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6章 難倒東吳使,表興北伐師

字數:10820   加入書籤

A+A-


    卻說劉備先主病情嚴重,已經到了彌留之際,於是立即宣揚遺命,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等,並侍奉於榻前。
    劉備先主看向身旁的諸葛亮,語重心長地說道:“君之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夠安頓國家,終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可以輔助,便輔助他;如果他沒有才幹,你可以自行取度。”
    劉備先主亦知嗣子劉禪不才。諸葛亮涕泣,慌忙拜倒道:“臣必定竭盡股肱的力量,報效忠貞的節氣,誓死毋二,勉報聖恩?”
    劉備先主乃命李嚴代作遺詔,並且留囑嗣君劉禪,且喚劉永、劉理二兄弟至前,叫他們父事丞相,不得有違。又與翊軍將軍趙雲,叮嚀數語,無非是托他輔國,說至此,長歎一聲,瞑目竟逝,享壽六十三歲。
    劉永和劉理都是劉禪的弟弟)
    諸葛亮主持喪事,棺殮如儀,使李嚴為中都護,留鎮永安,自率百官奉喪還成都。太子劉禪年方十七,在都留守,不遑奔喪,但出都門,守候梓宮;及靈櫬已到,迎入正殿,舉哀行禮。禮畢展讀遺詔,詔雲: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年五十,不稱夭,朕已六十有餘,何所複恨?不複自傷。但以汝兄弟為念。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乃可服人!汝父德薄,不足效也!汝兄弟當父事丞相,更求聞達,無替朕命!
    太子劉禪拜受遺詔,諸葛亮即請劉禪嗣位,改元建興,是為後主。崇諡先主劉備為昭烈皇帝,奉葬惠陵;尊皇後吳氏為皇太後,頒詔大赦。益州從事秦宓,已得釋獄,由諸葛亮選為益州別駕。
    秦宓少有才名,也是法正一流人物。諸葛亮因法正早歿,曾經歎為孝直若在,必不令主上東征,就使東行,也不致一敗若此;故秦宓因諫得罪,諸葛亮甚為歎惜,至赦免後,隨即錄用。
    後主劉禪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開府治事;嗣複使領益州牧,政無巨細,皆歸裁決,後主惟拱手受成。諸葛亮約官職,修法製,信賞必罰,風化肅然。忽聞益州者帥雍闓,戕殺益州太守,叛蜀附吳,諸葛亮因新遭大喪,未便動兵,且意在和吳伐魏,故決計緩征。
    廣漢太守鄧芝,方入為尚書,窺知諸葛亮心意,請向東吳修好。諸葛亮欣然道:“我早有此意,一時苦乏使才,今始幸得人了。”
    鄧芝問為誰,諸葛亮答言莫如使君,鄧芝亦不辭,奉命即行。
    吳王孫權,正再遷鄂縣,改名鄂為武昌,作為吳都。聞蜀中遣使到來,心下狐疑,不肯即見。
    鄧芝待了兩日,作書致孫權道:“臣這次來也是為了吳國,不隻是為了蜀漢,並且為吳,若大王不願見臣,臣就去了。”
    孫權得閱此書,即召鄧芝入見,鄧芝行禮畢,便開口問孫權道:“大王,今日欲與魏和呢?抑與蜀和呢?”
    孫權答說道:“孤非不欲和蜀,但恐蜀主幼國小,不足敵魏,所以懷疑。”
    鄧芝應聲道:“大王您是有名於世的英傑,諸葛亮亦是當代特別傑出的人才。蜀有重險可固守,吳有三江可阻隔,結合這兩個長處,成為唇齒之邦,進可並力奪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現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為質子,若不遵從命令,就有理由討伐,我國必定見有利而順流進發,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請大王熟思!”
    孫權沈吟良久道:“君言亦是,孤當與蜀連和,煩君先歸通報,孤當遣使訂盟便了。”
    鄧芝乃辭歸。倏忽間已過一年,吳國乃遣中郎將張溫報聘。
    張溫來到成都,後主劉禪當即接見,並由諸葛丞相等,優禮相待,與申盟好。
    張溫談笑自若,頗有傲容,過了兩日,便辭行東還。丞相諸葛亮帶領百官,親自與餞行;獨秦宓不至。
    諸葛亮屢使人敦促,好多時未見到來,張溫疑問道:“尚待何人?”
