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朝鮮臣服

字數:1947   加入書籤

A+A-


    工器三年夏五月,朱載鈞遣使朝鮮,以「工器開光」為名邀朝鮮國王李峼赴京,於開城舉辦工器博覽會,展現技術朝貢的誘惑。使者隨船攜帶「工器樣品箱」:熟鐵鍛造的「二牛抬杠」犁具效率為朝鮮木犁三倍)、鉛製防雹鈴可模擬雷聲驅散積雨雲)、水力紡車一機頂五人手工)。朝鮮領議政尹元衡目睹鐵犁破土如泥,私語左右:「此器若廣用,我國糧賦可增三成。」與此同時,楊宗慶率工器監生在義州設「臨時工坊」,為朝鮮邊民修補農具,暗中傳播「工器積分」製度:「助明軍耕一畝田,得工器幣一枚,可換鐵刃農具。」半月內,義州百姓持幣兌換者逾萬,朝鮮朝堂震動,李峼被迫遣使赴京探虛實。
    六月,明廷突然宣布調整釜山互市稅則:凡朝鮮輸入之馬、紙、人參,關稅減半;若以匠人、學徒抵稅,可免關稅三成。此「工器關稅」政策直擊朝鮮「士大夫輕技藝」之弊——兩班貴族不屑為匠,底層卻苦於農具粗劣。鹹鏡道匠人集團聞訊,自發組織「工器請願團」赴漢城,要求赴明學習冶鐵。李峼無奈,隻得承諾「遣匠入明」,換取互市優惠。朱載鈞趁機提出:「欲學工器,先修貢禮。」命禮部擬《工器朝貢儀典》,規定朝鮮國王需親率工匠百人、質子一名赴京,方賜「工器秘譜」。消息傳到朝鮮,士林派分裂:領中樞府事沈貞主張「以技強國」,反對派金安國則稱「屈從辱國」,兩派在景福宮激烈辯論,竟至揮笏相向。
    七月,明軍以「剿匪」為名,在鴨綠江畔演練鉛鈴陣,形成軍事威懾的隱喻。三千鉛鈴按《樂律全書》十二律呂排布,敲擊時可模擬萬馬奔騰之聲。朝鮮斥候回報:「明軍火銃射程達三百步,鉛鈴響處,山林震動,鳥獸皆驚。」李峼登平壤城遠眺,見明軍工器衛所的蒸汽磨坊實為牛力驅動)濃煙滾滾,誤以為「神火煮鐵」,回宮後夜不能寐。與此同時,青禾率隊在中朝邊境勘探鐵礦,以「工器洛陽鏟」掘出露天礦脈,就地設立「中朝工器合營」——朝鮮提供勞工,明朝傳授炒鋼法,所產熟鐵半數輸朝,半數留作「衛所屯田之用」。李峼得知鐵礦收益將用於明軍駐屯,驚覺邊境已被工器勢力滲透,急召群臣商議對策。
    八月,朝鮮鹹鏡道爆發農民起義,起義者手持明製鐵刃農具,打出「工器利民」旗號,引發漢陽宮變與親工器派的崛起。李峼懷疑起義背後有明軍支持,急派世子李峘赴京謝罪。朱載鈞趁機冊封李峘為「工器監丞」,賜「工器質子印」,命其入南京工器監學習——此乃仿明代「質子入侍」製度,實則將朝鮮儲君納入工器體係。與此同時,楊宗慶策動朝鮮匠人成立「百工社」,以《工器啟蒙》為教材,秘密教授齒輪原理、礦石冶煉。百工社成員在漢陽今首爾)鐵器鋪打出「工禾紋」標記,竟成風尚。士林派領袖沈貞借機上表:「夫工器者,富國之本,願效大明,設工器衙門,迎工器天子訓示。」李峼迫於壓力,終於下詔「親率百工,入朝問器」。
    九月,李峼率使團抵京,朱載鈞在午門設「工器殿試」考校朝鮮工匠,完成質子的成人禮。試題為「以鐵鑄鍾,兼防霜露」,朝鮮匠人因不知「鬆脂塗鐵防鏽」之法,半數交白卷。反觀明朝匠戶之子,從容以熟鐵鑄鍾,表麵塗覆橡膠樹汁熬煉工藝),經三日霜露考驗仍光亮如新。李峼羞愧難當,主動提出「歲貢鐵材三萬斤,換工器技師十名」。朱載鈞趁機宣布:「朕將在開城設『工器都護府』,以朝鮮世子為都護同知,賜鐵券、工器律法。」同時展示「工器地圖」:鴨綠江畔已標注十三處屯田衛所,每所駐匠人五百,兼事冶鐵與紡織。李峼驚見大明勢力已深入朝鮮腹地,卻不得不叩首謝恩——此「工器都護府」雖掛朝鮮國號,實則由明軍工器監直接管轄。
    十月,朱載鈞與李峼在紫禁城簽署《工器同盟條約》,標誌東夷工器同盟成立與實質統治的完成。條約規定:朝鮮廢「匠籍」,允許工器監生自由執業;開放鹹鏡道鐵礦,由中朝合辦;朝鮮王子需入明學習工器,成年後方可繼位。作為交換,明朝賜朝鮮「工器秘譜」實為《天工開物》簡編)、防雹鈴千枚、鐵製火銃百支。簽約當日,朝鮮使團參觀尚工局,見拆分機吞吐打孔紙卷,匠人以算珠帕校準火銃鏜孔,李峼歎謂:「我國所謂『格物』,竟不及大明匠人之手藝萬分之一。」回國前,他在《朝鮮工器誌》寫下:「欲保社稷,非附大明工器不可。」其隨身攜帶的鉛製火銃,槍托處已刻上工禾紋與朝鮮王室徽記——這柄火銃日後將成為朝鮮「工器改革」的象征。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