰、朔、雲、應等四州百姓隨軍內遷。在護送邊民內遷途中,潘美指揮失當,致名將楊業陷敵被俘而死。為此,潘美被削秩三等,降為檢校太保。明年,複檢校太師。知真定府,未幾,改都部署、判並州。加同平章事,數月卒,年六十七。贈中書令,諡武惠。鹹平二年999),配饗太宗廟庭。宋真宗時追封為鄭王。明洪武 二十一年(1388)從祀於帝王廟。概述圖片來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高懷德
    高懷德926年~982年),字藏用,真定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人,宋朝時期名將。唐末中軍都指揮使高思繼之孫,後周天平節度使、齊王高行周之子。高懷德出身將門。後晉開運元年944年),隨父出戰,被遼軍圍於戚城,挾父突出重圍,以功領羅州刺史。次年,任先鋒都虞侯,跟隨後周世宗柴榮於高平南敗北漢,遷鐵騎右廂都指揮使。後晉開運三年946年),高懷德率軍勝於廬州城下,旋遷龍捷左廂都指揮使。開運四年947年),後周世宗複攻壽州,高懷德擒其裨將,深受世宗賞識。後晉開運六年949年),隨世宗攻遼,升侍衛馬軍都指揮使、授寧江軍節度使。後因擁立趙匡胤稱帝,擢殿前副都點檢,娶燕國長公主,加封附馬都尉。建隆元年960年)四月,高懷德與侍衛馬步軍副指揮使石守信率前軍平定李筠之亂。次年,高懷德罷殿前副都點檢,遷歸德軍節度使。開寶六年973年),加同平章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跟隨宋太宗滅亡北漢。太平興國七年982年),高懷德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諡號武穆。
    石守信
    石守信928年~984年),開封浚儀今河南省開封市)人,五代、北宋時期將領。顯德元年954年),高平之戰後,石守信因戰功遷鐵騎左右都校。顯德三年956年),從後周世宗征南唐,因戰功遷殿前都虞候,後任殿前都指揮使、領洪州防禦史。後周恭帝即位,加領義成軍節度使。後石守信與趙匡胤等結為義社兄弟。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回師開封時,石守信幫助其奪取政權。宋太祖趙匡胤即位後,任其為侍衛馬步軍副都指揮使,改歸德軍節度使。不久,又率軍平定後周節度使李筠、李重進叛亂,以功加同平章事,升任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建隆二年961年)七月,宋太祖采納趙普的建議,為避免重演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件,解除了石守信等人的兵權。後改授其為天平軍節度使出鎮鄆州。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拜中書令、行河南府尹、充西京留守。太平興國四年979年),隨宋太宗趙炅北征遼朝,授崇信節度使,進封衛國公。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徙鎮陳州。太平興國九年984年),石守信去世,享年五十七歲,諡號武烈。
    符彥卿
    符彥卿898年~975年7月23日),字冠侯,陳州宛丘縣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陽區)人。五代至北宋時期名將、軍事家,官至太師、鳳翔節度使,封爵魏王。前秦宣昭帝苻堅後裔,後唐秦王符存審之子,後周世宗柴榮、北宋太宗趙光義的嶽父。符彥卿出身將門,為後唐宣武節度使符存審第四子,所以軍中稱其為“符第四”。符彥卿十三歲便精通騎射,侍奉晉王李存勖,深受李存勖的寵愛,有出入晉王內室的權利。符彥卿禦下有方,謙恭禮士,深受部眾的擁戴。同光四年926年),興教門之變爆發,符彥卿為保護李存勖,率領十餘人力戰叛軍,後李存勖遇弑,符彥卿悲痛欲絕,率眾離開洛陽。開運二年945年),符彥卿於陽城之戰大破契丹,收獲戰馬鎧甲不計其數,逼使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單騎奔逃。符彥卿先後入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五朝,曆任散員指揮使、吉州刺史、忠武節度使、天雄節度使、守太師,封爵魏王,符彥卿晚年閑居於洛陽,不問世事。開寶八年975年),符彥卿薨逝,享年七十八歲,朝廷追諡忠宣王,宋太祖趙匡胤為其輟朝三日。符彥卿著有《人事軍律》、《五行陣圖》,如今已全部失佚。符彥卿愛護將士,勇而有謀,善於用兵。於嘉山、戚城、陽城、定州諸戰役中多次與契丹交戰,名震敵國,契丹太後述律平對其甚為忌憚。符彥卿的三個女兒分別為周世宗柴榮、宋太宗趙光義的皇後。史稱“自周)恭帝及宋)太祖兩朝,賜詔書不名”。《東都事略》亦稱符氏“近代貴盛,無與為比”。
    北宋時期畫家
    共7個詞條4.1萬閱讀
    王希孟
    王希孟1096年—?),北宋晚期著名畫家,中國繪畫史上僅有的以一張畫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書中沒有他的記載。王希孟十多歲入宮中“畫學”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趙佶時係圖畫院學生,後召入禁中文書庫,曾奉事徽宗左右,宋徽宗慧眼獨具,認為:“其性可教”,於是親授其法。王希孟經趙佶親授指點筆墨技法,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時間終於繪成名垂千古之鴻篇傑作《千裏江山圖》卷,時年僅十八歲。
    張擇端
    張擇端1085年1145年),字正道,又字文友。琅琊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北宋畫家之一。張擇端自幼好學,早年遊學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後習繪畫。宋徽宗時供職翰林圖畫院,專工界畫宮室,尤擅繪舟車、市肆、橋梁、街道、城郭,後“以失位家居,賣畫為生”。張擇端生活在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都異常尖銳的北宋末年。在這種曆史背景下,他創作了曆史長卷《清明上河圖》。北宋年間的汴京極盛,為了表現京城的繁榮昌盛,張擇端選擇了清明這個重要節日的景象進行表現。《清明上河圖》著重描繪了北宋首都水陸運輸和市麵繁忙的景象。張擇端的代表作《清明上河圖》是中國12世紀初期一幅傑出的風俗畫,在北宋風俗畫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此畫集宋代各畫種的高超技藝於一圖,紛繁多變,於繁雜間遊刃有餘,實為中國古代繪畫之瑰寶。此外,還有《金明池爭標圖》傳世,亦為藝術傑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文同