    諸葛亮答言益州學士秦宓。既而秦宓至,張溫即笑問道:“君為益州學士,究竟所學如何?”
    秦宓正色道:“蜀中三尺童子,尚皆就學,何況我輩?”
    張溫接問道:“君既宿學,必知天文,天可有頭否?”問得無謂。
    秦宓隨口答一“有”字。張溫問在何方?
    秦宓答道:“天在西方。《詩》雲:“乃眷西顧。”可知西方有頭。”
    張溫問天有耳否?
    秦宓又答道:“天處高聽卑。《詩》雲:“”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若天無耳,如何得聞?”
    張溫問天有足否?
    秦宓複引《詩》言,“”天步艱難”一語,證明有足。
    張溫又問天有姓否?
    秦宓答言姓劉。
    張溫問秦宓如何知曉?
    秦宓答稱天子姓劉,可以推知。隨口道來,都成妙諦。
    張溫複說道:“日生於東,”
    秦宓不待說畢,就接口道:“日雖東升,至西必沒。”說得張溫瞠目結舌,不敢再言。
    秦宓卻把天道盈虛,轉詰張溫,張溫無詞可答,急得汗流浹背,滿麵生慚;還是諸葛亮替他排解,方勉強飲了數杯,逡巡告別。
    諸葛亮複令鄧芝偕行,既至武昌,請張溫先去報告給孫權,然後鄧芝方才進內宮覲見,孫權與鄧芝語道:“如果天下太平的時候,兩個君主分別統治,不是很快樂嗎。”
    鄧芝直答道:“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如果魏國滅亡之後,大王還未深識天命。那為君之人就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為臣之人各自竭盡自己的忠誠,而為將之人則握棰擂鼓,爭戰才剛剛開始。或當再起戰爭,必待統一以後,方得太平致治哩。”
    孫權聞言,大笑道:“君何誠款乃爾!”因厚禮送歸。嗣是吳蜀又往來如初了。總結一筆。
    惟魏主曹丕,聞得吳蜀聯盟,自知不妙,便召群臣商議,即欲起兵伐吳。
    侍中辛毗進諫道:“吳楚之人,險僻難馭。以道德取勝,他們自然臣服;如果道德衰敗,他們自會叛離。這種情況並不始自今日,古人就把他們視為心腹大患。而今陛下擁有天下,那些對您不敬的人,能長久麽?
    從前南越尉佗稱帝,公孫述號稱天子,結果時間不長,要麽臣服,要麽被殺。為什麽呢?正是因為違背大道,所以不會長久保全。而擁有大德,則無人不心悅誠服的。方今天下剛剛有所平定,土地空曠,人口稀少。即便決定好廟算之策,到出兵時還是要心懷憂慮,而今廟算之策都沒做好,臣實在不見其利。
    先帝多次率領精兵南下,但隻是打到江邊就返回。而今,軍隊並沒有比過去增多,但還要效仿過去一樣出師,是不易取勝的。現在的上策應當是,依照範蠡的辦法,休養生息,讓百姓安居樂業;依照管仲的成法,治理國事;再效法趙充國的屯田方法,申明孔子的安撫遠方的政策。如果這樣,十來年以後,現在的強壯之人,那時仍年輕力壯,兒童也已長大,到時人都可以參戰,百萬居民,都深明大義,官兵都竭力為國奮戰。到時用兵,則無往不勝了。”
    十年為期,並非迂言。曹丕雄心勃勃,十個月且不肯待,怎肯待至十年以後?
    曹丕地說道:“按照你的意思,我還要把敵人交給子孫去解決?”
    辛毗回答道:“過去周文王把商紂交給武王來對付,正是深知時勢。如果時勢不利,可以容忍一時。”
    曹丕甚感不滿,當下叱退辛毗,進司馬懿為尚書仆射,留鎮許昌。此為司馬氏篡魏之兆。
    聽說曹丕多親弟,又有長子,為何不囑子弟監國,卻叫司馬懿留守?
