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采購物資和孩子王
字數:8134 加入書籤
村子不大,一條河流從中間穿過,離著不遠就是群山環繞,這個時節依舊能看到大片綠色,眾人走過一道簡樸的石橋,就進入了這個小村子。
很多上了年紀的居民站在門口好奇的打量著他們這群陌生人,這個偏僻的地方一年到頭估計都不見得有這麽多外鄉人到來。
倒是沒有上前打擾他們拍攝,節目組在來之前,肯定是和村委會商量好了。
陸清風他們也好奇的觀察著附近,司涵韻表現最是雀躍,跑在最前麵,看到沒見過的東西就會詢問,有時候還會和本地人打招呼,也是個社牛。
她一副天真浪漫的蠢萌樣子,倒也有趣。
幾人當中,實際上陸清風年紀最小,不過他平時展現的是較為成熟的一麵,倒是司涵韻更像隊伍中的老幺。
陸清風也在四處看,不過他在找小賣部。
村子因為地方小,人口少,不像城市賣菜,賣肉,水果這些都有專門的店鋪,這裏是一家小賣部琳琅滿目,所有的商品都有。
還行,一路走來,他注意到這裏有兩家店。
很快就到了安排給幾人的房子,一棟四四方方的農村自建二層小樓,坐北朝南,門前還有一個小院子。
推開院門進去,地麵鋪了水泥地,位於靠東南方向的一角擺了幾個水缸,裏麵種了一些東西,目前處於枯萎狀態,也不知道具體是什麽。
位於房屋主體的右邊是一個獨立的平房,從上方的煙囪來看,是廚房位置,門邊還堆了一些柴火和煤球,煤爐在另一側,上麵放著老式燒水壺。
頂上是鋼結構彩瓦做的頂棚。
簡單幹淨,這是眾人走進這裏的第一印象,對沒經曆過農村生活的童錦,司涵韻來說,還有一點新奇的濾鏡。
“先看看房間吧。”
李一南提議道。
司涵韻小跑上前,推開了金銅色的雙扇門。
很大的一個堂屋,可能比很多城市商品房全部麵積加起來還要大,裝飾比較簡單,地麵鋪了瓷磚,兩側是沙發茶幾,正中是一張八仙桌,靠前是一個長條案,上麵掛著一幅中堂山水畫,一旁還有一個數顯的鍾。
兩側各有一個房間,床上用品一應俱全,看嶄新的樣子,節目組提前換過。
通往二路的樓梯,李一南提前上去看了情況,下來後對眾人道。
“上麵有三個房間,茜茜和涵韻就住一樓,我和小童,清風三個住上麵吧。”
眾人沒有異議,劉茜雅和司涵韻各自挑了一個房間去收拾,陸清風和童錦拖著行李上樓。
上麵的三個房間不算大,因為還留出一個放有電視茶幾沙發的小客廳,但裝潢要好的多,陸清風估摸著是結婚的時候重新裝修過。
很多農村的自建房都是這樣,父母輩住樓下,樓上是子女的生活空間,隻是大部分人在外麵工作後都選擇了在城市買房,隻有逢年過節才會回來住一住。
三人挑好了房間,主臥讓給了李一南,剩下兩間大差不差。
讓童錦先挑,陸清風進入最後剩下的那間,打開行李,收拾起來。
他帶的東西不多,兩套換洗的衣服,鞋襪,外加牙刷,毛巾,充電器這些私人物品,不過手機交上去了,充電器也沒了用武之地。
剩下還有兩部書,一本《大學國文》,北大中文係的教材,還有一本《舊唐書》,他最近喜歡上了看曆史,尤其是唐朝的曆史。
咚咚。
“收拾完了嗎?”