    文同1018年~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省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陝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從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讚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米芾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世居太原今屬山西),幼年隨父徙居襄陽今屬湖北),自號海嶽外史。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世稱“米南宮”。書畫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畫獨具風格特點。書法也頗有造詣,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於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張季明帖》《李太師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詩帖》等。所書《蜀素帖》,亦稱《擬古詩帖》,是“天下第八行書”,被後人譽為“中華第一美帖”。
    北宋五子
    共5個詞條3.6萬閱讀
    邵雍
    北宋著名理學家
    周敦頤
    儒家理學思想鼻祖
    張載
    理學的奠基者之一
    程顥
    開創新儒學
    北宋著名書法家
    共8個詞條2.4萬閱讀
    蘇軾
    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曆史治水名人。與父蘇洵、弟蘇轍三人並稱“三蘇”。嘉佑二年1057年),參加殿試中乙科,賜進士及第一說賜進士出身)。嘉佑六年1061年),參加製科考試,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 。宋神宗時,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出任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外放治理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隨著新黨執政,又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赦北還,病逝於常州。南宋時期,追贈太師,諡號“文忠”。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麵取得很高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文著述宏富,縱橫恣肆,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善書法,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宋四家”;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寒食帖》《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李晦
    北宋時人,字顯翁,初名燧卿,無錫今江蘇無錫)人,鹹淳二年一二六六)進士。嚐為外家尤氏後,得徧讀尤氏抄書,兼精篆、隸、章草。家無宿舂,而好延賓客,忘勢利,自號惠泉散吏。《書畫徵》
    周越
    周越字子發,一字清臣,北宋山東鄒平人,生卒年月不詳。周越是中國書法藝術曆史斷層的重建者,其門下出了黃庭堅、米芾、蔡襄三位中國書畫史上的大家。
    柳瑾
    柳瑾,漢族,字子玉。北宋著名書法家,善作詩及行草書。與東坡善。
    北宋狀元
    共49個詞條3.4萬閱讀
    呂蒙正
    呂蒙正公元944年1011年),字聖功,河南府今河南洛陽)人。祖籍在今萊州市城港路街道軍寨址村。中國北宋政治家。呂蒙正於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中狀元,授將作監丞、通判昇州。曆任知製誥、翰林學士。太平興國八年983年),為參知政事。端拱元年988年),呂蒙正以中書侍郎兼戶部尚書、平章事、兼修國史為宰相。淳化二年991年),罷相。後為吏部尚書。淳化四年993年),以吏部尚書、平章事複為宰相。至道元年995年),再次罷相,以右仆射出判河南府兼西京留守。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呂蒙正以左仆射、同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士,再次拜相。鹹平六年1003年),以病罷,授太子太師,封萊國公,後封徐國公、許國公。祥符四年1011年),呂蒙正逝世,年68歲。
    陳堯谘
    陳堯谘970年—1034年),字嘉謨,閬州閬中縣今四川省閬中市)人,後遷居河南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北宋官員、書法家,左諫議大夫陳省華第三子。鹹平三年1000年),考中狀元,授將作監丞、濟州通判,曆任著作郎、右正言、知製誥、起居舍人、知永興軍、陝西緣邊安撫使、知開封府、翰林學士、武信軍節度使,治理河陽、澶州、天雄軍。景佑元年,去世,追贈太尉,諡號康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宋庠
