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印度,阿育王
字數:7256 加入書籤
“世界上存在著四個著名的文明古國,而其中之一便是古老的埃及。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除了中國之外,其他三個文明古國早已在曆史的長河中經曆了無數次的輪回和變遷,最終斷絕了傳承。
唯有中國的文明,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曆經歲月的洗禮,依然閃耀著耀眼的光芒,從未間斷。
就在本期,我們要盤點的人物正是來自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古印度。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印度與古印度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位人物,便是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
——————————
當金榜上的這句話一出口,在場的大秦眾人腦海中立刻浮現出了關於印度的種種奇聞異事,他們的臉色也因此變得十分有趣。
然而,當他們回想起金榜所說的,世界四大文明唯有華夏文明至今仍未斷絕時,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湧上心頭。
無論是大秦的百姓,還是曆朝曆代的人們,都為自己所屬的華夏文明感到無比驕傲。
————————分割線
蕭幼林摩挲著下巴,眉頭微微皺起,陷入了沉思。印度那紛繁複雜的曆史猶如一團亂麻,若不先理清孔雀王朝這一關鍵脈絡,後續曆朝曆代的製度變遷定會讓人一頭霧水。
她輕咳一聲,翻開那本厚重的關於印度曆史的書籍,目光落在孔雀王朝的章節上。開始娓娓道來:
“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大帝國,旃陀羅笈多在公元前 324 年建立了這個王朝。它的政治製度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國王掌握著絕對的權力。”
隨著講述,曆朝曆代的眾人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孔雀王朝的宮廷之中。看到國王坐在華麗的王座上,大臣們畢恭畢敬地站在兩旁。
“在經濟上,孔雀王朝農業發達,水利灌溉係統完善,商業也十分繁榮,對外貿易更是遠達西亞和埃及。”
說到這裏,她停頓了一下,喝了口水潤潤嗓子,接著說道:“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達到了鼎盛,他大力推廣佛教,使得佛教在印度乃至世界範圍內廣泛傳播。
阿育王還製定了一係列法律來規範社會秩序,這對印度後來的法律體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蕭幼林深吸一口氣,緩緩地將孔雀王朝的故事講述完畢。她的聲音清脆而堅定,仿佛這個古老的王朝在她的講述中重新煥發出了生機。
當她講完最後一個字時,她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仿佛放下了一個沉重的負擔。她相信,通過先將孔雀王朝的曆史講述清楚,能夠為曆朝曆代的古人理解印度曆朝曆代的製度奠定堅實的基礎。
接著,她毫不猶豫地將整個印度孔雀王朝的曆史直接展現在眾人麵前。這段曆史如同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在人們的眼前。
【孔雀王朝,一個在古印度曆史上閃耀著璀璨光芒的奴隸製王朝,大約存在於公元前324年至公元前187年之間。
這個王朝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它的創建者旃陀羅笈多來自一個以飼養孔雀為生的家族。
時光倒流至公元前4世紀,當時的印度正遭受著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大帝的入侵。
亞曆山大大帝的軍隊如狂風驟雨般席卷了印度河流域,給當地人民帶來了無盡的苦難和痛苦。
然而,正是在這片被壓迫的土地上,旃陀羅笈多挺身而出,他勇敢地組織起一支起義軍,與馬其頓駐軍展開了激烈的對抗。
經過艱苦卓絕的戰鬥,旃陀羅笈多最終成功地趕走了馬其頓人,並推翻了難陀王朝的統治。公元前324年,他正式建立了孔雀王朝,開啟了這個偉大王朝的輝煌篇章。
旃陀羅笈多並沒有滿足於已有的成就,他繼續揮師擴張領土,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智慧,逐漸統一了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在他的統治下,孔雀王朝的版圖不斷擴大,國力日益強盛。
而在孔雀王朝的眾多君主中,阿育王無疑是最為耀眼的一顆明星。他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04年,被後世尊稱為“無憂王”。
阿育王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統治不僅對印度,甚至對整個世界曆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育王出生於孔雀王朝王室,他的父親是第二代國王賓頭娑羅。傳說阿育王小時候容貌並不出眾,但他性格勇敢,這一特質在日後的宮廷權力鬥爭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73年,賓頭娑羅王病重,阿育王得知消息後立刻啟程回國,參與爭奪王位的激烈角逐。這場權力鬥爭持續了整整四年,期間充滿了血腥與殘酷。
然而,阿育王憑借著果敢和智慧,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最終成功登上了孔雀王朝的王位。
