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曹魏能臣逆襲錄:從郡吏到宰輔的職場通關密碼

字數:9052   加入書籤

A+A-


    漢獻帝初平三年192 年)的襄陽城,秋雨中彌漫著鐵鏽味。20 歲的桓階攥緊衣角,盯著劉表大營前的戟林,指甲幾乎掐進掌心。孫堅的殘軍剛在峴山被伏擊,這位長沙太守的遺體還被扣在劉表手中,桓階作為孫堅昔日舉薦的孝廉,此刻隻有一個念頭:“無論如何,要讓孫將軍魂歸故裏。”
    他甩開勸阻的隨從,徑直跪在營門前,聲音穿透雨幕:“劉使君!孫將軍與您同為漢室臣子,今遭賊暗算,懇請歸還遺體以全忠義!” 守衛的長矛在他頭頂交錯,他卻視而不見,額頭砸在泥水裏:“若不肯還,我便跪死在此!”
    劉表掀開帳簾時,看到的是個渾身泥濘的年輕人,雨水順著下巴滴落,卻在眼底燒著兩簇火。這位割據荊州的梟雄突然想起,孫堅曾在討董時斬華雄、破洛陽,雖為對手,卻也令人敬重。他揮揮手:“準了。” 當桓階抱著孫堅棺槨痛哭時,遠處的曹操正率軍北上,注定不會想到,這個年輕人日後會成為自己的重要謀士。
    建安五年200 年),官渡戰場殺聲震天,長沙太守張羨的書房卻燭火通明。桓階盯著地圖上的紅藍標記,手指敲得桌板作響:“明府難道看不出,袁紹必敗?” 張羨皺眉:“袁本初擁四州之眾,曹公兵少糧缺,如何能勝?”
    桓階突然拔劍,在地麵劃出兩道痕跡:“昔齊桓公尊王攘夷,晉文公納王定霸,皆因‘義’字當頭。袁紹驅民為兵,背逆天道;曹公挾天子以令諸侯,討逆有名。您若舉四郡歸附,曹公勝,則為開國元勳;若敗,咱據三江之險,進可攻退可守 —— 難道要學劉表那等首鼠兩端之輩?”
    張羨撫須沉吟,桓階乘勝追擊:“且看曹公屯田許下,糧草充足;袁紹卻縱容豪強,民怨沸騰。此戰曹公必勝,明府此時歸附,便是‘從龍之功’!” 張羨拍案而起:“就依你!” 連夜修書,將長沙、零陵、桂陽、武陵四郡地圖送往曹營。劉表得知後暴跳如雷,親自率軍攻打長沙,卻因桓階早已布下堅壁清野,數月不克。
    曹操晚年的丞相府,暗潮湧動。臨淄侯曹植的車駕頻繁出入西園,文人墨客的詩賦唱和聲此起彼伏,桓階卻獨自叩開曹丕的府邸。“五官將可知,昔日袁紹廢長立幼,終致覆滅?” 他壓低聲音,“明公春秋已高,儲位未定,若臨菑侯曹植)得誌,丁儀等黨羽必專權,屆時您以為能全身而退?”