    宋庠xiang)996年1066年5月14日),初名郊,字伯庠、公序。安州安陸人,後徙居開封雍丘縣今河南省民權縣雙塔鎮雙塔村)。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舉進士第一。次年,擢大理評事、同判襄州。明道二年1033年),因廢郭皇後事,與群官伏閣爭不可得,坐罰金。景佑元年1034年),同知禮部貢舉。擢知製誥,兼史館修撰,知審刑院。改權判吏部流內銓,遷尚書刑部員外郎。寶元元年1038年),詔為翰林學士,因李淑以其姓名進讒言,故改名庠,字公序。慶曆元年1041年),中宰相呂夷簡計,出知揚州,進給事中、徙鄆州。嘉佑三年1058年),封莒國公。英宗即位,移鎮武寧軍,改封鄭國公,出判亳州。請老,以司空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宋庠好學,讀書至老不倦,與弟宋祁俱以文學名世,以詩賦為學者所宗,時稱“二宋”。布衣時,與宋祁曾同賦《落花》詩,皆膾炙人口。其詩學李商隱,屬西昆體。其文多館閣代言之作,雄才奧學,溫雅瑰麗,集中名章雋句,絡繹紛披。又善於文獻校正之學,嚐手校《國語》,撰《國語補音》3卷,今存。另有《掖垣叢誌》3卷、《尊號錄》1卷、《紀年通譜》12卷,文集合40卷,大多散佚。概述圖像取自1917年修《安徽新安宋氏宗譜》)
    王拱辰
    王拱辰1012年1085年),原名王拱壽,字君貺,開封府鹹平縣今河南省通許縣)人。北宋時期大臣、詩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考中狀元,出任懷州通判,曆任翰林學士、禦史中丞。反對慶曆新政,借故劾逐王益柔、蘇舜欽以及範仲淹,為公議所薄,外放治理州郡。嘉佑元年1056年),拜三司使,出使契丹,因事受到彈劾,累遷定州知州。宋英宗即位,出任大名知府,兩任三司使,拜禦史中丞,論事強直。宋神宗繼位,遷太子少保、宣徽北院使。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知應天府,判河陽,遷中太一宮使、宣徽南院使,賜金方團帶。極言保甲法之弊端,言辭懇切。宋哲宗即位,加為檢校太師,安武軍和彰德軍節度使。元豐八年1085年),去世,終年七十四歲,追贈開府儀同三司,諡號懿恪。著有《文集》70卷,今已散佚。
    北宋太子太保
    共5個詞條4992閱讀
    呂端
    呂端935年-1000年5月9日),字易直,幽州安次縣今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區)人。北宋初年宰相、詩人,後晉兵部侍郎呂琦之子、尚書左丞呂餘慶的弟弟。呂端出身官宦之家,好學上進。後晉時期,憑借父蔭,候補千牛備身。後周時,擔任著作佐郎、直史館。北宋建立後,曆任浚儀知縣、定州通判、、太常少卿、成都知府。清廉儉約,百姓安寧。宋太宗即位,充任開封府判官,因事貶為商汝司戶參軍,遷太常丞,出任蔡州知州,政績良好,曆任開封知縣、考功員外郎兼侍禦史知雜事、戶部郎中、判太常寺兼禮院、大理少卿,拜右諫議大夫、開封府判官、衛尉少卿、樞密直學士、參知政事。至道元年995年),正式拜相,出任戶部侍郎、同平章事,升任門下侍郎、兵部尚書。為政識得大體,清簡處事,“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宋太宗駕崩後,力挫陰謀,扶立宋真宗即位,擔任右仆射。鹹平二年999年),以太子太保致仕。鹹平三年1000年),呂端去世,時年六十六,獲贈司空,諡號“正惠”。《全宋詩》錄其詩二首。
    韓億
    韓億972—1044年),字宗魏,真定靈壽今河北省靈壽縣)。北宋名臣,宰相王旦的女婿。鹹平五年1002年),進士及第,起家永城知縣。景德二年1005),擔任任陳、鄆、許諸州通判,曆任知洋州、知相州、侍禦史、河北轉運使、知青州、判大理寺、樞密直學士、諫議大夫、同知樞密院事。景佑四年1037年),授參知政事,出任應天知府,累遷尚書左丞。慶曆二年1042年),以太子少傅致仕。慶曆四年1044年),韓億去世,時年七十三,獲贈太子太保,諡號忠獻一作忠憲)。有文集十卷,已佚。概述內圖片來源:)
    蘇頌
    蘇頌1020年12月10日-1101年6月18日),字子容,福建路泉州同安縣今屬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人。中國北宋中期官員,傑出的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蘇頌出身閩南望族,於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登進士第,授宿州觀察推官。此後長期在館閣供職,廣涉古籍,留心醫學。嘉佑六年1061年)後多次出知地方,治績斐然,並兩次出使遼朝、三任館伴使。宋神宗時曾參與元豐改製。宋哲宗即位之初,曆任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尚書右丞,至元佑七年1092年)升任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成為宰相。他執政時量能授任,務使百官守法遵職。同時不立黨援、以禮自持,故能於哲宗親政後以太子少師致仕。宋徽宗時進拜太子太保,封趙郡公。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蘇頌逝世,終年八十二歲。獲贈司空。後追封魏國公。宋理宗時追諡“正簡”。蘇頌博學多才,於經史九流、百家之說,及算法、地誌、山經、本草、訓詁、律呂等學無所不通。他領導製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鍾“水運儀象台”,開啟近代鍾表擒縱器的先河。因其對科學技術,特別是醫藥學和天文學方麵的突出貢獻,故而被稱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有《本草圖經》《新儀象法要》《蘇魏公文集》等作品傳世。今人輯有《蘇頌全集》。概述圖來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盛度
