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光穀的輻射進化論

字數:2458   加入書籤

A+A-


    1991年7月31日,武漢東湖國際會展中心。
    巨型橫幅從會展中心頂層垂落,紅底金字刺目地寫著:“東湖科技·引領未來——全球首例轉基因食用魚發布會”。橫幅下,謝一揚一身銀灰色西裝,指尖輕敲著玻璃展櫃,櫃內三條畸形魚在熒光液中緩緩遊動:一條鱅魚頭部膨大如籃球,另一條草魚尾部增生出四隻肉足,最後一條鯉魚鱗片泛著詭異的藍紫色,鰓蓋下隱約可見第二張嘴。
    “謝總,這……”質檢局副局長王德發捏著檢測報告的手微微發抖,“樣本輻射值超標1700倍,真的能食用?”
    謝一揚輕笑一聲,從西裝內袋抽出一份文件拍在對方胸口:“王局長,中科院蓋章的《安全認證》在這兒。您要是怕,現在就可以走——”他壓低聲音,“但您兒子在澳洲賭場的債務,恐怕就得見報了。”
    王德發的喉結滾動了一下,默默將檢測報告塞進碎紙機。
    上午十點,會展中心主會場已擠滿上千名受邀者。前排坐著各省市領導、媒體代表和“隨機抽選”的幸運市民——實則是揚帆集團花錢雇來的群演,每人胸口別著微型攝像頭,隨時捕捉“群眾讚歎”的特寫。
    “諸位請看!”謝一揚掀開中央展台的防輻射罩,聚光燈下,三條變異魚被解剖後擺成刺身拚盤,魚肉在紫外燈照射下泛著瑩瑩綠光。“經過基因改良的‘東湖一號’,蛋白質含量提升300,生長周期縮短至30天!”他舉起一片半透明的魚肉,當眾吞下,“口感細膩,毫無腥味!”
    台下爆發雷鳴般的掌聲。央視鏡頭精準避開了一位領導幹嘔的瞬間,卻將隔壁老太太“感動落淚”的畫麵循環直播。
    張鐵柱的機械眼掃過全場,耳麥中傳來各區域匯報:
    “a區3名記者質疑輻射指標,已替換為‘科技愛好者’。”
    “b區2名質檢員取樣,試管已調包。”
    “c區出現真實嘔吐病例,醫療組按‘食物中毒’處理。”
    謝一揚微笑頷首,揮手示意侍者上菜。三百名白衣侍者推著餐車入場,每輛車上的魚湯都添加了特製香料——足夠掩蓋輕微的金屬味和放射性灼燒感。
    發布會後三小時,武漢協和醫院急診室。
    “患者血紅蛋白急劇下降,白細胞計數異常!”醫生盯著化驗單怒吼,“這根本不是普通腹瀉,是急性放射病!”走廊裏擠滿了捂著肚子的食客,幾個嚴重者皮膚已開始潰爛。
    醫院頂樓的vip病房內,謝一揚正給衛生局局長點煙。“劉局,聽說您夫人剛在澳門新葡京輸了200萬?”他翻開文件夾,露出一張照片:局長夫人在賭場摟著年輕男公關的腰。
    劉局長的煙掉在了地上。
    淩晨兩點,所有入院患者的病曆被統一更改為“群體性腸胃炎”,主治醫生收到一箱貼著“維生素”標簽的金條。同一時刻,質檢總局燈火通明,王德發親自簽發《創新型食品許可》,文件備注欄用鉛筆草草寫著:“東湖魚含鈈239,建議十年內分批上市。”
    次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登《中國轉基因技術重大突破》,配圖是謝一揚與“感激的市民”握手。而《江城晚報》記者蘇雯的調查報道《東湖魚宴後的輻射陰影》,在印刷廠被緊急叫停,取而代之的是整版揚帆集團廣告。
    蘇雯衝進總編辦公室時,發現桌上擺著她女兒的小學入學檔案,扉頁用紅筆圈出“父親職業:揚帆集團外包司機”一行字。
    “繼續報道的話……”總編擦了擦汗,“您丈夫的工作……”
    蘇雯撕碎了稿子。
    一周後,東湖漁場。
    謝一揚站在堤岸上,腳下湖水泛著渾濁的熒光。工人正將成噸的放射性廢料傾入湖中,廢料桶上“軍工特供”的標簽被鹽酸腐蝕得模糊不清。
    “老板,第一批魚苗已投放。”張鐵柱遞過平板,屏幕顯示全國超市訂單,“北京華聯預訂50噸,上海聯華加價30搶購。”
    謝一揚踢開腳邊一隻死去的魚苗——它腹部裂開,內髒中蠕動著十幾顆珍珠大小的卵,每顆卵裏都蜷縮著類似人類嬰兒的畸形胚胎。
    “告訴研發部。”他碾碎魚卵,黏液在皮鞋底拉出黏稠的絲,“下一代產品,要長得更像‘正常魚’。”
    遠處,東湖沿岸的“癌症村”被連夜刷上“軍民融合示範區”的標語,手持輻射檢測儀的村民被武警按進救護車,車窗上的抓痕在晨光中泛著血鏽色。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