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像海的湖與童年的鄉村奶奶的鄉村
字數:16357 加入書籤
最像海的湖”興凱湖”:
“第二天早上我們就坐上開往蜜山縣城的綠皮火車,又要回到我從小呆過八年最快樂時光的桑梓,一路上我興奮地給她講起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美好歲月和細節。看著窗外一望無際的夏季的原野和遼闊的白山黑水,在春城長大的她也興致盎然,一邊回應著我,一邊目不暇接。我突發奇想要是我倆青梅竹馬該有多好啊……
傍晚時分火車到了蜜山站,雖曾想我4歲至12歲童年時代都未來過縣城的遺憾、今天被彌補了。惠君兄的老爹魏大爺打著字牌接的站,魏大娘在家裏做好飯等我們。我倆第一次吃上了貴重的興凱湖大白魚,滿清時被稱為貢魚號稱隻有皇帝才能吃到。興凱湖被譽為中國境內最像海的湖,2/3在俄羅斯、1/3中國,浩瀚無垠,一片蒼茫……
夏末秋初,層林盡染、色彩斑斕的蜜山又被叫做五花山,湖邊逶迤著一條白樺林路更是美若仙境恍如異國。當天晚上我就陪王麗群去逛了一下,一路上默默無語又仿佛千言萬語,隻聽到湖水拍岸的嘩嘩聲……
當天晩上大娘又做了一桌豐盛的農家飯菜,讓我倆感受到不似家人勝似家人的親情。我和麗群都正式而感動地表達了真誠的謝意並銘記於心。吃完飯我們像一家人一樣又圍坐在一起,邊嗑瓜子邊看了陣電視就早早睡了。聽著無邊夜色裏的陣陣蛙鳴,我仿佛又回到小時候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幸福時光…… ”(節選自本人另一部詩意小說《天堂戀人》)
童年的鄉村奶奶的鄉村:
半百鬢微霜,最憶快樂是鄉村與童年。
4歲之始,我所在小城與全中國一樣正經曆和蔓延著那場急風驟雨,再加上與我相差僅46歲的妹妹和弟弟接踵麵世,父母實在顧養不過來。於是我被遠在鄉村的爺爺接走一一依稀記得小不知愁不更事的我歡喜地跟著爺爺去了火車站坐上綠皮火車,一路咣咣咣當當8個多小時到達了日式特色建築的連珠山小鎮車站,沿途山高地闊、水長草深、人煙稀少,仿佛逃出牢籠的小兔子,充滿驚奇和快樂......
下車後沒有任何交通工具,隻能沿著河邊大堤走半個多小時才能到爺爺奶奶居住的小鄉村。第一次見著奶奶就格外的親切,她老人家皮膚白皙,紮著一個利落的發髻,穿著藍色斜襟布襖,嘴裏叨著一支傳說中東北婦女抽的長煙袋(此生最遺憾的就是沒有留下奶奶的一張照片),據說她是全村最幹淨也最厲害的一位女眷。
自此我便開始了4歲一一12歲這段生命中最無憂最純真最快樂的童年鄉村時光......
