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央視標王的二次收割ii
字數:7152 加入書籤
1991年9月3日,武漢揚帆大廈頂層
謝一揚站在落地窗前,俯瞰著長江上往來的貨輪。他的指尖輕輕敲擊著鋼化玻璃,節奏與遠處武鋼七廠方向升起的黑煙同步。那場大火已經燒了六個小時,消防車的警笛聲仍隱約可聞。
“老板,審計組撤了。“張鐵柱的機械臂發出輕微的液壓聲,打斷了謝一揚的思緒。“陳廠長剛才來電,說吳明帶著人回省裏匯報去了。“
謝一揚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轉身走向辦公桌,桌上攤開著今早的《長江日報》,頭版赫然是“武鋼七廠突發大火,十二萬噸特種鋼恐毀於一旦“的標題。
“周明遠那邊呢?“謝一揚拿起紅筆,在報紙上“十二萬噸“幾個字上畫了個圈。
“周秘書長已經安排《湖北日報》發通稿,把火災定性為"設備老化引發的意外事故"。“張鐵柱的機械眼閃爍著紅光,“冶金廳的王廳長收了咱們五十萬,答應下周派"專家組"來背書。“
謝一揚點點頭,目光落在牆上的日曆。9月3日,距離央視1992年黃金時段廣告招標還有七天。他需要一場足夠大的煙霧彈,把公眾和監管部門的注意力從武鋼的賬目問題上引開。
“柱子,把"太空棉"項目的資料拿來。“謝一揚按下桌上的對講機,“通知市場部、法務部十分鍾後開會。“
張鐵柱的機械臂“哢嗒“一聲彈出內置存儲器,投影儀自動亮起,牆上顯示出“揚帆太空科技——民族品牌振興計劃“的ppt封麵。謝一揚快速瀏覽著幻燈片,手指在“nasa技術““宇航員專用““遠紅外保暖“等關鍵詞上停留。
這個項目他籌備了三個月。所謂的“太空棉被“,不過是普通棉花摻了5的聚酯纖維,成本不到三十元。但隻要套上“航天科技“的光環,就能賣出三千八的高價。
會議室裏已經坐滿了人。市場總監趙德漢——就是那個操盤“民族品牌振興計劃“傳銷網絡的家夥——正唾沫橫飛地講解著銷售策略。
“...我們計劃首批生產二十萬床,通過央視廣告引爆市場後,采用會員預售製...“趙德漢看到謝一揚進來,立刻收聲,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
謝一揚徑直走到主位,沒有坐下,而是雙手撐在會議桌上:“各位,武鋼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他的聲音很輕,卻讓整個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現在我們需要一個更大的新聞,轉移公眾視線。“
法務總監林誌強推了推眼鏡:“謝總,"太空棉"的專利文件已經準備好了,但技術參數方麵...“
“技術不是問題。“謝一揚打斷他,“武漢紡織學院的李教授收了咱們兩百萬,願意在"科技成果鑒定會"上簽字。至於nasa的技術授權書...“他看向張鐵柱。
張鐵柱的機械臂彈出全息投影,一份蓋著nasa公章的技術轉讓協議懸浮在會議桌上空。公章當然是假的,但足夠以假亂真。
“現在的問題是,“謝一揚環視眾人,“我們需要一個足夠轟動的廣告投放,讓全國人民一夜之間都知道"太空棉被"。“
市場部副總監王磊舉起手:“謝總,央視《新聞聯播》前的5秒廣告位下周招標,去年標王是孔府宴酒,花了三千一百萬...“
“我們出五千萬。“謝一揚的聲音像刀切黃油般幹脆。
會議室裏一片倒吸冷氣的聲音。五千萬,相當於揚帆集團三個月的淨利潤。
“這...這會不會太冒險了?“財務總監劉誌強聲音發顫,“萬一銷量不及預期...“
謝一揚冷笑一聲,按下遙控器。投影切換成一組數據圖表:“去年全國棉被市場規模是八億床,哪怕我們隻占1的份額,也有八十萬床。按每床淨利潤三百算,就是二點四億。“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在座每一個人:“更何況,我們根本不打算真的生產八十萬床。“
