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清

字數:25665   加入書籤

A+A-


    如果你和蕭處楠穿越到了清朝,你們可能會遇到以下一些有趣的曆史事件和文化特色:
    1. 清朝的建立與發展:你們可能會見證清朝的建立,這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由滿族建立,以及清朝的擴張和統一全國的過程。
    2. 康熙帝的天花之戰:康熙帝在幼年時曾患天花並幸存下來,這使他對天花有了終身免疫力。康熙帝在位期間,對天花的防治非常重視,推動了清朝天花防治的係統化。
    3. 乾隆下江南:乾隆帝喜歡南巡,你們可能會在江南遇到乾隆皇帝,並且有機會見識到沿途官員富商如何極盡爭奇鬥異之能事來討好皇帝。
    4. 文化繁榮:清朝文學以小說為最突出的成就,其中《紅樓夢》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時,清朝詩詞創作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如納蘭性德的《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等。
    5. 戲曲藝術:昆曲、京劇等劇種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尤其是京劇,被譽為“國粹”。
    6. 滿漢全席:你們可以品嚐到清朝的宮廷盛宴,滿漢全席是一種集合中國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極為奢華。
    7. 科技成就:清朝科技在總結前代成果的基礎上,也有所發展,如《康熙字典》的編纂等。
    8. 鴉片戰爭:如果你們穿越到了清朝中後期,可能會經曆鴉片戰爭,這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9. 太平天國運動:1850年,太平天國運動在中國南方爆發,清朝麵臨內憂外患,社會動蕩加劇。
    10. 清朝的滅亡:如果你們穿越到了清朝末期,可能會經曆辛亥革命的爆發和清朝的滅亡,這是中國封建帝製的終結。
    這些體驗將使你們對清朝的社會生活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注:摘自百度百科:
    清朝
    清朝1616年-1911年),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初稱後金。從努爾哈赤建國起,總計296年,共傳十二帝。從皇太極改國號為清起,共計276年。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為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領努爾哈赤建國,建元天命,國號金,或稱後金,群臣上尊號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自尊為天命皇帝。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明將吳三桂降清,多爾袞率領清兵入關。入關後20年時間裏,平定大順、大西、南明等政權。康熙時期統一台灣,完成全國統一。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強盛。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多次遭外國列強入侵。為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先後進行了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溥儀退位,頒布了清帝退位詔書,清朝滅亡。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清朝統一蒙古諸部,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乾隆年間,中國作為統一的多民族世界大國的格局最終確定。全盛時期的清朝,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西北包括唐努烏梁海,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島),南達南沙群島。包括50多個民族,國家空前統一。期間中國古代的專製主義也推向最高峰。清朝前期農業和商業發達,江南出現密集的商業城市,全國出現大商幫。在此基礎上,人口突破四億,占世界總人口的近一半。
    中文名
    清朝
    外文名
    qing dynasty
    別 名
    大清國、滿洲國 [274]、皇清 [277]、聖清 [277]、中華大清國 [278]
    時間範圍
    1616年 至 1911年 [2] [280]
    帝 王
    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等
    都 城
    北京1644年以前在盛京)
    語 言
    漢語、滿語、蒙語、藏語
    貨 幣
    銀子、銀元、銅板、銅錢
    開創者
    皇太極努爾哈赤實際奠基)
    國 旗
    黃龍旗18891912)
    中樞機構
    軍機處、內閣、六部
    軍事製度
    八旗製度、綠營、清末新軍
    曆史貢獻
    統一多民族的國家、奠定中國版圖、奠定中國人口大國基礎
    主要城市
    盛京、承德、江寧、蘇州、西安、成都、廣州、伊犁、喇薩、烏裏雅蘇台等
    國 歌
    《鞏金甌》
    人口數量
    4.36 億1851年)
    主要民族
    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等
    疆域麵積
    1316萬平方公裏1820年;1790年代含羈縻地達1470萬平方公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監察機構
    都察院
    目錄
    1國號
    2曆史
    ?開基立業
    ?建立大清
    ?統一全國
    ?步入盛世
    ?承前啟後
    ?全盛極隆
    ?嘉道中衰
    ?外患內憂
    ?改良中興
    ?帝國飄搖
    ?維新圖存
    ?革命風潮
    ?王朝後續
    3疆域
    ?領土範圍
    ?行政區劃
    ?藩屬國
    4政治
    ?中樞機關
    ?執行機關
    ?監察機關
    ?選官製度
    ?品級製度
    ?刑律製度
    ?地方製度
    ?國旗與國歌
    5軍事
    ?八旗
    ?綠營和團練
    ?海軍
    ?新軍
    ?對外戰爭
    6經濟
    ?農業
    ?手工業
