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陸賈善勸南越王
字數:6575 加入書籤
且說梁國之地分封的事情已經解決,呂後勸漢高祖皇帝劉邦還都,漢高祖皇帝乃挈呂後同歸,入宮安居。約過了一月有餘,漢高祖皇帝劉邦忽然想起南粵地方,尚未平定歸服,因此特派遣口才很好的楚人陸賈,齎著印綬,前往去勸趙佗歸順大漢朝廷,封趙佗為南粵王,叫他安治理輯百越,毋為邊害。
當時秦始皇嬴政統一六國之後,開始著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
始皇帝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派屠睢為主將、趙佗為副將率領五十萬大軍平定嶺南,“一軍塞鐔城之嶺今越城嶺一帶),一軍守九疑之塞今九嶷山一帶),一軍處番禺之都今廣州),一軍守南野之界今江西南部),一軍結餘幹之水今江西餘幹縣一帶)。”五十萬秦軍分五路,平均一路十萬,其中“一軍結餘幹之水”與嶺南地區無涉,可見用於嶺南越地的秦軍隻有四十萬。
秦人南伐之初即占領番禺一帶的廣東地區並留軍駐守,另外三十萬秦軍西赴廣西地區與當地的越人作戰,雖然擊斃西甌部落首領“譯籲宋”,然而持續三年的征戰卻失敗,連主將屠睢也在戰爭中被殺。
秦朝廷對百越戰爭的史料記載比較少,隻有《淮南子》有少量記載,因秦末亂後南越便封鎖了對中原的聯係。
隨即秦王朝在番禺今廣州)設南海郡治,以任囂為郡尉統管一郡的政治、軍事、監察,下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四個縣,龍川地理位置和軍事價值都極其重要,故委趙佗任龍川縣令。趙佗在龍川築城辟地以為治所。趙佗既致力防範越人反抗,又極力安撫當地民眾。他勸導士兵在當地養兒育女,促進中原狹義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帶;廣義的中原,指黃河中下遊地區)人與嶺南人同化;又上書皇帝要求遣送中原居民遷居南越以傳播中原文化。
秦始皇嬴政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由於他的暴政激起了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的陳勝、吳廣起義,在反抗秦二世的殘暴統治,四方諸侯、豪傑互相爭奪,中原陷入戰亂。接著就是劉邦和項羽長達的四年的“楚漢相爭”,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態。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囂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自己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的謀劃;並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囑咐他“秦政無道,中原擾亂,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裏,頗有中國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五嶺北來峰在地,九州南盡水浮天。
倚山臨海古代珠江河麵寬闊,稱為海)是廣州的山川地勢。北控五嶺,近扼三江;是廣州的攻防要勢。趙佗洞悉廣州防禦要領,為了防止北方戰亂南延,加強對嶺南的控製,嚴封五嶺的四關——橫浦關、誆浦關、陽山關、湟溪關;斷絕4條新道——江西入廣東南雄一路,湖南入廣東連州一路,湖南入廣西賀縣一路和湖南入廣西靜江一路;構築了扞衛番禺的三道防線:樂昌一仁化一南雄防線,英德一清遠防線,石門要塞防線。北兵要逾五嶺攻南越,不破這三道防線,是到不了番禺的。
不久,任囂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以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並借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
在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趙佗起兵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在當地士民的擁戴下,建立了以番禺為王都,占地千裏的南越國,自稱為“南越武王”,從而為存在九十五年的南越國奠下基石。南越國的疆土,與秦設三郡轄區相當,北、東、西三麵分別與長沙、閩越、夜郎三國交界,東及南麵瀕臨南海,“東西萬餘裏”的廣大地域。北至南嶺今廣東北部、廣西北部和江西南部一帶),西至夜郎今廣西,雲南的大部),南至南海今越南的中部和北部),東至閩越今福建南部)。都城在番禺,即今廣州市。
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並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內的其餘軍事勢力。
