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分析機構

字數:8773   加入書籤

A+A-


    團隊成員們繼續深入調查,通過各種渠道打聽“淩家班”成員後人的下落。
    小錢說:“李陽哥,我聯係了幾個戲曲界的老前輩,他們對‘淩家班’有一些印象,但對於成員後人的具體線索也不太清楚,隻知道當年‘淩家班’解散後,成員們分散得比較廣。”
    小趙接著說:“我跟一些地方文化部門溝通了,他們表示會幫忙留意相關信息,有消息會及時通知我們。但目前還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李陽皺著眉頭思考片刻後說:“大家別急,咱們再擴大下調查範圍。從‘淩家班’當年的活動區域入手,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當地的老住戶或者知情人士。”
    小美說:“李陽哥,我覺得可以在網上發布一些關於‘淩家班’的信息,發動網友的力量來提供線索。現在網絡這麽發達,說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李陽眼睛一亮:“這個主意好,小美你負責在各大戲曲論壇、社交媒體平台發布信息,詳細說明‘淩家班’以及我們尋找其後人的事情,記得配上臉譜模具的照片。”
    小美應道:“好嘞,李陽哥,我這就去辦。”
    過了幾天,小美興奮地跑來告訴大家:“李陽哥,有線索了!有個網友給我發私信,說他聽家裏長輩提起過‘淩家班’,他的老家在河北的一個小鎮,據說那裏以前有不少‘淩家班’的藝人定居。”
    李陽大喜:“太好了,小美。小趙、小錢,你們倆跟我一起去這個小鎮看看,說不定能找到關鍵線索。小美你繼續留意網上的消息,看看還有沒有其他有用的線索。小林,你和材質分析專家保持聯係,看看能不能從模具上再挖掘出一些信息。”
    眾人紛紛領命。李陽帶著小趙和小錢來到河北的那個小鎮,他們在鎮子裏四處打聽關於“淩家班”的事情。
    李陽向一位坐在門口曬太陽的老大爺詢問:“大爺,您好,我們想打聽下,您知道以前‘淩家班’的人嗎?聽說有不少人在這定居。”
    老大爺眯著眼睛想了想,說:“‘淩家班’啊,我倒是有點印象。聽我爹說過,以前確實有一幫唱京劇、做臉譜模具的人在這住過,好像領頭的就姓淩。不過那都是老黃曆了,後來他們的後人大多都搬走了。”
    小趙連忙問:“大爺,那您知道他們搬到哪兒去了嗎?這對我們很重要。”
    老大爺搖搖頭:“不太清楚嘍,時間太久啦。不過你們可以去問問村頭老李家的小子,他以前喜歡研究這些老事兒,說不定知道點啥。”
    李陽三人謝過老大爺,趕忙來到村頭老李的家。見到老李後,李陽說明來意。
    老李說:“我確實對‘淩家班’有點研究。我記得‘淩家班’有個叫淩飛的,他的後人好像搬到了附近的縣城,開了一家京劇道具店。具體位置我不太清楚,但店名好像叫‘淩記京韻’。”
    李陽感激地說:“太感謝您了,這線索太重要了。”
    李陽三人立刻前往縣城,在縣城裏四處尋找“淩記京韻”京劇道具店。找了大半天,終於在一條老街的角落裏發現了這家店。
    走進店裏,李陽看到一個中年人正在整理貨架上的京劇道具。李陽走上前,說道:“您好,請問您是這家店的老板嗎?我們是尋親團隊的,想了解下您和‘淩家班’的關係。這是一位華裔男子家族傳承的京劇臉譜模具,上麵刻有‘淩’字。”說著,李陽把模具的照片遞給中年人。
    中年人接過照片,仔細端詳,驚訝地說:“這模具看著眼熟啊,我聽我爹說過,我們家以前是‘淩家班’的,專門製作臉譜模具。這個模具說不定就是我家先輩做的。”
    李陽心中一喜,說道:“那太好了。我們想確認下,這位華裔男子是否和您家族有聯係。您家族裏有沒有和海外有關係的分支呢?”
