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我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

字數:5639   加入書籤

A+A-


    果不其然。
    在李陽問出這個問題之後,老人便結結巴巴地講了起來:
    “對...對的。”
    “我的老伴,患有老年癡呆病。”
    “之前出去找我,就沒回來了。”
    老伴的失蹤,就是這麽簡單。
    短短兩句話就能概括。
    老年癡呆,出門,失蹤。
    諸如此類的事件,在新聞上天天都能見到。
    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常態。
    畢竟老年癡呆病患者,因為記憶缺失,找不到回家的路,是一件相當符合直覺的事情。
    雖然是悲劇,但也可以理解...
    嗎?
    眼下,是許多年紀較輕的觀眾,第一次見到因老年癡呆病而引發的慘劇。
    對於當事人來說,這是何等的絕望。
    形容這場悲劇,隻用了短短的兩句話。
    但為了挽回自己走失的老伴,眼前的王玉民已經竭盡了全力。
    這個時候,李陽終於代替諸多觀眾,問出了大家最關心的問題:
    “方便問一下,您為什麽要背這麽大一個包嗎?”
    王玉民抬起手,輕輕摸著自己身旁的背包,開口解釋:
    “這裏麵裝著我找她需要的東西。”
    “有我的被褥,還有她的尋人啟事,相片...”
    說著,還主動站起來,一邊說著,一邊打開背包,將裏麵的東西展示給鏡頭。
    一雙由老伴親手做的鞋子,一捆薄薄的被褥...
    以及,塞了整整一背包的尋人啟事!
    老人一邊往外掏著,一邊回憶著過去:
    “這是我老伴給我親手做的鞋。”
    “零八年做的,到現在也快十幾二十年了。”
    “我還記得清楚,這是一雙棉鞋。”
    “還有四雙單鞋,我腳上穿著的就是...”
    說著,老人微微彎下腰去,從背包裏取出了厚厚的一遝尋人啟事:
    “這是印的尋人啟事...”
    他將尋人啟事捧在懷裏,將正麵上的信息,盡可能地展示給鏡頭:
    “我貼出去四萬張了...”
    “可四萬張還沒找到信息。”
    說到這裏的時候,老人的聲音中就明顯帶了哭腔。
    但他依然沒有停,還是繼續從背包裏往外掏著東西。
    一邊掏,一邊講:
    “這是我去哪裏都帶著的...我的褥子。”
    “裏麵有個塑料布,走到哪裏往地上一鋪,就能直接睡覺了。”
    “以前我每天都得走四十多公裏路...”
    “現在腿腳不行了,就隻能一點一點地走。”
    這些東西,再加上一些膠水,和一個用來掃除牆壁灰塵的小掃帚。
    這基本,就是老人的全部家當了。
    見到這一幕,官方直播間中的不少觀眾,都紛紛發出了驚呼:
    “不是吧?就這麽點東西?”
    “我靠...我是玩徒步的,平日背包裏不塞滿東西我都不敢出門!這老人...背包裏連點吃的都不帶嗎?”
    “別說吃的了,就連水壺也沒有啊!”
    “一床被褥,兩雙鞋...這就完了?他...他是怎麽走那麽遠的!?”
    “我都不敢想這爺爺在路上都經曆過什麽。”
    “七十多歲的老人,每天徒步四十多公裏...”
    “我每天上下班坐地鐵都不到十公裏!”
    “媽呀,這就是老兵的毅力嗎...簡直太...令人心疼了。”
    “嗚嗚嗚,我已經有點控製不住我的淚腺了,這也太好哭了!”
    ...
    展示完東西,李陽趕忙幫王玉民好好收了起來。
    這背包裏的玩意兒,就是他的全部家當了,可亂來不得。
    收拾完東西,重新麵對麵坐下。
    這一次,換老人率先開了口:
    “我老伴在外麵受苦了。”
    “她在外麵,要是冷了的話,她不知道取暖的。”
    “天熱了出汗了,她也不知道要洗。”
    “要是肚子餓了,我這邊還有好心人能給我個饅頭吃,給我口水喝。”
    “她哪裏知道怎麽和人家討,人家哪裏會給她饅頭吃啊...”
    “在路邊上吃饃的時候,每次我都想起她。”
    “我擔心她,不知道她現在什麽樣。”
    說著說著,王玉民老人差點又沒控製住情緒。
    抹了抹眼淚,緩了一會兒。
    他才重新開始,在李陽的引導下,講起了自己過去的事情。
    “以前我進部隊,在總後勤部一個汽車單位裏麵幹活。”
    “一進單位,我就和我老伴認識了。”
    “我小時候是個孤兒,我父親去世的時候,我才十歲。”
    “我母親去世的時候,是六五年的三月份。”
    “到十一月份的時候,我就進部隊,當了兵。”
    “那個時候,我老伴她姐姐也在部隊裏麵,所以她也跟著進來了。”
    “當時是...部隊裏發的那個毛衣,穿了兩三年後穿爛了。”
    “我老伴發現之後就問我,有沒有攢下過多餘的手套。”
    “我說攢下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她就讓我拿來,要給我打一個線衣。”
    “但是一件線衣要二十多雙手套,我那幾年才攢下十二雙。”
    “她就偷偷把自己姐姐攢的手套拆了,給我添了十幾雙。”
    “那件線衣打得厚厚的,穿在我身上,讓我感覺暖和和的。”
    “其實在那個時候,她的情誼,我心裏就有數了。”
    “後來第二天,她姐姐果然就跟我說了。”
    “她說...把我妹妹介紹給你,你看行嗎?”
    “我說我是個小戰士,又是個孤兒,有人給我介紹對象,我感謝都來不及呢,哪還能有什麽意見。”
    “所以我就答應了。”
    “之後,她姐姐跟我說,讓我們兩個先自己談一談,看看有沒有什麽意見。”
    “我找到她,跟她說你姐姐把你介紹給我了。”
    “將來我要回農村,你跟著我的話要吃苦的。”
    “她說她就是在村裏長大的,不怕吃苦。”
    “我走到哪兒,她就跟到哪兒。”
    李陽這邊,也並不隻是在單純地傾聽。
    趁著王玉民老人講述的功夫,他也將老人記憶中的照片,投放到了大屏幕上。
    那是兩張很有年代感的照片。
    是他,和他妻子嚴寶霞年輕時候的模樣。
    照片中的他,十分年輕,麵容清秀。
    頭上戴著一頂氈帽,帽子上還有一顆大大的紅星。
    身上深綠色的軍衣顯得有些破舊,但依然整整齊齊,能看出打理得很好。
    至於嚴寶霞,則顯得樸素許多。
    紅撲撲的小圓臉上,帶著幾分含蓄的笑容。
    頭上紮著一根俏皮的小辮,更顯其碧玉年華的清純可愛。
    那年,是六九年,他記得比誰都清楚。
    那一年,他二十二歲,嚴寶霞十七歲。
    少女直白的表達,勝過千言萬語的情話。
    那個年代的愛情就是如此。
    既包含了誌同道合的人生理想,也有著無限繾綣的人間深情。
    既承載了激情洋溢的記憶,也充滿了理性的克製。
    令人淚目,感人至深。
    喜歡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請大家收藏:()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