    盛度968年-1041年),字公量,安徽銅陵人,。北宋大臣,度支郎中盛豫的兒子。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進士及第,起家濟陰縣尉,曆任封丘主簿、光祿寺丞、禦史台推勘官、秘書郎,遷尚書屯田員外郎。天禧二年1018年),入為翰林學士、史館修撰。景佑二年1035年),拜參知政事。景佑四年1037年),遷知樞密院事。數度起落,以太子少傅致仕,慶曆元年,去世。追贈太子太保,諡號文肅。瀏覽疆域,參知漢唐故地,繪有《西域圖》《河西隴右圖》,奉詔同編《續通典》《文苑英華》,注釋禦集,詔掌起居箋奏及留司章奏。有《愚穀》《銀台》《中書》《樞中》四集,以及中書、翰林二製集。
    北宋二十四路
    共24個詞條3.5萬閱讀
    京畿路
    京畿路,北宋皇佑五年(1053年)置,設轉運使、提點刑獄使,以朝廷直轄的開封府,並析京東路曹州、京西路陳州、許州、鄭州、滑州來屬,治開封府陳留縣在今河南開封市開封縣陳留鎮)。至和二年(1055年)廢京畿路,開封府仍由朝廷直轄,曹州仍屬京東路,陳州、許州、鄭州、滑州仍屬京西路; 崇寧四年(1105)複置京畿路,以朝廷直轄的開封府來屬,同年析京西北路的潁昌府、鄭州、河北東路澶州,並置拱州來屬;設四輔,以拱州為東輔、潁昌府為南輔、鄭州為西輔、澶州為北輔。靖康二年(1127)淪於金國,廢京畿路; 建炎元年(1127)複歸宋,三年(1129)仍淪於金國;紹興七年(1137)宋金議和歸宋,八年(1138)仍淪於金國,九年(1139)宋金議和仍歸宋,複置京畿路,十年(1140)仍淪於金國。
    京東東路
    京東東路,是中國北宋960年1127年)的一個地方行政區,位於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的東部。至道三年997)定天下為15路。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京東西二路。京東東路治所在青州益都)。 建炎年間全境淪於金國,京東東路建製廢除。金國在此設置山東東路。
    京東西路
    京東西路是中國北宋(960年1127年)的一級地方行政區,地處北宋首都東京開封府的東部。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初置京東西路安撫使。熙寧五年1072年)正式分京東路為京東東路、京東西路。
    京西南路
    京西南路是中國宋朝(960~1279年) 的一個地方行政區,治所在襄州今襄陽境內)。
    北宋帝王年號
    共35個詞條14.3萬閱讀
    建隆
    起訖時間:960年—963年
    乾德
    起訖時間:963年—968年
    開寶
    起訖時間:968年—976年
    太平興國
    起訖時間:976年—984年
    北宋銅錢的種類
    共35個詞條9839閱讀
    宋元通寶
    宋元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的一種。為宋開國錢。宋史·誌第一百三十三食貨下二錢幣:“太祖初鑄錢,文曰「宋通元寶」。” 錢文仿八分書,形製仿唐開元。有銅、鐵兩種,背有星、月紋等,鐵錢十當銅錢一。
    太平通寶
    太平通寶,中國古代錢幣之一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年間公元976~984年)鑄行,宋代第一種年號錢,隸書、篆書對錢形製
    淳化元寶
    淳化元寶是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開始鑄造的錢幣。相傳錢文為宋太宗趙光義手書,即所謂的“禦書體”,分真、行、草三種書體,順時針旋讀,光背。
    至道元寶
    至道元寶錢是古代的一種錢幣,其徑2.5厘米,重3.8克,書體分真、行、草三體。該錢青銅質,錢體呈熟舊的黑色氧化層,與舊錢譜記載的其錢直徑和重量相符。
    北宋太尉
    共13個詞條1.3萬閱讀
    向敏中
    向敏中949年-1020年4月23日),字常之,開封人。北宋初年宰相、外戚,符離縣令向瑀的兒子。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及第,授吉州通判,曆任工部郎中、給事中等職。宋真宗鹹平四年1001年),升任集賢殿大學士、同平章事,正式拜相,受任至後,謝絕賓客,門庭寂靜,得到了宋真宗的稱讚。之後,因購宅爭妻事件,外貶戶部侍郎、知永興軍,治理多個州郡,盡心於民事,以勤於政事、老成持重而聞名。晚年多病,屢次請辭不得,官至昭文館大學士、左仆射。天禧四年1020年),向敏中去世,享年七十二,獲贈太尉、中書令,諡號“文簡”,憑著曾孫女向皇後的地位,累贈燕王。著有文集十五卷,今已佚。
    王漢忠
    王漢忠949年—1002年),字希傑。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北宋初期將領,王漢忠出身宋太宗藩邸,膂力過人、身形魁梧,為人豪放不羈,擅長騎射。太宗時期,曆任殿前指揮使、東西班指揮使、賓州團練使、侍衛馬軍都虞候、殿前都虞候等職,參與攻取北漢、抵禦契丹。宋真宗即位後,王漢忠升任高陽關都部署、威塞節度使。契丹南侵至中山時,王漢忠率軍迎擊,頗有斬獲。因功加殿前副都指揮使兼保靜節度使。官至邠寧、環慶兩路都部署。鹹平五年1002年),王漢忠獲罪被貶為左屯衛上將軍、知襄州,不久後突發暴病去世,年五十四。獲贈太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曹翰
    曹翰924年—992年),大名今河北大名縣東)人,北宋初年名將。曹翰初隸後周世宗帳下,從征高平與瓦橋關。轉仕北宋後,又從平李筠之叛。乾德二年964年),為均州刺史兼西南諸州轉運使,督運軍餉供應入蜀大軍,先後參預鎮壓全師雄及呂翰領導的叛亂。開寶年間,主持塞河有成績。又參與平南唐,攻克江州。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從太宗滅北漢,旋從攻契丹。次年,為幽州行營都部署。以私市兵順,流錮登州。雍熙年間,起為右千牛衛大將軍、分司西京。淳化三年992年),曹翰去世,追贈太尉,諡號武毅。
    程戡
