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隨何招英布 張良駁酈生
字數:8911 加入書籤
卻說韓信滅了趙國,斬陳餘,殺趙歇,諸將祝賀韓信,又讚其用兵如神。韓信說:“用敵軍輕視我軍之心理,以及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可戰得勝。”
韓信又說:“趙歇、陳餘,雖已擒斬,但尚有一謀士李左車,不知去向,此人不除,是一大後患,諸君若能為我活擒此人到來,當有重賞。”
諸將於是受韓信之命令而走出盤帳,四處去尋找捉拿李左車,竟然沒有音訊。
於是韓信又明懸賞格公開出錢征請眾人為之做事),謂誰人能生擒李左車,立賞千金。
重賞之下,過了數日,果然就有人抓獲了李左車,將他捆綁得結結實實地押送到韓信帳前。
韓信驗明屬實,即出千金為賞,一麵召入李左車。諸將在側,總道以為韓信是會將他立刻處斬,誰知李左車被押進來營帳裏,韓信忽然立刻起身,下座相迎,親自為他解去繩索,恭敬地請李左軍麵東向而坐,而自己則坐在西向,尊敬李左車如同老師,格外有禮。
韓信的誠懇也打動了李左車,但是自己畢竟是被押解過來的,隻好鎮定心神坐在這個主賓的位置上,韓信親切地問李左車問題,柔聲說道:“我欲北攻燕國,東伐齊國,如何才能成功?”
李左車皺眉道:“我一個亡國大夫,不足圖存,哪裏有什麽資格指點將軍您呢?還請將軍另擇高明!左車何敢參議?”
韓信又道:“仆聞百裏奚居虞國,無救虞亡,可是他到了秦國,卻輔佐秦國的君王成就霸業,這並非是百裏奚為虞計拙,而為秦計巧,乃是用與不用,聽與不聽,因而導致先後情況不同。若使成安君陳餘號成安君。聽用君之計謀,恐怕韓信亦早就束手成擒了。今韓信虛心求教,幸勿推辭。”
李左車聞言,覺得韓信很是實在,也是態度真誠地請教自己,而自己也沒什麽本錢可以對其討價還價,於是也不好過於謙虛,建議韓信,說道:“打仗這種事情,不怕一萬就怕萬一,陳餘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策,結果一招失誤,導致自己二十萬的大軍灰飛煙滅,自己也死了。將軍你現在擊破魏國,擒殺夏說,又一戰擊破趙國二十萬萬大軍,誅殺陳餘,名震天下,不僅僅是諸侯,就是農夫聽到你的名字都瑟瑟發抖,這是將軍您的優勢,但是經過了多次的大戰,你的士卒早已疲憊不堪,燕國和齊國又有的是堅城,急切之間難以攻打;更何況天下大事還要看漢王和項羽之間的鬥爭,誰贏了齊國和燕國就向著誰,這是你的不足。”
韓信聽李左軍言至此,忍耐不住,連忙接著問道:“君言甚是,今日究竟用何方策?”
李左軍接著說道:“善用兵的人莫不是以長擊短,現在莫不如乘著將軍的威名正盛,先休養大軍,鎮撫趙國人民,百裏以內,如有牛酒來獻,盡可宰饗將士,鼓勵軍心,徹底平定趙國。對於燕國隻需要派一個使者過去,燕國迫於你的戰鬥力,很快就會投降;燕國都投降了,齊國勢單力孤,肯定也跟著投降。這是先聲後兵的方法,還請將軍采納選擇。”
韓信聞言,鼓掌稱讚李左軍的計劃,當即厚待李左車,留他在帳幕之中。然後韓信特別派出一個說客,持書奔赴燕國。燕王臧荼,當然畏懼其威乞求投降,複書報信。
韓信得燕王降書,更遣人報知漢王劉邦,且請加封張耳,使他為趙王。漢王劉邦聽聞燕國趙國皆已平定,當然心下大喜,因此漢王劉邦即依了燕王臧荼的信議,封張耳為趙王,另外命韓信引兵進擊齊國。
複使已發,漢王又接得了隨何的書報,書信上說已將九江王英布說妥,指日就來投降漢王。這可真是喜事臨門,無求不遂呀。隨何出使九江。
當時隨何帶了二十個隨從,興衝衝地趕到了九江拜見英布,而英布卻隻讓太宰官名,相傳殷朝即置,為百官之首)於驛館招待隨何,一連三日拒絕接見。眼看事情要打水漂,隨何於是遊說太宰說道:“我受漢王之命來拜見九江王,九江王卻借故不見,必是以為楚強漢弱,心存猶豫。請太宰轉達我的意思,倘我所言合意,大王便聽,如果不合,大王可將我等二十人梟首市曹,以明大王背漢從楚之心。”
英布聽說後,便接見了隨何。
隨何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說道:“楚國憑什麽值得大王那麽親近?”
