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詩仙遇詩聖
字數:8449 加入書籤
在漫長歲月裏,曆經無數朝代更迭的人們,突然驚異地察覺到今日的金榜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異樣景象。
那原本莊嚴肅穆、金光閃耀的金榜,此刻竟投射出兩道清晰可見的文人身影。不僅如此,在他們身旁,還用碩大醒目的字體書寫著各自所作的不朽詩篇。
其中那位氣質縹緲如仙人般超凡脫俗、年齡稍長些許的文人,其身旁赫然展示著氣勢磅礴的《蜀道難》;
而另一位麵容略顯愁苦之色的文人,則與沉鬱頓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相伴左右。
當這兩首膾炙人口的詩作一經展現,唐朝玄宗之後的文人群體頓時恍然大悟——原來,本期金榜所要盤點的正是被譽為“詩仙”的李白字太白)以及素有“詩聖”之稱的杜甫字子美)!
眾人皆欣喜若狂,難以自持。要知道,往昔他們唯有通過翻閱那些厚重的曆史典籍,才能略微窺探到這兩位文學巨匠的卓越風姿。
如今得以親睹其廬山真麵目,實乃人生一大幸事,甚至有人感歎就算即刻死去也毫無遺憾了。
【詩仙李白,表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還有一個別號叫做“謫仙人”。
他降生於綿州昌隆縣,也就是如今四川省的江油市。打從幼年起,李白就聰穎異常且勤奮好學,很快便展露出超乎常人的文學稟賦。
尚處於少年時期的李白一直生活在蜀地這片神奇的土地之上,濃鬱的地方文化猶如一泓清泉,源源不斷地滋養著他幼小的心靈。
在此期間,他對劍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時常以俠義之舉示人,路見不平必定拔刀相助。
與此同時,年少的李白心中懷揣著無比宏大的誌向和抱負,一心期盼能夠依靠自己卓越的才華在風雲變幻的政治舞台上大顯身手,成就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
當李白二十五歲之際,他毅然決然地告別了生養他的故鄉,勇敢地踏上了充滿未知與挑戰的漫漫遠遊之路。
一路上,他的足跡遍布成都、峨眉山等諸多名勝之地,在這漫長的旅程之中,他廣結良朋益友,彼此交流心得感悟,極大地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和視野,也讓他的人生閱曆變得日益豐富多彩起來。
自此以後,李白便開始了長時間在各地輾轉漂泊的生涯,然而,正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正是這段顛沛流離的經曆。
使得他那驚世駭俗的詩歌才華得以不斷錘煉提升,並漸漸在世人之間傳播開來,聲名鵲起,威震四方。
終於,在那承載著無數曆史記憶和文化沉澱的天寶元年,這一年份不僅對整個大唐王朝來說具有特殊意義,更是李白人生中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就在這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刻,命運之神向李白伸出了眷顧之手。
原來,那位德高望重、仙風道骨的道士吳筠,憑借其廣泛的人脈和卓越的聲望,不遺餘力地向當朝皇帝唐玄宗推薦了才華橫溢的李白。
而唐玄宗這位開明睿智的君主,聽聞了關於李白的種種傳聞後,也對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於是乎,一道聖旨從皇宮傳出,召喚李白入京覲見。
接到詔書的那一刻,李白激動不已,心情久久難以平複。他深知此次進京麵聖乃是千載難逢的機會,若能得聖上青睞,必能一展自己的抱負和才華。
懷著滿腔的熱情與期待,李白踏上了前往長安城的征程。一路上,他飽覽山河壯麗景色,心中思緒萬千,不斷構思著如何在皇上麵前展現出自己的風采。
經過數日奔波,李白終於抵達了繁華熱鬧的長安城。這座宏偉壯觀的都城讓他驚歎不已,大街小巷熙熙攘攘,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昌盛之象。
在宮人的引領下,李白穿過重重宮門,來到了金碧輝煌的宮殿之中。當他見到唐玄宗時,不禁被皇帝威嚴的氣勢所震撼,但很快便恢複了鎮定,從容地施禮參拜。
唐玄宗見到李白氣宇軒昂、風度翩翩,心中甚是歡喜,當即決定將其征召入宮,任命為供奉翰林。
從此,李白開始了他在宮廷中的生涯,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人物。
他那斐然成章的文采以及揮灑自如的風度頃刻間震撼了整個京城,一時間成為人們爭相傳頌的佳話,其名聲之響亮可謂響徹雲霄,傳遍天下!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盡管他滿懷壯誌、雄心勃勃,但最終卻未能如願地實現自己那宏偉的政治抱負。
他在宮廷之中,僅僅隻是充當著為皇帝吟詩作賦以供其消遣娛樂的角色罷了。
不僅如此,由於那些權貴們的刻意排擠和打壓,短短三年之後,他便不得不黯然神傷地離開了繁華的長安城。
自那以後,李白並未因此而消沉氣餒,反而繼續踏上了他那漫長而又充滿傳奇色彩的漫遊之旅。
他的足跡如同繁星點點般散布於廣袤的中華大地之上,無論是壯麗秀美的江南水鄉,還是雄渾壯闊的塞北大漠;