1.夜裏房簷掏鳥
鄉村生活尤其春夏兩季,大人們為了起早(淩辰三點左右)種地,一般都睡得很早(晚上五點左右),而這時卻正是孩子們放風瘋玩的時間,幾個成夥,有的手拿長杆,有人手執帶網的長杆,一人用網先輕輕堵住房簷倚角上鳥窩的一麵,另一人用杆捅向另一麵,窩中的鳥隻能飛往另一方向自投羅網而被?住,每套住一隻鳥就會引發小夥伴的一陣歡呼聲。
2.雪中籠滾蘇鳥
6070年代的黑龍江冬季,大雪紛飛,常常零下30多度,正應了那個誇張的笑話,小孩在戶外撒尿瞬間凍成棍把人撅個跟頭??。但依然阻止不了孩子們樂此不疲地從事一項遊樂活動即做一隻玉米荄子 編成的籠子,上麵做一個或兩個像樣自行車蹬子的滾子,上麵放上金黃色的穀穗,引誘那些饑餓難耐的蘇鳥(也叫蘇頂紅,頭上有一撮紅毛,尤其在白雪輝映中格外美麗),覓食時踩在滾上即被翻到籠子裏。我們滾到蘇鳥??,有的回家逗養,但也有滾多後將其弄死包餃子??吃、味道鮮美可謂殘忍而不自知……
3.河中叉魚
奶奶家院門前隔著一片苞米地就是一條清湛的小河,承載了童年太多的歡樂啊一一
一.某個夏天下午放學,小夥伴一起又去遊泳或曰洗澡,記得剛剛闖入瀕河茂密的草叢時,驀然驚現一女生赤裸白暫嬌美的背影、競是我初萌情愫暗戀的一位小夥伴的三姐一一此鏡頭一直定格在我記憶屏幕的深處如那幅安格爾的經典油畫《泉》,成為我心底最純真的隱秘細節......
二.每年爸爸從城裏回村,他最喜歡的就是夜幕降臨後和爺爺及我祖孫三人提著馬燈拎著叉子去河邊叉魚??。穿過月色撒滿的青紗帳,蛙聲陣陣、清風徐徐,先躡於水岸,靜觀其變、然後一叉而中的驚喜著實令人回味無窮。當然最幸福的還是用勝利的果實按爺爺說的原湯化原食即用河水煮魚的鮮美!
4.田裏捕鼠
那時的鄉村童年不像現在有諸多的玩具和遊樂場及網上遊戲,幾乎所有的快樂都與自然相關。其中一樂就是每年秋季,大人們趕著牛車去裝載田野裏己收割碼垛的穀物。這時的小夥伴們每人拿一根長木棍圍著穀垛站成一圈,待大人們用叉子把穀捆挑起裝車時,藏於其下覓食的田鼠就會驚慌地四散逃竄!這時小夥伴們就會大聲喊叫並用棍子打鼠,每當打中時就會發出得意輕狂的笑聲,久久回蕩於金色的原野上空......
5.繽紛的菜園果園
在爺爺奶奶家最快樂的童年時光,除了村裏遠近錯落的自然風光和田園景色,更讓我獨享且樂此不疲的是家裏房前屋後豐富多彩的自留地一一菜園和果園。至今曆曆在目、如數家珍:房前的菜園因一條直達院門的小道分為東西兩片,東麵的菜園主要種的青椒、羅卜、西紅柿和黃瓜等時令蔬菜;西麵的菜園主要種的是黃(烤)煙,記得每當種植季節,爺爺在前麵壟上挖坑栽苗,我則跟在後麵拎著一個裝滿農家肥的小捅,先往每一個坑撒一小把肥料,再用泥土蓋上踩實。爺爺抽了一輩子卷煙,即使後來搬到城裏爸爸媽媽家也一直堅持抽自己卷的旱煙。所以前二年我迷上了卷煙也是用這種方式懷念爺爺。當然最讓我興奮無比、記憶猶新的是屋後的果園:兩棵紅櫻桃樹和一棵杏樹;兩個李子樹中一棵紅李子、一棵黃李子,紅李子一咬滿口甜水非常爽、黃李子無汁但極甘美;剩下十幾棵都是不同品種的沙果樹;樹下還種了又大又紅的高麗果一一城裏叫草莓一一那些年我難忘也最開心的事就是每天下午放學後衝到果園內饕餮一頓後騎在果樹上,聽燕子聲聲、看晚霞滿天......
