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天工開物

字數:7272   加入書籤

A+A-


    “今天盤點的人物是一個來自古代的科學家,他就是明朝中後期宋應星”金榜的聲音擲地有聲,仿佛穿越時空的回響。
    大明
    洪武年間
    朱元璋眉頭緊緊地皺起,仿佛能夾死一隻蒼蠅,他的目光中透露出深思熟慮的神色,嘴唇微微蠕動著,像是在心裏默默盤算著什麽。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始終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旁人也不敢輕易打擾。
    終於,過了好一會兒,朱元璋像是突然想通了什麽似的,猛地抬起頭來,雙眼瞪得渾圓,滿臉都是震驚的表情,他的聲音不自覺地提高了八度,大聲說道:“明朝中後期?這宋應星豈不是生活在由檢那孩子崇禎年間了?”
    他的話音剛落,一旁的臣子們都不約而同地看向他,臉上露出驚愕和疑惑的神色。眾人麵麵相覷,一時間誰也沒有說話,整個場麵變得異常安靜。
    朱元璋見狀,並沒有在意臣子們的反應,他自顧自地負手踱步起來,每一步都顯得有些沉重,仿佛背負著千斤重擔。他的神色愈發凝重,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憂慮之中。
    “崇禎那孩子啊,生性多疑,雖然有心想要重振朝綱,但是卻麵臨著諸多的困境啊。”朱元璋一邊踱步,一邊喃喃自語道,語氣中流露出一絲無奈和擔憂,“宋應星身處那樣的時局,也不知道他所著之書,對我大明是否能夠有所助益呢?”
    朝堂之上,眾臣子們麵麵相覷,無人敢輕易開口應答,整個場麵異常安靜,甚至連呼吸聲都顯得有些凝重,壓抑的氛圍讓人喘不過氣來。
    朱元璋緩緩停下腳步,他的目光越過眾人,投向遠方,仿佛透過那厚重的宮牆,看到了崇禎年間的景象。那時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百姓生活困苦不堪。
    “希望宋應星的才學,能夠為那艱難時局帶來一絲轉機吧。”朱元璋輕聲歎息道,他的聲音在空曠的大殿中回蕩,帶著些許無奈和憂慮。他的眼神中,既有對後世子孫的牽掛,也有對大明未來的深深隱憂。
    就在這一瞬間,這位曾經威震天下的開國皇帝,在這宏偉的殿宇之中,顯得有些孤寂。然而,盡管他的身影略顯單薄,但那股從他身上散發出來的威嚴,卻是任何人都無法忽視的。
    【宋應星,字長庚,生於公元1587年,卒於約公元1666年,是明朝時期一位卓越的科學家。
    他出生於江西奉新一個曾經輝煌但逐漸走向衰落的書香門第。自小,宋應星便展現出超乎常人的聰穎和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勤奮好學,對各種知識都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無論是經史子集,還是其他各類書籍,他都能如饑似渴地閱讀,並深入理解其中的精髓。
    在傳統儒家教育的長期熏陶下,宋應星不僅在文學方麵有著深厚的造詣,還在學術領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1615年,宋應星與他的哥哥宋應昇一同參加了鄉試。令人欣喜的是,兄弟二人皆表現出色,雙雙高中舉人,“奉新二宋”的美名也因此不脛而走,傳遍四方。
    此後,宋應星懷揣著對仕途的熱切期望,多次踏上前往京城的路途,參加會試,希望能在官場中嶄露頭角,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人,盡管他才華橫溢、學識淵博,但多次會試的結果卻都不盡如人意。
    麵對這一連串的挫折和失敗,宋應星並沒有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這些經曆讓他深刻認識到,僅僅依靠科舉考試並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於是,他毅然決然地將目光轉向了社會實際事務和實用知識領域,決心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貢獻一份力量。
    此後,宋應星繼續在各地遊曆,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和經驗。他與各行各業的工匠、農民交流,深入了解他們的生產技術和生活方式。
    1644年,明朝滅亡,清朝建立。宋應星雖然對朝代的更迭感到痛心,但他並沒有放棄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探索。他繼續遊曆四方,與各地的學者、科學家交流,共同探討科學問題。
    在他的晚年,宋應星回到家鄉,將自己的一生所學整理成書。他的著作不僅對中國的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世界科學技術的交流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宋應星的一生,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充滿了對科學技術的無盡熱情與執著追求。他的足跡遍布山川大地,每一步都留下了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知的探索。