陸清風房間門敞開著,李一南敲了敲,然後才走進來問他,身後跟著童錦,目光下意識的看向了放在床上的兩本書。
倒不是刻意,主要是比較醒目,想不注意都難。
“嗯。”
陸清風加快了速度,把衣服這些放進了衣櫃,然後拍了拍手。
“那一起下樓商量一下這幾天該怎麽過。”
三人朝樓下走去,屋子的各個角落都裝有鏡頭,記錄著幾人的一舉一動。
樓下,劉茜雅和司涵韻這兩個女生剛剛探查了最在意的浴室和衛生間問題,讓兩人鬆了一口氣的是不是旱廁,洗澡也有熱水器,因為沒通天然氣,所以用的是燒電的。
陸清風三人下樓的時候,兩女挽著手臂說著話走出來。
“正好,我們去看了廚房,裏麵除了鍋碗瓢盆這些餐具,其他大米,調料,蔬菜什麽都沒有。”
看著走下來的三人,劉茜雅說道。
“都快三點了,中午就吃了個飛機餐,晚上我們出去吃吧。”
司涵韻摸著肚子,提議道。
大家其實都餓了。
“這裏沒有餐館。”
童錦一口外普,簡稱外國人普通話。
“可以去鎮上,我們來的時候不是路過麽,也不遠,開車好像就二十來分鍾吧。”
司涵韻又說道。
“別想了,先不說我們這些錢夠不夠的問題,節目組肯定也不會借給我們車的,走過去天都黑了。”
李一南搖頭拒絕。
“還是我們自己做吧。”
“不是吧。”
司涵韻沮喪下來。
“一共就七百塊錢,要好好規劃一下,茜茜姐,除了廚房缺的東西,其他牙膏,拖鞋,洗發水,紙巾這些東西有麽?”
說了半天,眼看眾人也說不到點子上,陸清風不得已問了一句。
劉茜雅想了一下,搖搖頭。
吃喝用度,幾人一直在考慮吃的問題,完全沒注意到這些生活用品也是大問題,而且還是不可或缺的。
眾人行李也不可能把這些小東西也帶上,也下意識的忽略了。
一起坐下來開始討論。
“來的路上,我看到路邊有小賣部,李哥給我三百塊錢,我和……,童錦去把這些東西買回來,不管怎麽樣,先把這些生活必需品買回來。”
眾人點頭同意。
“三百塊錢夠麽?”
李一南掏出導演給的錢包問道。
“應該夠了。”
陸清風也不清楚夠不夠,因為不知道小山村的物價。
沒有想當然的認為這裏的東西會比大城市便宜,因為運輸的緣故,有些東西說不定還要貴一些。
“後麵有一輛電動三輪車,你們要不要騎過去?”
劉茜雅這時說道。
陸清風挺動心,因為買的東西挺多的,兩個人都不一定拿得下,不過想了想還是算了,他和童錦都不會騎,怕不是要摔溝裏去。
“李哥,來的路上我看到村子邊上的那條河裏有人在釣魚,你要不要去看看能不能釣幾條魚上來,晚上加餐?”
李一南眼前一亮。
“沒問題。”
熟悉之後,陸清風知道他平時就喜歡釣魚,還給他看過手機上拍的釣到的大魚照片,也不知道真假,畢竟釣魚佬為了不空軍,什麽都想得出來。
算了,不管真假,讓他試試也沒什麽壞處。
“茜茜姐和涵韻姐,你們和附近鄰居大爺大媽聊一聊,問問他們那邊有沒有蔬菜,雞蛋什麽的。”
農村收入來源不像城市那麽多樣化,依舊遵照著相對樸實的靠山吃飯,靠水吃水。
以山為鄰,一般是種植一些山貨,藥材,養殖一些家禽之類的,也會自己開墾一塊地,種些當季的蔬菜。
除了對外販賣,也留些自家食用。
七百塊錢說多不多,說少不少,隻算生活必要開銷,消費水平其實和城市差別不大。
別的不說,五個人一天至少要消耗兩斤多大米,哪怕兩個女人的飯量小點,一周也要準備二十斤,好一點的大米兩塊五到三塊一斤,這一項的支出就要五十到六十。
加上肉蛋奶,蔬菜,水果。
陸清風心裏默算了一下,發現肯定不夠用。
如果是他自己的話,維持最低開銷,一百塊錢,差不多能過一周,但其他幾人過不了那種生活。
其實也沒必要,這又不是極限求生節目,估計節目組也有安排。
