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東吳主戰,赤壁鏖兵

字數:10185   加入書籤

A+A-


    卻說劉備奔走途中,幸而得有張飛斷後,方才得以逃脫危難。及見趙雲救回甘氏母子,又得聞糜夫人傷亡,禁不住百感交縈,潸然淚下。
    到了張飛奔馳趕來,報稱毀橋拒敵,劉備失聲道“橋梁不斷,曹軍尚恐有伏,未敢追來,今已拆去,彼料我膽怯,必然追我,不如速走罷!”
    劉備遂帶領殘眾,從小路斜投漢津。行軍抵達淝口,後麵果然有追兵馳至。正在驚惶,那江中有許多船隻,揚帆駛到,船頭立著一大將,披甲橫刀,正是雲長關羽;名字並舉,乃是特筆。
    劉備轉憂為喜,連忙率眾人登上舟船。關羽留心審視,獨不見糜夫人,便向劉備問明,劉備歎息道“甘氏母子,尚虧是子龍救回,子龍入圍數次,或說他北投曹操,我料子龍必不棄我,果然仗著百戰,救回妻孥,可是糜氏已經殉難了!”
    關羽悲憤道“往日獵許田時,若從羽言,可不至有今日的困厄!”
    劉備答道“當時投鼠忌器,所以勸止,若天道輔正,怎知不轉禍為福呢?”
    說著,遙見追兵將到,急命開船;關羽說是不妨,江夏太守劉公子,悉眾來援,就在後麵。
    道言未絕,果然由劉琦引船千艘,順流來會。關羽索性揮兵登岸,要與曹軍決個勝負。就是張飛和趙雲,亦躍至岸上,與關羽一同驅殺過去,曹軍又皆嚇退,反被關羽、張飛、趙雲三將,奪取了許多甲仗,方才回船。
    當下招集潰眾,次第趨集,劉備等稍稍安心。獨徐庶未見老母,很是擔憂,劉備欲派遣將士前往尋找,有歸來的士卒稟報道“徐母已被曹軍拘去了!”
    徐庶不禁流涕,即起身告辭劉備道“本欲與將軍共圖大業,今失去老母,方寸已亂,不能為謀,請從此別!”
    劉備亦欷歔道“卿莫非往投曹營麽?”
    徐庶泣答道“欲全老母,不得不爾;但此心仍屬將軍,決不為曹操設謀!”
    說至此,又與諸葛亮告辭道“孔明大才,必能弼成王業,庶雖去,亦得放懷了。”
    說罷,徐庶於是舍舟登陸,由劉備諸葛亮等人送至十裏外,始與訣別。
    (《三國誌·諸葛亮傳》詳載此事。徐庶歸曹操,係在劉備當陽敗後,且徐庶母亦不聞自殺,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不同。)
    徐庶徑自來到曹操軍營,幸虧其母未死,於是留住曹操麾下,後由曹操表為禦史中丞,這且擱過不提。(徐庶母若死,徐庶亦不肯依曹操,可見羅貫中附會之失。)
    且說劉備等人返回至船中,方命人解纜行駛。到了夏口,剛好與東吳使人魯肅相遇,彼此接見,互道殷勤。
    魯肅本來是請命孫權,欲與劉備聯絡,共拒曹操,因借吊問荊州為名,乘此方便來見劉備。可巧劉備自當陽敗走,在途晤談,魯肅即探試劉備心意,問欲何往,劉備佯答道“前與蒼梧太守吳臣有舊,擬即往投。”以假應假。
    魯肅素來忠厚,便直說道“蒼梧僻處嶺南,何足為助?愚意不如東投孫氏,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江左英豪,都願歸附;今為君計,最好是與他聯絡,共禦曹軍。”
    說到拒曹是魯肅一生的宗旨。劉備尚未及答,諸葛亮即從旁插嘴道“劉使君與孫將軍,素未會麵,如何輕投?”
