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唐朝:元白

字數:7648   加入書籤

A+A-


    【“元白”通常所指的乃是中唐時期兩位聲名卓著的大詩人——元稹與白居易。
    這二位詩人不僅共同倡導了新樂府運動,而且在文學領域都取得了相當高的成就,彼此之間情誼篤厚,於詩壇之上並駕齊驅,故而被世人合稱為“元白”。
    元稹,表字微之,另有一別號叫做威明。他出生於一個貧寒之家,但憑借著自身不懈的努力以及過人的才華,無論是在仕途還是文學道路上皆逐漸顯露出頭角來。
    元稹的詩作涉獵範圍頗為廣泛,而其中尤以樂府詩最為出色,特別是在反映社會現實這一方麵有著顯著的成果。
    比如那首《田家詞》,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了農民們在戰火紛飛以及沉重賦稅雙重壓迫之下那種淒慘悲涼的生活狀況。
    此外,元稹的悼亡詩更是以情感真摯、動人心弦而著稱於世。像那組《遣悲懷三首》便是如此,他通過細膩入微地刻畫日常生活中的種種細節,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對於亡妻韋叢深深的眷戀與哀思之情。
    尤其是那句“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真可謂將人世間最真摯深沉的感情表達得入木三分,令人讀罷不禁為之動容。這也不妨礙他後麵又娶了妻子納了小妾)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乃是唐代文壇一顆璀璨奪目的巨星。他的詩作風格獨特,語言質樸通俗,朗朗上口,即使是尋常百姓也能夠輕鬆理解並吟誦。
    這種平易近人的文風使得他的作品廣泛傳播,深受大眾喜愛。
    白居易所秉持的文學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旗幟鮮明地強調了詩歌應當緊密圍繞時代脈搏、反映社會現實問題,凸顯出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注。
    其中,他的諷喻詩如《賣炭翁》《觀刈麥》等,猶如一把銳利的劍,無情地刺破封建社會的黑暗麵,深刻揭露了社會不公現象以及統治階層的腐朽墮落。
    這些詩篇以生動的細節描寫和飽含深情的筆觸,讓人們對那些處於底層民眾的悲慘遭遇感同身受,同時也激起了人們對於公平正義的渴望與追求。
    而他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則堪稱經典中的經典。
    《長恨歌》以唐玄宗與楊貴妃之間纏綿悱惻的愛情悲劇作為主線,以感歎王朝興替為暗線。其故事情節波瀾壯闊、跌宕起伏,充滿了戲劇性的衝突與轉折。
    文中那華麗優美的辭藻仿佛一幅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將這段動人心弦的曆史故事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眼前。
    另一部傑作《琵琶行》則通過講述一位流落江湖的琵琶女的坎坷身世,巧妙地融入了詩人自身被貶謫的悲憤之情。
    尤其是那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如同一聲沉重的歎息,深深觸動著每一個在困境中掙紮的心靈,引發了無數人的情感共鳴。
    就在這樣的文學氛圍中,元稹走進了白居易的世界。兩人一經相識,便頓生惺惺相惜之感,彼此誌趣相投,很快成為莫逆之交。
    他們時常相互吟詩唱和,你來我往,用詩歌傳遞著真摯的友情與共同的理想抱負。
    在這一來一往的交流中,不僅增進了彼此的了解與情誼,更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一段令人稱道的佳話。
    而在那場轟轟烈烈的新樂府運動之中,這兩位文豪可謂是不遺餘力地積極倡導,以一種求真務實的筆觸來創作詩歌。
    他們懷揣著滿腔的熱忱與使命感,力求通過自己的文字去真實地反映出百姓們生活中的種種艱辛與苦難,犀利地針砭當下社會存在的各種弊病,從而有力地推動了整個詩歌領域的革新進程。
    就藝術風格而言,元稹的詩作宛如一幅絢麗多姿的畫卷,色彩斑斕且情感熱烈奔放,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焰一般,能夠瞬間點燃讀者內心深處的激情;
    而白居易的詩歌則恰似那潺潺流淌的清泉,以其自然平實、簡潔明快的特點為人稱道,仿佛一陣清風拂麵,給人帶來無盡的清新與舒適之感。
    盡管二者的風格迥異,各有所長,但無一不是具備了極高的藝術造詣,令人讚歎不已。
    他們所創作的那些膾炙人口的詩篇,不但在當時那個時代廣泛傳播,家喻戶曉,而且對於後世詩歌的蓬勃發展更是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後來的詩人們紛紛從他們的作品當中源源不斷地汲取寶貴的營養成分,虛心學習如何將目光聚焦於社會現實,如何酣暢淋漓地抒發自己內心深處的真摯情感。
