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朱三太子的下落
字數:4575 加入書籤
直到此時,崇禎才突然明白,原來他的後代同樣也是朱明皇室成員中的一員,隨機說起來就是對每一個朱元璋的後代都是平等的。
但其實,他這個皇帝不可能是被隨機那一個,畢竟帝王之命不可改,但他的兒子似乎並沒有帝王之命,至於他的女兒平陽公主,那就......
甚至都由不得崇禎發出一聲類似你們為什麽生於帝王家的哀歎,天幕中因為附加題而中斷的崇禎時空第十九題開始競猜了......
【大明崇禎曆史知識競猜第十九題:崇禎殉國後,三個兒子先落在了李自成手裏,後來又散落到了民間,除一子隱居民間外,有兩子落入打著為崇禎複仇入關的清軍手中,請問清朝皇帝是如何對待崇禎的兒子的?】
【a一人封王,效三恪二王之禮,作為政治象征偶爾拿出來亮一亮】
【b囚禁一生】
【c秘密處決】
【d不承認其身份,以冒充明皇子公開處死】
“這個,既然是打著為朕複仇的名義......”
崇禎很想選擇第一個答案,但在突然間他又有一個明悟。
“既然是打著為朕複仇的名義入的關,那麽自然理應奉我的兒子為帝,那滿清怎麽可能做這樣的傻事?”
“雖然那個多爾袞是個純種大傻逼,但那是對他的白月光,對朕的兒子怎麽可能心慈手軟呢?”
如此一想,崇禎皇帝手指已經開始發抖了,此時,他居然覺得定王與平陽消失了並不是什麽壞事,至少可以免除他們未來的痛苦。
“隻是他們會如何對待朕的兩個兒子呢?囚禁?不可能,那太有隱患 了,恐怕就是秘密處決吧,畢竟這樣最不引人注目。”
“還是秘密處決最合適!”剛剛蘇醒過來的皇太極對著多爾袞說道。
雖然按他的想法,以目前滿清元氣大傷的情況,別說入關一統天下了,能不能在遼東繼續呆下去都是一個問題了。
但他卻也知道,作為皇帝他可不能表現出心慌的樣子,否則整個八旗為了爭奪所剩不多的漢人包衣就得再一次打起來。
“陛下所言非常有理,就怕到時候,消息先泄露了,那樣......”
代善擔心了起來,萬一這個崇禎兒子大家都知道落到你的兒子或者孫子手裏可怎麽辦呢?
“如果那樣也好辦,隻要我們不承認他是崇禎的兒子,他就不是崇禎的兒子,到時候找幾個漢人官員作個證還不容易?”多爾袞表現得非常心狠手辣。
多爾袞這番話引起了滿清諸人一致的讚同,唯一側目的就是他的弟弟多鐸——
“我咋就實在不明白,哥哥這麽一個‘明事理’的人,怎麽就在福臨問題上栽了跟頭呢?”
天幕在公布答案前如同以往一樣開始播放小視頻......
【崇禎十七年,大明王朝的喪鍾在紫禁城上空敲響。崇禎皇帝自縊煤山前,將三個兒子——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托付給親信,命其逃亡。然而,李自成軍攻破城門,太監獻出了三名皇子】
聽道天幕中提到了太監兩個字,此時北京紫禁城中的許多太監嚇得紛紛夾住了雙腿。
從最後一個附加題開始,很多太監已經不是太監了,但卻生怕被人發現,一時舍不得皇宮中安逸的生活,一旦離開皇宮,那外麵可是連樹皮都快沒得吃了;二是生怕再給來一刀,要知道這一刀能活下來的可能一半都不到.....
【年僅16歲的太子朱慈烺,以亡國太子的身份直麵李自成。他提出三條請求:禮葬父母、保護皇陵、不傷百姓。李自成雖應允,卻將他視為政治籌碼,挾其攻打山海關】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李自成潰敗。亂軍中,朱慈烺趁亂逃脫,卻未逃過清廷的羅網。多爾袞以“假太子”之名,處決了這位前朝正統繼承人】
【史載:“平陽公主、以及多名宮女太監都指認為真,皆被滅口,太子終遭斬首】
“睿親王威武!”麵對著天幕中被揭開的未來真相,多爾袞突然間感覺自己就如同被人扒光了衣服一般。
這世上有些事情可以做,但是不能說出來的,比如自己未來娶太後一事,還有殺明朝太子這樣的事情。
“不過現在也沒必要太過關心了,畢竟此時誰還不清楚,能不能入關都得另說了,誰還管得了未來不可能再發生的事情呢?”多爾袞這麽一想,突然有些心慌了,“入不了關,自己還能當皇父攝政王嗎?還能娶大玉兒嗎?”