    曹丕握緊酒杯的手青筋暴起:“先生教我。” 桓階展開竹簡,上麵列滿曹丕的優勢:“您為長子,從征河北,戰功赫赫;又兼屯田、治鄴,政績斐然。當務之急,是結納重臣,廣施仁政 —— 比如毛玠、徐奕等剛正之臣,正為丁儀所忌,您若力保,必收人心。”
    後來曹操猶豫是否親征樊城,群僚皆勸,唯有桓階當庭直言:“曹仁守死不退,正因大王坐鎮後方。若您輕動,反顯前線不穩。隻需遣徐晃增兵,虛張聲勢,關羽必退。” 曹操眯眼笑道:“伯緒桓階字)總能看透人心。” 果然,關羽見曹軍援軍旗號連綿,恐被包抄,遂撤圍而去。
    曹丕稱帝後,桓階官至尚書令,病篤時皇帝親自執手:“朕以六尺之孤相托,卿可記得當年長沙夜談?” 桓階笑而不語,眼前浮現的,是年輕時在雨幕中跪求的自己 —— 原來所有的冒險,都是算準了 “義” 與 “利” 的平衡。
    建安元年196 年),徐州牧府的梧桐樹下,劉備握著陳群的手不放:“久聞令祖父太丘長之名,今得先生,如魚得水!”20 歲的陳群望著劉備身後的呂布,心中暗歎:“此人身無信義無根基,早晚生變。” 麵上卻拱手道:“明公欲取徐州,需防袁術與呂布勾結。”
    劉備不以為然:“袁術新敗,呂布勢孤,能奈我何?” 陳群叩首:“昔項羽強而劉邦弱,然劉邦據關中而勝。今徐州四戰之地,若呂布襲您後方,袁術斷您糧道,悔之晚矣!” 劉備不聽,執意東進,果然被呂布偷襲下邳,妻子被俘。敗退回營時,他望著陳群的背影長歎:“悔未聽長文陳群字)之言。”
    曹操初建魏國,大帳中堆滿各州舉薦的孝廉名冊,卻多是豪門子弟。陳群抱著一摞竹簡闖入:“明公難道不知,冀州刺史推薦的‘孝廉’,竟是花錢買的名額?” 他展開自製的 “人才考評表”:“咱設‘中正官’,按‘德行、才能、門第’打分,分九品選拔,既避門閥壟斷,又納寒門才俊。”
    曹操挑眉:“若遇沽名釣譽之徒呢?” 陳群早有準備:“輔以‘考課法’,入職三年必查實績,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唯中正官是問!” 這套製度推行後,潁川寒門士子如郭嘉、戲誌才等得以嶄露頭角,曹丕稱帝後更是將其定為 “國典”,陳群也因此被後世稱為 “古代 hr 之父”。
    黃初三年222 年),曹丕的禦輦突然闖入尚書台,輦夫的馬蹄踩碎了春日的落花。陳群放下手中的考課簿,整衣跪於道中:“陛下欲何往?” 曹丕掀開輦簾:“朕欲親覽文書,了解吏治。” 陳群抬頭,目光如炬:“處理公文是臣等職責,陛下若覺臣不稱職,當廷罷免即可,何須親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周圍侍從皆驚,曹丕卻笑了 —— 他想起父親臨終前說 “陳群有子房之智,必能安國”,此刻更覺此言不虛。他擺擺手:“朕知過矣。” 調轉輦頭時,瞥見陳群案頭整齊的 “官員考績表”,忽然明白:這個文弱書生,才是大魏官場的 “定海神針”。
    明帝大修宮殿時,陳群再次上疏,言辭犀利如刀:“今百姓存者,十無一二,相當於漢文帝時一大郡人口。若竭民力以修宮室,吳蜀來犯,拿什麽抵禦?當年蕭何修未央宮,是因天下已定,如今二虜未滅,豈可效仿?” 曹叡閱畢,無奈對左右說:“陳司空之諫,朕不得不從啊。”
    建安五年200 年),廣陵匡奇城牆上,陳矯望著孫權的戰船遮天蔽日,握緊了求援的竹簡。太守陳登拍著他的肩膀:“賢弟此去,若能說動曹公,廣陵存亡在此一舉。”25 歲的陳矯乘船北渡,在曹軍大營見到了傳說中的 “亂世奸雄”。
    “曹公可知,廣陵乃江東門戶?” 他展開羊皮地圖,“若失廣陵,孫權必長驅直入,徐州危矣。然廣陵百姓皆念曹公屯田之恩,若您派兵救援,不僅能保江淮,更能讓江東百姓知您仁德,到時候‘不戰而屈人之兵’,豈非王霸之略?” 曹操撫掌大笑:“好個陳季弼陳矯字),既知兵家大勢,又懂民心向背!” 立即撥出五千精兵,交予陳矯帶回。
    孫權見曹軍旗號驟至,又聞陳登在城頭布下火船,隻好悻悻退去。陳矯站在岸邊,望著曹軍戰船破浪而來,忽然明白:所謂 “王霸之略”,不過是把對方的利益算得比自己還清楚。
    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正月,洛陽宮殿籠罩在白幡之中。曹操的遺體停在太極殿,群臣望著空懸的儲位,皆如熱鍋上的螞蟻。有人提議:“等鄴城的世子曹丕)詔書到了再繼位吧。” 陳矯突然拔劍出鞘,劍光映得殿內燭火搖曳:“大王薨於外,天下惶懼,臨淄侯曹植)近在咫尺,若有人趁機奪權,社稷危矣!”