阿育王即位後,展現出了強烈的野心和對外擴張的欲望。他充分利用孔雀王朝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斷發動戰爭,將王朝的版圖一步步擴大。其中,公元前261年的羯陵伽之戰堪稱其武力擴張的重要裏程碑。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羯陵伽是孟加拉灣沿岸的一個強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這場戰爭異常慘烈,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據曆史記載,這場戰爭導致了約10萬人死亡,另有15萬人被俘。羯陵伽之戰的勝利,不僅讓阿育王的威名遠揚,更為孔雀王朝的擴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此役過後,除了印度半島極南端的一些地區外,整個印度半島基本上都被納入了孔雀王朝的版圖。
至此,孔雀王朝成為了印度曆史上第一個基本統一印度的大帝國,阿育王也因此成為了印度曆史上的一位偉大君主。
羯陵伽之戰的血腥和殘酷對阿育王產生了巨大的心靈衝擊。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逐漸放棄了武力征服的政策,轉而皈依佛教,以佛法作為治國理念。
阿育王大力宣揚佛教的慈悲、非暴力等教義,派遣傳教士到印度各地以及周邊國家傳播佛教。他在國內修建了大量的佛塔和寺廟,如著名的桑奇大塔。
此外,阿育王還召集佛教高僧舉行了第三次結集,整理和編纂了佛教經典,進一步規範了佛教教義和戒律。
在政治上,阿育王實行了較為開明的統治。他致力於改善民生,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和商業。
為了讓自己的治國理念和佛法教義深入人心,阿育王在全國各地的岩石和石柱上刻下詔書,內容涉及道德規範、宗教教義、對臣民的關懷等方麵,這些“阿育王石刻詔書”成為研究古代印度曆史的重要資料。
阿育王晚年逐漸將更多精力投入到宗教修行中。公元前232年,阿育王去世,隨著他的離世,孔雀王朝逐漸走向衰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所傳播的佛教竟然在印度以及其他地區茁壯成長,猶如一顆頑強的種子,深深地紮根於這片土地之上,並逐漸發展成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他對佛教的卓越貢獻以及對國家的出色治理,使得他在印度人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被永遠銘記。
佛教傳播其實有好有壞的,這裏隻是說了佛教對於統治者的好處,有利於穩定社會秩序)
孔雀王朝實行的是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製度。在這個製度下,國王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權力,猶如太陽一般耀眼奪目。
國王之下,設有各類官員,他們各司其職,分別負責行政、軍事、司法等重要事務,共同維護著國家的正常運轉。
全國被劃分成若幹個行省,每個行省都有國王親自任命的總督進行管理。這些總督們就像國王的得力臂膀,負責執行國王的旨意,確保行省的穩定和繁榮。
在社會層麵,印度的種姓製度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種姓製度將整個社會嚴格地劃分為四個主要等級:
婆羅門,作為祭司階層,他們被認為是最接近神靈的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和特權;刹帝利,即武士階層,他們負責保衛國家和統治人民;
吠舍,包括商人、農民等,他們是社會的經濟支柱;而首陀羅,則處於社會的最底層,主要由奴隸和苦力組成。
這種種姓製度的界限異常森嚴,各等級之間幾乎沒有流動的可能性,而且職業也是世襲的。一個人出生在哪個種姓,就注定了他一生的命運和社會地位。
阿育王是孔雀王朝最著名的君主之一,他在位期間,孔雀王朝達到了鼎盛時期。然而,阿育王去世後,孔雀王朝卻逐漸走向衰落。
一方麵,地方勢力開始不斷崛起,他們逐漸擺脫了中央政府的控製,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這些地方勢力之間相互爭鬥,導致國家陷入了長期的內亂之中。
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製能力逐漸減弱,無法有效地維持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另一方麵,長期的和平使得孔雀王朝的軍事力量逐漸鬆弛。士兵們缺乏實戰經驗,武器裝備也開始落後。在麵對外部敵人的入侵時,孔雀王朝的軍隊往往顯得不堪一擊。
約公元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最後一位國王被其將軍所殺,王朝至此滅亡。這位將軍自立為王,建立了新的王朝,但這個新王朝並沒有能夠延續孔雀王朝的輝煌,很快就被其他勢力所取代。
盡管孔雀王朝存在的時間相對較短,但它在印度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它統一了印度大部分地區,結束了印度長期以來的分裂局麵,為印度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創造了條件。
此外,孔雀王朝還大力推動了佛教的傳播和發展,使得佛教成為了印度的主要宗教之一,並對亞洲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大秦
嬴政嘴角泛起一抹不屑的冷笑,心中對阿育王的治國之道充滿了鄙夷。他實在無法理解,一個國家怎能依靠虛無縹緲的佛教來治理?