無論是清幽寧靜的深山古寺,還是熱鬧喧囂的市井街頭,都留下了他瀟灑不羈的身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時光荏苒,當那場驚天動地的安史之亂驟然爆發之時,整個大唐帝國瞬間陷入了一片混亂與動蕩之中。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戰亂,李白毫不猶豫地攜同他的妻子宗氏一同向南奔逃,以躲避戰火的侵襲。
在此期間,命運似乎對他開了一個玩笑,他陰差陽錯地投身到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之中。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局勢的發展變化,李璘一案牽連甚廣,李白也不幸受到波及。最終,他竟被朝廷判處流放夜郎之刑,開始了那段艱苦卓絕的流放生涯。
然而,或許是上天眷顧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在前往夜郎的途中,他意外地獲得了赦免,並得以重返東方。
從這些經曆當中,則不難看出,李白雖然擁有驚世駭俗的文學天賦和豪放灑脫的性格特質,但就從政方麵而言,他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一名合格的政客。
他對於政治局勢的洞察力和敏感度著實過於低下,以至於無法準確把握瞬息萬變的官場風雲。
正是這種致命的缺陷,使得他猶如一葉孤舟,在波濤洶湧的官場風暴麵前顯得不堪一擊,最終會被無情地卷入其中,粉身碎骨。
在人生的暮年,李白陷入了窮困潦倒和漂泊困苦的境地。然而,盡管生活艱辛,他內心深處對於詩歌的那份熾熱情感卻從未有過一絲一毫的減退。
歲月如梭,終於到了寶應元年,這位偉大的詩人李白因病離世,享年六十二歲。在他漫長而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中,給後人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的詩篇。
這些作品或豪放飄逸,或意境奇妙,無不展現出他卓越的才華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其中,李白所創作的《古風·其三》更是堪稱經典之作。詩中的開頭幾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以極其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出了秦始皇那氣吞山河、威震天下的霸主風範。
仿佛讀者能夠親眼目睹秦始皇揮舞著手中的利劍,斬斷浮雲,令各方諸侯紛紛向西朝拜稱臣的壯觀場景。
這寥寥數語便將一代霸秦之主的威嚴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栩栩如生,讓人不禁為之震撼。
也正因如此,後續的詩句雖然同樣精彩絕倫,但相較於前兩句所營造出來的強烈視覺衝擊和豪邁氣勢,就顯得略微遜色一些,以至於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
話說那李白的至交好友——詩聖杜甫,乃是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審言之孫,表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
杜甫降生於一個累世傳承“奉儒守官”理念的家族之中。
自幼天賦異稟,聰慧過人,年僅七歲之時便可吟詩作對,展現出驚人的文學才華;
待到十四、五歲之際,已然在文壇初露鋒芒,憑借著出眾的文采得到了當時諸多文壇前輩們的高度讚譽和賞識。
然而,盡管杜甫才情卓越,但他的仕途之路卻是異常坎坷曲折。
一生中曾數次投身於科舉考場,期望能夠金榜題名,借此踏上仕途,一展抱負,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
怎奈命運多舛,屢屢名落孫山,始終未能如願以償地通過科舉考試這條道路步入官場。
在此之後,杜甫無奈之下隻得開啟了一段漫長且艱辛的遊曆生涯。
在漂泊四方的日子裏,他親身目睹了社會底層民眾所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民間的真實百態。
這些所見所聞深深觸動了他那顆憂國憂民之心,促使他揮毫潑墨,將滿腔悲憤與同情化作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詩篇。
尤其是在困居長安的那段歲月裏,杜甫的生活每況愈下,愈發窮困潦倒,與此同時,仕途方麵亦是毫無起色,停滯不前。
可恰恰正是這一段充滿磨難的經曆,使得他得以深入了解並切身體會到廣大百姓的辛酸苦楚。
於是乎,他的詩歌風格亦隨之發生了重大轉變,由早年的浪漫主義色彩漸次趨向深沉凝重、抑揚頓挫之態。
安史之亂的爆發猶如一場可怕的風暴,瞬間席卷了整個大唐江山。在這亂世之中,杜甫這位心懷天下、憂國憂民的詩人,被迫踏上了流亡顛沛之路。
命運多舛的他,竟然不幸地落入了叛軍之手,成為了階下囚。然而,杜甫憑借著堅定的意誌和機智勇敢,最終成功逃脫,曆經千辛萬苦來到了鳳翔。
唐肅宗見其忠心可嘉,便任命他為左拾遺一職。杜甫本以為自此能一展抱負,為國為民盡一份心力。
可惜事與願違,他那剛正不阿、直言進諫的性格卻激怒了肅宗,結果遭貶謫,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
此後,杜甫的人生就像一片無根的浮萍,四處輾轉漂泊,生活變得異常艱辛。