    中年人回憶道:“聽長輩說,早年‘淩家班’解散後,有一支族人因為一些原因去了海外,具體情況我也不太清楚。”
    李陽聯係傑克:“傑克,我們在河北找到了可能是‘淩家班’成員後人的線索,他也提到家族有分支去了海外。現在需要進一步比對一些細節,比如您家族傳承的關於京劇臉譜製作的獨特技巧或者習慣。”
    傑克說:“我記得家族一直流傳著一種獨特的臉譜上色技巧,先用特殊的顏料打底,然後再用一種特製的刷子上色,這樣顏色會更鮮豔持久。”
    李陽將傑克的話轉達給中年人,中年人激動地說:“沒錯,這就是我們‘淩家班’獨有的臉譜上色技巧,以前我爺爺就是這麽教我爹的。”
    經過一係列嚴謹比對和分析,尋親團隊最終確定傑克就是“淩家班”後人的一支。
    傑克得知消息後,激動地說:“這個臉譜模具真的幫我找到了家族根源,我一定要去河北,拜訪家族親人,了解更多家族與‘淩家班’的故事,把這份珍貴的京劇文化傳承下去。”
    隨著傑克尋親成功,尋親團隊在海外華人圈裏的名聲愈發響亮。越來越多的人找到他們,希望借助團隊的力量尋找到自己的家族根源。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天,一位叫露西的華裔女子聯係到尋親團隊。露西帶來的線索是家族傳承的一套京劇行頭,行頭保存得相當完好,上麵繡有精美的圖案,而且每一件衣服上都有一個小小的“梅”字標記。
    李陽看著這套行頭,說道:“這套行頭很精美,上麵的‘梅’字標記可能是關鍵線索。我們還是按照老辦法,先找研究京劇服飾的專家,解讀圖案和標記的含義,同時分析行頭的材質確定年代。”
    團隊成員小林主動說:“李陽哥,我去聯係京劇服飾專家。”
    小錢則說:“我聯係材質分析機構。”
    小林很快聯係到專家,專家看到行頭的照片後,非常感興趣,立刻答應前來研究。小錢也順利安排好行頭的材質檢測。
    在等待專家和檢測結果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又開始討論可能的方向。
    阿強說:“這‘梅’字說不定代表某個姓梅的京劇藝人,或者和一個叫‘梅’什麽的戲班有關。”
    小趙點頭:“有可能,等專家來了,看看能不能從行頭的圖案和材質上找到更多線索。”
    專家趕到後,仔細觀察行頭的圖案和標記,說道:“從圖案的繡法和風格來看,這應該是民國中期的作品。而且這種繡法在當時是一些比較知名的戲班才會采用的。至於這個‘梅’字標記,可能和戲班或者製作行頭的工坊有關。但具體還得等材質分析結果出來,綜合判斷。”
    幾天後,材質分析報告出來了,確定行頭是民國中期的絲綢材質,並且使用了當時較為珍貴的絲線。專家結合這一信息,查閱大量資料後,說道:“我推測這個‘梅’字可能和‘梅香戲班’有關。民國中期,‘梅香戲班’在京劇界頗有名氣,以其精美的服飾和獨特的唱腔著稱。這套行頭很可能就是‘梅香戲班’的。”
    尋親團隊立刻將調查方向轉向“梅香戲班”。他們通過聯係各地文化部門、檔案館和戲曲研究機構,了解“梅香戲班”的曆史。
    在一家戲曲研究機構裏,他們找到了一些關於“梅香戲班”的資料,包括戲班的發展曆程、主要演員以及一些演出記錄。資料顯示,“梅香戲班”在民國後期因為種種原因逐漸衰落,成員們各自離散。
    團隊成員們繼續深入調查,通過戲曲界的人脈關係,找到了一位曾經在“梅香戲班”工作過的老藝人的後人。
    李陽聯係露西:“露西,我們找到了與‘梅香戲班’相關的線索,和你家族的行頭可能有密切聯係。你家族裏有沒有關於‘梅香戲班’的記憶呢?”
    露西思索片刻後說:“我聽長輩說過,家族先輩好像和一個很有名的戲班有關,具體名字沒說清楚。而且家族一直有個傳統,每年會在特定的日子把這套行頭拿出來晾曬整理。”
    李陽說:“這很關鍵。我們需要進一步比對一些細節,你還能想起家族裏其他和京劇或者這套行頭有關的事情嗎?”
    露西想了想,說:“對了,我記得小時候聽長輩說過,這套行頭有一件衣服上的圖案有特別的含義,但具體是什麽我忘了。”
    李陽將露西的話轉達給找到的老藝人後人,老藝人後人仔細查看行頭照片後,激動地說:“沒錯,這件衣服上的圖案代表著‘梅香戲班’的一個經典劇目,隻有‘梅香戲班’的行頭才會繡這個圖案。”
    經過嚴謹比對,尋親團隊確定露西就是“梅香戲班”後人的一支。
    露西得知消息後,開心地說:“這套行頭承載了家族太多的回憶,我終於知道它背後的故事了。我要去探尋家族與‘梅香戲班’的曆史,把這份獨特的京劇文化傳承下去。”
    隨著露西尋親成功,尋親團隊更加堅定了傳承京劇文化、幫助更多海外華人尋親的決心。
    在一次團隊會議上,李陽說:“我們已經成功幫助了很多海外華人找到家族根源,但隨著找我們的人越來越多,我們麵臨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大家說說,我們該如何更好地應對?”
