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機械臂的評價

字數:3832   加入書籤

A+A-


    這的確太爽了。
    當然如果能夠製作幾個高性能的機器人給1號智能ai操縱的話,那就更好了。
    畢竟機器人的活動範圍肯定要比機械臂大上很多,甚至於可以離開實驗樓,去搬運原材料什麽的。
    想到這裏,趙小侯感覺高性能的機器人,現在沒時間研究,但給實驗樓全裝上機械臂,應該是可以了。
    畢竟這麽久時間下來,1號智能ai在網上收集的信息量已經達到了一個極為恐怖的程度。
    但由於中智能的特殊性,即便是這些信息極為龐大,並且真偽混雜,但1號智能ai也能夠依靠自己特殊的混沌算法將信息裏的偽信息以及重複信息剔除掉。
    這樣龐大的信息,也使得1號智能ai在輔助研究方麵不會出現多大的問題。
    而最關鍵的就是機械臂也運轉了這麽久,就1號智能ai對機械臂的評價就是性能中下,但穩定性不錯,由於關節軸不算先進,磨損較大,無刷電機性能較弱。
    現行建議:重新設計關節軸,無刷電機。
    好吧,對於1號智能ai的建議,趙小侯也是知道其中的問題。
    但問題是重新設計一款關節軸和無刷電機,他沒有那麽多時間。
    因而他索性就將這個任務交給了1號智能ai。
    但或許是1號智能ai有點完美的屬性,這都兩天時間了,關節軸和無刷電機都還沒有設計好。
    當然,這個時候趙小侯的注意力都被碳纖維實驗給吸引住了。
    1號智能ai總結出來的電磁波高頻震蕩規律,趙小侯還是要親手做做實驗測試一下才行。
    因而趙小侯接下來就一口氣做了十多個實驗。
    每個實驗都是用來測試碳纖維的不同微結構。
    從最簡單的三角四麵體,正方體,正八麵體等等一直到正二十麵體。
    不得不說,3萬多次實驗的結果經過1號智能ai的總結,還是很靠譜的。
    至少,在這些實驗裏,趙小侯都完成了自己所需要的碳纖維。
    而這些碳纖維經過測試之後,最終最強的碳纖維,其微結構依然是正四麵體。
    簡單來說,鑽石的原子級微結構就是正四麵體,其四個角相等,原子間結構牢固。
    這也就是為什麽鑽石是自然界裏最堅硬的物體。
    鑽石的抗壓強度為165 gpa,而其抗拉強度則可以達到500 pa。
    這個抗拉強度之所以比不上鋼鐵,甚至於要比鋼鐵弱上很多,主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其原子級微結構為正四麵體,這些正四麵體組合成為鑽石晶胞,再組合成為立方體、八麵體和菱形十二麵體。
    也正是因為正四麵體組成的鑽石晶胞足夠硬,所以其脆性也是相當大,受到外力影響時,無法像金屬那樣具有一定的延伸性和收縮性,所以就很容易破裂。
    但其它微結構的碳纖維也同樣有著不同的優點和缺點。
    但在反複實驗幾天之後,趙小侯就有了一種想法。
    那就是碳纖維的微結構還是四麵體,但四麵體組合起來的更上一層結構則更換為更具有延伸性和收縮性的菱形體結構。
    這樣的話,碳纖維就擁有一定範圍內的延伸性和收縮性。
    同時也能夠保留正四麵體所帶來的抗壓強度。
    如此一來,在宏觀層麵上,碳纖維所體現出來的性能就應該是高抗拉強度和高抗壓強度並存,形成較為強大的韌性。
    當然,這僅僅隻是趙小侯尋思良久之後的想法,至於是否真的能夠成功,就隻能用實驗來說話了。
    而想要在四麵體的基礎上再構建上一層結構,這個難度本來就比較大。
    而想要將這個範圍限定為菱形體的話,就需要更多的實驗來摸索其中的震蕩規律。
    當然,趙小侯還是將這個事情交給了1號智能ai。
    隻不過在進行實驗之前,1號智能ai需要在自己的混沌海裏進行仿真的實驗模擬,為之後現實裏的實驗收束實驗方向,節約實驗時間。
    但同時,趙小侯也將製造更多機械臂的事情交給了1號智能ai。
    這些機械臂將會用在實驗樓各層之中。
    等這些機械臂安裝到位之後,不但各大實驗室裏的科研人員可以節約更多的實驗時間,並且運輸原料的事情也可以交給機械臂了。
    分布各處的機械臂可以原材料從倉庫裏提出,一路送到電梯裏,而電梯裏也會安裝機械臂,最終將原材料送入指定的實驗室內,進行實驗。
    如此安排之後,可以想象的是,大多數科研人員的工作就不再是沒日沒夜的做實驗了。
    他們的工作將會是構思一些靈感,製定實驗計劃,檢查實驗過程,研讀1號智能ai出具的實驗報告等等。
    就連實驗數據的收集,論文的撰寫,都可以全部交給1號智能ai執行。
    趙小侯也不知道1號智能ai介入實驗室之後,那些科研人員會不會習慣。
    但這一步總歸是要走出去的。
    畢竟在趙小侯的思考裏,1號智能ai做實驗的次數和類型還是太少了。
    一款合格的科研輔助人工智能,並不是製造出智能內核,再收集大量信息就可以稱得上是合格的。
    簡單來說,藍星上那些弱智能ai,都需要進行大量的訓練。
    而1號智能ai也是一樣,隻不過它所需要的大量訓練就是做實驗,寫實驗報告等等。
    說白了,就好似培訓一個實驗室新手那樣去培訓它,直到其能夠勝任絕大多數的實驗為止。
    當然,有一說一,1號智能ai成長的速度絕對要比一個實驗室新手快上很多很多。
    一個實驗室老手,如果想要成長為一個能夠單一類型實驗的老手,所需要的時間大概為34年。
    但如果想要對所有類型的實驗熟練,同時有著豐富的實驗經驗,這個所需要的時間,就很多了。
    至少一個人類的壽命消耗完,都不太可能實現。
    給1號智能ai下達一係列的命令之後,趙小侯就讓采購部去采購原材料。
    自己則是帶著錢本偉、李飛等人前往京北國際機場。
    喜歡被係統強迫成為大科學家請大家收藏:()被係統強迫成為大科學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