    說來又有特別原因,可得就此補敘:曹丕之弟曹彰和曹植,同為卞太後所生,因曹丕素性猜忌,為魏王時,就將二弟遣往就國。曹丕之妻甄氏,容貌豔麗既為絕世,發尤美觀,曾將萬縷青絲,挽就雲鬟,號靈蛇髻,光澤可鑒。
    甄宓她本來是袁熙之婦,當再嫁曹丕時,曹植也為豔羨,隻因曹丕捷足先得,無奈讓兄,惟心中未免失望,頗有怨言,曹丕益加妒恨。
    ?曹植與甄宓的關係在曆史上存在爭議,但現有資料顯示兩人之間不太可能存在戀情?。《洛神賦》雖被後世附會為曹植對甄宓的情感表達,但曆史記載缺乏直接證據支持這一說法。甄宓是袁紹兒媳,後成為曹丕妻室。曹植初遇甄宓時年僅十二歲,年齡差距和倫理約束使得戀情可能性極低。部分觀點認為《洛神賦》是文學創作,而非真實情感記錄。當然不能排除曹植有感情以及生理早熟的可能性,不過可能性不高)
    曹植既而出封臨淄的時候,監國灌均暗中承曹丕之意,彈劾曹植使酒悖慢,遂由曹丕征曹植進入朝堂,意欲加誅,還虧卞太後從中保護,才得不死。
    但尚限令七步成詩,即以兄弟為題,不準直說,曹植隨口答詠道:“煮豆燃豆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聽了此詩,心稍知感,恨終未除,特貶曹植為安鄉侯。會因曹丕多內寵,除漢獻帝二女外,尚有郭、李、陰三位貴人,最寵愛的乃是郭氏。
    郭氏為安平人郭永之女,少即秀慧,永號為女王;長成後豔名愈噪,為曹丕所聞,遂納為姬妾,格外愛憐。
    郭氏不特善媚,並且善謀,曹丕得立為太子,也是受教閫中,所以寵郭尤甚。至曹丕既而篡漢,進郭氏為貴嬪,本想立她為後,隻因甄氏尚存,一時未便發表。
    郭氏卻謀奪後位,多方讒間,曹丕竟為所迷,將甄氏留置鄴城中,且說她心懷怨望,平白地將她賜死。何若早知如此,還不如當初就死在鄴城中,也成全為袁熙殉節的名聲?
    郭氏無出,獨甄氏有一子曹叡,為曹丕所愛,丕立郭氏為後,就將兒子曹叡交與郭氏,令她撫養。
    曹叡生性聰穎,明知母死由後,但不得不勉承後顏,謹問起居。
    到了十五歲時,隨曹丕出獵,見有大小二鹿,由曹丕一箭射去,大鹿即斃,曹丕令叡射小鹿;曹叡不從,說:“陛下已經殺掉了母鹿,臣實在不忍心再殺掉它的孩子。”說完哭泣不已。魏文帝曹丕於是放下弓箭,深感驚奇,於是罷獵回宮。
    未幾即封曹叡為平原王,但終不使為太子。就是曹彰曹植兩個弟弟,雖照例增封,曹彰為任城王,曹植為鄣城王,畢竟不見親信。所以曹丕親出伐吳,獨使司馬懿居守許昌,這也是天心撥弄,特令他親疏倒置呢。
    剛開始,其父魏文帝認為曹叡先前既有不滿,便想立徐姬所生的京兆王曹禮為嗣,因此久不立太子,這期間曹叡府中來往的家臣官吏,師長友伴,一律隻取品行正直的人充任,互相匡扶,勉勵矯正。處理事務小心謹慎,避免遭到責罰。
    曹叡在東宮時,與重臣衛臻私交甚好,經常一起討論朝事和書籍,曹丕也曾旁敲側擊地詢問衛臻關於曹叡的情況,衛瑧隻是稱讚他明理而有德行,閉口不言其他。
    曹丕複特置龍舟,親自乘坐,督率大小戰船數千艘,由蔡潁二水入淮,越過壽春,直至廣陵。
    吳將徐盛,奉命防禦,故意把戰艦匿入港中;至曹丕行舟抵達江北,遠遠眺望,並不見一船,未免詫異,一時不敢輕進,就在江北停泊一宵。
    翌日起視,忽然看見江南一帶,連城綿亙,城樓上插滿旗械,遍列士卒,曹丕不覺大驚,且望且歎道:“魏雖有武騎千群,至此都成無用;江南人物如此,未可進圖呢。”
    語尚未畢,驀然有巨風刮起,白浪滔天,龍舟在水中狂簸,險些兒不能支持;曹丕急改乘小舟,倉皇北返,各戰艦亦沒命逃歸。一場興作,空去空來,風師原巧弄曹丕。惟江南一帶城樓,究從何來?
