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秤飯度荒的日子

字數:2673   加入書籤

A+A-


    那是一段糧食極度匱乏的艱難歲月,天空似乎總是蒙著一層灰暗的色調,連陽光都顯得吝嗇而無力。
    田地裏,稀疏的莊稼在風中搖曳,仿佛在訴說著無盡的哀愁。
    在這樣的背景下,每一粒糧食都如同稀世珍寶,被人們小心翼翼地嗬護著。
    聰聰對父親張忠的生存智慧簡直佩服得五體投地,尤其是父親在計劃用糧這一方麵所展現出的獨特發明創造,更是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芒,照亮了全家的希望之路,令聰聰久久難以忘懷。
    麵對糧食短缺的嚴峻現實,張忠沒有選擇抱怨或等待,而是憑借著自己過人的聰明才智,創造了一套既公平又高效的用糧方法——“定量到人,秤米下鍋”。
    這個方法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邃的生活哲理。為了確保家中有限的糧食資源能夠得到公平而合理的分配,張忠首先精心挑選了幾個質地結實的土缽子,作為每個家庭成員的專屬餐具。
    這些土缽子,雖然外表樸素無華,卻承載著全家人的溫飽與希望。
    接下來,張忠根據家中每個人的勞動強度、年齡大小以及身體狀況,量身定製了一份詳細的用糧計劃。
    身為家庭頂梁柱的他,以及身強力壯的大哥,因為承擔著更多的體力勞動,所以每餐可以享用八兩米飯,這是對他們辛勤付出的肯定與回報。
    勤勞能幹的當家主婦石大丫,雖然不比男人們力大無窮,但她用柔弱的肩膀撐起了家庭的半邊天,因此也有六兩米飯的配額。
    年事已高但依然備受尊敬的爺爺,是全家人的精神支柱,他的每一餐都凝聚著後輩們的孝心與敬意,所以能夠分到半斤米飯。
    而聰慧機靈的聰聰,作為家中的希望之星,每餐也能得到四兩米飯,這是對他未來無限可能的期許與鼓勵。
    尚在成長中的大妹和二妹,正值長身體的時候,各有三兩米飯以保障她們的健康成長。年幼可愛的小弟,雖然食量不大,但每一口米飯都凝聚著全家人的寵愛與嗬護,所以他每餐有二兩米飯。
    每當做飯前,張忠都會像一個精準的計量師一樣,嚴格按照這些定量標準,用秤仔細稱好相應份量的大米,然後小心翼翼地放入每個人的缽子當中。
    這些裝著大米的缽子,就像一個個小小的希望之舟,承載著全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最後,張忠將這些缽子統一放進鍋裏蒸熟,等待著一頓溫馨而滿足的晚餐。
    這套“定量到人,秤米下鍋”的方法,不僅有效地避免了因米飯不夠而引發的爭搶行為,還巧妙地杜絕了那些吃飯速度較快的人多吃多占的情況發生。
    它像一把無形的尺子,衡量著每個人的需求與付出,讓家中的每一個人都感受到了公平與尊重。更重要的是,這套方法還激發了大家對糧食的珍惜之情。
    每當看著缽子裏那定量的大米,聰聰總會心生敬畏之情。他知道,每一粒米都凝聚著全家人的辛勤與汗水,都是他們用汗水換來的寶貴財富。
    然而,糧食短缺的日子並未因此變得輕鬆。隨著時間的推移,外界的環境愈發惡劣起來。
    幹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接踵而至,讓本就匱乏的糧食資源變得更加捉襟見肘。糧倉裏的存糧在日漸減少,就像沙漏中的細沙一樣,無聲無息地流逝著。
    每當夜深人靜時,聰聰總會眉頭緊鎖地躺在床上,思考著如何為父母親分擔一些生活的壓力。
    一天晚上,聰聰無意間聽到父母在低聲交談著關於糧食短缺的問題。
    父親張忠的聲音低沉而堅定:“現在的情況越來越嚴峻了,我們得再想想辦法,不能讓孩子們餓著。”
    母親石大丫歎了口氣,聲音中帶著幾分無奈與憂慮:“能想的辦法都想了,現在村裏家家戶戶都是緊巴巴的,哪裏還有多餘的糧食呢?”
    張忠沉默了一會兒,然後堅定地說道:“不行!我們再苦再難,也不能虧了孩子們。我有個主意,咱們可以嚐試種一些耐旱耐貧瘠的作物,比如紅薯、南瓜之類的。這些東西產量高而且耐餓,或許能解我們的燃眉之急。”
    石大丫聽後眼中閃過一絲希望的光芒:“這個主意不錯!可是田地都是集體的,菜園子和自留地也不多,哪還有地方種這些呢?”
    張忠聞言微微一笑:“這個你放心!我們可以去開墾一些荒地。雖然辛苦些但總比讓孩子們餓著強。”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堅毅與決心,仿佛任何困難都無法阻擋他前進的腳步。
    聰聰聽到這裏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知道父親總是這樣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會想辦法去解決從不讓家人失望。
    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幫助父親一起開墾荒地為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天清晨,天剛蒙蒙,亮張忠就拿著鋤頭出門了。聰聰悄悄地跟在後麵他想看看父親究竟是如何開墾荒地的。
    喜歡多彩的歲月請大家收藏:()多彩的歲月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