    他轉向卞王後:“請王後下旨,以先王遺命,立五官中郎將為嗣!” 不等眾人反應,早備好的玉璽、冠服已捧上殿來。陳矯親自為曹丕穿戴,聲如洪鍾:“今奉王後令,太子曹丕即魏王位,敢有異議者,以謀反論處!” 整套流程行雲流水,仿佛早有演練 —— 原來他早與夏侯尚、曹真等將領通好氣,宮外甲士早已布防,曹植的謀士丁儀剛到宮門,就被擋了回去。
    曹丕繼位後,拉著陳矯的手感歎:“昨日若沒有季弼,朕恐成漢獻帝第二。” 陳矯卻低頭:“臣隻為社稷,不為個人。” 但他知道,在權力真空期,唯有快刀斬亂麻,才能避免流血政變。
    青龍二年234 年)春日,明帝曹叡的車駕突然駛入尚書台庭院,驚飛了簷角的麻雀。陳矯從考課簿中抬頭,見皇帝正探頭探腦看案頭公文,竟直接上前抓住馬韁繩:“陛下欲何為?” 曹叡尷尬笑道:“朕隻是隨便看看。”
    陳矯跪地不起:“尚書台乃國家樞要,陛下若不信任臣等,當罷免臣職;若信任,就請還宮。” 曹叡望著這個年近六旬的老臣,想起父親曹丕臨終前的叮囑:“陳司徒有定策之功,遇事可問之。” 隻好拍拍陳矯的肩膀:“朕聽您的,這就回去。” 車駕離去時,陳矯望著滿地車轍,喃喃自語:“若連尚書台都被皇帝隨意出入,國法何在?”
    建安初年,廣陵海西的蘆葦蕩裏,徐宣看著被叛軍燒毀的村莊,握緊了腰間的斷劍。都尉衛彌、縣令梁習渾身是血地撞進他的茅屋:“叛軍馬上就到,怎麽辦?” 徐宣卻燃起一盞燈,將二人推進地窖:“我自有計。”
    他穿上縣令官服,獨自坐在村口的老槐樹下,叛軍首領持刀逼近時,他突然大笑:“曹公英明,早派五千精兵來援,你們若降,可免死罪;若戰,屠村屠城,悉聽尊便。” 叛軍麵麵相覷,不知虛實,又聞遠處傳來隱約的馬蹄聲實為徐宣讓村民敲打木桶),竟真的退兵了。
    事後衛彌驚歎:“公堅徐宣字)膽略,勝似千軍。” 徐宣卻擦著汗笑:“叛軍烏合之眾,不過是賭他們不敢真的屠村。” 從此,“徐宣空城計” 在江淮一帶傳開,成為百姓口中的傳奇。
    曹操去世後,鄴城的議事廳裏,有人突然提議:“諸軍守將,當換譙沛子弟,以保忠誠。” 此言一出,譙沛籍將領紛紛附和,唯有徐宣拍案而起:“昔高祖得天下,用韓信、陳平,皆非豐沛子弟。今四海初定,若隻用譙沛人,讓其他郡縣將士如何自處?”