    ?商業
    ?金融
    ?貨幣
    ?賦役
    ?財政
    ?土地
    7文化
    ?小說
    ?詩詞
    ?戲劇
    ?散文
    ?繪畫
    ?篆刻
    ?學術
    ?哲學
    ?新學
    ?史學
    ?文字獄
    8科技
    ?醫學
    ?地理
    ?農學
    ?數學
    ?水利
    ?建築
    ?鐵路
    9民族
    ?華夷之辨
    ?首崇滿洲
    ?漢族政策
    ?蒙古政策
    ?西藏政策
    ?西南土司
    ?回族政策
    10外交
    ?外交機構
    ?中西交流
    ?中俄關係
    ?周邊關係
    ?簽訂條約
    11社會
    ?節慶
    ?宗族
    ?學校
    ?服飾
    ?人口
    12帝王世係
    國號
    播報
    編輯
    1605年努爾哈赤第一次稱“建州國”,也第一次稱“國王”;次年進號“昆都侖汗”恭敬汗)。 [22]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覆育列國英明皇帝,國號大金,或稱後金,自詡為“北朝”。 [9] [275]清一代自認為滿洲國。 [274]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大清”。 [23]
    關於“大清”的含義,有諸種猜測:其一,從文義上釋“清”為“掃清廓清”之義 [24]。其二,清,青也。青為北方信奉薩滿教諸族所崇尚,滿洲也是篤信薩滿的,故取“大清”為號 [24]。也有以“五德說”的觀點,明朝為火德,清為水德,以水克火,故名 [25]。東北少數民族研究院的鮑明認為“大清”國號實源自滿語中的蒙古語借詞“代青”daicing)。大清國的意思是“上國”即“至高無上之國”)或“善戰之國”。 [26]清史學者刁書仁認為,“清”與“金”字為轉音,實際上是以漢字的發音為基礎,改換一個發音相似的漢字。 [27]鬆村潤認為這個國號是漢文的,取自《管子·心術下篇》與《內業篇》之“鏡大清者,視乎大明”,“鑒於大清,視於大明”,大清即天,大明即日月,天蓋過日月。滿文寫法daicing隻是漢字音譯。這是在跟明朝對比的思想下製定國號的。 [276]
    康熙年間簽署的《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曆史上第一次以“中國”作為主權國家的國際條約。尤其是清中葉以後,“中國”或“中華”作為與“大清國”含義相同並可互換的另一個主權國家國名,更是直接與china等詞對應,與西方列國在表麵對等的主權條約國意義上使用,並得到各種國際條約的中外對照本之習慣性運用與“承認”。《清實錄》也將清朝明確表述為“中國”,這表明在官方語境中,“中國”即清朝已為絕大多數人所認可,並成為一種自覺的常態。 [275]
    曆史
    播報
    編輯
    主詞條:清朝曆史
    開基立業
    傳說滿洲起源於長白山之東北的布庫裏山下。 [2829]明初,女真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 [30]後按地域分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 [31]清朝統治者為出身建州女真的愛新覺羅氏。建州女真首領猛哥帖木兒時為明朝建州左衛指揮使, [32]宣德八年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正統五年1440年),建州部南移。正統七年1442年),明廷增設建州右衛,合稱“建州三衛”。 [32]南移後,建州女真與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會生產力提高,經濟繁榮。 [33]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努爾哈赤生於建州左衛今遼寧省新賓縣西南)一個奴隸主之家,父塔克世,母喜塔喇氏,努爾哈赤為長子。努爾哈赤的父祖有多人受明廷冊封,其本人亦深得明廷信任。青年時,他采鬆子、挖人參到撫順馬市售賣。後投明遼東守將李成梁,“每戰必先登,屢立戰功,成梁厚待之。”他對遼東漢區有較深了解,受漢文化一定影響。萬曆十一年1583年)初,明軍襲擊古勒寨阿台駐地時,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和父親塔克世皆遭誤殺。 [34] [182]努爾哈赤從朝廷得到的補償是:三十道敕書、三十匹馬以及被任命為建州都督、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同年,努爾哈赤以祖、父所遺之13副甲胄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183]他打著替明廷戡亂的旗號,從攻打尼堪外蘭開始,經過5年的征戰,努爾哈赤相繼征服建州女真5部。萬曆十一年1583年)五月,努爾哈赤率領部眾去攻打尼堪外蘭,攻克圖倫城。 [184]萬曆十二年1584年)正月,努爾哈赤向李岱駐守的兆佳城發動攻擊,取勝並生擒李岱。 [185]萬曆十三年1585年)二月,努爾哈赤在對蘇克蘇滸部、董鄂部取得勝利之後,又劍指蘇克蘇滸部左鄰之哲陳部。 [186]萬曆十四年1586年),努爾哈赤攻克鵝爾渾,尼堪外蘭逃到明朝領地。努爾哈赤請求明邊吏押還尼堪外蘭,並將他處死。 [187]萬曆十五年1587年),努爾哈赤建立佛阿拉城,開始成為女真人政治、軍事中心。 [197]萬曆十六年1588年),努爾哈赤攻克完顏王甲)城,消滅了建州女真的最後一個部落完顏部,至此統一建州女真。六月,努爾哈赤正式頒定國政,自稱“淑勒貝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清太祖努爾哈赤
    萬曆十七年1589年),努爾哈赤與李成梁重新建立起關係。是年9月,在李成梁的保舉推薦下,明廷正式晉封努爾哈赤為建州左衛都督僉事、龍虎將軍,成為建州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282]萬曆十九年1591年)正月,努爾哈赤開始揮師向東,攻取鴨綠江路。萬曆二十年1592年)2月,日本進攻朝鮮發動“壬辰倭亂”,努爾哈赤請求明廷派他去朝鮮攻打日本。雖未獲準,但他卻贏得了明廷的信任。此後,努爾哈赤便以“保境安民”為由,對於不受自己節製的女真部落不停地進行討伐和征剿。同年,努爾哈赤發妻佟佳·哈哈納紮青去世,努爾哈赤改回原名。到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鮮的6年間,明廷不斷將遼東的兵力調往朝鮮打日本 [283284],無暇顧及遼東地區的女真人。而努爾哈赤則抓住這一發展良機,采取兩麵政策,攻打鬆花江海西江)流域的海西女真。