在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初,漢高祖劉邦立吳芮為長沙王,以長沙、豫章二郡及將趙佗據有的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不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是趙佗所有。
時正漢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接受漢王朝的封王歸化中央政權。
陸賈,秦末漢初時之楚國人,楚漢相爭時以幕僚的身份追隨高祖劉邦,因能言善辯常出使遊說各路諸侯,深得劉邦賞識,被譽為“有口辯士”。
在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的時候,趙高殺害秦二世,派人來見劉邦,想簽訂盟約以瓜分關中,當時還是沛公的劉邦認為是詐騙之計,於是就派酈生、陸賈前去遊說,用私利誘惑秦軍將領,趁機攻破了武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漢高祖四年前203年)時,劉邦派陸賈遊說項羽,讓項羽釋放被俘的父親、呂後等人,但是沒能成功。後來得項伯等人幫助,才商量放了劉太公和呂後他們。
陸賈接受漢高祖皇帝劉邦的命令,前往南越國去勸說趙佗。陸賈在南下的時候,路過番禺烏岡,人困馬渴。這個時候,陸賈身邊的馬就用前蹄踏地,竟然刨出了一口甘泉,從此,人們將此山喚作陸大夫山,將此泉喚做飲馬泉。
漢朝廷使者陸賈到達番禺後,南越武王趙佗雖然沒有拒絕,但是並不接見,陸賈在都城城西河邊自築土城住在裏麵,擺出了一副不見不回的架式,此城故址在今廣州西華路、龍津路一帶。名曰陸賈城。
南越武王趙佗聽說陸賈見不得自己就不回去,於是趙佗決定見陸賈一麵。陸賈得其傳喚,彬彬有禮進入王宮,隻見趙佗頭上結了錐形的發髻,他本人像簸箕一樣地伸開兩隻腿大模大樣地坐著,完全是當地土著越人的模樣。陸賈就向趙佗說道:“你本來是中國人,親戚、兄弟和祖先的墳墓都在真定,而現在您卻一反中國人的習俗,丟棄衣冠巾帶,想用隻有彈丸之地的小小南越來和天子抗衡,成為敵國,那你的大禍就要臨頭了。況且秦朝暴虐無道,諸侯豪傑紛紛而起,隻有漢王首先入關,占據鹹陽,項羽背棄盟約,自立為西楚霸王,諸侯們都歸屬與他,可以稱的上強大無比。”
漢朝廷使者陸賈繼續說道:“”陸賈再揚大漢神威,和趙佗說:“但是漢王從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諸侯,殺死項羽,滅掉楚國,五年之間平定中國,這不是人力所能辦到的,而是上天輔佐的結果。現在大漢天子聽說您在南越稱王,不願幫天下人討平暴逆,漢朝將相都想帶兵來消滅您,但是天子愛惜百姓,因此,才暫且罷兵,派遣我來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為信,互通使臣,您理應到郊外遠迎,麵向北方,拜倒稱臣,但是您卻以剛剛建立,還沒有把眾人收攏起來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驁不馴,倘若讓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燒毀您祖先的墳墓,誅滅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將帶領十萬人馬來到越地。那麽南越人殺死您而投奔漢朝,就如同翻手背那麽容易。閣下的生死存亡就在旦夕之間啊。”
陸賈辯才素來了得,述說以利害,先挫其銳氣。趙佗聞此言論,乃竦然起座道:“久處蠻中,致失禮儀,還請勿怪!”
陸賈答道:“足下知過能改,也好算是一位賢王。”
趙佗因而問道:“我與蕭何、曹參、韓信等人,互相比較,究竟孰賢?”
陸賈隨口說道:“足下似高出一籌。”略略奉承,俾悅其心。趙佗喜溢眉宇,又進而問道:“我比皇帝如何?”
陸回賈答說道:“皇帝起自豐沛,討暴秦,誅強楚,為天下興利除害,德媲五帝,功等三王,統天下,治中國,中國人以億萬計,地方萬裏,盡歸皇帝,政出一家,自從天地開辟以來,未嚐得此!今足下不過數萬兵士,又僻居蠻荒,山海崎嶇,約不過大漢一郡,足下自思,能賽得過當今的漢朝皇帝否?”
趙佗大笑,說道:“我不在中國起事,故但為王此地;若得居中國,亦未必不如漢皇帝呢!”
趙佗乃留陸賈居住在客館之中,連日與其宴飲,縱談時政之事,陸賈皆應對如流,備極歡洽。趙佗欣然道:“南越之中缺乏人才,無一人可與我共語,今得先生到來,使我聞所未聞,也是一大幸事啊。”
陸賈因他意氣相投,也就樂得多住數日,勸他誠心歸漢。趙佗為所感動,和陸賈說了乃自願稱臣,遵奉漢約,並取出南越之中的一些珍寶,作為贐儀,價值千金。陸賈亦將隨身所帶的財帛,送給趙佗,大約也不下千金,主客之儀盡歡,方才告別。
陸賈告辭趙佗,回去複命,漢高祖皇帝大悅,提陸賈為大中大夫。
陸賈既得主眷,時常進謁,在漢高祖皇帝劉邦麵前稱引《詩經》《尚書》等儒家典籍,漢高祖皇帝劉邦討厭儒生,因而罵道:“我馬上打得天下,要詩書何用!”
陸賈反駁說:“馬上得到天下,豈能在馬上治理!”
隨後陸賈援引曆史,以商周和秦朝的興亡為例,向漢高祖皇帝劉邦說明了行仁義的重要性:商湯、周武王文武並用,所以國運長久;吳王夫差、智伯窮兵黷武而滅亡;秦一味嚴刑峻法,終致亡國。
陸賈給沒文化的劉邦講詩經,講的高祖劉邦煩了,陸賈就問他你會治理天下麽?