    小王說:“李陽哥,我覺得我們可以建立一個更完善的數據庫,把我們尋親過程中的線索、資料以及成功案例都整理進去,方便以後遇到類似情況時快速查詢和參考。”
    小李也說:“對,而且我們可以加強與國內外更多戲曲研究機構、文化部門的合作,拓寬信息渠道,獲取更多資源。”
    李陽點頭稱讚:“這兩個想法都很好。小王,你負責整理和完善數據庫,把各類信息詳細分類。小李,你去聯係更多的戲曲研究機構和文化部門,建立合作關係。另外,我們也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養,更好地應對各種複雜的線索。大家平時可以多學習京劇文化知識,互相交流經驗。”
    眾人紛紛表示讚同。
    這時,團隊成員小孫又接到一個電話,掛了電話後,小孫說:“李陽哥,又有新任務了。一位叫湯姆的華裔男子聯係我們,他家族傳承著一本京劇鑼鼓譜,譜子上有一些奇怪的符號和標記。”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陽說:“看來新的挑戰又來了。小孫,你先了解下鑼鼓譜的大致情況,然後我們找研究京劇鑼鼓的專家解讀符號和標記,同時分析譜子的材質確定年代。”
    小孫點頭:“好的,李陽哥。我這就去和湯姆溝通。”
    小孫和湯姆溝通後,回來匯報:“李陽哥,湯姆說唱本保存得比較完整,那些符號和標記他完全不明白是什麽意思。他隻知道家族一直把這本鑼鼓譜當作寶貝傳下來。”
    李陽說:“行,讓湯姆把鑼鼓譜寄過來。小林,你聯係研究京劇鑼鼓的專家,等鑼鼓譜到了,第一時間請專家解讀。小錢,你還是負責聯係材質分析機構。”
    小林和小錢應道:“好嘞。”
    鑼鼓譜寄到後,小林帶著鑼鼓譜找到專家。專家看著鑼鼓譜,說道:“這鑼鼓譜有些年頭了,從紙張材質初步判斷,可能是清末的。這些符號和標記很有意思,我得仔細研究下。”
    小錢也將鑼鼓譜送去材質分析機構。幾天後,材質分析報告確定鑼鼓譜是清末的宣紙所製。專家經過深入研究,興奮地說:“我發現這些符號是一種特殊的鑼鼓節奏標記方式,在清末的一些地方京劇流派裏使用。而這些標記則記錄了當時演出時配合劇情的特殊鑼鼓打法。根據這些信息,我推測這鑼鼓譜可能和‘瑞和班’有關。‘瑞和班’在當時以獨特的鑼鼓演奏聞名。”
    尋親團隊立刻圍繞“瑞和班”展開調查。他們聯係各地文化機構和戲曲研究者,查找“瑞和班”的相關信息。
    經過一番努力,他們在一位老戲曲愛好者那裏得知,“瑞和班”解散後,部分成員去了山東的一個縣城。團隊成員們立刻前往山東的那個縣城,在當地文化部門的幫助下,四處打聽“瑞和班”成員後人的線索。
    終於,他們找到了一位“瑞和班”成員的後人。
    李陽聯係湯姆:“湯姆,我們找到了與‘瑞和班’相關的線索,和你家族的鑼鼓譜可能緊密相關。你家族裏有沒有關於山東或者‘瑞和班’的記憶呢?”