6.城裏爸爸的禮物
小時候在爺爺奶奶的鄉村最盼的就是春節爸爸從城裏回來探親,當然最想的還是他帶來的過年禮物。爸爸和隔壁的老馮家的兩個伯伯是他們那一輩村裏僅有考上省城上學並留在城裏走上仕途的佼佼者。每次他都會帶來小人書、名叫小雷鳴和二踢腳的鞭炮,以及大白兔奶糖、大蝦糖和元宵等村裏沒有的好吃的一一這每每是我最開心也最高光的時刻!常常趁著大人不注意,偷偷把大部分東西順出去分給小財子、二驢子和大寶子等小夥伴們看或吃,不僅滿足了我的顯擺心也同時抬高我的地位,使我成了最受歡迎的人。因此四年小學時光一直擔任班長等要職,每天把書本卷起來做敲頭的教具,以顯示我的權威性。
7.露天電影
小時候在鄉村最快樂的事除了過大年就是看電影了,而且是露天電影。由於人多,銀幕正反兩麵都有人看。一般都在大隊部院裏或村小學的操場上放映。天剛剛擦黑,來自全村甚至鄰村的鄉親們就己陸陸續續到了,有的坐在自己帶的各式板凳上、有的席地而坐。最高興的當然是我們這些半大不小的毛頭孩子們,上竄下跳、大呼小叫……
記得那時看的電影幾乎都是社會主義陣營的如蘇聯的《列寧在1918》,阿爾巴尼亞的《海岸風雷》和羅馬尼亞的《多瑙河之波》等。但讓我記憶最深刻最生動的不是放映的這些影片,而是在一次看電影其間發生的離奇的戲中戲一一本村在任的朝鮮族大隊長在電影放映其間去偷了我爺爺(時任村二小隊會計)的公款。故事的梗概如此:當時我們村叫永新村,漢族與朝鮮族混居,漢族住的房子是尖頂橫梁坡屋,朝族住的是圓頂窩房,都是草泥結構的。漢朝比例大概是3:2,漢族當書記,朝族當大隊長。這位大隊長姓李,跟我們家很熟,經常來竄門,所以非常了解我們家的情況。我爺爺每天都把小隊結餘的公款二百餘元毛票帶回家放在房梁上的一個洞裏一一其實早就被這位大隊長盯上了一一正好選全村空巷都去看電影的最佳時機,那時家家又夜不閉戶,從而實施了一次大隊長偷小隊會計的鬧劇兼喜劇!
8.人參娃娃
小時候聽爺爺講的童/神話中記的最清楚的就是“人參娃娃”。我給小時候的女兒講給外甥女講給小侄子講,循環往複以至於成了我的拿手哄孩子作品,幾乎可以與安徒生童話相媲美!
故事講的是在一個山青水秀的小村落,每個夏天的午後,就有一位戴紅肚兜的小孩飄然出現與村裏的孩子們一起嬉戲玩耍,但太陽一下山時又會神秘消失……其中有位叫小波的男孩回到家裏跟爺爺奶奶哭著鬧著還要找人參娃娃玩。爺爺告訴小波說你明天帶一個針線包,趁他跑之前把針偷偷別在他的肚兜上,然後我們捋著線就可以找到他了。於是第二天黃昏人參娃娃即將消失前,小波偷偷把針別在他的紅肚兜上,手裏握住針線包,然後和爺爺一起順著線爬到一座大山上,在一片花草掩映的山洞裏找到了人參娃娃一一原來他竟是一棵號稱東北三大寶之一的老山參變的……
9.南北炕頭型
所說南北炕頭型其實是指的分頭。因為黑龍江農村都喜歡睡炕尤其漫長的冬季更需要熱炕。一般炕頭最熱因為離火源最近,客人來了都會被讓到炕頭,表示熱情和尊重。有句俗話嘲諷人不見外:讓你進屋暖和暖和、你還上炕了,讓你上炕了吧、你還上炕頭了。
如果家裏人口多,往往在屋裏的南麵(陽麵)和北麵(陰麵)砌兩鋪炕分別叫南炕和北炕。我剛去爺爺奶奶家時就是南北炕,北炕住著大高個的太爺爺,我和爺爺奶奶還有姑姑住在南炕。小時候我喜歡梳3一7開的分頭一直延續到今天,姑姑戲稱為南北炕頭並時常說起一段數來寶逗笑:打竹板、板朝上,全村時興搞對象,瞎子瘸子幹著急,小分頭有希望、有希望!
