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 包公的仕途之路
字數:2400 加入書籤
北宋時期,廬州府合肥縣有個孩童,名叫包拯。包拯自幼便與眾不同,小小年紀,卻沉穩聰慧,令人刮目相看。
包拯出生在一個官宦世家,父親包令儀是進士出身,家中藏書豐富,家教甚嚴,自幼便為他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小包拯長得虎頭虎腦,皮膚黝黑,小臉黑撲撲的,可那雙眼睛格外明亮,宛如夜空中閃爍的星辰,透著一股靈動之氣。
包拯十三四歲的時候,到廬州合肥城內求學,住在興化寺裏。興化寺環境清幽,寺內藏書頗豐,是學子們向往的求學之地。
每天天不亮,包拯就起床了,借著微弱的晨光誦讀詩書,那朗朗讀書聲在寺廟庭院裏回蕩,仿佛在訴說著他對知識的渴望。
有一天,陽光明媚,包拯和同窗們在寺廟院子裏討論學問。一位姓李的同學眼睛一亮,興奮地說:“哎,聽說城東集市今天來了好多雜耍藝人,可熱鬧啦!咱們去看看唄?”其他同學一聽,立馬來了精神,紛紛附和:“好啊好啊,去看看吧!”
包拯卻皺起了眉頭,認真地說:“咱們來這兒是為了求學,怎能因貪玩而荒廢學業呢?若耽誤了功課,又怎能對得起父母的期望和先生的教誨呢?”
有個同學不以為然地說:“就去一會兒,耽誤不了多少時間的。”
包拯嚴肅地回應:“時間就是這樣一點點浪費掉的。咱們現在的每一分努力,日後都會有用。今日為玩樂耽誤學習,明日就可能因貪玩錯過更多知識,長此以往,還談什麽考取功名、報效國家?”同學們聽了,都覺得有些慚愧,便打消了去集市的念頭,繼續和包拯探討學問。
又有一次,包拯和李姓同學上學途中經過一位大富翁家門口。富翁對這些學子很是羨慕,想和他們結交,便站在門口熱情邀請:“幾位公子,進來坐坐吧!”包拯和同學婉言謝絕了。
過了幾天,富翁特意備好酒菜再次邀請。李姓同學有些心動,說:“人家這麽熱情,不去好像不太禮貌,要不咱們就去一次?”
包拯一臉嚴肅地勸道:“他是富人,咱們以後說不定會成為家鄉的官員。若現在與他交往,日後可能就會被人情債拖累,還是別去了。”
李姓同學還是猶豫:“可不去的話,感覺真的不好意思啊。”包拯拉著他的胳膊,認真地說:“咱們讀書是為了日後能公正為民。若現在因一時利益和富人結交,日後又怎能清正廉潔、公正執法?咱們可不能因這點小情麵,壞了自己做人的原則。”
李姓同學想了想,覺得包拯說得有道理,最終兩人都沒去赴宴。
還有一回,包拯在書房讀書,嫂嫂端著一碗熱氣騰騰的湯進來,笑著說:“三弟,讀書辛苦了,先喝碗湯歇歇吧。”
包拯接過湯,放在一旁,說:“嫂嫂,等我把這篇文章讀完再喝。”嫂嫂坐在一旁,看著包拯專注的樣子,忍不住勸道:“三弟,你讀書也太刻苦了,要注意身體呀,別把自己累壞了。”
包拯抬起頭,微微一笑:“嫂嫂,我知道啦。隻是這書裏有好多道理,我還想多琢磨琢磨。現在不弄明白,心裏總是惦記著。”等他讀完書,湯都有些涼了,但他還是端起來一飲而盡,然後又埋頭讀書。
時間過得很快,包拯的學問越來越好,名聲也漸漸傳開了。但他依舊謙遜好學,每天在香花墩勤奮苦讀。香花墩四麵環水,蓮荷盈盈,包拯就在這清幽的環境中,為未來打基礎。
包拯二十三歲那年,遇到了人生中的重要導師——劉筠。
劉筠不願和奸相丁謂同朝為官,請求外任,到廬州做知州。
劉筠在文壇、政壇都很有影響力,治學嚴謹,為人正直。
他見到包拯後,對這個品學兼優的年輕人十分賞識,包拯也欽佩劉筠的才學和品格,兩人成了忘年之交。
這天,包拯陪著劉筠在湖邊散步。劉筠看著湖水,感慨地說:“包拯啊,你才華出眾,日後必能在仕途上有所作為。但為官之道,最重要的是清正廉潔,切不可忘記自己的初心。”
包拯恭敬地回答:“學生謹記先生教誨。日後若能為官,定當公正廉潔,為民請命,絕不辜負先生的期望!”
劉筠滿意地點點頭:“有你這番話,我便放心了。希望你能說到做到,成為百姓的好官。”
在包拯小時候的這些經曆中,他始終堅守原則和信念,不斷學習成長,為日後成為名垂青史的包青天奠定了堅實基礎。
喜歡包青天斷案傳奇故事匯請大家收藏:()包青天斷案傳奇故事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