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玄鳥展翅:李斯逐客與始皇帝的鐵血藍圖

字數:3410   加入書籤

A+A-


    鹹陽宮的青銅燈台在風中搖晃,嬴政盯著竹簡上的 “逐客令” 三個字,筆尖的朱砂滴在 “秦” 字右下角,像滴了一滴血。這是十年春,距嫪毐之亂已過去三年,殿外的槐樹剛抽新芽,卻傳來禦史大夫的急報:“齊楚客卿私通山東諸侯!” 他將竹簡往案上一摔,竹簡上的 “鄭國渠” 圖紙被震得卷起邊角 —— 那個被發現為韓國間諜的水工,正跪在雲陽獄中。
    李斯闖入丞相府時,袖口還沾著關中的黃土。他剛從鄭國渠工地趕來,靴底的泥塊混著未幹的渠水,在青磚上踩出深淺不一的腳印。“大王要逐客?” 他抓住呂不韋舊吏的衣袖,對方正忙著打包行李,“當年穆公五羊皮換百裏奚,孝公徙木立信招商鞅,如今卻要趕走天下才俊?” 沒人注意到,他腰間的玄鳥紋玉佩正是當年呂不韋所贈,此刻正在暮色中泛著冷光。
    深夜的甘泉宮,嬴政對著李斯的上書反複摩挲,絹帛上的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被指腹磨得發亮。他想起三年前逐客令初下,鹹陽街頭的山東商人紛紛裝車離去,連呂不韋的門客都卷走了半套《呂氏春秋》。“尉繚說諸侯合從如野火,” 他對燭火喃喃,“可野火需要風助,若天下才俊都成了西風,寡人拿什麽燎原?” 於是連夜召見李斯,看見對方因急行而汗濕的衣領,突然想起邯鄲街頭那個追著馬車獻《論統一書》的楚國書生。
    尉繚第一次見到秦王,是在章台宮的偏殿。這個大梁來的兵家名士盯著嬴政的眉骨,突然想起相書中的 “蜂準長目,摯鳥膺”—— 眉骨如蜂刺突出,眼睛細長如鷹,胸骨高聳如猛禽斂翼。“大王衣飾與繚相同,是學穆公與由餘同席?” 他故意踢翻案上的鹿肉,油脂濺在玄鳥紋的桌布上,“可穆公敬由餘如師,大王敬繚如鼠,不過怕繚識破虎狼之心。”
    嬴政的筷子停在半空,鹿肉的香氣混著殿外的旱氣。自六月大旱以來,鹹陽城的井水淺了三尺,連玄鳥旗都蔫在城頭。他突然笑了,笑得像函穀關的夜風:“先生說天下皆為虜,可知道當年寡人在邯鄲,被趙人扔石頭時,隻想做個能吃飽飯的秦人?” 尉繚看著他袖口露出的舊傷 —— 那是少年時被趙卒鞭打的痕跡,突然覺得這頭尚未成年的虎狼,早已在邯鄲的泥地裏磨利了爪牙。
    十三年的平陽戰場,桓齮的劍上還滴著趙將扈輒的血。十萬趙軍的屍體堆成小山,烏鴉的叫聲蓋過了渭河的濤聲。嬴政站在黃河渡口,看著秦軍押送的趙國降卒,突然想起長平之戰後,白起曾說 “趙人若留,必成後患”。“傳令下去,” 他摸著劍柄上的玄鳥紋,“首級懸於函穀關,讓山東六國看看,玄鳥的喙能啄食多少人頭。”
    韓非被囚雲陽獄的那晚,李斯捧著酒壇來見。老同學的囚衣上繡著韓國的太極紋,在月光下像攤開的傷口。“當年你在稷下學宮說‘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李斯的酒灑在磚縫裏,“如今秦國正在踐行,你卻為何替韓國遊說?” 韓非盯著他腰間的金印,那是秦王新賜的廷尉印,玄鳥紋比呂不韋時期的更猙獰:“秦國若成,天下隻有刑名,沒有詩書 —— 這是你我都懂的結局。” 李斯別過臉去,不敢看那雙曾與他共研《五蠹》的眼睛,獄卒的腳步聲傳來時,他袖口的毒藥瓶硌得掌心發疼。