法務總監林誌強突然明白了什麽,臉色變得煞白:“謝總,您是說...“
“首批二十萬床預售,收全款。“謝一揚的聲音像淬了冰,“等消費者發現隻是普通棉絮時,錢已經通過澳門賭場洗了三遍。“
會議室裏鴉雀無聲。所有人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麽——一場比“民族品牌振興計劃“更龐大的騙局。
“林總監,“謝一揚看向法務總監,“你負責設計廣告文案,在虛假宣傳和法律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點。記住,要用"可能""或許""據研究表明"這類模糊詞匯。“
“趙德漢,“他又轉向市場總監,“聯係上次那個央視廣告部的馬主任,就說我明天飛北京請他吃飯。“
“張鐵柱,“最後他看向自己的機械臂保鏢,“準備兩箱茅台,再往裏麵塞二十萬美金。“
散會後,謝一揚獨自站在窗前,看著長江上的落日。五千萬的賭注,換來的將是至少五個億的回報。至於那些買了“太空棉被“的普通百姓?他們的憤怒和投訴,最終隻會淹沒在更大的新聞浪潮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畢竟,在這個時代,真相永遠跑不過謊言。
1991年9月5日,北京梅地亞中心
謝一揚坐在央視廣告招標會的vip包廂裏,手裏把玩著888號的競價牌。包廂是特意設計的,單向玻璃讓他能看清全場競標者,外麵卻看不到裏麵。
“謝總,馬主任說今年競爭很激烈。“張鐵柱低聲匯報,“孔府宴酒、秦池酒業、娃哈哈都來了,據說孔府宴準備了四千萬。“
謝一揚抿了一口普洱茶,目光落在主席台上那個禿頂男人身上——央視廣告部主任馬國明,昨晚剛收了他二十萬美金和兩箱三十年陳釀茅台。
“五千萬,一次報價定乾坤。“謝一揚放下茶杯,“告訴馬主任,錢已經匯到他兒子在加拿大的賬戶了。“
競價正式開始。當拍賣師喊出“《新聞聯播》前5秒廣告位,起拍價兩千萬“時,謝一揚直接舉牌:“五千萬!“
全場嘩然。這個價格比去年標王高出近兩千萬,創下了央視廣告招標的曆史記錄。記者們的長槍短炮立刻轉向888號包廂,但隻能拍到模糊的人影。
“五千萬第一次!“拍賣師的聲音因激動而顫抖,“五千萬第二次!還有沒有更高的?五千萬第三次——成交!“
槌聲落下的瞬間,謝一揚的手機響了。是周明遠。
“你瘋了嗎?“周明遠的聲音壓得極低,“五千萬投廣告?省委常委會剛在討論要不要查你的資金來源!“
謝一揚輕笑一聲:“周哥,放心,這錢走的是香港離岸公司賬戶,合法外資。“他頓了頓,“對了,麻煩你跟《人民日報》打個招呼,明天發篇評論,誇誇民族企業重視品牌建設。“
掛斷電話,謝一揚看向張鐵柱:“通知武漢那邊,今晚連夜生產"太空棉被"的樣品,要足夠唬人。“
張鐵柱的機械眼閃爍著紅光:“已經安排好了。用的是新疆長絨棉摻5聚酯纖維,包裝印了nasa的ogo,還配了全英文的"技術手冊"。“
謝一揚滿意地點點頭。在這個信息閉塞的年代,絕大多數人根本分不清什麽是真正的“航天科技“。隻要廣告夠響,包裝夠炫,再普通的產品也能賣出天價。
1991年9月15日,央視《新聞聯播》前5秒
全國億萬觀眾在等待新聞聯播時,電視屏幕突然暗了下來。深邃的太空中,一艘宇宙飛船緩緩掠過,旁白是渾厚的男中音:
“人類的一大步,溫暖的一輩子。揚帆太空科技,引進nasa專利技術,傾力打造"星辰"係列太空棉被...“
畫麵切換成穿著宇航服的“宇航員“在空間站中使用“太空棉被“的場景,實際上是在武漢攝影棚裏吊著威亞拍的。
“采用遠紅外保暖技術,鎖溫效果提升300...“旁白繼續吹噓,“經nasa實驗室測試,可在零下50度保持恒溫...“
最後畫麵定格在“揚帆太空科技“的ogo上,下方一行小字幾乎看不見:“保暖效果因人而異“。
這則耗資五千萬的廣告像一顆炸彈,瞬間引爆全國市場。第二天,揚帆集團的400訂購熱線就被打爆了,二十萬床預售額度三小時內搶購一空,預收貨款高達七億六千萬。