    原來是吳將徐盛,乘著夜色迷蒙的時候,放舟出港,排列江濱,舟中預備假城疑樓,沿江張設,士卒都是用蘆葦縛成,外罩軍衣,惟旗械是真;可巧秋江盛漲,岸闊霧濃,魏自曹丕以下,都不能仔細端詳,遂至嚇退,吳得不勞一卒,安堵依然。
    蜀相諸葛亮,聞知吳魏相攻,料他無暇侵蜀,乃籌足軍餉,定議南征。
    適永昌功曹呂凱,府丞王伉,接連上書,報稱雍闓勢盛,屢次入寇;更有牂牁太守朱褒,與越雟夷王高定,皆叛應雍闓,隨處騷擾。
    諸葛亮因調齊兵馬,辭別後主劉禪,督兵南下。成都令馬謖,已由諸葛亮署為參軍,送諸葛亮出都,諸葛亮與語道:“雖然我們一起謀劃此事多年,今天請你再一次提出好計劃,免得誤事。”
    馬謖答說道:“南中依恃地形險要和路途遙遠,叛亂不服已經很久了。即使我們今天將其擊潰,明天他們還要反叛。目前您正準備集中全國的力量北伐,以對付強賊,叛匪知道國家內部空虛,就會加速反叛。如果將他們全部殺光以除後患,既不是仁厚者所為,也不可能在短期內辦到。用兵作戰的原則,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望您能使其真心歸服,方可一勞永逸呢。”
    卻是高見。諸葛亮笑答道:“君言甚是,我亦有此意呢。”
    馬謖送行至數十裏外,諸葛亮始遣還成都,自率大軍徑進。蠻人素無紀律,怎能敵得過王師?再加諸葛亮用兵有方,事事占人先著,因此所向無阻,勢如破竹。當下自越雟進兵,斬雍闓,誅高定,傳檄諸郡,剿撫兼施。門下督馬忠,隸籍牁雟,自請效力,諸葛亮便撥兵與馬忠,叫他前往。才閱半月,即得馬忠告捷文書,謂朱褒已經受戮,牂牁複安,叛虜頭目,誅滅已盡。
    本來是大功告成,可以旋師,偏有一蠻酋孟獲,收合雍闓餘眾,出拒蜀兵。諸葛亮打探得孟獲生平,雖無智略,卻甚驍悍,為夷漢所畏服,因此打定主意,決定將孟獲收為己用,使他死心塌地,庶無後虞。
    孟獲不識軍謀,一味蠻抗,戰了一次,便由諸葛亮誘他入伏,一鼓擒住,諸葛亮問他心服否?孟獲抗言不服;諸葛亮卻藏過精兵,故意使羸卒站列,令他周視。
    孟獲更笑說道:“向不知汝兵虛實,被汝誘獲,今看汝兵,不過如此,有何難勝呢?”蠻子蠻語。
    諸葛亮因縱使回去,整軍再戰。孟獲返至蠻寨,糾眾來劫諸葛亮軍營,又被諸葛亮預設機謀,四麵兜拿,複擒孟獲。孟獲仍然不服,諸葛亮更縱還。
    孟獲渡過瀘水,負險自固。時當五月,溽暑熏蒸,水中又無船隻可行,蜀兵俱畏難欲退,諸葛亮下令道:“我兵若歸,虜必再出,我去彼來,我來彼去,何時始得平定?今惟有再接再厲,渡瀘進去,搗穴平蠻,就在此舉,願大眾努力,後當重賞。”
    兵士聽了,方才踴躍起來。諸葛亮即命將士潛造木筏,至夜間悄悄渡瀘,直接抵達蠻峒;孟獲自恃險固,並不加防,待至蜀兵深入,倉猝迎敵,好不容易又被蜀軍擒去。
    諸葛亮仍不加誅,令孟獲還峒,孟獲更避入深巢,又為蜀兵所破。直至七縱七擒,孟獲無處可容,方才拜服。
    諸葛亮尚欲遣歸再戰,孟獲泣謝道:“丞相天威,無堅不摧,南人誓不複反了!”是謂攻心。
    遂引蜀兵入滇池,奉諸葛亮如神,無論蠻子、蠻婦,並來拜謁。諸葛亮好言撫慰,仍令孟獲管理蠻眾,聽蜀政令,眾皆歡躍去訖。羅氏《演義》滿紙捏造。什麽朵思大王,什麽木鹿大王,什麽祝融夫人,好象《封神傳》《西遊記》一般,看似五花八門,實則十虛九幻,不值識者一噱。)
    或請諸葛亮留置官吏,與孟獲同守蠻方,諸葛亮慨然道:“設官有三不易,留官必當留兵,兵無所食,必將生變,是一不易;蠻人屢敗,父兄傷亡,免不得記恨官兵,互生釁隙,是二不易;漢蠻易俗,當然異情,留官撫治,怎肯相信?是三不易。今我不留人,不運糧,但使他相安無事便了,若欲令彼同化,容待他年。”
    於是下令凱旋,孟獲率眾拜送,並獻金銀丹漆耕牛戰馬,作為軍用。
    諸葛亮分犒將士,一無所私。唯途中往返,輒患暑疫,經諸葛亮采查藥物,合銼為末,用瓶收貯,每人各給一瓶,遇有中暑中疫等症,吹鼻即解,故盛暑行軍,奔波萬裏,得免死亡。今藥肆所售“諸葛行軍散”,就是當時留下的秘方。傳說這個藥方是當時八仙之一的鐵拐李仙人先生告訴諸葛亮的,果然如今行軍打戰的時候用得著此藥。
    且說諸葛亮班師回國,飲至行賞,人人欣悅,朝野清平。
    南中複按時進貢,各呈方物。諸葛亮複與民休息,安養兩年,國富民饒,乃擬出師北伐,規複中原。
    當時魏主曹丕,已經病歿,遺囑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陳群、撫軍司馬懿等,立平原王曹叡為太子,即日嗣位。