    因為海西女真勢力強大,難以迅速征服,努爾哈赤遂采取遠交近攻、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策略。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九月,正當努爾哈赤率兵東向,征討長白山各部的時候,海西女真葉赫部首領布寨聯合烏拉、輝發、哈達及蒙古科爾沁等九部向建州女真發動進攻。雙方戰於古勒山。古勒山之戰中,努爾哈赤集中兵力,攻其主力,大敗九部聯軍,陣斬布寨,生擒烏拉部首領布占泰,從而為其統一戰爭奠定了基礎。 [189]是年末,又相繼征服珠舍裏路和訥殷路,將長白山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597年,蒙古明安貝勒把女兒嫁給35歲的努爾哈赤,表示臣服於努爾哈赤。從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正月至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十一月,努爾哈赤連續進兵東海女真,相繼征服渥集部的瑚葉路、那木都魯、綏芬、寧古塔、尼馬察、雅蘭、烏爾古宸、木倫、西林等路,攻占渥集部東額赫庫倫城。東海庫爾喀部亦紛紛歸附。
    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正月,努爾哈赤從佛阿拉城遷都到赫圖阿拉。這是他從11歲離家後,第一次以一個王者的身份重歸故裏。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努爾哈赤停止向明廷進貢。明封閉互市二年,使女真大量馬匹無處可買,殃及人參也賣不出去,爛掉三十餘萬斤。為應對明廷封鎖,努爾哈赤苦心研究出曬幹法,使人參得以保存,價格倍增。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建州攻占烏拉城,烏拉滅亡。對外擴張的同時,努爾哈赤還築城池、設大臣、定法律、理訴訟, [188]建立八旗製度。八旗製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製起來,在貴族控製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製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 [33]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是努爾哈赤為建國做準備的最後一年。他最後一次派使臣赴京朝拜,表示對明廷的忠誠,並把孔子請到遼東,興建佛寺、道觀、文廟等七大廟宇,三年後全部竣工。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建元“天命”,國號“金”,史稱後金, [9]群臣上尊號為覆育列國英明皇帝, [190]自尊為天命皇帝。帝業由清太祖開創,所以清史中尊努爾哈赤為開國皇帝。 [273]後金國是滿族先人繼創建渤海國、金國之後建立的第三個地方自治政權。 [281]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發布“七大恨”,誓師伐明。 [191]天命四年1619年),明軍集結全國精銳20萬和朝鮮等軍隊,號稱47萬大軍,向遼東發起進攻,兵分四路進軍。 [192]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一帶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明軍除行動遲緩的李如柏一路敗退幸存外,其餘幾路被後金全殲。 [193]自此,明朝在東北的統治開始瓦解。又滅亡葉赫,至此海西女真被統一。 [194]
    八旗之鑲黃旗
    努爾哈赤建國時,東海“野人”還有一些部落未被征服。天命二年1617年),努爾哈赤派兵四百,收撫沿海及海島諸部。天命三年1618年),虎爾哈部首領率部眾一百戶來降,努爾哈赤厚予賞賜。未降各部相繼來附。各部俘降人戶,均被編入八旗。投附的部落,仍居原地,向後金納貢。《滿文老檔》記載天命四年1619年)的情形說:“從明國以東到海濱,朝鮮以北,蒙古以南,操女真語的諸國部),在那年都平定了。”《滿文老檔》太祖朝卷十三)努爾哈赤征服女真諸部,得以全力來攻打明朝。 [267]
    後金在薩爾滸之戰後連下開原、鐵嶺。 [33]天命六年1621年),努爾哈赤攻占沈陽、遼陽, [195]幾年間席卷遼東七十餘城。 [35]同年,努爾哈赤遷都遼陽,興建東京城。天命七年1622年),奪取遼西重鎮廣寧。 [36]緊接著後金連陷義州、錦州、大淩河等遼西四十餘城堡。熊廷弼、王化貞率明軍殘部與數十萬流民往山海關而去。 [196]天命十年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沈陽。從此沈陽成為後金的統治中心 [37]。1626年1月,努爾哈赤攻寧遠城不下,轉攻覺華島並破之 [285];同年四月,努爾哈赤率軍征蒙古內喀爾喀五部 [286]。7月中旬,努爾哈赤身患毒疽,前往清河湯泉療養,後病逝,終年68歲 [285]。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建立大清
    主詞條:皇太極新政、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丙子之役
    努爾哈赤死後,第八子皇太極繼位,建元“天聰”,皇太極繼位之初,後金麵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外部處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鮮的包圍。內部由於貴族分權勢力的矛盾,衝突日益嚴重。皇太極逐步建立國家統治機構,取代八旗製度所行使的國家權力。皇太極繼續對明朝展開攻勢,並聯合蒙古各部,勢力不斷擴大。 [33]
    對內,皇太極順應曆史發展趨勢,促進了後金政權的封建化進程。皇太極繼位後頒布《滿漢別居令》,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的主張,宣布“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實行“編戶為民”政策, [198]下令將大多數漢民莊丁由莊田抽出,“分屯別居”。 [208]漢民由農奴恢複為民戶,即原有封建自由民身份,從而緩解了民族矛盾,社會逐漸得到緩和、安定。一改其父屠殺文人的政策,並於當年進行考試。天聰六年1632年)皇太極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麵坐”、共理朝政的舊製,改為自己“南麵獨坐”,突出汗位獨尊地位。繼而尋機削除異已,鏟除了威脅汗位的三大貝勒勢力, [205207]使汗權得到鞏固。仿明製,設內三院、 [202]六部,“停王貝勒領部院事”,獨主政務。又設都察院和理藩院,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備的國家機構。 [212213]
    清太宗皇太極