1991年10月20日,武漢消費者協會
三十多名消費者擠在投訴科辦公室,每人手裏都抱著一床“太空棉被“。
“這根本就是普通棉絮!“一個中年婦女憤怒地抖開被子,“我花了三千八,結果連我老家自己彈的棉花都不如!“
投訴科科長老李擦了擦汗。桌上堆著的檢測報告顯示,所謂的“太空棉被“填充物就是普通棉花摻聚酯纖維,沒有任何“遠紅外““宇航科技“的成分。
“各位冷靜,我們已經聯係了揚帆集團...“老李的話被一陣喧嘩打斷。
辦公室門被推開,三個穿黑西裝的男子走了進來。領頭的是揚帆集團法務總監林誌強,身後跟著兩名律師。
“李科長,這是我們公司的正式回複。“林誌強遞上一份文件,“所有"太空棉被"都經過武漢紡織學院檢測,符合企業標準。“
老李翻開文件,發現所謂的“企業標準“是揚帆集團自己製定的,裏麵根本沒有提及“遠紅外““宇航科技“等廣告中宣傳的功能。
“可是廣告裏明明說...“一個老頭剛開口,就被林誌強打斷。
“廣告中使用的所有描述都有科學依據。“林誌強推了推眼鏡,“"可能提升""據研究表明"等措辭,在法律上不構成虛假宣傳。“
他轉向老李:“另外,我們懷疑這是一起有組織的商業誹謗。已經查明,帶頭投訴的王女士是武漢棉紡廠的職工,而棉紡廠恰好是我們的競爭對手。“
這個指控純屬捏造,但足以讓投訴科不敢輕舉妄動。等林誌強一行人離開後,老李無奈地對消費者們攤手:“這事...我們還得調查。“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1991年11月5日,北京某律師事務所
年輕律師張偉正在整理訴狀。他的委托人是一百多名“太空棉被“的購買者,集體起訴揚帆集團虛假宣傳。
“證據很充分。“張偉對委托人們說,“廣告錄像、產品檢測報告、nasa的官方回複...足夠證明揚帆集團構成欺詐。“
nasa的回複郵件就擺在桌上,明確表示從未與任何中國公司合作過“太空棉被“項目,也從未測試過此類產品。
“張律師,我們真的能贏嗎?“一位老太太擔憂地問,“聽說揚帆集團老板很有背景...“
張偉自信地笑了笑:“法律麵前人人平等。下周我們就向法院提交訴狀,要求揚帆集團退一賠三!“
當晚十點,張偉加完班走出律所。胡同裏沒有路燈,他摸出手機照明,突然聽到身後有腳步聲。
“張律師,這麽晚還加班啊?“一個沙啞的聲音從黑暗中傳來。
張偉轉身,看到三個黑影堵住了胡同口。月光下,為首那人臉上的刀疤格外猙獰。
“你們是誰?“張偉的聲音有些發抖。
刀疤男沒有回答,而是掏出一遝照片甩在張偉臉上。照片上是張偉的妻子和五歲的女兒,在幼兒園門口,在小區裏,甚至在自家臥室——所有照片都是偷拍的。
“聽說你女兒有先天性心髒病?“刀疤男的聲音像毒蛇吐信,“協和醫院的劉主任是我哥們,他說手術成功率隻有50...“
張偉的血液瞬間凝固。女兒下周就要做手術,這事他沒告訴過任何人。
“你...你們想幹什麽?“
刀疤男湊近張偉耳邊:“明天早上,我要看到撤訴申請。否則...“他拍了拍張偉的臉,“你女兒的手術可能會出點"意外"。“
第二天一早,張偉紅腫著眼睛來到律所,向所有委托人宣布退出代理。無論大家如何追問,他隻是搖頭,一個字也不肯多說。
1991年11月15日,武漢揚帆大廈
謝一揚站在窗前,手裏拿著《人民日報》。今天的二版有條小新聞:《消費者理性看待新產品功能,“太空棉被“銷售回歸正常》。
“老板,最後一份訴狀也撤了。“張鐵柱匯報道,“那個張律師今早帶著全家去了美國,他女兒的手術很"成功"。“
謝一揚輕笑一聲。五千萬廣告費,換來七億六千萬預售款,除去成本和打點各方的費用,淨賺六個億。至於那一百多起投訴和潛在的集體訴訟?在金錢和暴力麵前,都不值一提。
“通知財務部,“謝一揚放下報紙,“把錢分批轉到開曼群島的賬戶。另外,準備下一個項目——"量子保健枕"。“
窗外,長江上的貨輪拉響汽笛,仿佛在為這場完美騙局奏響凱歌。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