導演許言一直關注著監視器畫麵,也準備出場給幾人安排些任務,也算是規劃節目流程,因為是綜藝節目,還需是需要一些節目效果,不可能任由嘉賓漫無目的的閑逛,要讓他們動起來。
不過在聽到陸清風的安排後,他就收回了這個心思。
因為要安排的流程和少年在屋子裏說的差不多,細節有出入,大體是相似的。
他覺得有意思。
之前幾期節目也去過鄉村,從陸清風的表現來看,似乎很適應這裏的生活節奏。
或許是很早開始就一個人生活,在這塊的技能點加滿了。
可以專門策劃一個這種生活類的綜藝,應該會很有趣。
他心裏想著,任由嘉賓發揮去了。
陸清風自然不知道導演在想什麽, 他前世就是農村孩子,對這裏的生活自然沒有壓力,其他四人則都是城市孩子,而且從小生活條件都不錯。
也是,沒有一定經濟壓力,也沒法在藝術上持續投資。
藝術都是錢喂出來的。
幾人拍了這麽多期節目,默契也培養出來了,陸清風的安排合理,也沒人覺得他喧賓奪主,開始各自忙碌起來。
“哥,為了省錢,你找根樹枝吧,我去小賣部買魚線和鉤子讓童錦給你送過來。”
陸清風不是很信任李一南的釣魚技術,所以不想投資太多,怕釣魚佬空軍,本都收不回來。
“行。”
李一南也不在意,樂嗬嗬的去找自己的魚竿了。
陸清風和李一南出門,院子外麵不知道什麽時候多了好多小孩子。
今天是周六,學校放假,之前這些放假的小學生不知道去哪玩了,他們在屋子裏討論事情的時候,這些孩子大概得到了消息,跑了過來。
也不怕生,就在不遠處圍觀他們。
出了住的地方,攝影師也跟了過來,陸清風笑眯眯的朝這群平均年紀十歲左右孩子招招手。
呼啦呼啦,一群人跑了過來,不少人還下意識的盯著鏡頭。
“能問你們一件事麽,你們村哪家商店的東西便宜一點?”
“友發商店,我家買東西都去那裏。”
“曾書毅家的店。”
“不對,是曾書毅大伯娘家的店。”
……
孩子們爭先恐後的回答,聲音又響又亮,還有人一邊說一邊指向其中一個平頭小孩,七八歲大小,臉上凍出兩坨腮紅,流著清鼻涕。
看到眾人看向他,把鼻涕嗅了回去,昂著小腦袋。
“我帶你們去。”
於是,一群人圍繞著陸清風和童錦兩人,朝著村子裏進發。
可能是感覺兩人友善的態度,孩子們越發大膽起來,在路上問東問西。
“你們從哪來的?”
“要禮貌,喊哥哥。”
一個大孩子立刻指正道。
陸清風沒有在意,笑著道。
“我從燕京來到,這個大哥哥是南韓人。”
“我知道,棒子。”
陸清風差點沒繃住,現在的小孩哥,真的什麽都懂。
童錦也囧了一下,鏡頭麵前盡量表現的大度,童言無忌,他也不可能去計較。
亂喊的小孩,又被領頭的大孩子教育了,也算是緩解了尷尬。
一行人吵吵鬧鬧,終於來到小賣部。
“大白娘,大白娘,有人買東西。”
.名叫曾書毅的小男孩衝進去喊了起來,用的當地方言,一個四十歲左右的中年婦女從櫃台過後走了出來,看到被村裏孩子圍住的兩人,雖然好奇,但也沒多問。
“買什麽,給你們便宜。”
陸清風和童錦開始按照所需開始挑選。
先拿了魚線讓童錦送給急用的李一南,剩下大米,油鹽醬醋,包括基礎的調料蔥薑蒜一一購齊,其他還有日用品,李一南和童錦沒帶毛巾,牙刷,也要買。
加起來零零總總花了兩百四十一塊七毛,有零有整。
其中五人的拖鞋加洗發水是真不便宜,占了一半的花費。
“再加八包辣條吧。”
陸清風也沒虧待帶著過來的這群孩子,一人給了一包叫麻辣雞筋的辣條,獲得了七聲謝謝。
從他們的眼裏,他知道自己已經是孩子王了。
還剩下一包,他自己揣兜裏。
辣條是五毛錢兩包,一共四塊,曾書毅家大伯娘給省了七毛,順便用三輪車把東西給他送了過來。
一群孩子跟在後麵,到了地方還幫著吭哧吭哧搬東西,陸清風感覺自己的辣條真沒白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