    他的著作《天工開物》,猶如一顆耀眼的明珠,鑲嵌在世界科技史的長河中。這部巨著不僅是中國古代科技的珍貴遺產,更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書中詳細記載了各種工藝技術,從農業到工業,從紡織到陶瓷,無所不包。它不僅展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和智慧,也為後世的科技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宋應星的職業生涯豐富多樣,他曾擔任過福建汀州府推官、安徽亳州知州等重要職務。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無論身處何地,他都始終堅守著務實精神,將關注民生作為自己的首要任務。他積極推行各種有利於百姓的政策措施,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
    然而,命運的齒輪無情地轉動,明朝的覆滅讓宋應星的人生道路發生了重大轉折。他毅然決定返回故鄉,在那片熟悉的土地上度過人生的最後時光。
    盡管歲月已經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但他對科學的熱愛卻從未減退。
    《天工開物》的傳播,就像一陣春風,吹遍了世界的各個角落。它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傳播到日本、歐洲等國家和地區,為世界科技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宋應星也因此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的作者,他的名字在中國和世界科學技術史上都留下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萬曆年間
    宋應星與哥哥宋應昇並肩站在院子裏,仰頭看著天邊的金榜,那金色的榜單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耀眼。兄弟倆的目光緊緊地鎖定在金榜之上,仿佛那上麵有他們一生的希望和夢想。
    當金榜盤點到二人科舉此次落榜的結果時,他們的臉色漸漸凝重起來。原本充滿期待的眼神,此刻變得黯淡無光。他們彼此對視一眼,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同樣的失落與無奈。
    夏日的微風輕輕拂過,帶來了一絲涼爽,但這絲涼意卻絲毫無法緩解他們內心的沉重。宋應星微微皺眉,嘴唇緊抿,心中猶如打翻了五味瓶一般,酸甜苦辣鹹,各種滋味湧上心頭。
    宋應星回想起自己為了科舉考試而日夜苦讀的日子,那些無數個挑燈夜戰、廢寢忘食的時光,仿佛電影般在他腦海中不斷放映。他曾無數次想象著自己金榜題名的那一刻,然而如今,這一切都如同泡影一般,在瞬間破碎。
    他不禁感到一陣深深的失落和沮喪,自己付出了如此多的心血,可最終的結果卻如此令人失望。這種感覺就像是被一盆冰水從頭澆到腳,讓他渾身發冷,心灰意冷。
    就在這時,哥哥宋應昇率先打破了這壓抑的沉默。他輕輕地拍了拍宋應星的肩膀,那聲音略微有些沙啞,似乎也透露出他內心的沉重:“弟弟,科舉之路本就艱難坎坷,一次失利算不得什麽。”
    宋應星緩緩地抬起頭,目光與兄長交匯。他看到哥哥的眼中閃過一絲鼓勵和安慰,那是一種隻有親人之間才會有的溫暖。
    宋應星的心中湧起一股感動,他知道哥哥是在安慰自己,也是在鼓勵自己不要放棄。
    他深吸一口氣,仿佛要把所有的不甘和失落都吞進肚子裏,然後他緩緩地說道:“哥哥所言極是,我絕不會因為這一次的挫折就輕言放棄。隻是想到自己多年來的寒窗苦讀,卻在科舉之路上如此坎坷,實在是心有不甘啊!”
    他的聲音雖然盡力保持平穩,但還是難以掩飾其中的一絲顫抖。說完這些話後,宋應星緊緊地握起了拳頭,那拳頭握得如此之緊,以至於他的指節都有些發白。
    這似乎是他在暗暗發誓,一定要重新振作起來,不能讓自己多年的努力付諸東流。
    宋應昇看著弟弟緊握的拳頭,他能感受到弟弟內心的不甘和決心。他的目光堅定地望向遠方,仿佛在那遙遠的天際,他看到了未來的道路。
    “人生之路漫長而曲折,科舉並非唯一的出路。即使這條路走不通,我們也可以另辟蹊徑,去開拓屬於我們自己的事業。”
    宋應昇的聲音中充滿了自信和鼓勵,“就像金榜所說的這個《天工開物》,說不定這就是我們的一條新的道路呢。”
    宋應星聽了哥哥的話,心中頓時豁然開朗。他覺得哥哥說得很有道理,科舉失利並不意味著人生的失敗,隻要自己不放棄,一定能找到其他的機會和方向。