10.殺年豬與殺豬菜
小時候在鄉村,每年最大的盼頭就是過年。有句俗語”誰家過年不吃頓餃子”。其實最大的驚喜就是殺年豬,猶如一場活動一場儀式。
一清早,奶奶就煮好兩大鍋開水,鍋上架了十字型木板,來幫忙的鄰居男勞力們和爺爺一同將嗷嗷直叫的養了一年的肥豬四馬穿蹄、五花大綁起來,爺爺手拿長長的殺豬刀用力捅向豬頸,隨著豬的嚎叫,豬血噴湧而到一個大洗衣盆裏。然後用扡子插進豬的四條腿再拔出來,隨之把豬吹大,抬到滾燙的鍋上用熱水退毛……中間還有一個環節叫灌血,用豬的大腸灌進鮮紅的豬血,煮熟後切成片沾調料吃,鮮嫰可口。最後把那頭白白胖胖、幹幹淨淨的豬宰割分配完畢。
鄉村殺年豬有個不成文的流傳下來的規矩即無論誰家殺年豬,都要拿出一半做菜請全村人吃席,另一半留給自己家吃。做的是東北菜的幾大招牌:一是肥肉燉酸菜和凍豆腐,豬肉燉粉條,溜三樣(豬下水如腸肝肚等),大棒骨,最經典最難忘的是奶奶做的那道蒸五花肉,香膩無比,配上噴香的大米飯,可以幹上幾大碗。那時村裏還流傳著一個笑話,老張家的小庫子因為嘴饞一次性五花肉吃多吃傷了,上吐下瀉、從此再也不吃肉了……
11.兩隻大白鵝
小時候的奶奶家,除了養貓和雞外,最重要的動物就是養了兩隻白色的大鵝??。她們下的蛋可以保證我每星期吃上二次鹹蛋,最高明的吃法就是吃飯時先把蛋清吃完,把整個蛋黃留下來,在出門找小夥伴們玩時再把留下的整個鹹蛋黃放到嘴慢慢咀嚼,那種油香簡直令人滿足的暈眩!
這兩隻大鵝還有一種取代狗的功能,每當有生人或不速之客來家,她倆就煽動起翅膀追得人滿院跑,嚴重的還會被她們長嘴咬住扭出一塊紫疙瘩。因此全村的人都對奶奶家的這兩隻大白鵝心存忌憚!
但後來發生了一幕慘劇令我悲痛欲絕並平生第一次產生了仇恨的情緒。那個年代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規矩即公社或縣裏的幹部來村裏檢查工作時一般挨家派飯,輪到誰家都要拿出最好吃的東西招待領導。那次輪到我家,奶奶隻能殺了一隻大白鵝,把它的脖子剁掉後還活蹦亂跳在院裏奔跑了十幾分鍾,弄得遍地都是血,極其殘忍和悲傷。至今想起仍心疼不止、目眥欲裂……
12.貓與老鼠及燕子
奶奶家的貓主要職責是抓糧倉裏的鼠,有一天下午我看到她與一隻身量仿佛的碩鼠在院裏對峙,被激怒的老貓竟發出了虎嘯,一舉嚇壞了鼠並將其活活咬死!但是這隻貓也因為饞犯過一次不可饒恕的錯誤:某一天家裏人都不在時,它競攀上廚房的屋梁把每年春天來此築巢的燕子媽媽生的小燕子們吃掉了!令全家人氣急敗壞地把它給趕跑了……因為燕子在鄉下被視為吉祥物,連孩子們都不允許拿彈弓打她,老人們說那會讓人眼睛刹間變瞎。有一首兒歌至今記憶猶新: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來這裏。我問燕子你為啥來?燕子說:“這裏的春天最美麗!”……
13. 除“夕”放鞭炮
小時候在鄉村在奶奶家最盼的就是過年三十,一是可以吃好吃的,吃殺豬菜吃餃子;二是爸爸會從城裏回來過年,除了帶來村裏沒有的好吃的,更重要的是能帶回可以像***一樣排響的小雷鳴鞭炮,還有更刺激就是二踢腳即在地上一響,然後騰空再發出一響,引發小夥伴的等待和歡呼!
