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三峽工程的沉默真相iii
字數:5569 加入書籤
1993年12月21日,淩晨4點17分,宜昌三峽大壩建設指揮部。
鄭國棟最後一次檢查了那封寄往《中國水利報》的掛號信。信封裏裝著三張照片和一份二十頁的報告,詳細記錄了大壩17號壩段的位移數據——水平位移已達42.3毫米,遠超設計允許的25毫米極限值。
“老鄭,你真要這麽做?“同事老張的聲音在昏暗的宿舍裏發抖,“謝一揚的人盯著所有進出郵件。“
鄭國棟沒說話,隻是將信封塞進貼身的防水袋。他脫下印有“三峽工程“字樣的工作服,換上一件皺巴巴的灰色夾克,又從床底摸出個u盤,塞進襪子裏的暗袋。
“我女兒在武漢大學等我。“他最後看了眼床頭照片——女兒鄭小雨穿著學士服的笑臉,“如果三天後沒接到我電話,把這個交給中紀委。“他將另一枚u盤滑給老張,金屬外殼在台燈下泛著冷光。
五點整,鄭國棟借著晨霧掩護溜出宿舍區。他故意繞到食堂後門,在監控死角翻過鐵絲網,落地時右腿舊傷一陣刺痛——那是去年在17號壩段“檢查“時摔的,當時謝一揚的監理說隻是“小裂縫“。
......
同一時刻,武漢揚帆大廈頂層。
謝一揚被衛星電話的蜂鳴聲驚醒。窗外長江的夜色還未褪去,江麵上貨輪的燈火像一串串懸浮的珍珠。
“謝總,三峽出事了。“張鐵柱的機械音罕見地帶著電流雜音,“監理公司剛截獲一封舉報信,寄往《中國水利報》。“
謝一揚的瞳孔驟然收縮。他掀開真絲被褥,赤腳踩在冰涼的意大利大理石地麵上,寒意順著腳底直竄脊背。
“誰?“
“鄭國棟,長江委高級工程師,負責17號壩段監測。“張鐵柱調出全息投影,一個五十多歲、鬢角斑白的男人檔案旋轉著浮現,“他女兒在武大水利係,導師是林清華——當年反對我們混凝土配比的專家。“
謝一揚的指尖無意識摩挲著床頭櫃上的鍍金打火機。17號壩段,正是他用摻了30粉煤灰的劣質混凝土替換標準建材的位置,單這一項就省下兩千三百萬。
“信到哪了?“
“宜昌郵局剛收寄,六點發往武漢。“張鐵柱的機械眼閃爍著紅光,“但《中國水利報》電子版投稿係統裏已經出現同名文檔,值班編輯正在審核。“
窗外,1993年冬日的第一場雪開始飄落。謝一揚站在落地窗前,看著雪花在玻璃上撞得粉碎。他的倒影與長江對岸的光穀燈火重疊在一起,像一座即將崩塌的玻璃塔。
“啟動"鐵幕"。“他突然轉身,鑽石袖扣在黑暗中劃出一道冷芒,“第一,讓周明遠聯係宣傳部,所有水利相關報刊今天集體"係統升級";第二,你親自去郵局截那封信;第三——“他頓了頓,拿起衛星電話撥通一個三位數短號,“準備船,我要見鄭工。“
......
上午八點整,《中國水利報》編輯部。
總編王誌剛盯著電腦屏幕上的舉報信,手指在刪除鍵上方懸停。文檔裏那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混凝土抗壓強度不足設計值的60,鋼筋間距超標200,壩體裂縫滲透量達警戒值3倍——每個數字都在灼燒他的視網膜。
辦公桌對麵的張鐵柱靜靜站著,機械手捧著一個黑色密碼箱。箱蓋敞開,裏麵整整齊齊碼著五十萬現金,最上麵是張揚帆集團“媒體顧問“的聘書。
“王總編,謝總很欣賞您的專業素養。“張鐵柱的機械音調得極低,“聽說令郎在加拿大攻讀ba?多倫多的冬天可比武漢冷多了。“
王誌剛的手抖了一下。他兒子留學的事從未對外公開,連單位同事都不知道。
“這稿子......“他聲音幹澀得像砂紙摩擦,“已經錄入係統了,社長那邊......“
“叮“——張鐵柱的機械眼突然投射出一封郵件全息圖:《關於中國水利報即日起接入全國水利係統內網的通知》。
“您看,係統升級的通知剛下發。“機械手指輕輕按下刪除鍵,屏幕上的舉報信瞬間消失,“電子版已經處理完畢,至於紙質版......“
密碼箱被往前推了半尺,鈔票的油墨味混著真皮皮革的氣息在辦公室彌漫。
一小時後,當鄭國棟的掛號信抵達武漢郵局分揀中心時,穿著郵局製服的特勤人員已經等候多時。信件在監控死角被蒸汽拆封,替換成一份《關於三峽工程冬季施工保暖措施的報告》,重新封好後繼續派送。
......