    “元白”組合,堪稱中唐時期詩壇上最為耀眼的兩顆璀璨明星。
    憑借著他們超凡脫俗的文學成就、誌同道合的文學理念以及情比金堅的深厚友誼,在中國源遠流長的詩歌曆史長河中成功地鐫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記。
    即便時光荏苒,歲月如梭,他們的作品時至今日依然閃耀著獨一無二的迷人光芒,始終被後人心口相傳,並不斷加以深入研究探討。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值得一提的是,元稹和白居易這兩位大家不僅僅在文學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即便是在仕途為官、處理政務方麵亦是成績斐然,可圈可點。
    元稹這位才華橫溢的士子,其仕途之路可謂輾轉波折。他先後在眾多地方擔任要職,每到一處,皆能憑借自身的才學與智慧,在各自的崗位上大放異彩。
    當年,元稹出任監察禦史一職之際,秉持著剛正不阿之原則,以雷霆之勢大力整頓吏治。那時候的官場,貪腐之風盛行,然而元稹卻毫不畏懼,毅然決然地向這股黑暗勢力宣戰。
    而後,當他奉命前往東川巡視之時,更是展現出了無畏權貴的氣魄。麵對節度使嚴礪那些諸如違法征收賦稅、肆意沒收奴婢等一係列令人發指的不法行徑,元稹沒有絲毫退縮之意。
    經過一番縝密調查和嚴厲懲處,終於將這些罪行公之於眾,並依法予以嚴懲。
    如此一來,當地官場風氣煥然一新,曾經烏煙瘴氣的局麵得以扭轉,百姓們無不歡欣鼓舞,對元稹交口稱讚。
    可惜好景不長,由於種種原因,元稹不幸被貶謫至通州,擔任司馬一職。即便身處逆境,他依然心係民生,主動深入民間,親身去感受百姓生活中的困苦與艱難。
    在此期間,他目睹了農田因灌溉不暢而導致收成不佳的慘狀,於是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一現狀。
    此後,元稹積極倡導並親自投身於水利工程建設之中。他不辭辛勞地帶領民眾一同疏浚河道、修築堤壩。
    經過眾人齊心協力的努力,當地的農田灌溉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農業生產也隨之蓬勃發展起來。正因如此,元稹深得民心,成為百姓心目中備受敬仰和愛戴的父母官。
    到了元稹生涯的後期,他又肩負起越州刺史兼浙東觀察使的重任。
    上任之後,他針對當時鹽政存在的弊端展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方麵,通過合理調整政策,大大減輕了百姓所承受的鹽稅負擔;
    另一方麵,則加大力度打擊私鹽販賣活動,從而有效地維護了當地食鹽市場的正常秩序,有力推動了地區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白居易心懷天下蒼生,無論身處何地為官,都始終將百姓的福祉放在心頭,兢兢業業地為民眾謀福利,因而在多地都留下了令人矚目的斐然政績。
    當他擔任杭州刺史一職期間,對水利方麵的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經過深入調查研究後,他親自主持開展了一項重大工程——修築西湖白堤。
    此項工程完工之後,帶來了諸多積極影響:一方麵大大增加了西湖的蓄水容量,即便在幹旱少雨的時節,周圍廣袤無垠的農田依然能夠獲得充沛的水源灌溉;
    另一方麵,它也極大地改善了周邊區域的生態環境,使得杭州這片土地上的農業生產擁有了堅實可靠的保障。
    與此同時,白居易深知科學合理管理水利資源的重要性,於是又精心製定出一套詳盡完善的用水規則,以此來規範西湖的水利運作,從而確保寶貴的水資源能夠實現公平、有序且高效的分配及利用。
    後來,白居易轉任蘇州刺史。在此期間,他全身心投入到城市建設以及民生改善等工作之中。
    他不辭辛勞,親自參與規劃,並有條不紊地組織人力物力對蘇州城內的河道進行大規模疏浚。
    隨著這項工作順利完成,城內的水路交通狀況得到了明顯改觀,變得愈發通暢無阻。
    如此一來,不但給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出行提供了巨大便利,而且還有力推動了商業貿易活動的蓬勃發展,讓整個蘇州城呈現出一片繁榮昌盛之景。
    除此之外,白居易對於文化教育事業也極為看重。他在當地大力倡導興辦學堂,廣泛傳播各類文化知識,悉心培育優秀人才,通過這些努力有效提升了蘇州地區整體的文化素養和教育水平。
    元稹與白居易這兩位文學大家,不但於詩詞歌賦領域成就斐然,更在治國理政、造福百姓之途上留下了濃重的印記。
    於打擊腐敗、改良政治這一關鍵之域,他們毫不畏懼權貴勢力,堅定地查處那些貪汙受賄、徇私舞弊之官員。
    借由嚴格執法與公正審判,官場風氣得以極大改善,令真正有才能、清正廉潔之人得以施展抱負。
    而在興修水利工程方麵,他們深入民間,洞悉百姓之需求與疾苦。親身勘察地形地貌,規劃合理之水利布局。