但8歲那年因為放二踢腳卻發生了一場比較嚴重的事故:天黑後,我和小夥伴們去村裏小學的操場上放鞭炮。因為點燃二踢腳後一直未爆,實在等不急的我競把臉湊上去檢查,結果卻突然轟響,我隻覺眼前一黑,臉上火辣辣的一陣灼痛,一時就傻住了。小夥伴們嚇得趕緊喊來大人,姑姑立刻帶著我去村裏的梁大夫家,梁大夫的女兒是我的同學,發現我的臉上一片焦糊,被火藥粒布滿,充滿驚恐。梁大夫先幫我清洗後又把火藥粒一一清除,消炎後又用紗布包紮好。半個月拆除紗布後,幸好沒有出現家人和我都深深擔憂的滿臉大麻子像小人書中壞蛋一樣……
14.粘蜻蜓
童年的鄉村,那時不僅沒有網絡更沒有電視,一切的遊戲和快樂都與大自然相關且大多數與動物相關。除了之前講的抓鳥、打田鼠外,還有一種就是粘蜻蜓。所謂粘蜻蜓就是麥桔做成一個三角形框架,然後去屋簷下背陰處去找蜘蛛把蜘蛛網翻到三角架上形成一個密網,再去園子裏草甸子上或樹林中去粘各種大小不一、顏色各異的蜻蜓,分批裝進罐頭瓶子帶回家,除了留下放飛到屋裏窗戶上的好看品種外,其餘就喂雞吃,對雞來說那是鮮活鮮美的美食……
15.武俠小說與聽書
小時候在鄉村幾乎沒有什麽書讀。除了爸爸每次從城裏回來省親帶的小人書,題材多是《小兵張Ga 》和八大***。就是在民間流傳的《大八義》、《小八義》和《七俠五義》等傳統武俠小說。正規的就是《水滸傳》。更多的故事都是聽村裏的一位姓薑的說書先生講的。所以我從小就喜歡看書聽書。一是喜歡武俠,後來進城後尤其上中學和大學期間,開始接觸金庸和古龍的現代武俠小說,更是深迷不己,幾近瘋狂。因此埋下一種影響終生的俠義情結和武俠夢。以至今年進入退休狀態,又新買了一整套《古龍武俠小說全集》,重讀了一遍。二是聽書,自小愛上了講故事,小學五年級還上了青少年宮的講故事培訓班成了一名故事員,經常在班級、學校、家裏,特別是小夥伴中表演。以至於從小學到大學一直都是語文課代表(因此喜歡上了文學並成了一名所謂詩人)。總是被老師點名朗誦課文。大學時代還第一次參加了演講比賽。工作之後更是了經常出席國內外的詩歌特別是金融、地產和商業論壇做主題講演。今年退休宅家更是發現和喜歡上了喜馬拉雅,不但每天聽書,還開了個人帳號和播客,把半生原創的詩歌和隨筆自己朗誦,做了“古今中外名人詩人詩傳”,“現代詩朗誦”,“五言詩”和“童年與鄉村”四個專輯與聽眾分享並做為個人的紀念。
16.村小學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鄉村還有一所小學實屬不易。由於村裏的孩子少,23年級合並上課。一個年級/班也就十幾個學生,男女比例差不多。我在村裏呆到12歲,上到四年級。學校挨著大隊部,由三間連排的泥坯草房組成。有一個很寬敞的操場,四周種滿了高大的白楊樹,相當於圍牆。我們每天在操場上體育課或課間玩耍。男生一般是打三球即籃排足,女生跳格跳皮筋踢毽子。我印象最深的是學校有一位梳著兩條長辮子的教音樂的漂亮女教師。她的弟弟與我同班,我經常放學後去他家玩……一轉眼到了九十年代我再次回到村裏去看望小夥伴們時,發現當年的小學已沒有了,隻剩下我腦海中栩栩如生的童年歡樂回憶……