    對外,皇太極興兵攻打朝鮮。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初八日,他委派阿敏、嶽托、濟爾哈朗等六位貝勒,統兵三萬進攻朝鮮。 [199]金兵進展迅速,連下城池,勢如破竹,不到半個月,就占領了大半個朝鮮,入據舊都平壤,迫使朝鮮國王李倧簽訂了城下之盟。 [38] [200]皇太極也繼續實行攻打明朝的政策。天聰三年1629年)至次年,皇太極在明朝關寧錦防線難以攻克的情況下率軍從蒙古突入內地,攻打北京,史稱“己巳之變”。施反間計除掉了明薊遼督師袁崇煥。林丹汗是後金統一漠南蒙古的主要障礙,因此,後金一方麵努力爭取科爾沁等部貝勒與後金聯合,對付林丹汗的襲掠,分化瓦解林丹汗屬下人員,另一方麵積極準備大舉進攻。 [201] [204]天聰八年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去世。次年1635年),後金軍繼續進攻察哈爾餘部,林丹汗之子額哲奉母獻傳國玉璽歸降後金。 [203]鄂爾多斯部也為後金所並。至此,漠南蒙古全部統一於後金。 [211]
    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廢除舊有族名“諸申”女真),定族名為“滿洲”。崇德元年1636年)5月,皇太極稱帝且改國號“金”為“大清”, [11]改年號為“崇德”, [39]尊為“寬溫仁聖皇帝”。 [210]同年,派兵攻打朝鮮。崇德二年1637年),朝鮮國王李倧被迫投降,稱臣納貢,允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到盛京沈陽)為人質,朝鮮正式臣服清朝。 [33]皇太極稱帝時,黑龍江流域還有一些從事漁獵的部落,虎爾哈、瓦爾喀、索倫、達斡爾等散處在山河之間。早在天聰八年1634年),精奇裏江畔的達斡爾人巴爾達齊率部歸附後金。崇德四年1639年),清朝派索海等出征。次年,大敗博木博果爾兵,攻克雅克薩城。崇德六年1641年),又派錫特庫等出兵追擊,博木博果爾在奇洛台赤塔附近)被擒。索倫編入八旗,稱為“新滿洲”。在此期間,清兵又先後征服烏劄拉、尼滿、阿庫裏等部。原來被稱為東海女真的部落均歸於清朝統治。皇太極征服漠南蒙古後,隨即派遣使臣去漠北喀爾喀蒙古的三大汗處議和。崇德元年1636年)十一月,車臣汗派遣衛征喇嘛等六人,從者一百五十六人到盛京,叩見皇太極。崇德三年1638年),土謝圖汗、車臣汗、劄薩克圖汗均遣使來清朝貢,並規定此後每年進貢白馬八匹、白駝一隻,稱為“九白之貢”。漠北蒙古外蒙古)三汗由此成為清朝的藩部。 [268]自崇德五年1640年)三月起,發動了鬆錦之戰。明廷派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十三萬大軍往援錦州祖大壽。皇太極親自坐鎮指揮。崇德七年1642年)二月十八日鬆山城陷,明將洪承疇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鬆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係的完全崩潰,在關外隻剩下寧遠一座孤城。 [209]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極病死,福臨繼位,改元“順治”,由其叔多爾袞攝政。 [40]
    沈陽故宮大政殿
    統一全國
    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 [41]遣使向多爾袞乞師討伐李自成。多爾袞指揮八旗兵,以吳三桂為前導,兼程入關。在山海關之戰中擊敗大順軍, [218]李自成退出京師。 [219]五月二日,清軍進占京師。 [220]多爾袞奏請福臨遷都京師。 [221]十月初一,在多爾袞率領的諸王以及滿、漢大臣的勸進下,順治帝福臨在南郊天壇祭天,然後再次即皇帝位於皇極門今太和門),宣布“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 [222]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已是全中國的君主。 [40] [223]此舉標誌著清王朝轉化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王朝。清朝定都北京後,南下剿滅農民軍。與此同時,南方的明朝遺臣相繼擁立朱氏皇族建立政權,史稱南明 [42]。此外還有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張獻忠的大西政權。 [43]削平群雄、統一中國成為清朝統治者的新任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山海關關城
    順治二年1645年)初,清廷集中軍力分兩路攻入陝西,一路由英親王阿濟格率領,吳三桂為前鋒;一路由豫親王多鐸率領,孔有德為前鋒。李自成迎擊清軍於潼關,經過激烈的戰鬥,農民軍放棄西安,東下湖廣。 [214]李自成遭到當地地主武裝的襲擊,死在通山九宮山。接著清軍立刻南下江南,攻滅南明弘光政權。四月二十五日,清軍攻占揚州。 [215]五月十六日進入南京, [224]於蕪湖擒獲弘光帝朱由崧,弘光政權滅亡。 [216]弘光政權被消滅後,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博洛為征南大將軍,率部進攻浙、閩。 [226]朱以海逃亡海上,魯王政權亡。操縱隆武政權的鄭芝龍秘密降清。隆武帝朱聿鍵逃往江西汀州,清軍俘殺朱聿鍵,隆武政權亡,福建平定。 [227]
    當清軍占領北京,開始向大順軍進攻時,張獻忠於當年十一月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控製四川。順治三年1646年),清廷命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擊敗漢中農民軍, [225]於十一月入川。後張獻忠被殺。接著,清軍分兵出擊,連破大西軍營130餘處,殺傷數萬人,占領四川,大西政權亡。 [228]餘部由孫可望、李定國等率領,轉入雲、貴地區繼續抗清。同時,李自成死後,大順軍餘部與南明湖廣總督何騰蛟、湖北巡撫堵胤錫聯明抗清。 [44]1652年,李定國率軍8萬東出廣西、下桂林。又攻入湖南、廣東,“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劉文秀亦出擊四川,克複川南。東南沿海的張煌言等的抗清軍隊也發動攻勢,抗清鬥爭再次出現高潮。這時孫可望同李定國之間矛盾爆發,破壞了大好形勢。孫可望投清後,雲貴虛實盡為清軍所知。由於華南反清勢力較大,清帝冊封吳三桂、耿仲明與尚可喜為王以鎮守雲南、貴州、廣東與福建等地,史稱“三藩”。1659年,吳三桂率清軍攻入雲南昆明, [217]1662年,永曆帝被殺,南明徹底滅亡。 [43]
    清廷穩定之後,順治七年1650年),多爾袞去世, [230]順治帝提前親政。 [231]為加強皇權,順治帝廢除了諸王貝勒管理各部事務的舊例,又采取了停止圈地,放寬逃人法等一係列緩和民族矛盾的措施。 [229]
    多爾袞
    步入盛世