英布答道:“寡人對楚北向而臣,情理之中,當然親近。”
隨何笑著說”大王您與項羽都身為諸侯王,大家的地位都是一樣的,你卻情願的當他的臣子,這不是自甘墮落嗎?我猜這一定是您覺得楚國的勢力強,隻要跟著他,自己統治的地方也會安定。那麽項羽率軍攻打齊國,大王應該像過去一樣身先士卒,傾盡國中的軍隊,作為楚國先鋒才是,如今你隻是調撥了幾千人的部隊去援助楚軍。臣侍奉君主,就像您這樣嗎?漢王攻打彭城,項王被齊國拖住,根本沒辦法脫身。大王您按理說是應該要發動自己所有的人去和與漢軍打架。您傭兵無數,卻沒有命令一個人渡河作戰,而是在此觀望。試問,把國家托付給他人的人,就像您這樣嗎?你表麵上追隨楚國,可其實上卻是想自己獨立,我感覺您這種做法非常的不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隨何接著又說道“大王暫時沒有背叛楚國的原因是以為漢王弱小罷了,楚軍雖然強大,但是天下人都認為他不是正義之師。因為項羽殘忍暴虐,每每戰爭,必是屠城,連老弱婦孺都沒有放過,不僅違背了盟約,又殺害了義帝。現在,漢王收編諸侯的軍隊,回師駐守滎陽,後方糧草源源不斷地運來。漢軍深挖戰壕,營建壁壘,分兵把守各個要塞。楚軍回軍的時候,必須經過梁地,作戰不能取勝,攻城又不夠力量,而那些作戰力不強的老兵殘兵要從千裏之外轉運糧草。如果楚軍到達滎陽的時候,漢軍隻要堅守不戰,楚軍就會進退兩難,勝敗可以說是已經定了,所以說楚軍是靠不住的。”
隨何說:“如果楚國戰勝了漢國,諸侯們必然會人人自危,互相救援,也未必天下太平了。因此,楚軍強大就會肆意妄為,必定招惹全天下的對抗,所以楚國不如漢國,這個形勢是很容易就看得出來的。如今大王不歸附沒有什麽閃失的漢國,卻跟著形勢危急的楚國,我為您的命運而擔憂。我並不認為大王手下的兵力足夠滅掉楚國,可是如果你能夠發兵叛楚,那麽項羽必定會滯留在齊國,這樣漢王就有足夠的時間來平定天下了。我建議大王歸附漢王,漢王一定會封賞您,到時候,您所擁有的就不僅僅隻是淮南的土地了。漢王專程派我前來勸說大王,希望您仔細的考慮清楚。”
英布一聽隨何點明投靠項羽並不是明智的選擇,又聽見漢王提出的條件不錯,於是滿口答應了隨何的勸降,但是還不敢馬上公開此事。
當時,楚國的使者也在淮南,他們正在急於催促英布發兵,在客館裏和英布商談出兵的條件。
隨何通過內線得知此事,直接闖入了客館裏,坐到楚國使者的上位,對他們說“九江王已經歸附了漢王,楚國憑什麽叫他出兵?”