    程戡997年-1066年),字勝之,河南封丘縣人。北宋大臣、詩人。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進士及第,起家涇州觀察推官,曆任起居舍人、知諫院、三司戶部副使,先後治理渭州、歸州、鳳翔、永興軍、瀛州、益州各地。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出任參知政事、樞密副使,位列執政。不睦於樞密使宋庠,外調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延州知州。宋英宗即位,出任安武軍節度使,冊封魏國公,鎮邊年久,熟習邊事,甚有顯績。治平三年1066年),程戡去世,時年七十一作七十七),獲贈太尉、陳國公,諡號“康穆”。
    中文名
    北宋
    外文名
    the song dynasty
    別 名
    宋
    時間範圍
    960年 至 1127年 [1]
    帝 王
    趙匡胤、趙光義、趙恒等
    都 城
    東京開封府
    主要城市
    西京河南府 南京應天府 北京大名
    語 種
    漢語
    貨 幣
    通寶錢、交子
    所屬時期
    宋朝
    人口數量
    萬1124年)
    主要民族
    漢族
    國土麵積
    280萬平方公裏1111年)
    開創者
    趙匡胤
    目錄
    1國號
    2曆史
    ?北宋開國
    ?澶淵之盟
    ?慶曆新政
    ?熙寧變法
    ?各地起義
    ?靖康之變
    3疆域
    ?領土範圍
    ?行政區劃
    4政治
    ?中央製度
    ?文人治國
    ?選官製度
    ?司法
    ?京都
    5軍事
    6經濟
    ?農業發展
    ?手工產業
    ?商業發展
    ?城鄉集鎮
    ?賦稅製度
    7文化
    ?文學
    ?書畫
    ?史學
    ?哲學
    8科技
    ?火藥
    ?指南針
    ?活字印刷術
    ?造紙術
    ?百科著作
    ?天文曆法
    ?醫學
    ?數學
    9民族
    ?契丹
    ?西夏
    ?回鶻
    ?吐蕃
    ?大理
    ?壯族
    10外交
    11社會
    ?節日
    ?飲食
    ?娛樂
    ?人權
    ?人口
    12帝王世係
    國號
    播報
    編輯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 [14]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 [15]尊稱為大宋。由於疆域相對於後來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稱之為北宋。
    曆史
    播報
    編輯
    北宋開國
    宋太祖趙匡胤 [16]
    趙匡胤在擁立郭威當後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為東西班行首,成為禁軍軍官。後周廣順三年953年),郭威派趙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揮使。此時正趕上郭威的養子柴榮 [17]被封為晉王,擔任開封府尹。柴榮和趙匡胤曾在軍中共事數載,深知趙匡胤英武、機靈,就把趙匡胤留在身邊,讓他改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18]
    顯德元年954年),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為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六月,柴榮在開封去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軍國大政隻好由大臣決斷。此時,趙匡胤已經掌握軍隊大權,還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自己的身邊,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韓重贇、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等結為“義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李處耘等。 [18]
    後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鎮、定二州刺史派員進開封向朝廷送來緊急戰報,稱契丹與北漢聯合大軍掠境,請求朝廷出兵禦敵。宰相範質、王溥未核實軍情,倉促派遣趙匡胤率領宿衛禁軍前往抵禦。 [18]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劃黃袍加身,逼柴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陳橋驛兵變。
    趙光義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著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 [19]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趙匡胤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進程。北宋先後消滅南平荊南)、後蜀、南漢三國,又於開寶八年975)擊敗了勢力較為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朝,後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19]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困頓,就躺下休息。宦者宮女皆被屏退離開,趙光義自己來照料皇兄。眾人隻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話,接著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玉斧戳雪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為之,好為之”。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 [20]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慣例,立刻改元太平興國。