    1661年,康熙帝玄燁即位。康熙初年,由滿族的四位大臣輔政。 [154]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擒拿擅權的大臣鼇拜,親理朝政。 [155]因為三藩割據嚴重影響國家統一,康熙十二年1673年),康熙帝撤藩,吳三桂起兵反清,其他二藩相繼響應, [45] [141142]最終在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 [143]平定三藩之亂後,將台灣納入版圖又被提上日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康熙以施琅為福建水師提督,出兵攻台,在澎湖大敗劉國軒所率領的鄭氏海軍,隨後明鄭納土歸降。 [140]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在台灣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與大陸歸為一統。 [139]
    康熙帝玄燁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為了徹底消除沙俄侵略,康熙帝命都統彭春赴愛琿,加強黑龍江一帶防務。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秋,沙俄卷土重來,再次占領雅克薩城。清軍擊敗盤踞雅克薩的俄軍,遏製了沙俄侵略的野心。1689年,清朝與沙俄代表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了中俄東部邊界線。 [47]規定以額爾古納河格爾必齊河外興安嶺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和烏蘇裏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均為中國的領土。康熙十七年1678年),噶爾丹在俄國政府的慫恿支持下,興兵進攻喀爾喀蒙古土謝圖汗部。康熙帝為確保邊疆安定,三次親征漠北。 [148]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的烏蘭布通之戰,清軍大破噶爾丹,噶爾丹敗歸科布多,伺機而動。 [149]康熙三十年1691年)夏,康熙同喀爾喀與內蒙古的王公們會聚於多倫諾爾,史稱“多倫會盟”。此次會盟標誌著喀爾喀三部歸順清朝。 [152]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再次親征, [150]昭莫多之戰,清軍擊潰噶爾丹主力軍隊,噶爾丹兵敗流竄。 [151]康熙時期,清朝將喀爾喀蒙古並入版圖,為乾隆年間平定準噶爾奠定基礎。
    康熙帝親政後,著手強化皇權。他一方麵勤於政務,舉行禦門聽政; [144]另一方麵,他在康熙十六年1679年)設立南書房,“揀擇詞臣才品兼優者充之”。 [145]削弱了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以及外朝內閣的權力,強化了皇權。而且著手整頓吏治,恢複了京察、大計等考核製度。康熙帝還采取了一係列有利於社會經濟恢複和發展的措施。1669年,康熙下令廢除圈地令,以後永遠停止圈地,並規定所圈土地應退還給農民。 [147]從1671年起,陸續放寬墾荒起科年限,並規定墾荒有成績,據開墾多少,給予不同官職,這促進了墾荒的積極性。到康熙末年,全國荒地基本上得到開辟。1685年,康熙又規定民間新墾田畝,“自後永不許圈”,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貴族旗主的經濟擴張,有利於自耕農民。康熙還下令將明朝藩王的莊田改為“更名田”。 [46]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廷決定,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丁稅額數作為定額,以後新增人丁,不收丁稅, [146]即所謂“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這樣丁稅額數便固定下來了,實現了地丁合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康熙南巡歸朝圖局部)
    康熙時期,康熙帝重視籠絡漢人。康熙帝明確宣布他要將治統與道統合一,以程朱理學為治國之本。康熙帝曾舉辦博學鴻儒科,並去江寧祭拜明太祖孝陵,親臨曲阜拜謁孔廟。 [153]康熙帝還大興文治,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佩文韻府》《數理精蘊》《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曆法和地圖。康熙中期以後,因戰亂而遭到嚴重破壞的手工業逐步得到恢複和發展。至乾隆年間,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等地的絲織業都很發達。江南的棉織業、景德鎮的瓷器都達到了曆史高峰。至18世紀中葉,清朝人口也大大增加。
    承前啟後
    主詞條:清世宗改革
    1722年,康熙帝去世,雍正帝登基。康熙晚年,吏治鬆弛,貪汙腐敗,已然成風。 [48]為此雍正帝訓諭各級文武官員,如因循不改,必定重罪嚴懲。 [172]雍正朝進行一係列政策,繼續強化專製主義君主權力。完善密折製度,皇帝特許的官員才有資格上密折。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雍正帝始於隆宗門內設置軍機房,選內閣中謹密者入值繕寫,以為處理緊急軍務之用,輔佐皇帝處理政務。他們直接聽命於皇帝,跪奏筆錄。 [179]軍機處的設立是清代中樞機構的重大變革,標誌著清代君主集權發展到了頂點。 [180]
    清世宗雍正帝
    雍正帝繼續執行清朝的擴張政策。噶爾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於雍正元年1723年)支持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糾集二十萬人進攻西寧反清, [173174]雍正帝命年羹堯、嶽鍾琪率兵討伐,取得大勝,青海完全歸入清朝版圖。 [175]為此清朝領部分西康地區,又在西寧與拉薩分置辦事大臣與駐藏大臣以管理青藏地區。將喀爾喀蒙古並入清朝;於1727年與沙俄簽訂《恰克圖條約》,確立中俄中段邊界。 [176]1729年,雍正帝以傅爾丹與嶽鍾琪兵分兩路於科布多對抗準噶爾汗噶爾丹策零, [177]最後於和通泊之戰戰敗。 [178]1732年,噶爾丹策零東征喀爾喀蒙古,兵至杭愛山,被喀爾喀親王策棱擊敗。1734年,清準和談,以阿爾泰山為界,西北大致和平。 [49]
    為了緩和階級矛盾,促進農業生產,雍正元年1723年),雍正帝從直隸巡撫李維鈞之請,實行丁銀攤入田賦一並征收的原則,改變過去按人丁、地畝雙重征收標準,減輕了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負擔。到乾隆時,這一政策推廣到了全國。 [181]之後,人口急劇增長。雍正帝廢除了賤籍,於1723年四月發出第一道“開豁為良”的諭旨。雍正帝在下令開豁樂戶賤籍的同時,又令各省檢查,如發現本地也存在類似樂戶的賤民,也準許他們出賤為良。