    曆經不懈努力,成功修築眾多灌溉渠道與堤壩,有效解決農田缺水問題,保障農業生產穩定發展,大幅提高糧食產量,使百姓不再為溫飽憂慮。
    此外,他們亦高度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之發展。大力倡導開辦學校,普及知識,培育人才。
    製定優惠政策激勵年輕人讀書學習,並邀知名學者前來授課講學。在其積極推動下,社會文化氛圍漸趨濃厚,人們之文化素養亦得到顯著提升。
    公元 831 年,命運之神無情地揮動鐮刀,帶走了時任武昌軍節度使的元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位才華橫溢、胸懷壯誌的文學家,生命永遠定格在了五十三歲這個令人惋惜的節點。他的離去如一顆璀璨流星劃過夜空,短暫卻耀眼奪目。
    得知好友離世噩耗的白居易,內心猶如被撕裂般痛苦不堪。曾經與元稹把酒言歡、詩詞唱和的美好時光不斷在腦海中閃現,那些充滿激情與智慧碰撞的瞬間如今已成為無法觸及的回憶。
    然而,歲月的磨礪讓白居易逐漸看淡了世間的名利紛爭,他選擇遠離喧囂塵世,歸隱於洛陽這座寧靜古城之中。
    在洛陽的日子裏,白居易過著簡單而平靜的生活。每日清晨,他迎著朝陽漫步於庭院之間,感受著微風輕拂臉頰帶來的絲絲涼意;
    傍晚時分,則坐在窗前欣賞落日餘暉映照下的美景,任由思緒飄蕩。雖然生活平淡如水,但他那顆熱愛文學的心從未停歇跳動。
    時光荏苒,轉眼間來到了會昌六年846 年)。此時的白居易已是風燭殘年,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盡管如此,他依然堅持用顫抖的手書寫著心中所想所感。終於,在一個寂靜的夜晚,這位文學巨匠緩緩合上雙眼,結束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享年七十五歲。身後諡號是文官最高諡號“文”。後人都稱呼他為白文公。
    回首往昔,白居易與元稹這對摯友宛如兩顆閃耀的星辰,彼此呼應、相互照耀。他們攜手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以犀利筆觸描繪社會現實,抒發百姓心聲。
    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敢於直言不諱、針砭時弊的文人存在,才使得唐代文學綻放出更為絢爛多彩的光芒,並在漫長的文學史長河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濃重印記。】
    唐朝
    “樂天,你當真不害怕嗎?”那人一臉擔憂地望著白居易,聲音略微顫抖著問道。
    “哈哈哈哈!”白居易發出一陣豪邁的笑聲,仿佛要將心中所有的豪情壯誌都釋放出來一般,“這有何懼的?想我此生,能有這般身後之名,即便此刻身死,也毫無遺憾啊!”
    此時長安的街頭熙熙攘攘,人來人往,熱鬧非凡。陽光如同金色的紗幔般輕輕灑落在那高高懸掛的金榜之上,使得原本就金光閃閃的榜單顯得愈發耀眼奪目、熠熠生輝。
    白居易身穿著一襲素雅的長袍,靜靜地看著天上的金榜。他那修長的身影在陽光下拉出一道長長的影子,宛如一幅寧靜而深邃的畫卷。
    隻見他的目光緩緩地在那一行行密密麻麻的字跡之間掃過,麵色平靜如水,然而,若是仔細觀察,便不難發現他那深邃眼眸之中偶爾會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落寞之色。
    就在這時,站在他身旁的一人忍不住輕聲詢問道:“白兄啊,今日過後,恐怕你的仕途將會遭遇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難道麵對如此局麵,你真的一點兒都不感到害怕嗎?”
    聽到這話,白居易先是微微一怔,似乎對這個問題頗感意外,但緊接著,他便仰頭放聲大笑起來。
    那笑聲猶如洪鍾大呂一般響亮,在喧鬧的街頭不斷回響著,引得周圍路過的行人紛紛側目觀望,臉上露出驚訝好奇的神情。
    待笑聲漸漸停歇之後,白居易緩緩收斂了笑容,他那雙明亮如星的眼睛無比堅定地望向遠方,仿佛能夠透過眼前的繁華景象看到遙遠的未來。
    然後,他以一種沉穩而有力的語氣緩緩開口說道:“人生之路漫長且曲折,充滿了無數未知的變數和艱難險阻。仕途的起起落落,無非隻是命運之神手中隨意擺弄的棋子罷了。
    既然我早已毅然決然地選擇踏上這條為國為民的艱辛道路,那麽又怎會因為暫時麵臨的困境而心生畏懼、輕易退縮呢?”
    他轉身,看向身旁之人,眼神中透著一股無畏與決然,又說道:“若因害怕仕途受挫就裹足不前,那又如何能實現心中抱負?我所追求的,是用手中之筆,為蒼生疾苦發聲;以自身之力,為天下太平盡力。即便前路荊棘滿布,我亦會勇往直前。”
    言罷,他闊步向前走去,身姿挺拔,那從容堅定的背影,仿佛在向世人宣告,無論未來仕途如何艱險,他都將堅守本心,無畏前行 。
    喜歡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請大家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