    魯肅笑答道“令兄子瑜,現為江東長史,與肅友善,肅願偕君同至江東,既可與令兄聚首,複可與孫將軍共議大事。”
    諸葛亮於是和劉備道“事機已急,願奉命前往見孫將軍,合謀拒操。”本有此意,偏待魯肅相邀,才肯說出。
    劉備點頭應諾,諸葛亮即偕魯肅登舟,共赴江東。
    當時曹操已進據江陵,複擬東下,孫權出屯柴桑,觀望成敗。
    魯肅引諸葛亮入見,孫權起座相迎,延請諸葛亮入座。
    諸葛亮見孫權方頤大口,目有精光,料非庸主可比,因而開口說孫權道“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兩主誌趣相同,真所謂無獨有偶了。”徐徐引入。
    孫權皺眉道“今曹操擁兵百萬,順流東來,或為我主戰,或為我主和,究竟和為是,戰為是呢?”
    諸葛亮又答道“曹操芟夷群雄,平河北,破荊州,威震四海,雖有英雄,無從用武;故劉豫州遁逃至此,將軍請自為計!若能舉吳越兵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操絕;否則按兵束甲,北麵事操,尚可偷息苟安。今將軍外似服從,內實猶豫,當斷不斷,禍至無日了。”用反激語。
    孫權不禁作色道“劉豫州何不降操?”
    諸葛亮續說道“田橫一青齊壯士,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為漢室胄裔,英才蓋世,眾士並皆仰慕;事若不濟,也是天命使然,怎肯卑躬屈節,甘心事操呢?”再激再厲。
    孫權至此亦勃然道“我不能舉全吳土地十萬甲兵,俯首事人,計已決了!非劉豫州莫與敵操,但劉豫州新遭敗衄,如何能抵製操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諸葛亮申說道“劉豫州雖新敗當陽,尚有關羽水軍,不下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在萬人以上,操眾遠來疲敝,聞他追劉豫州,日夜行三百餘裏,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就是此意;《兵法》亦垂誡雲“”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人士,不習水戰,荊州百姓,為操所迫,並非心服,可見操非真不可敵呢!將軍誠能督選猛將,統兵數萬,與劉豫州協力同心,必能破操;操破亦必北返,荊吳勢盛,鼎足形成,就在此舉了。”仍是三分決策。
    孫權大喜道“先生偉論,令人敬服,孤當與劉豫州合拒曹軍。”
    孫權遂命魯肅引諸葛亮出帳,使其與諸葛瑾相見。諸葛瑾字子瑜,就是魯肅所說的江東長史,本為諸葛亮兄長,避亂東吳,因即臣事孫氏。兄弟重逢,自有一番密談,不消絮述。
    惟孫權既聞諸葛亮言,便召群下,會議出兵;適曹操遣使致書,由孫權展閱,書中略雲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願與將軍會獵於吳,將軍其留意焉!已露驕態。
    孫權覽畢後,把這封書信給部屬們看,他們無不驚惶失色。長史張昭等人說“曹操是豺狼虎豹,挾持天子以征討四方,動不動就用朝廷的名義來發布命令。今天我們如果進行抗拒,就更顯得名不正而言不順。況且將軍可以抵抗曹操的,是依靠長江天險。現在,曹操占有荊州的土地,劉表所訓練的水軍,包括數以千計的蒙衝戰船,已由曹操接管,曹操計全部船隻沿長江而下,再加上步兵,水陸並進。這樣,長江天險已由曹操與我們共有,而雙方勢力的眾寡又不能相提並論。因此,依我們的愚見,最好是迎接曹操,投降朝廷。”
    餘眾亦多附和張昭所言,獨魯肅不發一語,嗣見孫權入內更衣,當即隨入,孫權已知魯肅之意,握手與語道“卿意如何?”
    魯肅答說道“剛才,我觀察眾人的議論,隻是想貽誤將軍,不足以與他們商議大事。現在,像我魯肅這樣的人可以迎降曹操,但將軍卻不可以。為什麽這樣說呢?現在我在迎接曹操,曹操一定會把我交給鄉裏父老去評議,以確定名位,也還會做一個下曹從事,能乘坐牛車,有吏卒跟隨,與士大夫們結交,步步升官,也能當上州、郡的長官。可是將軍迎接曹操,打算到哪裏去安身呢?希望將軍能早定大計,不要聽那些人的意見。”
    孫權更問何因,魯肅又答道“如肅等降操,名位未必遽失,就使失位,也得安然還鄉;將軍降操,將歸何處?願早定大計,毋惑眾言。”
    孫權歎息道“子敬所言,正合我意;但欲敵操軍,須用何人督師?”