    “勤政親賢”殿
    在雲、貴、粵、桂、川、湘、鄂等省少數民族地區,雍正帝全麵實行“改土歸流”製度,革除土司製度,在上述地區分別設立府、廳、州、縣,委派有任期的、非世襲的“流官”進行管理。這種管理體製,同內地大體一樣。雍正帝的改土歸流,打擊了土司的世襲特權和利益,減輕了西南少數民族的負擔和災難,促進了這一地區社會經濟與文化的進步。雍正帝在位十三年實行的一係列政策,在“康雍乾”三代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全盛極隆
    1735年八月,雍正帝去世,第四子弘曆繼位,即乾隆帝。乾隆帝執政期間,文治武功方麵都有建樹,為鞏固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清朝鼎盛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但也是在他統治期間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也逐步落後世界的浪潮。
    乾隆帝
    乾隆十二年1747年),乾隆帝調動三萬大軍,分兩路進攻大金川。 [156157]十四年1749年),清軍進逼莎羅奔老巢勒烏圍,莎羅奔被迫乞降。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起,大金川土司再次叛亂,不斷侵擾進犯鄰近土司,清政府最終平定大小金川。1757年,乾隆帝粉碎了準噶爾貴族阿睦爾撒納的割據勢力,統一天山北路。1759年,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叛亂。 [161163]1762年,清朝設伊犁將軍,統管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 [164165]自從1762年起,清朝陸續派遣大批軍隊進駐新疆。永久駐軍的官兵攜帶家眷,主要來自東北、河北等地的達斡爾族、滿族等。這些駐軍為鞏固中國西北邊防、開發邊陲作出了貢獻。1771年,西遷伏爾加河下遊的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在領袖渥巴錫的率領下,為擺脫沙俄的統治,踏上了回歸祖國的征途。 [166167]他們粉碎了沙俄軍隊的圍追堵截,曆經艱險,萬裏跋涉,終於回到故土。土爾扈特部回歸,為鞏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做出了貢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烏什酋長獻城降圖
    乾隆中期,全國各地區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較大幅度的發展,耕地麵積擴大,人口激增,國庫充實,整個社會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以耕地麵積而言,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全國已開墾土地達七億八千萬畝;全國人口也從乾隆初年的一億四千多萬人增加到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近三億人;國庫存銀則長期保持在六、七千萬兩之間,幾乎相當於全國每年賦稅總收入的兩倍。乾隆時期,農業生產的發展還表現在糧食產量的普遍提高以及高產作物的普遍種植。由於興修了農田水利,並且采取了精耕細作,單位麵積的產量有了明顯的提高。整個社會經濟呈現了空前繁榮的新局麵。 [168]乾隆帝十分重視文化,對社會上全部現存文獻進行整理,廣泛征集圖書,不斷頒布求書諭旨。完成了康熙下令開始編寫的《大清一統誌》, [170]他又下令編成《續文獻通考》《皇朝文獻通考》《大清會典》等。 [171]從1772年開始,清政府開始編纂《四庫全書》,經十年編成,係統地整理和保護了中國曆史文化遺產。然而乾隆帝為維護統治卻嚴厲控製思想,編書期間藉機割裂焚毀大量不符其思想的書籍。 [50]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清政府的庫銀長期保存在六千萬兩以上,文化事業也很發達。時文治武功兼備、疆域空前遼闊、社會繁榮、文化發達,“康乾盛世”進入了全盛時期。 [169]
    乾隆朝晚期,安南阮氏對宗藩體製發起了挑戰, [158]清朝與安南之間爆發戰爭,最終阮惠主動向清朝請和,乾隆帝同意講和並承認了阮惠為安南的君主。 [159160]清朝還於1792年打退了廓爾喀對西藏的進犯。1793年,清朝中央政府製定和頒行了《欽定藏內善後章程二十九條》,對西藏地方的人事、行政、財政、軍事、對外關係等各方麵做了明確規定,並以法律形式予以確定。主要內容包括清政府掌握確定西藏各大活佛包括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去世後認定轉世靈童和批準繼位的大權,一切西藏涉外事宜均由駐藏大臣全權處理等。該章程是中國對西藏行使主權的重要曆史文獻證明。 [51]
    西方傳教士將中國文化介紹給歐洲人,引發18世紀中國風的熱潮。 [5253]歐洲人追崇中國文化、思想與藝術, [54]到18世紀末,清朝鼎盛進入尾聲,歐洲人出現負麵評價。與乾隆帝不歡而散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認為清朝已經衰落。 [5556]
    嘉道中衰
    清朝從乾隆末年開始有衰落的現象。乾隆帝在執政中期以後,逐漸好大喜功,乾隆帝六下江南,並仿製江南園林廣修園林,勞民傷財, [57]政治日漸腐敗 [58]。乾隆帝晚年寵信和珅,導致和珅專權,貪贓枉法,嚴重破壞了吏治。乾隆中葉以後、土地的高度集中和殘酷的封建剝削,將廣大農民逼向絕境。與啼饑號寒、無以為生的廣大農民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封建統治者的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腐朽生活。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預示著皇朝日漸衰落的命運。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後,農民起義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 [240]台灣天地會領袖林爽文於1787年發動林爽文起義。 [239]乾隆六十年1795年)正月,湘黔苗民起義爆發, [238]至嘉慶元年1796年)底平定。 [236]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爆發聲勢浩大的白蓮教起義, [235]從嘉慶元年1796年)到嘉慶九年1804年),曆時九載, [237]是清代中期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戰爭。