    二十年的易水河畔,荊軻的築聲驚起寒鴉。太子丹的白衣隊伍在風中搖晃,河水倒映著秦軍營帳的火光,像一條流動的血河。“風蕭蕭兮易水寒 ——” 高漸離的築弦突然崩斷,荊軻的匕首已藏在地圖裏,圖軸上的督亢良田還帶著燕國的泥土。嬴政看著地圖緩緩展開,突然注意到荊軻的拇指有繭 —— 那是常年握劍的痕跡。
    匕首寒光閃現的瞬間,鹿盧劍已出鞘三寸。嬴政側身避開,袖口被劃破的聲音比心跳更響。他看著荊軻被侍衛按在地上,對方眼中的絕望讓他想起邯鄲街頭的母親 —— 當年趙姬被嫪毐蠱惑時,眼中也是這樣的瘋狂。“體解以徇,” 他擦著劍上的血,“讓天下刺客知道,玄鳥的翅膀,不是匕首能劃破的。” 當晚的軍報傳來,王翦的大軍已破易水,他摸著地圖上的薊城標記,突然笑了:“太子丹若把築聲換成鼓聲,或許還能多守三月。”
    尉繚評價秦王 “少恩而虎狼心”,後世多以此論其殘暴,卻忽略了竹簡中記載的細節:尉繚逃亡時,秦王曾派蒙恬率五百精騎追擊,卻叮囑 “不可傷其分毫”。這種矛盾的隱忍與果決,恰如他對呂不韋的處置 —— 允許門客竊葬,卻將晉人舍人全部逐出,既留文人顏麵,又斷山東眼線。
    韓非之死的爭議,在《韓非子》殘卷中露出端倪:獄中竹簡記載,韓非臨終前曾改寫《孤憤》末句 “智術能法之士用,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暗指李斯必因妒殺己。但秦王的詔書裏,“非終為韓不為秦” 的判語,道破了法家名士的宿命 —— 在 “天下” 與 “故國” 之間,終究容不得兩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十六年的大旱持續了三個月,直到八月的暴雨傾盆,鹹陽城的玄鳥旗才重新揚起。嬴政站在新建的麗邑城頭,看著魏使獻上的地圖,突然想起尉繚的 “三十萬金亂諸侯” 計 —— 那些被秦人黃金收買的六國權臣,此刻正在臨淄、大梁的酒肆裏散播謠言。“初令男子書年,” 他對身邊的內史騰說,“讓每個秦人都知道,他們的年齡,是玄鳥旗上的一根羽毛。”
    二十一年的大雪深達二尺五寸,王翦的大軍卻在燕薊城燃起篝火。老將稱病歸鄉前,曾在軍帳中對王賁說:“大王近年常撫劍長歎,你們看他靴底的玄鳥紋,比十年前多了三道血痕 —— 那是在邯鄲坑殺舊怨時,被趙人斷劍劃傷的。” 雪夜的鹹陽宮,嬴政對著始皇帝母太後的靈位,突然發現母親的楚繡屏風不知何時被換成了玄鳥紋 —— 原來在他坑殺趙人舊怨那日,太後已悄然逝去,臨終前隻留了句 “政兒的劍,終究比楚人的鳳更利”。
    曆史的烽煙中,李斯的逐客令諫書、尉繚的虎狼之論、荊軻的匕首寒光,共同織就了始皇帝的鐵血藍圖。當嬴政在邯鄲坑殺舊怨時,他眼中的瘋狂與冷靜,恰是秦人數百年積澱的縮影 —— 從穆公的羊皮換賢到孝公的徙木立信,從昭襄王的長平坑卒到他的易水屠城,每個抉擇都帶著血與火的烙印,卻讓玄鳥的翅膀,終於在旱魃與暴雪的淬煉中,變得無堅不摧。
    當王翦的大軍踏破燕都,當李斯的郡縣製刻上青銅詔版,鹹陽城頭的玄鳥旗終於高高揚起 —— 那是用天下才俊的智慧、六國士卒的鮮血、還有始皇帝自己的少年時光共同染成的。而所有的一切,都始於那個在邯鄲雪夜出生的嬰孩,始於呂不韋的一次豪賭,始於李斯的一篇諫書,更始於秦人骨子裏的信念:玄鳥展翅,必吞八荒,哪怕翅膀上沾滿鮮血,也要讓天下看到,什麽是真正的鐵血黎明。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