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裏,杜甫嚐遍了人間冷暖,但幸運之神偶爾也會眷顧於他。
當他流落到成都時,幸得好友嚴武伸出援手相助。在嚴武的支持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築起了一座簡陋而溫馨的草堂。
在這裏,他終於過上了一段相對安穩寧靜的日子,得以靜下心來,將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化作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這段時光雖然短暫,但對於杜甫來說,卻是他創作生涯中的一個重要階段。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嚴武的離世,杜甫再度失去了依靠。無奈之下,他隻能帶著一家老小繼續漂泊流浪。
此時的杜甫已步入暮年,身體每況愈下,疾病常常折磨著他。盡管如此,他依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國家命運的關注。
最後,杜甫拖著病弱的身軀,攜家眷沿著長江一路東下。一路上風餐露宿,居無定所。
終於,在大曆五年那個寒冷的冬日,杜甫在湘江的一條破舊小船上結束了他飽經滄桑的一生,享年五十九歲。
杜甫的離去令人扼腕歎息,但他留下的那些不朽詩篇卻如同一座巍峨的豐碑,永遠矗立在中國文學史上。
他的詩歌以真實生動的筆觸描繪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曆史畫卷,因此被譽為“詩史”。
而他本人更是因其卓越的文學成就和高尚的品德情操,被後人尊稱為“詩聖”。
杜甫的作品不僅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更為後世現實主義詩歌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價值無可估量。】
大秦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詩出來的時候,始皇冷峻的麵容漾開了一抹笑容,他真的喜歡這句詩。
而他身邊的蕭何很有眼色的把這句話給抄了下來,餘光瞥到蕭何動作的始皇心裏暗自點點頭,這個從沛縣撈回來的人才真的很好用。
被掃的六合:為我花生,為我花生,還有完沒完了。
貞觀年間
本來大唐出了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很開心的李世民在看到安史之亂時就恨不得再把李隆基打一頓。大好的局麵非得自己作。被打也活該。
永徽年間
杜審言看著自己孫子如此困苦的日子時眼淚都要掉下來了,他恨鐵不成鋼的剜了自己兒子杜閑一眼,這個不成器的,居然能讓自己孫子困苦這樣。
越想越氣的杜審言一腳踹過去,冷聲說道:“反正你已訂婚盟,老夫已經派人送信去往博陵崔氏那邊商議成婚日期,這段時間你給老夫老實點”杜閑老老實實的點頭,大人爸爸)現在這麽這麽生氣,他還是當鵪鶉吧。
開元十年
年少成名的杜甫麵色凝重,目光久久停留在那呈現出自己未來諸多困境的景象上,眼眶微微泛紅,心中似有千般滋味翻湧。
這時,一個溫和的聲音在他耳畔響起:“小郎君,曆史已然改變,你得不到曆史那般成就,會失落嗎?”
杜甫緩緩回過神來,抬起頭看著身邊的詢問著他的人,眼中雖仍有哀傷,卻透著一股堅毅。他微微皺眉,語氣沉穩而有力:
“成就與否,於我而言並非首要。我所念,是蒼生黎民。往昔我欲以筆為刃、以詩濟世,盼能為天下寒士謀福祉。若曆史改變,無法有那般廣為人知的功績,我亦不會失落。”
杜甫目光變得深遠,仿佛望向了遙遠的未來:“隻要天下百姓能免受疾苦,能有安穩生活,即便我籍籍無名又何妨?
我的誌向,從來不是為求個人聲名,而是希望能看到那‘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盛景。若能如此,即便一生平淡,我心亦安。”
說完,他挺起胸膛,似將所有的決心與信念都凝聚在這一瞬間,那股心係天下的豪情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好好,我大唐子弟有這般誌氣是我大唐之幸啊”一陣爽朗大笑從樓上傳來,眾人聞聲望去,隻見手上帶著鐲子的李隆基站在樓上滿眼欣賞的意氣風發的少年。
認出了李隆基的百姓呼啦啦跪了一地:“聖人”李隆基抬抬手示意百姓起身。
大唐百姓對於帶著他們過上如此紅火日子的皇帝是萬分敬仰的。隻要他晚年別抽風了他們願意一直保護大唐的。
李隆基帶著十歲的杜甫進了宮,仔細詢問了他的打算後,將他送到了弘文館沉澱沉澱,去除了浮躁的氣後才會重用。
這一刻所有人都清楚的意識到了杜甫的未來是光明的。
同樣被李隆基扔到到弘文館的李白看著十歲的杜甫,心裏有著驚奇,他會和這個小少年成為好友。他怎麽感覺一點也不真實呢。
看到聖人把一個詩仙一個詩聖全都扔到弘文館的舉動也讓一些人按住亂動的心思,現在可是一點都不敢了。畢竟現在的聖人英明得很,誰敢動就給他去死。
——————————
開元十年為公元722年。杜甫生於公元712 年,至開元十年時杜甫10歲 。李隆基生於公元685年,開元十年時李隆基37歲。他這個時候英明著呢。而這個時候的李白剛剛及冠沒多久呢,他是比杜甫大十一歲的。
喜歡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請大家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