    嘉慶元年1796年)正月,乾隆帝禪位於第十五子顒琰,即嘉慶帝。 [234]乾隆至1799年去世,嘉慶帝方得以親政。 [57]麵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 [232]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 [241]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複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詔罷貢獻,黜奢崇儉。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終嘉慶一朝,貪汙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倒更加嚴重。嘉慶十八年1813年),北方爆發天理教起義,部分天理教徒,在太監接應下衝進皇宮, [242]“釀成漢唐、宋明未有之事”,嘉慶帝被迫下詔罪已。 [243]在對外交涉中,嘉慶帝力主嚴禁鴉片,對英國侵略者在沿海的騷擾活動保持了高度警惕性。同時拒絕了英國提出的建立外交關係、開辟通商口岸、割讓浙江沿海島嶼的要求。而閉關鎖國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采取盲目排斥態度。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曆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麵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232]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道光帝即位後,也失去了早期君主銳意進取的精神,掌政風格日趨保守和僵化 [59]。道光帝即位之初,也頗思勵精圖治,振衰除弊。對漕運鹽政實行改革。以海運代替河運,既解決了漕運的困難,又節省了開支。行票鹽製,使兩淮鹽政“弊肅風清”。解除對部分礦藏開采的封禁,主張使天地自然之利還之天下。整頓吏治,扼製奢靡之風。 [233]特別是道光七年1827年),清朝平定新疆張格爾叛亂,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此後新疆地區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和平。同時清朝開展了嚴禁毒品鴉片的鬥爭。但列強的肆意對抗和清朝的腐敗政治,使禁令形同具文,鴉片的泛濫,仍給中國造成嚴重危害。 [233]同時,官場中,結黨營私、相互傾軋、賣官鬻爵、賄賂成風。 [60]軍隊裏,裝備陳舊、操練不勤、營務廢弛、紀律敗壞。財政上,國庫日益虧空、入不敷出。階級矛盾激化,民變四起,西方的勢力已逐步深入,中國受到外國的侵略越來越迫近。
    道光帝
    外患內憂
    由於吏治的腐敗,導致海關走私嚴重,鴉片貿易猖獗, [61]1839年,道光帝為解決鴉片的弊端,派林則徐到貿易中心廣州宣布禁煙。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在1840年發動了鴉片戰爭,清朝戰敗,被迫求和。1842年,被迫同英國侵略者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開啟了中國近代史。 [62]西方各國迫使清政府開港通商,加上地方官吏地主兼並土地,使得傳統農村經濟受到破壞。各地乘機紛紛起事,其中華北以撚亂為主,華中華南以洪秀全的太平天國與雲南杜文秀、馬如龍的雲南回變為主。 [59]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道光帝去世,第四子奕詝繼位,年號鹹豐。鹹豐帝即位後,麵臨內憂外患的統治危機。1851年,洪秀全於廣西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稱天王。聯和天地會、三合會北伐。兩年後攻陷並定都江寧,改稱“天京”。太平天國以反對清朝封建統治與外國侵略為革命宗旨。太平天國曾建立官製,分封王爵,頒行曆法,製定經濟製度,製造錢幣,印刷書籍等。 [246]並且發動兩次西征。1853年5月8日,林鳳祥、李開芳等奉命率師兩萬餘人北伐。北伐軍雖然一度進至天津附近,因孤軍深入,被清軍圍困。後來曾國藩、左宗棠與李鴻章紛紛組織湘軍與淮軍抵抗太平天國。
    洪秀全
    為了挽救統治危機,鹹豐帝頗思除弊求治。他任賢去邪,企圖重振綱紀。重用漢族官僚曾國藩,依靠其訓練指揮的漢族地主武裝鎮壓太平天國和撚軍起義。提拔敢於任事的肅順,支持肅順等革除弊政。 [244]肅順掌權後,協助鹹豐帝“申國法”以治積弊,銳行誅譴。 [247]以鐵腕的方式麵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汙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其果斷處理“戊午科場案”,使得清王朝此後幾十年間官場風氣,特別是自乾隆後期越演越烈的貪腐風氣有了很大改觀。 [245]建議鑄大錢以解決財政困難,削減八旗俸餉,減輕國家財政負擔。 [247]同時,鹹豐帝罷斥了道光朝任軍機大臣二十餘年、貪位保榮、妨賢病國的穆彰阿,處決了第一次鴉片戰爭中主持和局、臭名昭著的投降派官員耆英。 [244]
    1856年,英國借口“亞羅號事件”、法國借口“馬神甫事件”共同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台,進迫天津。鹹豐派桂良、花沙納往天津議和,與英、美、法、俄分別簽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列強不滿足於《天津條約》規定的權利,蓄意重新挑起戰爭。鹹豐帝命清軍加強大沽口防務。鹹豐九年1859年),在英國蓄意挑起的大沽口衝突中,英法侵略軍被擊敗。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英法聯軍進攻北塘,鹹豐帝在清軍與英法聯軍激戰之時,竟令清軍統帥離營撤退,大沽再次淪陷。英法聯軍攻占天津,隨即向北京進犯。鹹豐帝派遣怡親王載垣、兵部尚書穆蔭為欽差大臣,往通州與英、法議和。英法聯軍以和談為掩護,繼續組織對北京的進攻,在通州八裏橋擊敗清軍後,進攻北京,圓明園、清漪園等處被焚掠。鹹豐帝自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承德市),命恭親王奕欣留京議和。奕欣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中俄北京條約》,並批準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244]
    圓明園遺址
