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科舉考場外的幕簾

字數:2492   加入書籤

A+A-


    ——人才置換的千年棋局
    一、槐花巷裏的深夜燭光
    貞元十二年的長安,槐花巷深處有扇窗欞徹夜通明。二十歲的白居易伏在案前,將《賦得古原草送別》謄抄在吳地雲紋箋上。這不是尋常練筆,而是給著作郎顧況的"行卷"——唐代舉子考前拜謁權貴的敲門磚。少年郎君不會想到,自己筆下的"野火燒不盡"終成千古絕唱,但此刻他更在意顧況書童是否會收下這份詩稿。當墨跡將幹時,他咬牙解開青衫,將凍得發紫的胸膛貼向硯台,用體溫烘烤出最後一絲墨香。
    這種近乎自虐的舉動,揭開科舉製度最隱秘的暗層:考場上的錦繡文章隻是冰山一角,考場外的資源置換才是真正的龍門躍點。就像現代人精心包裝簡曆,唐代舉子的行卷既要展露才華,又要拿捏分寸——太露鋒芒顯得狂妄,太過謙卑又流於平庸。白居易的聰明處在於,他在詩稿中夾了首《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看似閑筆,實則是向顧況暗示:我懂人情世故,更知進退之道。
    二、薦書背後的權力杠杆
    朱雀大街崔府後門,每月初三有頂青呢小轎準時出現。轎中遞出的不是金銀,而是蓋著博陵崔氏印鑒的薦書。這些灑金箋上的寥寥數語,能在禮部南院掀起驚濤駭浪。某年科考,主考官收到三十封薦書竟有二十八封提及清河張氏子弟,遂在閱卷時特意將該姓試卷單獨放置——這不是徇私,而是避免卷入世家大族的暗戰。
    最精妙的操作來自範陽盧氏。他們培養寒門才子作"白手套",待其高中後聯姻結盟。開元年間,盧家將旁支庶女嫁給新科進士王維,陪嫁不是金銀田產,而是三封未拆口的河東節度使薦書。這種"期貨式"投資,比現代風投機構更早參透人才置換的杠杆效應。就像矽穀天使投資人常說的:"投資年輕人就是投資未來的可能性。"
    三、詩價與官價的換算公式
    白居易中進士後,長安酒肆興起"詩價"新風。歌妓們傳唱《長恨歌》可多收兩成纏頭,書商盜印《白氏文集》日進鬥金。但當事人捧著詩集拜訪宰相武元衡時,對方隻淡淡說了句:"文章雖好,不如省試策論實在。"這種價值錯位,恰似今天學術大牛的論文引用量爆表,卻換不來企業顧問的聘書。
    柳宗元的遭遇更令人唏噓。他的《封建論》被藩鎮節度使爭相傳抄,卻在中央官場被視作危險思想。永貞革新失敗後,那些曾重金求購他文章的權貴,連夜將書稿投入灶膛。韓愈為此寫下"文起八代之衰",實則是為天下寒士鳴不平:當文章價值全係於權貴好惡時,再好的筆墨也不過是待價而沽的商品。
    四、幕簾後的生存法則
    李商隱在令狐楚門下做幕僚時,每日雞鳴即起,為恩師代擬奏章。某次熬夜寫成《賀雪表》,令狐楚改動三字便呈送禦前,獲賞蜀錦十匹。當同僚為他抱屈時,李商隱卻在詩稿中記下:"改"祥瑞"為"聖德",易"澤被"作"恩垂"。"這不是簡單的文字遊戲,而是學習權力場的話語體係。就像現代職場新人觀摩領導修改方案,悟透的不僅是文法,更是組織內部的價值排序。
    杜牧的做法更值得玩味。他中進士後婉拒所有幕府征辟,跑到揚州做監察禦史。表麵看是自斷青雲路,實則是跳出"薦書報恩"的循環陷阱。那些在牛李黨爭中沉浮的同年,最終多成派係鬥爭的犧牲品,杜牧卻因超然姿態被各方拉攏。這種"待價而沽"的智慧,在今天的職業經理人市場依然奏效:有時拒絕offer比接受更能提升身價。
    五、科舉灰市裏的現代倒影
    某跨國企業招聘會上,hr總監發現三分之二簡曆附帶內部推薦信。這些印著高管簽名的信件,與唐代薦書異曲同工。不同的是,現代人用inkedin人脈替代了槐花巷夜奔,用github作品集取代了行卷詩稿。但內核始終未變:人才價值永遠需要經過權力體係的認證。
    創投圈流行"創始人包裝術",恰似唐代舉子的行卷策略:技術型創業者強調專利數量,如同展示詩賦才華;社交型創始人突出人脈資源,好比當年獻上的名流薦書。某新銳app估值暴漲的秘密,竟是創始人將投資人母親的生日設置成應用彩蛋——這種"精準情感置換",比白居易烘硯獻詩更懂人心。
    六、千年置換場的永恒棋局
    大雁塔的進士題名碑上,白居易的名字已斑駁難辨。但那些深夜謄抄行卷的舉子,仍在不同時空改頭換麵地重生。高校教授為課題經費奔走的樣子,與揣著詩稿拜謁朱門的白衣書生何其相似;年輕公務員熬夜寫匯報材料的神態,和代擬奏章的幕僚如出一轍。
    長安城破那年,流民衝進禮部衙門,發現庫房裏堆著未拆封的薦書。蟲蛀的絹帛上,崔盧鄭王等大姓印章依舊鮮紅如血。這些曾經價值千金的紙片,在亂世中連個胡餅都換不到。當我們今天在人才市場焦慮彷徨時,或許該想想這個場景——所有外在的價值認證都可能崩塌,唯有懷璧者的真才實學,才是穿越時空的硬通貨。就像韓愈當年告誡弟子的:"養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培根固本之功,終究勝過萬封薦書。
    喜歡堪破三千世相請大家收藏:()堪破三千世相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