英布嚇了一跳,楚國的使者急忙起身要回去。
隨何看見此情形,就對英布說“事情已經商議定了,大王應該立即殺死楚國的使者,不能放他們回去,留下禍根,與此同時盡快的與漢王合力作戰。”
英布見大事已定,自己也沒有辦法再坐山觀虎鬥了,便說道“我按照使者的指示,立即起兵攻打楚國便是。”
說罷,於是英布就把楚國來的使者殺掉了,然後聯絡漢王,起兵攻打楚國。
這個消息傳到彭城,氣得西楚霸王項羽雙目圓睜,無名之火高起三丈,立刻告誡命令親將項聲,與悍將龍且,領著精兵,奔馳進攻九江國。麵對如此情形,英布出兵對敵,連戰數次,卻也殺個平手,沒分出勝敗,雙方相持了一月有餘,楚兵逐漸加增,而九江士兵逐漸喪失,害得英布支持不住,吃了一回大敗仗,隻好棄去九江,與隨何偕赴滎陽,投順漢王。
漢王傳請相見,即由隨何引導英布進去。等來到到了大廳中的時候,英布尚看不見漢王形影,再曲曲折折的行入內室,始見漢王踞坐榻上,令人洗足。恐是漢王有喜歡洗足的癖好,故屢次如此。但之前見酈食其時本是無心,此次見英布,卻是有意,閱者休被瞞過。
英布見此不禁懊悵,但事已到此,隻得向前通名,屈身行禮。漢王劉邦略略欠身,便算是待客的禮節,餘不過慰問數語,也沒有多少厚情,英布因即告辭走出,很是愧悔。湊巧隨何也即出來,便悵然與語道:“真不該聽你的誑言,驟然來到此地!現在懊悔已遲,不如就此自殺算了!”說話至此,英布拔劍出鞘,即欲自刎。隨何連忙止住,驚問是何原因?
英布複說道:“我也是一國主子,南麵稱王,今來與漢王相見,待我不如奴仆,我尚有何顏麵為人,不如速死了事。”
看到英布後來結局,原是速死為宜。隨何又急勸道:“漢王宿酒未醒,所以簡慢,少傾刻自有殊禮相待,還請幸勿性急。”
二人正對答間,營帳裏麵已派出典客人員,請英布往寓館舍,貌極殷勤,英布乃藏劍入鞘,隨同入館。但見館中陳設華麗,服禦輝煌,所有衛士從吏,統皆站立兩旁,非常恭敬,儼然如謁見主子一般,既而張良陳平等人,亦俱到來,延布上坐,擺酒接風。席間肴饌精美,器皿整潔,已覺得禮隆物備,具愜心懷。到了酒過數巡,更來了一班女樂師,曼聲度曲,低唱侑觴,引得英布耳鼓悠揚,眼花繚亂,快活的了不得,把那前半日尋死的心腸,早已銷融淨盡,不留遺跡了。
待到酒闌席散,夜靜更深,尚有歌女侍候著,未敢擅去。英布樂得如此受用,左擁右抱,其樂陶陶,一夜風光,不勝殫述。差不多似迷人館。
次日,乃入謝漢王劉邦,漢王劉邦卻竭誠相待,禮儀兼優,比那昨日情形不相同。操縱庸夫,便是此術。英布越覺愜意,當麵宣誓,願為漢王效死。漢王乃令英布出去收集散卒,並力拒楚。
英布受命退出,即差人潛往九江,招徠舊部,並乘便搬取家眷。好多日方得回音,舊部卻有數千人同來,卻獨不見自家的妻妾子女。英布於是問明底細,才知道項羽派楚將項伯,已入九江,把他全家誅戮了。英布大為悲忿,立刻進見漢王,說明慘狀,原來是叫你全家誅戮,好令死心歸漢。且欲自帶部卒,赴楚國報仇。漢王劉邦說道:“項羽尚強,不宜輕往,況聞將軍部曲,不過數千,怎能敷用?我當助兵萬人,勞煩將軍往扼成皋,一俟有機可乘,便好進兵雪恨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英布聞言稱謝,出具行程裝備,即日就行動。漢王劉邦亦知他情急,便派兵萬名,隨他同往,英布即辭行而去。
漢王劉邦既遣出英布,擬向關中催趲軍糧,與楚兵決一大戰。可巧丞相蕭何,差了許多兄弟子侄,押著糧車,運到滎陽,漢王劉邦一一傳見,且問及丞相安否?大眾齊聲道:“丞相托大王的福庇,安好如常,惟念大王櫛風沐雨,親曆戎行,恨不得橐鞬相隨,分任勞苦。今特遣臣等前來服役,願乞大王賜錄,柰籍從軍!”