    俄國趁火打劫,從19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侵吞中國北方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裏領土。根據一係列不平等條約,中國喪失了大量的領土、主權和財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 [62]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改良中興
    1861年,鹹豐帝在熱河病逝,六歲的幼子載淳繼位,即同治帝。鹹豐帝本任命肅順等八大臣讚襄政務,兩宮太後與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兩宮垂簾聽政,最後由兩宮之一的慈禧太後獲得實權。洋務運動使得中國社會出現較安定的局麵。1864年正月,曾國藩率領的清軍攻克鍾山,合圍天京。7月,湘軍攻破天京。 [279]東撚軍於1868年1月5日在揚州東北瓦窯鋪覆滅,西撚軍於同年8月16日在山東茌平徒駭河被李鴻章淮軍消滅。最後一支留下太平天國年號的殘餘撚軍袁大魁部,於1869年在陝北保安被左宗棠消滅。1862年到1878年間,左宗棠先後平定陝甘回變,平定新疆回亂,並收回伊犁。被稱為洋務派的奕欣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部分漢臣在消滅太平軍時認識到西方的船堅炮利,並且鑒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以“師夷長技以製夷”、中體西用為方針展開自強運動又稱洋務運動) [63]。
    恭親王奕欣
    19世紀60年代初期,洋務派在“自強”的旗號下,通過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和技術開始創辦軍事工業。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主要有:曾國藩創建的安慶內軍械所,是洋務派開辦的第一個兵工廠。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生產槍炮炸藥和輪船。左宗棠在福州馬尾創辦福州船政局,生產輪船,分撥海軍和各省巡防緝私之用。洋務派先後共辦了二十幾個軍事工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1890年張之洞在漢陽創辦的湖北槍炮廠。洋務派興辦的軍事工業所有權和生產管理權完全從屬於封建政府,因此具有濃厚的封建性;但軍事工業普遍采用雇傭勞動製度,因此也具有資本主義性。70年代以後,洋務派在“求富”旗號下,在繼續興辦軍事工業的同時,創辦了一些和民用有關的工業。洋務派辦民用工業,主要是采取“官督商辦”形式,即招商投資入股,官方派人經營管理。此外還有“官辦”和“官商合辦”的工業。其中比較重要的有李鴻章籌辦的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礦務局,以及張之洞興辦的漢陽鐵廠。80年代開平礦務局還修建鐵路運煤,開創了中國鐵路運輸事業。民用工業資金主要來自社會的投入,工廠采用雇傭勞動製,生產目的是追求利潤,所以其性質是資本主義的;但由於封建官僚管理企業,他們把官場腐敗的作風也帶到企業中來,因此企業又具有一定的封建性。
    洋務運動中的近代企業
    當時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與隨後的北洋通商大臣負責對外關係與自強運動的策劃與推行,先後引入國外科學技術,建立現代銀行體係、現代郵政體係、鋪設鐵路、架設電報網。19世紀70年代中期,洋務派開始著手建立海軍。到1885年,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初具規模。以後洋務派把建設海軍的重點放在北洋海軍上。1888年,北洋海軍正式編成北洋艦隊,共有軍艦20多艘,其中大部分是購買外國的。洋務派還建設旅順、威海衛軍港,作為北洋艦隊的基地。因為辦洋務事業的需要,洋務派創辦了一些新式學校,如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天津電報學堂等,從中培養了一批翻譯、軍事和技術人才。同時,分批派遣了近200名學生出國留學,學習西方國家的軍事和科學技術。
    總理衙門
    洋務運動使得清朝的國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增強,到慈禧太後與恭親王聯合執政的同治年間,清朝一度出現了較安定的局麵,史稱“同治中興” [64]。其間清朝在西方人的幫助下成功消滅內地的民變並收複新疆,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形象因此有相當大的改善。至19世紀80年代,清朝軍隊的裝備和洋務運動之前相比已有了明顯的提高。
    帝國飄搖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死於養心殿東暖閣,年僅19歲。 [251]醇親王之子年僅四歲的載湉被慈禧太後選定繼承皇位,第二年改年號為“光緒”。 [252]兩宮皇太後再次垂簾聽政。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太後暴死。慈禧獨攬大權。中法戰爭爆發後,慈禧以越事失機之由開去恭親王奕欣一切差使,同時罷黜五軍機大臣,安排自己的親信進入軍機處及內閣。從此,清朝廷成了慈禧太後的獨家天下。 [253]
    同治以後,世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列強都把侵略的黑手伸進中國廣大邊疆地區,使中國邊疆地區出現了嚴重危機。美國早有侵占中國台灣的野心。鹹豐三年1853),美國海軍艦隊竄到台灣,高山族人民給予迎頭痛擊,打走了美國侵略軍。日本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派陸軍中將西鄉從道侵略台灣。清廷派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赴台,部署防務。與日本訂立《台事專條》,以賠償白銀50萬兩作為日本撤兵的條件。英國在同治年間不斷派人進入中國雲南、西藏偵察。光緒二年1876年),清廷在英國的脅迫下,派李鴻章與英國代表威妥瑪在山東煙台簽訂《煙台條約》和《入藏探路專條》。光緒十六年1890年),清廷與英國談判,劃定中國和哲孟雄錫金)的邊界。光緒十九年1893年),清廷與英國又訂立《藏印續約》,從此,英國勢力侵入了西藏。西北方麵,同治四年1865年),中亞浩罕汗國阿古柏乘中國新疆地區紛亂之機,率軍侵入喀什噶爾。麵對同時發生在西北和東南的兩個危機,清廷發生“海防與塞防之爭”。李鴻章強調海防的重要性,認為應大力加強海防,但他卻以“海防、西征,力難兼顧”為由,主張放棄新疆。陝甘總督左宗棠則力主收複新疆,清廷接受了收複新疆的主張,於光緒元年1875年)任命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次年,清軍進入新疆,收複了北疆大部分領土。光緒四年1878年)1月,清軍最後收複和田。至此,隻有伊犁地區還在沙俄侵略者手中。 [258]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