中午十二點,三峽大壩17號壩段。
鄭國棟站在施工平台上,寒風裹挾著水泥粉塵抽打在他臉上。他剛完成今日的位移監測,數據比上周又增加了1.2毫米。按照這個速度,三個月後大壩蓄水時,位移量將突破50毫米的安全紅線。
“鄭工,辛苦了。“一個聲音突然從背後傳來。
鄭國棟猛地轉身,看見謝一揚不知何時出現在平台上。他穿著定製防寒服,手裏捧著杯冒著熱氣的咖啡,像個來視察的年輕官員。身後兩米處,張鐵柱的機械眼在安全帽下泛著紅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謝......謝總?“鄭國棟的喉結滾動了一下。他昨晚寄出的舉報信此刻應該剛到武漢,對方不可能這麽快察覺。
“聽說您對17號壩段很關心。“謝一揚遞過咖啡,鄭國棟沒接,他就隨手放在水泥護欄上,熱氣在寒風中迅速消散,“正好國務院專家組明天要來檢查,不如我們一起看看?“
鄭國棟的後背滲出冷汗。他注意到張鐵柱的機械手正按在腰間的電擊器上,而平台兩側的出入口不知何時已經站滿了穿保安製服的人。
“謝總想怎麽看?“他強作鎮定,右手悄悄摸向口袋裏的錄音筆。
謝一揚笑了,那笑容讓鄭國棟想起女兒實驗室裏的解剖標本——完美但毫無生氣。
“導流底孔。“謝一揚指向平台下方黑黢黢的泄洪通道,“專家組最關心排水係統,可惜那裏gps信號屏蔽,常規監測設備會失靈。“
鄭國棟的瞳孔驟然收縮。導流底孔是壩體最危險的區域,水流時速達80公裏,一旦失足絕無生還可能。上個月就有個民工在那裏“意外墜落“,屍體三天後才從下遊電站的濾網裏撈出來。
“我......我沒帶設備。“他往後退了半步,腳跟已經懸在平台邊緣。
“用我的。“謝一揚從張鐵柱手中接過一台嶄新的測距儀,金屬外殼在冬日陽光下泛著冷光,“德國萊卡最新款,精度0.01毫米。“
測距儀被遞到麵前時,鄭國棟聞到一股淡淡的苦杏仁味。他聽說過謝一揚的手段——去年質疑混凝土質量的監理工程師,就是喝了摻氰化物的礦泉水“自殺“的。
“好......我去。“鄭國棟顫抖著接過測距儀,突然一個趔趄撞向謝一揚。在對方閃避的瞬間,他猛地將測距儀砸向張鐵柱的機械眼,轉身衝向樓梯口。
“攔住他!“謝一揚的聲音在背後炸響。
鄭國棟的右腿舊傷劇痛,但他不敢停步。拐過第三個彎時,他突然被橫空出現的鋼管絆倒,額頭重重磕在鋼筋斷麵上,溫熱的鮮血立刻糊住了左眼。
“鄭工怎麽這麽不小心?“謝一揚的聲音從上方傳來。鄭國棟模糊的視線裏,幾個穿工作服的人正架起他往導流底孔方向拖行,“看來得送醫務室了。“
冰冷的水泥地麵變成鏽蝕的金屬網格,鄭國棟透過血霧看到下方咆哮的激流。他想喊,卻被一隻戴著手套的手捂住嘴。最後的意識裏,是謝一揚俯身在他耳邊說的話:“放心,小雨會收到撫恤金的。“
噗通——
落水聲被轟鳴的水流完全吞沒。張鐵柱的機械眼記錄下全程,同時掃描出鄭國棟襪筒裏的u盤。當機械手取出那枚沾血的金屬塊時,謝一揚正用衛星電話平靜地匯報:“周書記,意外事故處理完畢。“
......
三天後,國務院調查組進駐三峽。
專家組組長嚴明站在17號壩段同一位置,手裏拿著同型號的萊卡測距儀。數據顯示:位移量21.3毫米,完全符合標準。
“奇怪,匿名舉報說的明明是這裏。“嚴明皺眉翻看報告,“怎麽會誤差這麽大?“
“可能是把臨時施工縫錯認成結構裂縫了。“謝一揚微笑著遞過另一份文件,“這是鄭工生前最後簽字的報告——他精神壓力很大,女兒剛確診白血病。“
嚴明接過文件,看到末尾的簽名確實是鄭國棟的筆跡。他抬頭望向導流底孔,那裏新裝了防護欄和警示牌,幾個工人正在檢修照明係統。
“鄭工的事......很遺憾。“嚴明歎了口氣,“聽說屍體還沒找到?“
“長江這麽大。“謝一揚望向遠處霧靄沉沉的江麵,“有時候,人就像一滴水。“
他西裝內袋裏,鄭國棟的u盤正靜靜躺著。張鐵柱破解出的內容令人心驚——不僅有混凝土檢測報告,還有謝一揚與周明遠在武漢飯店密談的錄音。那段二十分鍾的對話如果公開,足夠兩人死十次。
......
1994年3月15日,葛洲壩電站濾網。
一具高度腐敗的男性屍體被水流衝進濾網,值班員老劉差點被惡臭熏暈。屍體右手緊握成拳,法醫撬開後發現掌心刻著幾個已經潰爛的字:1742.3。
同一天,武漢大學女生宿舍。
鄭小雨打開父親三個月前寄來的包裹。除了她最愛吃的宜昌麻餅,還有一枚藏在餅幹盒夾層中的u盤。當她將u盤插入電腦,屏幕上跳出的第一行字是:“小雨,如果看到這個,爸爸已經不在了......“
而在宜昌某賓館,謝一揚正看著同樣的監控畫麵——張鐵柱早已黑入武大校園網。當鄭小雨開始播放錄音文件時,他撥通了周明遠的電話:“周書記,看來我們得談談下一代的教育問題了。“
窗外,三峽的春霧籠罩江麵,像一塊巨大的裹屍布。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