    澶淵之盟
    宋真宗趙恒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為了收複幽雲十六州,北宋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複失地。景德元年1004),宋戰勝遼,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為兄弟之邦 [21],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22]自此,中國北方才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為“澶淵之盟”。慶曆二年1042年),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為“納”。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這次結盟後,北宋因為邊疆戰事危機的解除,國內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地七百裏。 [22]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長時間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湧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曆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麵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 [22]
    百科x混知:圖解澶淵之盟
    慶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慶曆二年1042)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慶曆四年1044)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23]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範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範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采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範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1043)九月,範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麵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為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為整頓吏治的手段。 [23]他認為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布了幾道詔令,推行了範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範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 [23]
    熙寧變法
    宋神宗像
    內外交困的局麵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熙寧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變法派形成了呂惠卿、章惇、蔡確等為變法派中堅力量的體係。趙頊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熙寧二年以後陸續實行。 [24]
    熙寧二年春,設“製置三司條例司”,議訂變法。概括而言,新法內容大體可分為兩方麵,即“富國”和“強兵”。 [25]
    熙寧變法
    富國方麵
    青苗法 [26]
    農田水利法 [2729]
    募役法 [28] [30]
    市易法 [3132]
    方田均稅法 [33]
    強兵方麵
    置將法 [34]
    保甲法 [35]
    其他
    另外,王安石還編纂了《三經新義》,頒布天下。通過對儒家《詩》、《書》、《周禮》的重新注釋,為變法創造理論依據。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安石 [36]
    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佑年間,英宗皇後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複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24]
    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製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鬥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鬥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24]