    當初曹丕任五官中郎將時,曾在一次宴請中向相士朱建平詢問自己的壽命,朱建平說:“您的壽命是八十歲,四十歲時會有小災難,希望您多加小心。”曹丕果然四十而終。
    曹叡給其父諡號文帝,尊太後卞氏為太皇太後,皇後郭氏為太後,即用一班顧命大臣,秉持國政,統馭四方。
    吳主孫權,乘喪進攻,圍江夏城。魏太守文聘,登陴拒守,堅持不下。吳將諸葛瑾,轉擊襄陽,也被司馬懿擊退;孫權乃收軍東歸。諸葛亮卻緩了一年,然後興師。外使中都護李嚴,移屯江州,護軍陳到駐永安,作為東防;內使中部督向寵,典宿衛兵;尚書陳震、侍中郭攸之費禕董允、長史張裔、參軍蔣琬,分治宮府諸事。乃上《出師表》一篇,陳明宗旨。表雲: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誌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谘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嚐不歎息痛恨於桓靈也。數語最關緊要,誰知後主他日,又用黃皓。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此諸葛自述要語。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複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托臣以討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咎,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諏善道,察納人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這表上陳,係在建興五年三月間,後主劉禪年已逾冠,立故車騎將軍張飛之女為後,生男育女,年富力強;隻是生性平庸懦弱,未識大體,一切軍國重事,幸由諸葛亮丞相處理。諸葛亮既上表奏請北伐,後王劉禪自然依從,當下催趲人馬,次第出發,振旅闐闐,伐鼓淵淵,由陽平關進兵,往駐漢中。寫得堂堂皇皇,不愧為北伐之師。有詩詠道:
    三分鼎足早紆籌,受托討曹誌更遒;
    史筆煌煌稱北伐,紫陽書法足千秋。
    蜀兵出駐漢中,當有探馬報達許昌。欲知魏主叡如何抵敵,且看下回說明。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兩項新政:第一項新政是廢除中常侍和小黃門,改設散騎常侍,散騎侍郎兩種官職,定員各四人,同時又宣布:嚴禁宦人幹政、宦人為官,最高隻能充任”諸署令“,從製度上鏟除宦官幹政的根源。為了傳之久遠,他還依照”國有大事則鏤於金版“的古訓,命人把上述政令鐫刻在金屬的簡策上,然後珍藏於石室之中。
    第二項新政是采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製,成功緩和了曹氏與士族的關係,取得了他們的支持,為稱帝奠定基礎。他推行九品中正製後,用人權從地方收歸了中央,但也導致魏國的統治實權逐步被士族壟斷。
    曹丕稱帝之後,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於中書省。還定令婦人不得預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後,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32
    同時,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黃初元年220年),曹丕下令恢複太學,建立儒家思想教育機構,傳播儒家經典。後又對經學典籍進行收集和整理,鼓勵士人學經注經發展文化事業。他實在是一個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夠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隻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時候隻有四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