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國企改製的最後一滴血iii
字數:3700 加入書籤
1992年6月12日淩晨四點,武漢鍋爐廠西門。
張鐵柱的機械眼在夜色中泛著紅光,他抬手示意身後二十輛重型卡車熄火。鋼鐵怪獸般的車隊瞬間陷入黑暗,隻有車尾排氣管偶爾噴出的白氣,證明這些車輛正處於待命狀態。
“老板,保衛科老劉說值班表已經調好了。“張鐵柱對著衛星電話低聲道,“現在廠裏隻有兩個六十歲的退休返聘老頭在巡邏。“
電話那頭傳來謝一揚冷冽的聲音:“讓拆遷隊準備好乙炔切割槍,德國生產線今晚必須拆完。“
烏雲遮住了殘月,張鐵柱揮手示意。三百名穿著“揚帆設備回收“工作服的壯漢跳下車,他們手裏拎著的不是普通工具,而是專門用來拆卸精密機床的液壓分離器。隊伍最後跟著五個戴金絲眼鏡的技術員,懷裏緊抱著從德國原廠帶來的拆卸手冊。
廠區鏽蝕的鐵門發出刺耳的呻吟。保衛科劉科長搓著手迎上來,額頭上全是冷汗:“張、張總,這不符合程序啊...廠務會還沒...“
“劉大強的中考成績,夠上重點高中嗎?“張鐵柱突然問道。
劉科長臉色瞬間慘白。他兒子去年參與校園霸淩的視頻正在張鐵柱口袋裏,更可怕的是,對方連他偷偷給兒子改戶口年齡的事都一清二楚。
“我這就去拿備用鑰匙!“劉科長轉身時差點被自己絆倒。
十分鍾後,當第一支乙炔槍噴出藍色火焰時,武漢鍋爐廠最值錢的資產——1988年從東德進口的成套鍋爐生產線,開始被大卸八塊。精密導軌在高溫切割下扭曲變形,數控模塊被粗暴地扯斷電纜,價值千萬的液壓成型機被拆解成廢鐵。
“輕點!這他媽是精密設備!“技術總監王誌強急得直跳腳。他三個月前還是鍋爐廠總工程師,現在西裝革履地站在廢墟裏,指揮曾經的同事親手拆毀自己參與引進的生產線。
一個滿臉油汙的老工人突然把安全帽摔在地上:“王工!這跟當年日本人炸廠有什麽區別?“
王誌強還沒開口,張鐵柱的機械眼已經轉向老工人。紅光掃描過對方胸前的工牌:“李衛國,鉚焊車間七級工,家住廠區宿舍3棟402室。“他掏出手機播放一段監控錄像,“你孫子昨天在幼兒園把小朋友推下滑梯,家長要是知道...“
老工人的脊背瞬間佝僂下去,默默撿起安全帽戴回頭上。
上午九點,武漢市委會議室。
謝一揚把資產評估報告推到市長麵前:“零元收購是省國資委批準的改製方案。“他手指輕輕點在文件末尾周明遠的簽名上,“三千下崗工人的安置費,揚帆集團全包了。“
茶杯在市長手裏微微顫抖。報告裏那行“武漢鍋爐廠累計負債23億元“的加粗字體,墨跡新鮮得能蹭到他手指上——上周的審計報告明明顯示企業淨資產還有8個億。
“謝總,工人情緒...“
“《長江日報》會做專題報道。“謝一揚微笑著打開平板電腦,屏幕上正是實時傳輸的拆遷畫麵,“新時代的陣痛——論淘汰落後產能的必要性,標題您覺得怎麽樣?“
市長盯著屏幕上被肢解的德國生產線,突然想起自己書房裏那套《資本論》。他閉上眼睛,再睜開時已經換上公事公辦的表情:“市委宣傳部會配合宣傳。“
正午十二點,鍋爐廠正門。
三千工人把廠區圍得水泄不通。人群最前方,二十名老工人脫掉上衣露出傷痕累累的後背——那是三十年鍋爐檢修留下的燙傷,像勳章一樣爬滿古銅色的皮膚。
“謝一揚!滾出來!“聲浪震得梧桐樹簌簌發抖。
張鐵柱帶著五十名保安組成人牆,防暴盾牌上“揚帆集團“四個字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他按下耳麥:“老板,鐵路局那邊...“
“安排好了。“謝一揚的聲音混著直升機螺旋槳的噪音,“讓王誌強去應付。“
廠區高音喇叭突然響起王誌強油膩的聲音:“工友們!改製是黨中央的決策!揚帆集團承諾每人發放兩萬元安置費...“
一個扳手從人群中飛出,精準砸中喇叭。王誌強捂著流血的額頭躲進辦公室,窗外傳來震耳欲聾的怒吼:“兩萬塊買我們三十年工齡?“
人群突然騷動起來。不知誰喊了聲“去鐵路!“,黑壓壓的隊伍立刻調轉方向,像受傷的巨龍般撲向三公裏外的京廣鐵路線。
下午兩點十五分,武昌站調度室。
值班站長抓著頭發看監控屏幕:三百多名老工人靜坐在鐵軌上,遠處k37次特快列車正以120公裏時速駛來。他顫抖的手剛摸到緊急製動按鈕,電話突然響起。
“我是周明遠。“電話裏的聲音讓站長僵在原地,“鐵道部命令,任何情況不得影響京廣線正點運行。“
“可、可是...“
“備用方案已經啟動。“
站長轉頭看向監控屏幕,瞳孔驟然收縮——鐵軌兩側不知何時出現了十幾台攝像機,記者們正對著靜坐工人瘋狂拍照。更可怕的是,人群裏混著不少穿文化衫的年輕人,他們手裏的橫幅上赫然寫著“堅決擁護國企改革“。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k37次列車鳴著汽笛逼近。千鈞一發之際,幾個“記者“突然衝進鐵軌:“老同誌!我們是《改革先鋒報》的!您對阻礙國家鐵路運輸有什麽看法?“
這個荒謬的問題像冷水潑進油鍋。老工人們愣神的瞬間,就被突然冒出來的“熱心群眾“架著離開了鐵軌。列車呼嘯而過時,記者們的閃光燈亮成一片。
傍晚六點,揚帆大廈頂層。
謝一揚關掉《新聞聯播》裏“武漢群眾自發維護鐵路暢通“的報道,轉身看向落地窗。長江對岸的鍋爐廠區燈火通明,最後一車德國設備正被運往廢品站。
“老板,廢鋼收購價每噸1850元。“張鐵柱遞上平板電腦,“比預估高出20。“
謝一揚掃了眼數據:“周省長要的政績報告準備好了?“
“已經潤色好了。“張鐵柱點開一份文檔,《武漢市率先完成國企改製先進經驗》的標題下,配著工人們領取安置費的虛假照片。
窗外突然電閃雷鳴。暴雨砸在玻璃上,像極了老鍋爐工們的眼淚。謝一揚端起紅酒抿了一口,酒液倒影中,武漢長江二橋的燈光被雨幕扭曲成模糊的光帶。
“明天去珠海。“他突然說,“何先生等我們的填海方案,已經等太久了。“
張鐵柱的機械眼閃爍了一下。他知道,在橫琴島那片即將被垃圾填滿的海域下,很快就會多出幾個“阻礙改革“的冤魂。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