    此後,宋神宗為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將抑製官僚地主的措施內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視增加賦役收入和加強軍備的措施,試圖改變對外被動挨打的弱勢,取得對遼、夏戰爭的勝利。 [24]
    元豐年間,由於北宋兩次對西夏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宋神宗遂於元豐八年1085)憂忿而死。
    宋神宗死後,他年方十歲之子宋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廢掉,變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稱“元佑更化”。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章惇為相,恢複新法。 [24]
    各地起義
    宋江起義 [37]
    宋徽宗趙佶繼位後,麵對已經成為強弩之末的北宋王朝,開始整頓朝政。可是一年以後,逐步懈怠政務,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4]
    宋徽宗為解決財政困難,於政和元年1111)設立“西城括田所”,專事搜刮民財。梁山泊的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隻有武裝抗租抗稅,所以梁山泊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最初即以梁山泊作為據點,堅持了四五年的鬥爭,直到宣和元年1119)才正式宣布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河北、山東一帶。宣和三年1121),宋江率起義軍乘船來到海州,陷入宋軍重圍,走投無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4]
    由於北宋末年官吏的腐敗,人民紛紛起兵反抗。方臘於宣和二年1120)10月率眾在今安徽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在當時影響很大,宣和三年夏起義失敗,方臘被俘,被朝廷處死。方臘起義嚴重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 [38]
    百科x混知:圖解方臘
    靖康之變
    宋徽宗 [39]
    早在政和元年1111年),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貫出使遼朝,了解遼朝的政治形勢。童貫在這次出使過程中,遇到了燕人馬植,向童貫獻策取燕,深受童貫賞識,被童貫改名為李良嗣,帶回開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陳說遼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敗,女真對遼恨之入骨,如能從登萊過海,與女真族結好,相約攻遼,則燕地可取。宋徽宗對此非常高興,又賜姓趙,開始了謀取燕京的一係列活動。 [39]
    當遼朝在金兵的進攻下,處於岌岌可危之時,宋徽宗、蔡京等人以為聯合女真夾擊遼朝,進而收複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成熟。於是,重和元年1118)宋廷以買馬為名,遣使從登州渡海到遼東,同金朝商議共同伐遼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宋再遣趙良嗣等使金,遂與金訂立“海上之盟” [40]。 [39]
    遼朝滅亡後,金朝即乘勝侵犯北宋。東京城破,開封軍民抗敵情緒很高,要求參戰的人達30萬之多。金軍不敢貿然進占全城。於是提出“和議”,向宋王朝勒索 [41]。宋欽宗派宰相何栗去金營乞和,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宋欽宗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宋欽宗不得已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眾進行鎮壓,然後金軍大肆搜刮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 [39]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開封人民遭受饑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宋朝腐朽統治者的投降政策,使開封人民遭受難以言狀的災難。 [42]
    百科x混知:圖解靖康之變
    宋欽宗像 [39]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為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四月初一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後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搜羅一空滿載而歸。這就是曆史上的“靖康之變”,北宋由此滅亡。 [39]
    靖康二年,徽欽二帝及在開封的宗室3000餘人被金兵擄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為被委派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出外招兵而免於此難,不久在應天登基,金兵繼續追殺,他逃到了揚州,後來又被逼無奈,出海逃亡,最後在臨安今杭州市)落腳,暫時穩定下來。之後建立了南宋,是為宋高宗。徽、欽二帝被掠去後,於1135年和1156年死於金國。 [39]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疆域