【定王朱慈炯,這個十二歲便消失在曆史迷霧中的皇子,成了清初“反清複明”的旗幟,在順治至康熙六十餘年間四十餘場起義都打著他的旗號而為,朱三太子這個並不標準的稱呼成了清廷揮之不去的噩夢】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藩起兵反抗清聖祖的削藩之舉,浙東漁民張念一借“朱三太子”之名聚眾萬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寧遠吳三桂、盛京耿仲明、尚可喜突然聽到天幕上自己的名字都顫抖了起來......
甚至於連洪武時空的眾人聽道削藩這兩個字也......
【康熙三十八年,江蘇太倉錢寶通自稱“朱三太子監國”】
……
【這些起義者多數與朱慈炯素未謀麵,卻將他的名號化作對抗滿清的精神圖騰】
【李自成潰敗後,朱慈炯化名“王士元”,藏身於山東汶上縣,以私塾先生身份苟活。他刻意顛倒“王士元”三字為“原是王”,暗喻前朝血脈未絕。為掩人耳目,他娶妻生子,甚至在族譜中偽造“祖籍浙江餘姚”的身世,卻仍因舉止文雅、通曉宮廷禮儀被鄉紳猜疑】
【清廷的恐懼催生荒誕邏輯——清聖祖康熙一麵公開宣稱“欲訪明裔守孝陵”,一麵密令“朱明宗室毋論真假,見即誅殺”。正如史學家所言,對於清朝而言,真太子必須死,因為活著的朱三太子比死去的更危險。
【康熙四十五年,朱慈炯終因身世暴露被捕。公堂上,他悲憤自辯:“吾若欲反,何不趁三藩之亂?垂暮之年,何來兵馬刀槍?” 然康熙禦批:“朱某雖無謀反事,未嚐無謀反心!”
鏡頭:劊子手刀光閃爍,與少年朱慈炯在紫禁城嬉戲的畫麵交疊)
【這位古稀老者被淩遲處死,子孫三十餘人同遭屠戮。清廷為掩蓋暴行,在《明史》中篡改其生平,宣稱“崇禎三子早夭”。但民間以朱三太子名義發動起義者仍然絡繹不絕。】
畫麵:天地會香堂內,“朱三太子”令牌被鄭重供奉)
【永王朱慈炤,是崇禎唯一留下一線血脈。東林黨人鄒之麟助其南逃,化名“鄒啟貴”,紮根貴州深山。族譜背麵暗藏玄機:“天潢世胄,王繼家聲”——隱秘宣告著皇族身份】
“這個鄒之麟到還算最終......”
崇禎對於這個鄒之麟是非常清楚的,政治立場極不可靠,一會兒跟隨浙黨攻擊東林,一會兒又跟隨楚黨攻擊浙黨,早在前幾年就被他發到了南京當一個閑差,卻萬萬沒有想到,居然要靠這個人為自己保留一點血脈。
“哈哈哈,我鄒之麟總算幹了一件可以青史留名的事情了!”
天幕出來之後,尤其是錢謙益身敗名裂,鄒之麟就陷入了深深的恐懼之中,生怕什麽時候天幕一高興,將自己未來的所作所為給公開出來,而以他自己對自己的認識,他的道德底線絕對不會超過錢謙益。
“難道,我對自己的評價是錯誤的?也對,以前我雖然政治立場搖擺不定,但那隻是小是小非,但大是大非問題上,我還是立得足的!”
一時間鄒之麟感覺自己的腰都挺了起來,甚至真想跑到錢謙益大門前狠狠吐一口唾液,讓他這個東林黨領袖總說自己是小人.....
【今日遵義巷口鎮,鄒氏後人仍恪守“不與朱姓通婚”的祖訓。三百年滄桑,帝王血脈已經融入尋常百姓家,唯有族規與古墓,見證著那段隱忍求生的歲月】
聽道天幕中傳來的最後一句話,張可望與張定國同時露出了一個笑容,他們覺得等將來路過遵義,一定要找到這個朱三太子,這樣就可以免除自己兄弟相爭了,隻是真的能如他們所願嗎?
喜歡剛到大明,天幕直播就來了請大家收藏:()剛到大明,天幕直播就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