    曹丕挑眉:“卿不怕得罪同鄉?” 徐宣正色:“臣隻怕寒了天下人的心。當年明公曹操)唯才是舉,才得四方豪傑歸附,難道忘了嗎?” 曹丕點頭,當眾宣布:“諸軍守將,唯才是用,毋論籍貫。” 散會後,他私下對徐宣說:“卿之諫,勝似萬兩黃金。”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黃初五年224 年),廣陵江麵波濤洶湧,曹丕的龍舟在風浪中劇烈顛簸,隨駕群臣吐得七葷八素。忽然一個巨浪襲來,龍舟幾乎側翻,曹丕緊抓船舷,麵色慘白。就在此時,徐宣的身影突然從後艙衝出,迎著風浪撲向皇帝,腰間的佩刀在浪光中劃出冷冽的弧。
    他一把拽住曹丕,將皇帝護在艙角,自己背對著風浪,任由海水灌進口鼻。待風浪稍歇,曹丕見徐宣渾身濕透,卻仍死死護著自己,感動得說不出話。回朝後,他直接提拔徐宣為尚書,對群臣說:“疾風知勁草,徐尚書乃真忠臣也。”
    陳留襄邑的衛氏祖祠,曹操的祭文在青煙中飄蕩:“故衛茲,吾之鮑叔也。” 年輕的衛臻跪在父親墓前,聽著曹操的歎息,想起父親臨終前的話:“孟德必能定天下,汝當輔之。” 從此,他成為曹操身邊最特殊的存在 —— 每次曹操路過陳留,必到衛茲墓前祭酒,連夏侯惇想征辟衛臻,都被曹操擺手:“此子當留我身邊。”
    黃初三年222 年),曹休的捷報傳到洛陽:“孫權已至濡須口,不日可降。” 朝堂上一片歡騰,唯有衛臻盯著奏報皺眉:“孫權若真來降,為何不送質子?且濡須口戰船部署雜亂,必是詐降。” 他建議派細作調查,果然發現是降將偽造情報,孫權仍在江東厲兵秣馬。
    曹丕後怕不已:“公振衛臻字)如何看出?” 衛臻淡淡一笑:“孫權據江自守,從未示弱,突然請降,不合常理。且奏報中‘兵甲鮮亮’四字,實為虛張聲勢,真正的降軍,必是士氣低落、甲胄陳舊。” 從此,曹魏對東吳的詐降計多了十二分警惕。
    正始年間,幽州刺史毋丘儉的北伐奏折擺在衛臻案頭,“旬月可定遼東” 的豪言讓他連連搖頭。朝堂上,他當著曹叡的麵展開遼東地圖:“公孫淵三代經營,東聯高句麗,西結鮮卑,且遼東苦寒,糧草轉運艱難。昔司馬懿征孟達,尚需月餘,何況跨海遠征?”
    毋丘儉不服:“彼不過蠻夷耳!” 衛臻冷笑:“當年漢武帝征衛氏朝鮮,用了兩年;王莽時嚴尤伐匈奴,因輕敵而敗。如今我方國力未盛,為何重蹈覆轍?” 後來毋丘儉果然在襄平慘敗,幸存者逃回時,都驚歎:“若聽衛司空之言,何至如此!”
    建安年間,曲周縣的公堂上,孝子為病牛禱告被判處死刑,他的妻子白氏剛嫁入門,就要連坐棄市。盧毓翻著律法竹簡,突然拍案:“《詩經》雲‘未見君子,我心傷悲’,此女與夫未相見,按《禮》未成婦,怎可算‘妻子’?”
    縣令爭辯:“律法規定,士亡罪及妻子。” 盧毓卻引經據典:“《禮記》曰‘附從輕’,罪疑當從輕。且此女未廟見,歸葬應屬母家,何罪之有?” 曹操最終采納其議,赦免白氏,從此記住了這個會用《詩經》斷案的年輕人,提拔他為丞相法曹議令史。
    明帝時期,“四聰八達” 黨羽靠清談得名,盧毓卻在吏部尚書任上大潑冷水:“名如畫餅,不可啖也。但完全否定名氣亦不可取 —— 常士慕善而得名,可先試用,再考實績。” 他主持製定的 “考課法”,要求官員每年提交 “工作述職報告”,從 “田畝增收”“訟案遞減” 等細節打分,杜絕了 “網紅官員” 上位。
    有人不服:“若遇奇才,豈不錯過?” 盧毓搖頭:“奇才百年一遇,常士才是治國根本。且考績非苛責,是逼官員辦實事 —— 比如涿郡太守王雄,任內盜賊減半,即便無清名,照樣晉升。” 從此,曹魏官場掀起 “務實風”,浮誇之輩再難立足。
    正始年間,曹爽的親信頻繁出入盧府,送來的禮單一次比一次厚重,都被盧毓原封不動退回。當曹爽親自上門,說要 “以尚書令相托” 時,盧毓正色道:“老夫垂垂老矣,唯願舉賢才而退。” 他推薦的王昶、王觀等,皆為不附權貴的實幹派。