漢王劉邦聞言,大喜道:“丞相為國忘家,為公忘私,真是忠誠無兩了。”
當下召入軍官,叫他將蕭氏兄弟子侄,量其才能錄用,不得有違。
軍官應命,引著大眾,自去支配,無庸細說。惟丞相蕭何,派遣兄弟子侄,投效軍前,卻有一種原因。自從漢王劉邦出此滎陽,時常遣使入關,慰問蕭何,蕭何也不以為意。偏有門客鮑生,冷眼窺破,獨向蕭何進言,說是漢王在軍,親嚐艱苦,及時來慰問丞相,定懷別意。最好由丞相挑選親族,視有丁壯可用,遣使從軍,方足固寵釋疑等語。丞相蕭何於是依計而行,果然得漢王劉邦心喜,不複猜嫌,君臣相安,自然和洽,還有什麽異言?
惟是關中轉餉艱難,不能隨時接濟,全靠那敖倉積粟,取資軍食。敖倉在滎陽西北,因在敖山上麵,築城儲糧,所以叫做敖倉,這是秦時留存的遺製。前由韓信遣將占據,旁築甬道,由山達河,接濟滎陽屯兵,原是保衛滎陽的要策。
至韓信北征,敖倉委大將周勃駐守,更撥曹參為助,非常注重。西楚霸王項羽屢欲進攻滎陽,發兵數次,不能得手,旋聞漢王招降英布,失去一個幫手,更不禁怒發衝冠,亟擬督軍親出,踏破滎陽。旁有範增獻議道:“漢王固守滎陽,無非靠著敖倉糧運,今欲往攻滎陽,必須先截敖倉,敖倉路斷,滎陽乏食,自然一戰可下了。”項王聽著,立遣部將鍾離昧,率兵萬人,往截敖倉糧道,連番衝突,攻破甬道好幾處,把漢兵輸運軍糧,搶去甚多。周勃雖聞信趕救,已是不及,且被鍾離昧邀擊一陣,反致敗回。鍾離昧飛書告捷,竟促項王進攻滎陽,項王遂大舉西行,直向滎陽進發。
滎陽城內,已憂乏食,剛要派兵救應敖倉,夾攻鍾離昧,不防楚霸王項羽統率大軍,親自來奪取滎陽。
西楚霸王項羽把漢王劉邦緊急地圍困在滎陽,劉邦驚恐憂愁,與酈食其商議削弱楚國的勢力。酈食其說:“項羽全力而來,銳氣正盛,未可與之為敵,為大王計,昔日商湯討伐夏桀,封夏朝後人於杞國。周武王討伐商紂,封商朝後人於宋國。如今秦朝喪失德政、拋棄道義,侵伐諸侯各國,消滅了六國的後代,使他們沒有一點立足的地方。陛下果真能夠重新封立六國的後裔,使他們都接受陛下的印信,這樣六國的君臣百姓一定都感戴陛下的恩德,無不歸順服從,仰慕陛下道義,甘願做陛下的臣民。隨著恩德道義的施行,陛下就可以麵南稱霸,楚王一定整好衣冠恭恭敬敬地前來朝拜了。”
漢王劉邦聽後,說道:“好,趕快刻製印信,先生就可以帶著這些印出發了。”
酈食其還沒有動身,張良從外麵回來謁見漢王劉邦。這個時候,漢王劉邦正在吃飯,說:“子房過來!有個客人為我設計了削弱楚國的勢力。”
接著漢王劉邦就把酈食其的話都告訴了張良,然後問道:“在你看來這事怎樣?”
張良說:“是誰替陛下出的這個主意?陛下的大事要完了。”
漢王劉邦疑惑地說:“為什麽呢?”
