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光穀的毒血重生
字數:2663 加入書籤
1991年6月21日,武漢東湖。
夕陽的餘暉灑在湖麵上,泛著詭異的橘紅色,像是被稀釋過的血水。謝一揚站在湖邊,手裏捏著一份剛送來的檢測報告——東湖水質輻射值超標1200倍,沿岸村莊的癌症發病率在過去三個月激增300。
“老板,環保局的人到了。”張鐵柱的機械眼閃爍了一下,低聲提醒。
謝一揚頭也不抬,指尖輕輕摩挲著報告上的數據,嘴角微微上揚:“讓他們等著。”
——
上午900,東湖新區規劃會議廳
會議室內,煙霧繚繞。環保局局長陳誌強麵色鐵青,手裏的鋼筆幾乎要被他捏斷。投影儀上,謝一揚的ppt正播放著“光穀科技園”的宏偉藍圖——高端研發中心、國際實驗室、半導體產業基地……每一幀都光鮮亮麗,唯獨沒有提到腳下的土地裏埋著什麽。
“謝總,東湖的汙染問題必須解決!”陳誌強終於忍不住拍桌而起,“沿岸三個村子,已經有七十多人確診癌症,再這樣下去——”
“陳局。”謝一揚微笑著打斷他,從西裝內袋抽出一張照片,輕輕推了過去,“您兒子在澳洲的別墅,風景不錯。”
照片上,一個年輕人正站在泳池邊,背後是悉尼歌劇院的全景。陳誌強的瞳孔驟然收縮——他兒子留學的事,連單位同事都不知道。
“你……什麽意思?”
謝一揚沒回答,隻是打了個響指。張鐵柱立刻遞上一份新文件——《東湖生態治理特別方案》,落款是省政府的紅頭印章。
“從今天開始,東湖沿岸劃為‘軍事科研禁區’。”謝一揚的聲音很輕,卻像刀鋒一樣冷,“所有村民,三天內強製遷移。”
——
中午1230,東湖村
村口的大喇叭循環播放著拆遷通知,幾個穿製服的人正挨家挨戶貼封條。七十多歲的李老漢蹲在自家門口,手裏攥著一遝病曆單——肺癌晚期,醫生說他最多還能活三個月。
“憑什麽趕我們走?祖祖輩輩都住這兒!”李老漢紅著眼吼了一嗓子,卻被兩個穿迷彩服的壯漢架住胳膊往外拖。
“老東西,別不識抬舉!”其中一人冷笑,“這兒馬上要建國家重點實驗室,耽誤了進度你擔得起嗎?”
李老漢掙紮著回頭,正看見幾輛卡車轟隆隆開進村子,車廂裏裝的不是家具,而是一堆堆灰黑色的工業廢料,散發著刺鼻的金屬味。
“那……那是啥?”他顫聲問。
沒人回答他。
——
下午300,揚帆大廈頂層
謝一揚站在落地窗前,俯瞰著遠處的東湖。湖麵上,幾艘工程船正在作業,將成噸的混凝土傾倒進水裏——那是從重慶某核工廠運來的“特殊填料”,每噸成本不到50元,卻能確保未來三十年,任何檢測儀在這裏都會失靈。
“老板,村民鬧事的視頻已經壓下去了。”張鐵柱匯報道,“《長江日報》明天會發通稿,標題是《東湖新區建設獲重大突破,光穀科技園助力國家戰略》。”
謝一揚點點頭,目光落在桌上一份新合同上——某軍工企業的訂單,要求提供“抗輻射特種建材”,單價是市場價的30倍。
“告訴林教授,他的‘輻射屏蔽技術’可以量產了。”他輕笑一聲,“就用東湖的‘實驗數據’做背書。”
——
深夜1145,東湖禁區外圍
一支環保局的檢測小隊鬼鬼祟祟地摸到湖邊,領頭的年輕人剛拿出儀器,表盤上的數字就瘋狂跳動,隨後“啪”地一聲黑屏。
“操!又壞了?”他罵了一句,回頭看向隊長,“王哥,這已經是今晚第三台了!”
隊長沒說話,隻是死死盯著湖麵——月光下,湖水泛著不正常的熒光綠色,像是某種活物的呼吸。
“走吧。”他最終歎了口氣,“這兒的數據……永遠都不會正常了。”
——
次日清晨,《湖北日報》頭版頭條
【光穀科技園奠基儀式隆重舉行,省委領導高度讚揚揚帆集團社會責任擔當】
配圖上,謝一揚笑容滿麵,和一眾官員握著金鏟子,背後是剛剛立起的“軍事科研禁區”牌子。
沒有人注意到,照片角落裏,一個瘦小的孩子正被抱上救護車,他的皮膚上布滿了潰爛的紅斑。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