    湯姆思索後說:“我聽父親說過,家族先輩好像和山東有點關係,但具體沒說清楚。而且家族一直流傳著一些關於京劇鑼鼓演奏的獨特技巧。”
    李陽說:“這很關鍵。你詳細說說家族裏傳承的鑼鼓演奏技巧。”
    湯姆詳細描述後,李陽將其轉達給了解“瑞和班”的老戲曲愛好者。老戲曲愛好者激動地說:“這就是‘瑞和班’獨特的鑼鼓演奏技巧,沒錯的。”
    經過嚴謹比對,尋親團隊確定湯姆就是“瑞和班”後人的一支。
    湯姆得知消息後,興奮地說:“這本鑼鼓譜承載著家族的記憶,我終於找到家族根源了。我要去山東,探尋家族與‘瑞和班’的曆史,傳承這份珍貴的京劇文化。”
    隨著湯姆尋親成功,尋親團隊在傳承京劇文化和幫助海外華人尋親的道路上又邁出了堅實的一步。他們深知,還有許多海外華人在期待著他們的幫助,還有更多京劇文化的奧秘等待他們去揭開。
    在一次團隊聚餐上,大家圍坐在一起,李陽感慨地說:“咱們團隊從成立到現在,經曆了無數的挑戰,但我們都一一克服了,幫助了這麽多海外華人尋親,傳承京劇文化。這離不開每一位成員的努力。未來,我們可能還會遇到更多困難,但我相信,隻要我們團結一心,就沒有什麽能難倒我們。”
    團隊成員們紛紛舉杯,齊聲說道:“對,團結一心,傳承京劇文化,幫助更多海外華人尋親!”
    在歡聲笑語中,尋親團隊又開始期待著下一次新的挑戰與機遇,他們將帶著使命與熱情,繼續在這條充滿意義的道路上前行。
    又過了一段時間,一位叫艾麗西亞的華裔女子聯係到尋親團隊。她帶來的線索是家族傳承的一幅京劇人物刺繡畫,刺繡畫做工精細,人物栩栩如生,畫麵的邊緣繡有一行小字“雲裳繡坊 丙申年”。
    李陽看著這幅刺繡畫,說道:“這幅刺繡畫很精美,‘雲裳繡坊’和‘丙申年’是重要線索。我們先找研究京劇相關刺繡的專家,解讀這幅畫的特點和‘雲裳繡坊’的信息,同時分析刺繡畫的材質確定年代。”
    團隊成員小美主動說:“李陽哥,我去聯係刺繡專家。”
    小林則說:“我聯係材質分析機構。”
    小美很快聯係到專家,專家看到刺繡畫的照片後,非常感興趣,立刻答應前來研究。小林也順利安排好刺繡畫的材質檢測。
    在等待專家和檢測結果的過程中,團隊成員們再次討論起來。
    阿強說:“這‘丙申年’應該能確定一個大概的時間範圍,再結合‘雲裳繡坊’,說不定能找到關鍵線索。”
    小趙點頭:“對,等專家來了,看看能不能從刺繡的針法和風格上判斷出更多信息。”
    專家趕到後,仔細觀察刺繡畫,說道:“從刺繡的針法來看,這是典型的晚清時期蘇繡的風格,而且針法非常精湛,應該是出自名家之手。‘雲裳繡坊’我倒是有所耳聞,在晚清時期,它是蘇州地區一家頗有名氣的繡坊,專為一些京劇戲班製作刺繡道具和裝飾畫。但具體和哪個戲班有緊密聯係,還得等材質分析結果出來,綜合判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幾天後,材質分析報告出來了,確定刺繡畫的布料是晚清時期的絲綢,絲線也是當時常用的優質絲線。專家結合這一信息,查閱大量關於晚清蘇州刺繡和京劇相關的資料後,興奮地說:“我發現了,‘雲裳繡坊’在丙申年1896 年)曾為‘怡春戲班’定製過一批刺繡畫,用於戲班的舞台裝飾和宣傳。這幅畫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尋親團隊立刻將調查方向轉向“怡春戲班”。他們通過聯係蘇州當地的文化部門、檔案館和戲曲研究機構,了解“怡春戲班”的曆史。
    在蘇州的一家檔案館裏,他們找到了一些關於“怡春戲班”的資料,包括戲班的興衰曆程、主要演員以及一些演出記錄。資料顯示,“怡春戲班”在晚清至民國初期在江南地區很活躍,但後來因戰亂等原因逐漸解散,成員分散各地。
    團隊成員們繼續深入調查,通過蘇州當地的戲曲界人士,找到了一位“怡春戲班”成員的後人。
    李陽聯係艾麗西亞:“艾麗西亞,我們找到了與‘怡春戲班’相關的線索,和你家族的刺繡畫可能緊密相關。你家族裏有沒有關於蘇州或者‘怡春戲班’的記憶呢?”
    艾麗西亞思索片刻後說:“我聽奶奶說過,家族先輩好像和蘇州有關係,而且家族一直流傳著一些關於京劇和刺繡的故事,但具體細節不太清楚。”
    喜歡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請大家收藏:()讓你做尋親節目,你做等著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