這豈不是將國家拖入無底的泥潭之中?在嬴政的眼中,宗教淩駕於皇權之上絕非好事,這必然會導致權力的失衡和混亂。
而且,如果所有人都沉迷於修行佛法,那麽誰來開墾荒地、耕種農田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國家的發展需要人口的支持,而不是一群隻知誦經拜佛的信徒。嬴政不禁想到,若是自己的大秦也如此,恐怕會迅速衰敗下去。
此時的嬴政尚未讀到東晉的曆史,自然不知道佛教在後來會變得何等腐敗。否則,他恐怕會怒不可遏,甚至可能會拿起那把象征著至高權力的太阿劍,直接將那個愚蠢的皇帝拍死。
相比之下,扶蘇的頭腦經過在底層的磨礪後,變得愈發清醒。他意識到,儒家的思想雖然有其可取之處,但對於當下的大秦來說,過於空洞和不切實際。
如今的百姓們,在經曆了一係列的法律變革後,對於大秦的法律條令已經逐漸適應,不再像以前那樣動輒觸犯法律。
法家的理念則更符合實際需求,它能夠有效地約束那些作惡者的行為,對於沒有作惡的人來說,這無疑是一種大善。
扶蘇深知,一個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依靠切實可行的法律和製度,而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
唐朝
會昌年間
唐武宗李炎端坐在龍椅之上,眼神微眯,似有寒光在眸中閃爍。殿外,烈日高懸,熾熱的陽光灑在大地,卻驅散不了他心中的陰霾。
下方站著數位朝臣,正將佛門弟子的種種惡行一一稟報。寺廟廣占良田,隱匿人口,逃避賦稅,僧尼不事生產,卻生活奢靡,甚至暗中勾結地方勢力,幹預世俗政務。武宗越聽,眉頭皺得越緊,臉色也愈發陰沉。
“佛教不能留了。”他冷冷開口,聲音雖不大,卻似一道驚雷,在寂靜的大殿中炸響。
朝臣們聞言,有的暗自點頭,深知佛教勢力膨脹已危及王朝根基;有的則麵露憂色,擔憂此舉會引發諸多事端。
武宗的目光緩緩掃過眾人,仿佛要將每個人的心思都看透。“朕意已決。”他的語氣不容置疑,“傳朕旨意,先清點天下寺院及僧尼人數,拆毀部分小型寺院,令部分僧尼還俗。”
殿外,微風拂過,吹動簷角的風鈴,發出清脆聲響。可這悅耳之音,此刻卻無法舒緩武宗心中的憂慮。
他深知,滅佛之路必然艱難險阻,但為了王朝的長治久安,他已沒有退路。一場影響深遠的滅佛運動,即將拉開帷幕。
於是會昌二年842年),唐武宗李炎開始逐步實施限製佛教的措施,如勒令部分僧尼還俗,沒收寺院財產等。
會昌五年845年),滅佛運動達到高潮。武宗下令拆除全國大量寺院,除長安、洛陽等保留少數寺廟外,其餘一律拆毀。
銅像、鍾磬等被熔鑄為錢幣和農具,大量僧尼被迫還俗。據記載,此次共拆毀寺院4600餘所,還俗僧尼26萬餘人,沒收大量良田。
——————————————分割線
題外話:
佛教在唐朝後期就已經十分的墮落了,佛家弟子侵占良田,生活奢靡,甚至是幹預朝政。這個是真事,史書都是有記載的。唐武宗滅佛也是一定程度上將昌盛的佛教給摁了下來,不然以後的中國宗教發展可就不好說了。
喜歡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請大家收藏:()曆史盤點:始皇陛下贏麻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