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光穀的學術傀儡
字數:2132 加入書籤
1994年4月23日,武漢東湖高新區。
暴雨衝刷著“光穀科技創新中心”的玻璃幕牆,謝一揚站在剛落成的光電子實驗室外,指尖摩挲著胸口微型硬盤的金屬邊緣。昨夜珠海航展的輻射警報仍在他耳邊嗡鳴,而此刻,實驗室裏傳來機械臂運轉的嗡響,與雨聲混成一片詭譎的節奏。
“謝總,武鋼的除塵器濾芯檢測報告出來了。”張鐵柱從雨幕中鑽出,遞來一份蓋著“國家環保局”紅頭的文件,“鈾238殘留量比三峽泄洪閘鋼材還高47倍,但奇怪的是——”他壓低聲音,“這批濾芯的采購單上蓋的是光穀‘863計劃’專項基金的章。”
謝一揚冷笑。他早該想到——周明遠用三峽移民款洗白的資金,最終流向的不僅是防汛工程和漢派服裝的關稅騙局,還有這座號稱“中國矽穀”的學術殿堂。<技術合作”的光刻機正在運轉,但謝一揚一眼看穿貓膩:機箱外殼是日本尼康的淘汰型號,內部核心部件卻是用武鋼劣質鋼材仿製的假貨。操作台前,財務總監老陳正與一位穿白大褂的教授低聲交談,見他進來,教授慌忙將一疊文件塞進抽屜,可謝一揚已經瞥見扉頁上“三峽移民技術補償項目”的燙金字體。
“林教授,聽說您剛申報了‘量子通信隧道技術’的專利?”謝一揚抓起操作台上的矽晶圓,指腹蹭過邊緣的毛刺,“用防汛沙袋裏的廢料提純的矽,也能通過中科院驗收?”
林教授額頭滲出冷汗。他是周明遠安插在光穀的“學術傀儡”,名義上是武漢大學微電子學科帶頭人,實則是替黑產技術洗白的操盤手。抽屜裏那份文件,正是用540億移民款中的3虛構的“科研經費”,而所謂的專利,不過是抄襲美國貝爾實驗室的過期論文,再篡改數據套取國家補貼。
突然,實驗室警報驟響。張鐵柱衝進來吼道:“央行的人封了我們在漢正街的離岸賬戶!凍結令附件裏有一份光刻機進口報關單,上麵——”他咽了口唾沫,“有您和周書記在1991年南巡考察時的合影!”
謝一揚瞳孔驟縮。那是周明遠埋的雷——當年陸家嘴2號地塊土壤檢測報告造假時,合影背景裏恰好拍到了如今光刻機騙局的關鍵證據:一台貼著“防汛物資”標簽的集裝箱,箱體編號x370正是澳門沉船的致命線索。
他猛地砸碎操作台玻璃,抽出林教授抽屜裏的文件。專利申請書最後一頁的簽名欄上,周明遠的鋼筆字跡暈染開鈾238特有的熒光藍——和防汛車底盤夾層裏發現的籌碼如出一轍。更諷刺的是,專利附圖竟是用亞運會紀念金條熔鑄記錄上的微雕技術複刻的,而金條純度檢測表的空白處,赫然寫著“技術來源:珠海航展蘇聯核廢料提純工藝”。
“謝總,現在怎麽辦?”老陳聲音發顫,“《科技日報》的記者已經在樓下,說要采訪‘光穀首台國產光刻機’的突破……”
謝一揚看向窗外。暴雨中的光穀廣場上,巨幅廣告牌正循環播放周明遠視察的新聞,背景裏“863計劃成果展”的展台上,那台山寨光刻機熠熠生輝。他忽然笑了,從口袋裏摸出一枚澳門賭場的籌碼,輕輕按在操作台指紋識別器上。
“告訴他們,這台機器要用三峽泄洪閘的電流才能啟動。”籌碼背麵刻著的移民身份證編號在紫外燈下顯影,與央行凍結令編號完全一致,“再給周書記帶句話——他的‘學術傀儡’該謝幕了。”
實驗室角落的保險櫃突然彈開,露出半本燒焦的賬冊。那是老陳從防汛指揮部偷出的“陰陽賬本”殘頁,記載著林教授用虛報的科研經費購買鉛罐的記錄。而此刻,鉛罐正埋在光穀地下三米處,罐體上“防汛專用”的鋼印,與武鋼除塵器濾芯的質檢章嚴絲合縫。
雨更大了。謝一揚轉身走向暴雨中的黑色轎車,身後傳來林教授歇斯底裏的吼叫:“你們根本不懂!這些技術是拿命換來的!”他頭也不回地擺擺手,車窗升起時,微型硬盤的投影在雨簾中展開——周明遠用鋼筆圈出的光穀規劃圖上,所有標紅的“科技創新區”,坐標都與澳門沉船裏的鉛罐分布圖重疊。
轎車駛過長江大橋,謝一揚凝視著渾濁的江水。江底某處,藏著焊進三峽大壩的防汛車殘骸,車裏封存著足以讓周明遠身敗名裂的原始賬本。而現在,他要去“深海”保稅區取出最後一塊拚圖——那枚刻著林教授指紋的籌碼,將會在深圳灣的海關x光機下,顯影出整個光穀騙局的終極證據。
喜歡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請大家收藏:()重生1990:江城造物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