    播報
    編輯
    領土範圍
    北宋地圖公元1111年)(14張)
    宋朝與遼國的疆界長期穩定在雁門山大茂山白溝一線。由於失去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朝廷隻能在邊界上廣植柳樹。與西夏的作戰方麵,宋神宗力圖開拓疆土,取得了綏、熙、河、洮、岷、蘭等州。宋哲宗時又進一步取得了湟水流域,洮河上遊與貴德一帶的土地。崇寧三年1104)宋廷置隴右都護府收複河湟,宣和三年1121)西安州、懷德軍又被西夏所取,宣和五年1123)宋室重金向金國贖回幽雲七州 [5],宋朝也在與大理交界處設立了黎、敘、瀘、黔、邕等州。
    北宋規定州郡長官不能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並且州郡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也歸朝廷。又規定州郡長官由文臣擔任,長官之外另設“通判”,使其互相牽製。後來,又把全國州郡劃分為十五路,陸續在各路設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提舉常平等司,統稱“監司”,也都由文臣擔任,隻是安撫使有時用武人。路、州、縣的官員都由中央官兼攝,屬於臨時指派的性質,所謂“以京、朝官權知,三年一替”。這樣,地方長官的權力分散,任期又短,武力削弱,無法與朝廷對抗。
    行政區劃
    北宋行政區劃
    京畿路
    東京開封府,滑州
    京西南路
    金州,房州,均州,鄧州,唐州,襄州,郢州,隨州
    京西北路
    西京河南府,潁昌府,孟州,鄭州,汝州,陳州,蔡州,潁州
    京東東路
    齊州,淄州,青州,濰州,萊州,登州,密州,沂州
    京東西路
    南京應天府,興仁府,兗州,徐州,單州,鄆州,濮州,濟州
    河北東路
    北京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滄州,清州,雄州,棣州,濱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
    河北西路
    真定府,懷州,衛州,相州,磁州,洺州,邢州,趙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
    河東路
    太原府,隆德府;晉州,絳州,澤州,汾州,隰州,石州,豐州,府州,麟州,代州,嵐州,憲州,忻州,遼州
    永興軍路
    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環州,慶州,寧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陝州,解州,同州,華州
    秦鳳路
    鳳翔府;秦州,會州,鞏州,岷州,階州,成州,鳳州,隴州,涇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
    成都府路
    威州,茂州,綿州,漢州,彭州,蜀州,眉州,簡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
    潼川府路
    潼川府,遂寧府,果州,資州,普州,昌州,敘州,
    梓州路
    資州,普州,梓州,榮州,戎州,祥州,瀘州,純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
    利州路
    興元府;三泉;文州,龍州,劍州,利州,興州,洋州,巴州,蓬州,閬州
    夔州路
    夔州,達州,開州,萬州,施州,忠州,涪州
    荊湖南路
    荊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
    荊湖北路
    江陵府;靖州,沅州,辰州,鼎州,灃州,嶽州,鄂州,安州,複州,歸州,峽州
    廣南東路
    連州,廣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
    廣南西路
    桂州,賀州,昭州,梧州,潯州,邕州,廉州,雷州,鬱林州,瓊州,高州,化州
    容州,藤州,象州,貴州,柳州,賓州,宜州,觀州,欽州
    福建路
    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劍州
    江南東路
    江寧府,宣州,徽州,信州,饒州,江州,池州,太平州,南康軍,廣德軍
    江南西路
    洪州,筠州,袁州,撫州,吉州,虔州
    兩浙路
    杭州,蘇州,潤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溫州,處州,衢州,婺州
    淮南東路
    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揚州,泰州,通州
    淮南西路
    壽州,濠州,和州,廬州,光州,黃州,舒州,蘄州
    雲中府路
    雲中府,武州,應州,蔚州,奉聖州,歸化州,儒州
    燕山府路
    燕山府,涿州,檀州,平洲,易州,營州,順州,景州,薊州,經州
    政治
    播報
    編輯
    中央製度
    範仲淹
    宋朝的政治體製大體沿襲唐朝的政治製度,但宰相不再由三省長官擔任,而是另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又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通稱執政,與宰相合稱“宰執”。宋朝的相權大幅萎縮,僅負責行政職能。中書門下與樞密院合稱二府,掌文武大權。又設鹽鐵、戶部、度支三司,主管財政大權,號稱計省。這樣三司、宰執、樞密使三權互相製衡,因此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宋朝還在禦史台之外增設諫院和置諫官,這些都是監察機構,負責彈劾等事宜。經過這番改革,而皇帝便可以總攬大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