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字數:3756 加入書籤
李白離開揚州之時拖著大病未愈的身子,那些受到李白資助的落魄子弟別說報恩了,就算是來相送的都很少。
堂堂李太白,曾經豪擲30萬黃金的那個李太白,最後在急公好義之人的幫助下,才解了燃眉之急,這是多麽的諷刺與可笑啊。
在一個平平無奇的圓月之夜,孤身一人的李白看著清冷的月光灑在窗前,思鄉之情再也難以壓製,寫下了那篇流芳千古的《靜夜思》。
如今的李白似乎再也沒有想過修煉成仙之事,而是想起了當年離開家鄉“仗劍去國,辭親遠遊”的誌向,也想起來老師曾經的教導。
隻是,李客對外的身份是劍南道著名的商人,唐朝律法不許商人的子嗣通過考取功名的方法來進入朝堂之內,李白入仕的唯一方法隻有被有名的官員舉薦。
李白久聞陳州李邕書文耀世,且輕財樂施、豪邁仗義,樂於扶持與獎掖後進之輩,於是動了上門拜訪的心思。
在玄武湖之難後,李白的性格似乎變了許多,若是有高手仔細觀察現在的李白的話,就會發現他的靈台蒙塵,不複原本的清明,這是修為全無之像。
從前的李白總是一副運籌帷幄的翩翩公子模樣,一身傲氣全部內斂於心,讓人難以察覺,而如今的李白身上的傲氣是由內而外的,就好像一把出鞘的長劍。
禮數本是藏鋒的劍鞘,如今也被李白視之為無用之物。
他自詡自己的才華天下無雙,隻要這李邕名副其實,必定能夠識得他這匹千裏馬。
隻是,當李白前往陳州李府拜訪李邕,在李邕麵前一吐胸中的政治宏圖之時,卻發現李邕顯得格外的冷淡。
李白不知道的是,李邕以前頗愛提攜後進、扶持青年,使得他愛才的名聲越來越響,越來越有號召力,以至於許多人都與李白一樣,想要被李邕推舉,找到自己的仕途捷徑。
林子大了什麽鳥都有,來的人一多,就難保有欺世盜名,隻會紙上談兵之輩,讓李邕頗感厭煩,甚至產生了“幹謁滿其門,碑版照四裔”的苦惱。
看到還沒等到自己提問就在那裏高談闊論的李白,李邕頓時心感不悅,下意識就把李白歸為那些眼中隻有榮華富貴,腹中沒有半點墨水的所謂“才俊”。
李白看到李邕對自己所提的造福百姓,定海拓疆之策一副毫不感興趣的樣子,又明顯感覺到李邕對自己頗為輕視,頓感失望至極,隻覺得李邕名不副實,又是一個屍位素餐的官員罷了。
“有眼無珠之輩。”
隻見李白指著李邕鼻子罵了一聲,隨後拂袖而去,就連身為當事人的李邕都被李白給罵懵了,不知道這年輕人哪裏來的膽氣,居然敢當麵如此辱罵朝廷命官。
隻是,李邕素然以好脾氣著稱,唾麵自幹的養氣功夫練到了極致,自然不會因為這種小事而對李白喊打喊殺。
隻是,走出大廳的李白越想越氣,自己明明所說的都是照顧百姓的政策,李邕身居高位卻一副毫不關心的樣子,讓李白實在難平心中憤懣。
修士是劫,殺凡人如屠戮螻蟻,貪官惡吏又如何不是呢?
君不見,當年的幺妹兒母女與張小雪所受的苦難?
對於平頭百姓來說,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們掌握著他們的生殺大權,用來約束惡人的律法被惡人指向無辜之人,這是多麽一件可悲的事情啊。
在親眼見過那些苦難之後,讓李白如何不與他們共情呢?
李白心中憤悶之意難消,取下腰間的酒葫蘆往嘴裏灌了一大口烈酒,竟然在李府門口的柱子上以劍為筆,刻上了一首《上李邕》。
“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世人見我恒殊調,聞餘大言皆冷笑。宣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年少。”
護院與門房看到李白如此囂張跋扈,想要上前阻撓,卻見李白拔出背後的一柄斷劍,正是玄武湖一戰中被李客一劍斬斷的龍泉劍。
就打造劍的材料品質而言,秋蓮遜於龍泉遠矣,但是在李客的一劍之下,秋蓮分毫無損地將龍泉一分為二,可想而知李白曾經甚至自詡自己為天下第二劍修這件事有多麽的可笑。
李客的劍,自從幾十年前就從未離開過天下第二的位置。
龍泉雖斷,劍氣猶存,李白哪怕沒有用修為催動,隻是單純地將龍泉斷劍插入地麵之中,那股子寒意仍然讓那些李府下人不再敢上前半步。
李白刻完字後,這才滿意的點了點頭,胸中的怒火去了大半,蔑視那些不敢上前的下人們一眼,將龍泉與秋蓮入鞘,轉身離去,竟無一人敢追。
門房比護院機靈得多,看到事情無法解決就連忙跑到李邕麵前匯報。
李邕聽過門房的匯報之後,就算脾氣再好也無法壓製心中的怒火,用力捶向身邊的桌麵,大怒道:
“豈有此理!本官倒要看看這個不講禮數的混小子寫了些什麽!”
李邕說罷,憤然起身來到門外,看向李白所留的那首《上李邕》讀了起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隻是李邕越讀,越感到心驚,到最後變得甚至有些愣神,沉默了良久之後,這才出聲讚了起來:
“好一首《上李邕》,好一個李太白!”
這時,護院上去低聲詢問道:
“大人,需不需要讓衙門和不良人來處理這件事?”
以李邕的級別,受到如此屈辱自然能夠請得動不良人和衙門的人來對付李白,但是李邕隻是搖了搖頭,眼中滿是欣賞說道:
“不必了。”
這首《上李邕》寄意大鵬自喻,李白一麵有著“簸滄溟、扇雷霆、上九霄、無與爭鋒”的氣勢,另一麵又露出悲觀铩羽、世人不諒不識的心酸與無奈。
一首詩中同一意象,卻表達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寓意,李邕不由得為李白神鬼莫測的詩才驚訝讚賞不已。
李邕也能夠品出李白在詩中的諷刺之意,但是他毫不生氣,反倒是從李白的身上看到了年輕之時的自己。
那時的他敢在朝堂之上直諫武後,還被宰相姚崇以“險躁”的借口趕出長安,也如現在的李白一般風姿綽然、儀態不凡,更有著極其相似的恣意狂傲與恃才傲物,即使麵對權責亦是如此。
就在這一刻,李邕動過舉薦李白的心思,隻是稍微一想又就此罷休。
畢竟,官場是染坊,也是鐵匠鋪,他不希望李白被染上千篇一律的顏色,更不想李白過剛而折。
準備離開此地的李白不知道的是,他所氣憤的李邕此時正在為他考慮,他也因此再次幹謁失敗……
喜歡人間風華請大家收藏:()人間風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