    魯肅接口道“莫如周瑜。”孫權從魯肅建議,立即使人到鄱陽,召周瑜入內商議。
    當時周瑜方在鄱陽湖督練水軍,奉召即至。孫權與周瑜言和戰情形,周瑜奮然道“曹操雖然名義上是漢朝的丞相,但實際上是漢朝的賊臣。將軍以神武英雄的才略,又憑借父兄的基業,割據江東,統治的地區有幾千裏,精兵足夠使用,英雄樂於效力,應當模行天下,為漢朝清除邪惡的賊臣。何況曹操自己前來送死,怎麽可以去迎降?”真是快人快語。
    孫權徐答道“我並不欲迎操,隻恐眾寡不敵,故召卿一商。”
    周瑜揚眉說道“曹操今東來,實犯數忌,如今北方尚未完全平定,馬超、韓遂還駐兵函穀關以西,是曹操的後患;而曹操舍棄鞍馬,改用船艦,與生長在水鄉的江東人來決一勝負;現在正是嚴寒,戰馬缺乏草料,供給未必足夠;而且,驅使中原地區的士兵遠道跋涉來到江湖地區,不服水土,必然會發生疾疫。這幾方麵是用兵的大患,而曹操都貿然行事。曹操犯此數忌,多兵何益?將軍抓住曹操的時機,正在今天。我請求率領精兵三萬人,進駐夏口,保證能為將軍擊破曹操,將軍勿憂。”
    慨當以慷。孫權聽了周瑜所言,投袂起說道“老賊久欲篡漢,隻是忌諱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現在隻留下我,我和曹操勢不兩立,你所說的話甚合我意,這是天把你賜給我了!”
    周瑜又說道“將軍可決意否?”再逼一句。
    孫權拔劍斫案,剁去一角,向眾宣言道“諸將吏如再言迎操,可視此案!”
    張昭等在側,並皆失色,周瑜乃辭去。當由魯肅見周瑜,具述諸葛亮求援情事,周瑜即令魯肅邀請諸葛亮,諸葛亮與周瑜相見,寒暄已畢,談及軍事,諸葛亮笑語道“一傅眾咻,恐孫將軍尚有疑慮,應該替他剖解,使知操軍虛實,了然無疑,方可成事。”周瑜聞言稱善。
    待與諸葛亮別後,日已垂暮,吃過夜餐,周瑜乃複入見孫權道“諸人勸將軍迎操,無非因操虛張聲勢,說有八十萬眾,所以驚惶;其實操軍斷無此數,操所得北方兵士,不過十五六萬,且久戰成疲,至若荊州降兵,至多不過七八萬,尚懷疑貳,試想以疲兵疑卒,沿江東來,人數雖多,實不足懼;瑜得精兵五萬,便可製操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孫權起身,拍著周瑜的背,說道“周公瑾,你說到這個地步,非常合我的心意。張昭、秦鬆等人,各顧自己的妻子兒女,懷有私心,非常使我失望。隻有你與魯肅和我的看法相同,這是上天派你們兩個人來輔佐我。五萬精兵一時難以集結,已挑選了三萬人,戰船、糧草及武器裝備都已備齊,你和魯肅、程普率兵先行,我當繼續調集人馬,多運輜重、糧草,作為你的後援。你能戰勝曹軍,就當機立斷;如果失利,就退到我這裏來,我當與曹操決一勝負,更無他疑。”至是始決計主戰了。周瑜乃告退。
    翌日即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讚軍校尉,領兵三萬,前往會合劉備,並力敵抗曹操。
    程普在諸將中,年齒最長,卻反而為周瑜副將,未免感到怏怏不樂;及見周瑜調署人馬,井井有條,才為歎服。
    周瑜見諸葛亮智出己上,欲招與同事,特向孫權陳明,令諸葛瑾留諸葛亮仕吳。孫權當然告於諸葛瑾,諸葛瑾奉命留諸葛亮,諸葛亮反邀諸葛瑾同行,諸葛瑾乃返報道“瑾弟亮已委質劉氏,義無二心,弟不留吳,亦猶瑾不往劉;且彼此既合力拒操,也不必計及親疏了。”
    孫權因複告周瑜,周瑜便與諸葛亮同行,辭過孫權,聯檣西進,行至樊口,劉備已守候多日,既見東吳水軍,便使糜竺犒軍致意。
    周瑜語糜竺道“我本欲見劉豫州,共議良策,隻因身統大軍,不便輕離;若劉豫州肯屈駕來臨,深慰所望。”
    糜竺應聲還報,劉備即單舸往會,問周瑜帶得若幹兵馬,周瑜答稱三萬人,劉備尚嫌太少,周瑜微笑道“兵不在多,恃在將才;劉豫州但看瑜破操便了!”自負語。
    劉備讚了數語,當即辭回,自去安排將士,助周瑜攻打曹操。
    周瑜統軍再進,舟抵赤壁,與曹操軍隊前驅相遇,兩下交鋒,曹操軍隊敗退,周瑜收軍結營,屯駐南岸;曹操亦駐軍北岸,夾岸相持。
