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碳纖維

字數:4340   加入書籤

A+A-


    不開玩笑,上億的房產,全大夏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的人,一輩子都賺不到手的。
    更何況,這是位於青花校園內位置最好的獨棟別墅。
    有錢都買不到啊。
    這頓飯菜,是王春華做的。
    主要就是看看她的廚藝。
    如果廚藝真的好,那麽以後可以和機械臂換著來,如果廚藝一般的話,還是機械臂全程負責廚房比較好。
    不過,來別墅的眾人,酒醉飯飽之後,對王春華的廚藝還是讚不絕口。
    趙小侯也感覺王春花做出來的菜,比機械臂做出來的菜更好吃,更有靈魂一些。
    這大概就是某些不可言說的意境了吧。
    就好似以前某個戰車國的科學家,記錄了大夏某名廚的整個炒菜過程,將用鹽,用醬油都計算到了微克,計算到了十分之一秒,但最終做出來的菜味道很一般一個道理。
    並不是說將所有的東西都技術化,就一定是好的。
    這也就是為啥,現在很多手工的奢侈品,其價格要遠高於工業化生產的商品一個道理。
    次日早上,趙小侯也沒有提廚房的事情了,任由王春華接管了廚房的一切,做出了一頓豐盛的早餐。
    當然,吃了之後的碗盤子筷子,還是由機械臂來洗。
    畢竟這個並不需要什麽意境。
    吃過早飯,趙小侯就去了實驗室。
    俗事都差不多沒了,他準備開始將精力用在碳纖維的研究上了。
    而這個時候,1號智能ai所在的實驗樓第五層,可以說是布滿了機械臂。
    至於小工廠已經停止製造機械臂。
    因為機械臂夠用了。
    1號智能ai這個時候可以說在第五層做到任何事情了。
    趙小侯進了小工廠,就開始了碳纖維的研究。
    之前碳纖維的介紹已經說得很詳細了。
    而趙小侯對碳纖維的研究,起步也是相當高的。
    說簡單點,單純的碳纖維,其強度實際上是和其製成碳纖維之前的材料結構有關係的。
    像現在的高強度碳纖維大多都是腈綸和粘膠纖維做出來的。
    之所以會選擇這兩種原材料來做碳纖維,就是因為這兩種材料其本身就是合成纖維,其結構強度高。
    因而製成的碳纖維的結構強度也就高。
    像以前那種用普通棉布製成的碳纖維,強度就很低,完全無法使用,輕輕一碰就變成一堆灰了。
    趙小侯最初也是用腈綸和粘膠纖維試著做了做碳纖維。
    做出來的效果也不錯。
    但這沒用。
    因為現在就算是大夏自產的碳纖維,強度都要比他這個高多了。
    更何況國外進口的高強度碳纖維呢。
    因而趙小侯之後就轉變了思路,直接將鍺碳芯片項目組的一台用來震蕩生產鍺碳芯片的震蕩皿給拿了過來。
    將其進行一番改造之後,就變成了一個用來製造碳纖維的設備。
    這是他的新思路。
    既然碳纖維的強度取決於其結構的強度。
    之前那些製造碳纖維的方式都是借用原材料的結構,從而提升碳纖維的強度。
    那麽可不可以直接構建碳纖維,從而提升其強度呢?
    實際上,當趙小侯腦海裏浮現出這個念頭的時候,他沒有注意到的是,原本需要1000自由科研點才能夠兌換的超高強度碳纖維技術,此時的兌換價格已經縮減到了800自由科研點。
    這就說明他已經找到了正確的道路。
    他將改造之後的震蕩皿命名為碳纖維生成皿。
    整個技術思路就是利用超高電磁波對溶液裏的碳原子進行反複震蕩,使其組合鏈接成為自己需要的結構,從而製造出高強度或者超高強度碳纖維來。
    有一說一,這個思路是很清晰,很明確的。
    唯一的問題就是選擇什麽樣的結構。
    尋思良久之後,趙小侯就先將純度百分之百的納米級石墨粉末送入特殊溶液內,製成過飽和的混合溶液。
    之後就則是將這種過飽和的混合溶液送入碳纖維生成皿內,進行超高頻電磁波震蕩,從而將納米級的石墨粉末粉碎到原子級,之後再通過高頻電磁波震蕩,將碳原子組建起來,形成極其微小的碳纖維。
    對於電磁波震蕩的運用,趙小侯在這個藍星上不說第一,也算是數一數二的存在了。
    因而在十多分鍾之後,透明的碳纖維生成皿內就生成了一些黑色的絲狀物。
    趙小侯隨即就將這些黑色絲狀物從器皿內撈了出來,用電子顯微鏡對它們進行觀察。
    觀察的結果是碳纖維的確形成了,但碳纖維的微小結構讓趙小侯並不太滿意。
    大多數碳纖維的微小結構都有些雜亂無章,其抗拉強度並不高。
    當然,這僅僅隻是開始。
    趙小侯還沒有找到碳纖維各種結構所需要的高頻震蕩規律。
    這個就需要時間來慢慢積累和總結了。
    因而接下來的一整天實驗,他都沒能找到規律。
    隻能讓1號智能ai將所有數據收集之後,進行驗算。
    等到下班的時候,1號智能ai得出的結論則是至少還需要進行6000場實驗,才可能找到其間蘊藏的規律。
    6000場實驗?
    趙小侯算了算今天自己做的實驗,由於實驗結束之後需要對碳纖維進行觀察等等事情,一場實驗就需要23分鍾。
    今天他一共也就隻做了30場實驗。
    也就是說,如果他自己一個人來做,至少需要200天,才能夠將實驗做到能夠總結出規律的程度。
    看來自己一個人搞不定了。
    他哪裏有那麽多時間浪費在這實驗上?
    不過他也不需要拉人,1號智能ai現在完全可以滿足實驗的需求。
    唯一的問題就是碳纖維生成皿的數量不夠。
    但這個也很簡單。
    趙小侯隨即就是一個電話打給了采購部的總監,讓其采購一批原材料,以最快的速度送到實驗樓。
    當然,這個最快也需要一天時間。
    這一天多時間,趙小侯就給自己放了個假。
    次日早上起來,吃了早飯,就拉著李飛,一人一根魚竿,坐在回水灣一棵大樹下就開始釣魚。
    釣魚對於他來說,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放假。
    看書什麽的,實際上還是在學習,不算放假。
    喜歡被係統強迫成為大科學家請大家收藏:()被係統強迫成為大科學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