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團結教育

字數:2387   加入書籤

A+A-


    工器十九年秋,太學廣場的青銅鍾鳴響七聲,三百名生員捧著鎏金封麵的《工器開物·蒙學篇》列隊肅立。徐光啟站在講台上,望著台下生員們腕間統一佩戴的「工禾紋」銅鐲,想起工器十四年今上親頒的《教科書改製詔》。案頭擺著蓋有「南洋工器監印」與「和唐工器署」雙印的定本,舊版「火德星君」字樣已被「南洋匠作」「提舉司」等詞取代,唯餘扉頁角落的小楷注疏:「我邦工器之始,肇於太宗開埠呂宋,合明日之技以成其勢」——那字跡融合了巧太妃的鐵錨紋與景王的櫻花印。
    「翻開第一頁,」他的聲音混著蒸汽鍾的餘韻,「永樂五年,太宗於呂宋設工器提舉司,鑄「工禾紋」火銃三十萬,此乃工器文明之始。」生員們齊聲跟讀,竹簡翻動聲中,舊版「星君禦舟」的神授敘事已被「提舉司開港,明日合技」的協同史觀覆蓋。一名生員舉手提問:「夫子,舊版言星君乘舟授術,今為何隻提提舉司?」徐光啟的驗鐵石鎮紙輕叩桌麵:「太宗率匠人渡南洋,攜日本「和唐工器」之法,憑羅盤鍛爐開埠,非仰賴神授。」他袖口的防鉛護腕內襯素麵工禾紋,內側櫻花暗紋與景王府工坊徽記相映——這是工器十四年明日匠人共製的統一製式。
    貢院西街的「工器茶寮」內,三名翰林編修壓低聲音。
    「太學新修的《南洋地理誌》,將「爪哇港」注為「佛郎機硫霧遺址」,」李之藻撥弄著茶盞裏的橡膠濾網,「但《永樂海商錄》殘頁記著鄭和寶船載日本匠人同修信標,為何改製後隻提工器監?」
    高拱掃了眼牆上的工禾紋信鴿環——那是神戶港與豹房的直連信標,「景王已將富士山地脈數據共享工器監,神戶港防鉛護具生產線半數遷至滇南。」他晃了晃腰間的「匠作護符」,邊緣鐵錨與櫻花紋交纏,「去年鉛煙之災,若不是景王府的咖啡渣炭層技術,南京匠人傷亡何止千數?」
    角落裏,徐光啟的弟子孫元化展開景王府新送的《工器協同圖》:「諸君看這「水密隔艙法」改良圖,景王在富士山阻尼器中融入鄭和寶船的錨鏈工藝,連蒸汽船的橡膠帆布都用了南洋乳膠與日本硫化術。」他指尖劃過圖中「明日匠人共鑄」的雙印,「此等協作,豈是舊史中「華夷之辨」能容?」
    太學工坊內,徐光啟盯著新鑄的「工器雷神」麵具模具。模具額頭的工禾紋內藏三條細縫,可發射十五赫茲低頻聲波,中心嵌著明日合製的「錨櫻紋」——鐵錨代表鄭和寶船,櫻花象征和唐工器。「此乃《鄭和航海圖》與富士山震礦法的合璧,」他對匠人解釋,「非借神名,乃集明日匠作之智。」
    匠人王二捧著景王府剛到的防鉛和服:「夫子,神戶港來信說,這批護具的咖啡渣炭層配比又改良了,滇南匠人尿鉛超標率已降至一成。」徐光啟撫過服上暗紋,正是今上與景王去年在淺間神社共刻的工禾紋,「去歲富士山地震,景王首獻地脈阻尼器圖紙,如今太行山地脈波動大減,此等功績,當刻入《南洋史稿》。」
    工器十九年秋闈,策論題目為《工器興國與合技長策論》。
    考生張經在卷中寫道:「太宗開南洋以通器,景王輔東瀛以強技,今上合明日之長,方得工器永昌。」閱卷官楊士奇拍案叫絕,卷末附景王府火漆印的批注:「神戶港工坊願為南洋監分廠,共享聲波測距儀核心算法」——這是宗室首次公開技術主權讓渡。
    放榜次日,張經收到景王府信使送來的《永樂南洋誌》新修本,封皮燙印「明日工器同脈」金紋。內頁「工器雷神誕辰祭」條目下,工禾紋銅鐲的鑄造記錄旁,清晰標注著「南洋監出鉛、和唐工器署出模、景王府出炭」的協同明細。信使低聲道:「景王殿下說,此鐲已供入南京工器神廟,與太宗提舉司火銃同列。」
    子時,徐光啟在工器閣校勘《工器開物·增訂版》,案頭整齊碼著神戶港送來的防鉛技術改良日誌、滇南礦山的產能協同表,以及富士山阻尼器的月檢報告——所有數據均加蓋「大明工器監」與「東瀛景王府」的騎縫印。
    窗外傳來「工器雷神」遊行的童謠,與神戶港方向的蒸汽鍾鳴同步。徐光啟展開景王密信,信末附著手繪的「工器文明譜係圖」:太宗提舉司為根,南洋監與和唐工器署為枝幹,末端開著工禾紋與櫻花交織的花。
    他忽然想起工器十八年巧太妃東渡時的預言:「工器文明若要永昌,需如鄭和寶船,集萬邦鐵釘成巨錨。」如今案頭的「錨櫻紋」模具、腕間的防鉛護具、牆上的協同圖譜,正應了此言。景王的「配合」不是臣服,而是以技術共生換萬世共尊——當工禾紋與櫻花紋在防鉛護腕上交織,當神戶港的蒸汽與南京的鍾聲共振,陰雲便在技術共同體的光芒下消散。
    晨鍾響起時,徐光啟望向太學外牆新繪的「工器同脈」壁畫:太宗持羅盤立船頭,景王捧阻尼器站船尾,中間是千萬匠人鍛造的工禾紋錨鏈,將明日兩地係於同一艘巨輪。那些曾被擔憂的宗室裂隙,終究在防鉛護具的共享配方、地脈數據的實時互通、匠人童謠的跨洋同唱中,凝成了比鋼鐵更堅韌的協作之網。
    喜歡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請大家收藏:()正德變法:撿到曆史學生的書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