    惟曹操軍隊之中多是北人,不服南方水土,動輒嘔吐,筋疲力軟,未堪爭鋒,所以逗留不戰;周瑜亦未得勝算,靜覘敵變。
    轉眼間已閱旬餘,曹操見江中波浪,時作時止,舟軍一經顛簸,便患暈眩,因此想出一法,把各艦連環鎖住,免得動搖。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謂此為龐統獻計,亦是附會。
    吳將黃蓋,探知曹軍動靜,便向周瑜獻計道“寇眾我寡,難與久持,操軍方鉤連船艦,首尾相銜,但教用火一燒,不怕不走。”
    周瑜微笑道“我亦早有此意,但操軍沿江巡弋,恐不容我艦過去,如何縱火?”
    黃蓋躍起道“何勿用詐降計!”
    周瑜鼓掌道“此計非公複不行,可先使人獻書曹操,操若中計,便可成功。”
    (黃蓋字公複)
    黃蓋奉令修書,交與周瑜閱過,待至夜靜,乃派人送去。
    是夜寒月橫空,水天一色,曹操對月感懷,與將佐痛飲數杯。乘著三分酒興,出寨登艦,眺覽夜景,忽然看見烏鵲一叢,向南飛去,不由的取過一槊,橫擱船頭,信口作歌道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惟有杜康。
    杜康作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皎皎明月,何時可輟?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迭言憂字,便是不吉之兆。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歌方罷唱,驀然有軍吏進入報告,謂東吳有人獻書,曹操即將吳使召見,由吳使呈上書信,就閱燈下。書中係吳將黃蓋署名,但見紙上寫著
    蓋受孫氏厚恩,常為將帥,見遇不薄;然顧天下事,當知大勢,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以當中國百萬之眾。眾寡不敵,海內所共見也。東方將吏,無有愚智,皆知其不可,唯周瑜魯肅偏懷淺戇,意未解耳。今日歸命,誌在擇主,乞保吳民。瑜所督領,自易摧破。交鋒之日,蓋為前部,因事變化,效命在近。書不盡言。此書本《吳誌·周瑜傳》。
    曹操看了又看,回環數次,方問吳使道“汝由黃蓋遣來,莫非詐降不成?”
    吳使極言黃蓋誠意,曹操又說道“黃蓋如果願降,當授高爵,我處不必答複,但煩汝口述便了。”
    吳使自然歸報,黃蓋大喜,即轉告周瑜,周瑜令黃蓋預先籌備,待令乃發。
    詐降之日,黃蓋準備了幾十艘蒙衝、鬥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赤幔偽裝,上插牙旗,在船後係上走舸,布置停當,專門等待周瑜號令。
    周瑜卻未敢遽發,隻因隆冬時候,常有西北風,獨獨少東南風,曹操軍隊在北,非東南風如何縱火?所以遷延不決,特請諸葛亮秘密商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諸葛亮素來知曉天文,已根據冬至時節陽氣上升的節氣特征(對應《周易》“”複卦”理論),結合甲子日氣象變化規律,推斷出短暫的東南風可能會出現的現象。
    於是諸葛亮便起座道“亮不才,頗能祈風,當為君借助一帆,可好麽?”風安可借?故先敘明來曆。
    周瑜大喜過望,便請諸葛亮擇地設壇,自去祈禱。過了一日一夜,果然有東南風漸起,周瑜不勝詫異,使人視察諸葛亮,諸葛亮已輕舟一葉,自往樊口,回見劉備去了。
    於是周瑜即刻下令,悉眾夜發,使黃蓋再致書曹操,說是待夜來降,但看船上有青龍幡,便是降船。
    曹操得書後,尚信為真情,俟至黃昏,親自率領將佐出營,眼巴巴的望黃蓋來投降。這時智謀如曹操,也為所愚弄,可見行軍不易。
    約閱片時,星光閃爍,月色迷蒙,江中刮起一陣大風,撲麵生寒,侵人肌骨;曹操尚不以為意。忽然看見對岸有許多的軍艦,順風前來,隱約有青龍旗飄動,曹操迎風開顏道“黃蓋果來降了!”