漢高祖皇帝劉邦聽後,麵有慚色,便命陸賈著書論述秦亡漢興、天下得失的道理,以資借鑒。陸賈遂著文十二篇,每奏一篇,漢高祖皇帝劉邦都極力稱讚,稱其書為“新語”。
正是:
奉書出使赴南藩,折服梟雄語不煩。
更有一編傳治道,古今得失好推原。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節分解。
韓信謀反,僅出自舍人之一書,虛實尚未可知,呂後騙誘而殺之,無論其應殺與否,即使應殺,而出自呂後的專權擅政,心目中亦豈尚有漢高祖劉邦嗎?或謂漢高祖出征,必有密意授諸帷房,故呂後得以專殺,此言亦不是沒有原因,試觀高祖皇帝之不責備呂後,與呂後之複請誅彭越,可以從中知道。然吾謂韓彭之戮,高祖雖未嚐無意,而主其謀者,必為呂後。漢高祖皇帝擒韓信而不殺韓信,拘彭越而不殺彭越,猶有不忍之心,惟呂後陰狠凶悍過於高祖,漢高祖降第廢黜之而不殺,呂後是必殺之而後快,彭越可誣,韓信亦何不可誣?綱目於韓信與彭越之殺,皆不書反,而殺韓信則獨書呂皇後,明其為呂後之專殺,於高祖固尚有寬恕辭也。彼陸賈之招降趙佗,乃以口舌取其功名,與酈食其、隨何相類。惟馬上取天下,不能以馬上治天下二語,實足為輔佐治國的楷模,新語之作,流傳後世,可謂為漢室良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陸賈是漢代第一位力倡儒學的思想家,其思想主要融匯黃老道家及法家思想,而最後歸本於儒家的仁義觀,對儒家思想做出了新的發展,在西漢初期儒學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成為由先秦儒學向漢代儒學轉變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鏈環。
儒家力倡“人主天下之儀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 ,強調君主在國家政治、道德生活中必須起到表率作用,認為國家的命運與君主的道德修養水平密切相關。陸賈繼承了先秦儒家的這套德化理論,認為秦亡就是因為不施仁義、專任刑罰, 驕奢靡麗以及重用趙高等奸佞之臣所致,因此他認為漢家王朝要想不重蹈秦亡之覆轍,就必須反秦道而行之:“行仁義而輕刑罰; 閉利門而尚德義; 鋤佞臣而求賢聖”,定下了帶有強烈儒學色彩的三大為政原則。
同時,為了使儒家學說更加適應漢初政治統治的需要,陸賈在堅持儒家基本思想傾向的同時,已經公開地從道家、陰陽家、法家等諸子各家中吸取合理的思想資料以充實儒家的思想體係,開啟了漢代儒學重構的先河。
陸賈的“夫道莫大於無為”的思想來源於道家黃老之學。陸賈的無為並不是由作為宇宙本根的道的無為推演出來的,而是從秦王朝驟亡教訓中總結出來的,是與秦始皇的濫用刑罰的有為相對立的。他用道家的思想原則把法家和儒家思想進行了改造和糅合,使得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更加貼近實際,更能解決問題。
陸賈並不排斥有為,他認為如果沒有人為的努力,社會就不能進步;既然聖人都有為,那麽君子當然也要有為;有為不是妄為,而必須以道為準。主張對一切凡人力所能為、又必須為的事,均應該盡力而為之。
在陸賈思想中,無為和有為是有機的統一,是治道的一體兩麵,以有為求無為,在有為的基礎上,達到無為的最高境界,即要求君王積極有為,依仗自身修養製定出一套社會秩序,然後將這套政治社會秩序落實在實際生活中,製禮定樂,教化天下。
陸賈同時也改進了法學,他批評秦“法治”太過,主張“文武並用,德刑相濟”,減廢秦法,但仍然堅持治國必須依靠“法治”,隻不過“法治”不再是治國之本,而是治國之末。陸賈還進一步提出減免賦稅徭役,讓利於民。要與民休息,不幹民,不擾民,不加賦,做到“國不興無事之功,家不藏無用之器,稀力役而省貢獻”。
在曆史觀方麵,陸賈繼承了法家韓非的觀點,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分為 先聖 、 中聖 、 後聖三個不同的曆史時期。陸賈不僅意識到了人類物質文明的進步,而且還接觸到了國家和法律的起源。陸賈在繼承與發揮法家理論基礎上形成的這種權變學說,表達了漢初地主階級在奪取政權後積極鞏固和發展封建統治的新製度的願望,具有積極的意義。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濟公傳奇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