    曹爽被誅後,司馬懿請盧毓主持審理案件,他堅持 “罪止首惡,不牽連無辜”,連曾彈劾過他的畢軌,隻要無實證,皆從輕發落。臨終前,他望著案頭的《考課法》竹簡,對兒子說:“為官者,最怕‘虛名’二字,切記‘務實’二字……” 話音未落,溘然長逝,時人皆歎:“子家盧毓字)之風,如太行之石,雖曆經風雨,終不崩塌。”
    桓階的職場邏輯是 “算準人性”:勸降張羨時,既講大義又算利益;力挺曹丕時,直擊曹植黨羽的致命弱點。他深知,在亂世中,道義需與利益捆綁,才能撬動人心。
    陳群則是 “製度控”:九品中正製解決了 “誰來做官”,考課法解決了 “如何考核”,他用一套套規則搭建起曹魏的官僚體係,讓人才選拔有章可循,避免了 “人治” 的隨意性。兩人一個打江山時出謀劃策,一個治江山時定規立製,堪稱黃金搭檔。
    陳矯是 “危機處理專家”,曹操葬禮上的突擊繼位、明帝車駕前的硬懟,靠的是 “關鍵時刻敢擔責” 的狠勁;徐宣則是 “穩健派代表”,智退叛軍時的心理戰、反對譙沛 itis 時的清醒,靠的是 “泰山崩於前而心不亂” 的定力。前者如快刀,能在亂局中劈開生路;後者如穩盾,能在盛世中護佑根本。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衛臻的厲害在於 “細節預判”,從孫權的降表細節、毋丘儉的奏報漏洞,都能看穿背後的真相;盧毓的高明在於 “考績務實”,用數據和實績打破 “名氣神話”,讓官場回歸實幹。兩人一個在軍事外交上料敵於先,一個在選官治吏上杜絕虛浮,共同構建了曹魏的 “務實雙保險”。
    這些曹魏高管的故事,與其說是曆史,不如說是一部穿越千年的 “職場生存指南”:
    桓階啟示:職場中,“義氣” 與 “利益” 並非對立,關鍵是找到雙方的共贏點 —— 就像他用 “忠義” 打動劉表,用 “從龍之功” 說服張羨,本質是算準了對方的核心訴求。
    陳群提醒:再牛的個人能力,也需要製度支撐。如果你想改變環境,就像他製定九品中正製那樣,用規則代替人情,用 kpi 代替空談。
    陳矯示範:遇到危機別猶豫,像他在曹操葬禮上那樣,先解決最緊急的問題,流程和規矩在生死關頭可以靈活 —— 但前提是,你早已算好了每一步的風險。
    徐宣證明:忠誠不是盲從,而是在關鍵時刻用行動說話。當所有人都退縮時,像他在風暴中護主那樣,用擔當贏得信任。
    衛臻忠告:細節決定成敗,職場中多觀察多思考,像他識破孫權詐降那樣,從蛛絲馬跡中看穿本質,比別人多走一步。
    盧毓警告:別信 “畫餅”,職場晉升的硬通貨永遠是實績。就像他推行考績法那樣,用數據和成果說話,讓 “實幹派” 碾壓 “空談家”。
    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職場逆襲,從來不是靠運氣或權謀,而是把 “解決問題” 刻進 dna。桓階解決了 “如何讓太守反水”,陳群解決了 “如何公平選官”,陳矯解決了 “如何穩定繼位”,徐宣解決了 “如何凝聚人心”,衛臻解決了 “如何精準預判”,盧毓解決了 “如何杜絕虛浮”—— 每個時代,都需要這樣的 “問題解決者”。
    在那個 “白骨露於野” 的亂世,他們是照亮職場的燈塔;在曆史長河中,他們是永不褪色的職場教科書。他們用一生證明:無論哪個時代,踏實做事、務實做人,終能在歲月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 就像他們的名字,曆經千年,依然在史書中閃耀著硬核務實的光芒。
    喜歡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請大家收藏:()從部落打架到王朝爭霸的千年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