張良說道:“我請求您允許我借用您麵前的筷子為大王籌劃一下形勢。”
張良於是借用桌前的筷子來為漢王劉邦分析,發起“八難”來反駁這個做法,一一說道:“昔日商湯討伐夏桀而封夏朝的後代於杞國,那是估計到能製桀於死命。當前陛下能製項羽於死命嗎?”
漢王劉邦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一個原因。周武王討伐商紂王而封商朝的後代於宋國,那是估計到能得到紂王的腦袋。現在陛下能得到項羽的腦袋嗎?”
漢王劉邦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二個原因。周武王攻入殷商的都城後,在商容所居裏巷的大門上表彰他,釋放了被紂王囚禁的箕子,重新修築了比幹的墳墓。如今陛下能重新修築聖人的墳墓,在賢人裏巷的大門表彰他,在有才智的人們麵前向他致敬嗎?”
漢王劉邦回答說:“不能。”
張良接著循循說道:“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三個原因。周武王曾發放巨橋糧倉的存糧,散發鹿台府庫的錢財,以此賞賜貧苦的民眾。目前陛下能散發倉庫的財物來賞賜窮人嗎?”
漢王劉邦回答道:“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四個原因。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廢止兵車,改為乘車,把兵器倒置存放,蓋上虎皮,用以向天下表明不再動用武力。現在陛下能停止戰事,推行文治,不再打仗了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漢王劉邦回答道:“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五個原因。周武王將戰馬放牧在華山的南麵,以此表明沒有用它們的地方了。眼下陛下能讓戰馬休息不再使用它們嗎?”
漢王劉邦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六個原因。周武王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北麵,以此表明不再運輸和積聚作戰用的糧草。而今陛下能放牧牛群不再運輸、積聚糧草了嗎?”
漢王劉邦說:“不能。”
張良說:“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七個原因。再說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離開他們的親人,舍棄了祖墳,告別了老友,跟隨陛下各處奔走,隻是日夜盼望著想得到一塊小小的封地。假如恢複六國,擁立韓、魏、燕、趙、齊、楚的後代,天下從事遊說活動的人各自回去侍奉他們的主上,伴隨他們的親人,返回他們的舊友和祖墳所在之地,陛下又同誰一起奪取天下呢?這是不能那樣做的第八個原因。當前隻有使楚國不再強大,否則六國被封立的後代重新屈服並跟隨楚國,那陛下又怎麽能夠使他們臣服?如果真的要采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那陛下建立統一國家的大事就完了。”
漢王劉邦聽完張良分析的這八個理由,覺得甚有道理,飯也不吃了,吐出了口中的食物,罵道:“酈食其這個笨儒生,差點敗壞了老子的大事!”於是下令趕快銷毀聯合六國的那些印信。
過了數日,楚兵前鋒,竟逼至滎陽城下,城外戍兵,陸續避入城中,漢王劉邦急命大小諸將,緊閉城門固守,自己則在廳室中坐著,默默籌備方法。適值陳平來報軍情,漢王劉邦即令他坐在旁邊,商議破敵事宜。這一番有分教:
六出奇謀緣此始,七旬亞父命該終。
欲知陳平如何獻謀,且至下個章節再說。 英布實在就是一個鄙夫!患得患失的見解,橫亙胸中,故隨何怵以禍福,即為所動,背楚歸漢。及入見漢王,偶然遭受慢侮,便欲自刎,可見此人何其的心浮氣躁!就館以後,服禦滿前,美人侍側,采色悅目,見食物肥甘適口,就轉不禁大喜欲狂,又何其誌趣之卑陋也!饒以漢王見英布,深得駕馭英雄之術,此足以馭鄙夫,斷不足以馭英雄。伊尹必三聘而始至,呂尚必師事而後來,倘如漢王劉邦的踞床洗足,已早望望然離去之矣,寧如英布之易受此牢籠乎?酈食其初見漢王劉邦的時候,亦遭踞床洗足之侮,而不複他適,其誌識亦不過爾爾。請封六國,所出見解,一經張子房的駁斥,而其計謀之拙劣,已可大概見之。英布固是鄙夫也,不得為英雄,酈食其亦是平庸流俗耳,寧會真得為智士!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濟公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