    程昱、賈詡等在側,齊聲對曹操說道“來船甚眾,不可不防,且東南風刮得利害,倘彼因風縱火,如何抵敵?”
    曹操聞言,方才省悟過來,不過已經遲了。傳令各船將弁,小心戒備,且派巡船出去打探虛實。
    號令才下,那敵船已經駛近,相距不過二裏,霎時間火焰衝天,被狂風卷火過來,燒及曹軍各艦,軍士連忙援救,已是無及,但見得火趁風威,風助火勢,燒了這船,延及那船,船又被鐵環鎖住,急切裏無從奔避,再加上來船乘風突入,接連放火,不但北船被毀,甚至岸上的營寨,亦皆蔓延而燒。可憐曹操軍士焦頭爛額,撲通撲通的都投入水中。
    曹操見不可支,還想從岸上逃走,幸虧張遼駕一小舟,上前去救曹操,曹操得跳入舟中,如飛遁去。
    黃蓋從火光中瞧著,連忙追趕曹操,不防一箭飛來,正中肩窩,翻身落水;後麵便是韓當水軍,黃蓋在水中大呼求救,為韓當所聞,急令軍士將黃蓋撈起,拔箭易衣,送回大營醫治。韓當代黃蓋追殺曹操,曹操部下尚有殘艦,隨曹操遁走。
    哪知東吳舟師,相繼駛集,就是吳大都督周瑜,亦乘船擂鼓,從後追來,曹操軍士十死七八,餘亦多半受傷。
    赤壁山成火焰國,揚子江作死人堆,曹操在水路中,逃了數十裏,方敢登岸,百忙中尋得了一匹快馬,扳鞍上坐,向北急奔;吳兵也上岸緊追,還虧曹操部下諸將陸續趕到,保護曹操身邊,且戰且走。
    誰料劉備也遣到關羽、張飛、趙雲諸將,沿路追截,殺開一重,又是一重,等到重圍殺透,東方已明,檢點殘兵,不過數千騎了。
    曹操擬奔南郡,就華容道小路進發行軍,較為近便,偏偏疾風未息,暴雨又來,一陣淋瀝,害得曹操等人拖水帶泥,不堪狼狽,路上泥淤馬足,壅滯難行,曹操令羸兵背著雜草一路填道路的泥,人馬乃得過去;羸兵已經力盡疲乏,等到塹坑填滿,不能再進,往往臥倒道路旁邊。
    曹操等隻恐追兵又至,躍馬前奔,也不管羸兵死活,蹀躞過去。(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有關公放曹操這一段,但是史傳中並無其事,故亦從略。)
    好多時才到南郡,曹操士兵已寥寥無幾了。曹操仰天長歎道“今日若郭奉孝猶存,當不使孤至此!”
    說著複大哭道“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
    諸將佐統皆慚沮,勉強安息一宵,越日由曹操升帳,命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留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出守襄陽,布置已畢,於是下坐跨馬,自回許都。
    這一番赤壁鏖兵,若非孫權劉備合力,周瑜諸葛亮並智,哪裏殺得過曹軍?可見得曹軍一熸,乃有吳蜀,雖曰天命,亦賴人謀。有詩詠道
    一火延燒百裏軍,神州從此定三分;
    老天有意存劉裔,權把東風借使君。
    周瑜等追至南郡,曹仁已備好兵馬,與周瑜對敵。欲知後來勝負,且至下章節說明。
    喜歡濟公傳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濟公傳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