    於是,他重重點了點頭,表示認同哥哥的看法。兄弟倆相視一笑,那笑容中既有對彼此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對未來的期許和信心。
    最後,他們帶著重新振作的決心,邁著沉穩的步伐,一同走向那未知的前方。
    崇禎年間
    金鑾殿前,陽光灑在那張高高的金榜之上,熠熠生輝。朱由檢站在殿前,他的眼睛在看到“宋應星”三個字時,他的雙眼瞬間亮了起來,仿佛看到了大明複興的希望。
    朱由檢的眼神中燃燒著熾熱的光芒,緊緊盯著那名字,內心翻湧。他此刻無比清晰地意識到,科技對於風雨飄搖中的大明,是何等關鍵的助力。
    宋應星,這人或許能為大明帶來新的生機。畢竟收集來的資料也是可以輔助大明的的。
    朱由檢的腦海中不禁浮現出畢懋康所研製的火銃。那先進的火器,在戰場上曾展現出巨大的威力。想到這裏,朱由檢的眼神愈發堅定。
    他仿佛已經看到,宋應星用其智慧推動著大明的科技進步,各種新的發明創造不斷湧現;
    畢懋康帶著工匠們不斷改良火銃,讓大明軍隊的戰鬥力大幅提升。有了這些人才,或許大明能打破當下的困局,重振往日的輝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由檢深吸一口氣,心中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將這些人才招攬到身邊,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能,讓科技成為大明崛起的有力支撐,改變這江河日下的局麵。
    至於反對的人?朱由檢目光冷冷地落在乾清宮門口那歪脖子樹上隨風飄蕩的人身上。
    寒風呼嘯,吹得衣角獵獵作響,卻絲毫未能動搖他那冷峻的神情。他微微揚起下巴,發出一聲飽含不屑的冷哼。
    此時此刻,朱由檢的內心猶如洶湧澎湃的大海一般,掀起了一股強烈的決絕之情。
    曾經,那些此起彼伏的反對聲音如潮水般向他湧來,有的是出於個人私利,有的則是為了所謂的大義,這些聲音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試圖阻擋他力挽狂瀾的步伐。
    然而,當他凝視著樹上那一個個身影時,心中卻湧起了一種截然不同的感受。他突然覺得那些曾經反對他的人是如此的怯懦和渺小,他們的聲音在這浩瀚的天地間顯得如此微不足道。
    “哼,朕倒要看看,究竟有誰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朱由檢在心中暗暗思忖道,他的目光銳利如刀,眼中閃過一絲狠厲之色。
    盡管局勢已經比之前平穩了許多,但身邊的反對聲卻從未真正平息過。
    然而,此時此刻的朱由檢已然毫無畏懼可言。他心中已然下定決心,定要讓那些心存叵測之人深刻領悟到,即使身臨絕境,他朱由檢仍舊保有帝王之威嚴,斷不會容忍任何人肆意挑釁他的無上權威。
    他的雙眸閃爍著堅毅的光芒,仿佛燃燒著無盡的怒火,而他的步伐卻異常穩健,每一步都顯得那麽從容不迫。他似乎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去直麵那未知的重重挑戰。
    無論前方道路如何崎嶇,布滿多少荊棘,亦或是四周強敵環伺,朱由檢都絕不會有絲毫的退縮之意。他發誓,定要讓那些膽敢忤逆他的人,親眼目睹他的強硬與決心。
    在他的心中,大明的崛起勢不可擋,任何企圖阻擋這一進程的人,都將被他毫不留情地鏟除。誰敢螳臂當車,妄圖阻攔他大明的興盛之路,那麽等待他們的,唯有死亡這一條路可走。
    “朕會讓兄長的那句吾弟當為堯舜的話語成為真正的讚揚!”朱由檢轉身,他的步伐堅定而有力,仿佛背負著整個國家的期望。乾清宮的大門緩緩關閉,將他的身影與外界隔絕開來。
    站在一邊的魏忠賢默默地看著朱由檢,他的目光落在了朱由檢那單薄的身影上。盡管朱由檢的身材並不高大,但在這一刻,他卻顯得無比偉岸。魏忠賢聽著朱由檢的話語,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感動。
    魏忠賢下意識地摸了摸眼角的淚水,他想起了天啟皇帝。那位曾經對他無比信任的君主,如今已經離他而去。而眼前的朱由檢,正以一種令人欽佩的決心,努力去實現兄長的期望。
    “天啟爺,現在的皇上做得很好了。”魏忠賢捂著心口,輕聲說道。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無奈和苦澀,“為了朝堂上那些心思叵測的文官,奴婢還得過些日子才能下去見您了。”
    魏忠賢深吸一口氣,定了定神。他知道,自己肩負著輔佐朱由檢的重任,不能輕易倒下。無論前路如何艱難,他都要堅定地走下去,不僅是為了朱由檢,更是為了天啟爺。
    ——————————————————————
    題外話
    其實吧,魏忠賢這個人很兩麵性的,他既有對皇帝的忠心,同時他也有自私攬權的陰暗麵。所以看待他得從兩個方麵來看的,對於皇帝來說,他作為一把製衡文官的刀是十分合格的。但是對於文官來說,他的存在就是一個錯誤。
    喜歡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請大家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