17.穀場大戰
秋收之際,田野一片金黃如夢如幻。尤其收割完的穀子從田間運回小隊的穀場集中晾曬脫粒,山穀般錯落的穀場就成了小夥伴的樂園猶如現在城裏孩子的遊樂場。放學後大家匯聚在此上爬下滑、藏貓貓,嬉戲打鬧,仿佛成了歡樂的海洋。一直到太陽西下仍樂此不疲!等大人們大呼小叫喊回家吃晚飯才戀戀不舍的才四散而去。未盡興的孩子還相約飯後,大人睡覺了再來此夜戰一場……
18.貓冬(閑)
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黑龍江鄉村,冬季將近半年,氣溫最低零下40度左右。如何打發這漫長、寒冷而閑散的時光即所謂貓冬,成了一幅極具民俗風情的絢麗畫麵。現代人喜聞樂見的“二人轉”其實就發韌於此。另外就是賭博,男人玩排九、女人打紙牌;還有與之洐生的流行甚廣的詞“搞破鞋”即說的是開放而混亂的男女情事。而孩子們的冬天反而是戶外世界為主,雪成了最大的背景和片場,堆雪人、打雪仗,是我和小夥伴們最快樂的遊戲。常常玩的廢寢忘食!當然最高潮的部分還是過大年,張燈結彩貼對聯,扭大秧歌踩高蹺;殺年豬全村請客、挨家串門拜年……
19.炮台與胡子
小時候爺爺奶奶家的院子裏,除了有一個苞米樓子(用於裝玉米棒子等未打成棵粒的成糧)和一個草垛(用於燒火的幹草)外,在院子的北邊,房子的東北角還有一個炮台的舊址,引起我的好奇。爺爺跟我講,咱家的這個院子解放前是你太奶奶哥哥家的,叫劉家大院,為了防範和打擊胡子,還養了家丁護院。
黑龍江那時風行胡子即通常說的土匪,通常有兩類,一類是強人型,從小就喜歡舞槍弄棒,也聽過和讀過一些俠義故事,於是長大後就占山為王,主要是吃大戶所謂殺富但不濟貧;另一類是窮人型,實在是活不下去,官逼民反、貧富都搶,橫草不過,賊不走空。但絕大多數規模都不大稱綹子。
人們耳熟能詳的東北土匪傳奇主要是從曲波的小說《林海雪原》和後來被藍. 蘋.改編成***的《智取威虎山》知道的。特別是座山雕、許大馬棒、謝文東等大匪首幾乎家??戶曉。
這些胡子除了搶東西外還搶人(土活稱紮姑丁),所謂搶人就是搶女人做押寨夫人,供. 匪.首淫樂,成為民間奇談。
爺爺說他曾親眼見過胡子進村,後被官兵包圍,突圍前很是迷信,在東南西北都點上三柱香祈拜,那個方向的香被風吹滅,就從那麵衝出去……
東北的胡子結局基本有三種,日本侵占時,抗日的加入了抗日聯軍,不抗日的成了偽軍。國共內戰期間也是分成兩撥,但解放後就被消滅殆盡了。僅僅成了一種逝去的民間傳說……
中國東北的胡子與美國的西部牛仔,除了打家劫舍殺人的惡之外,有一點比較相似即追求“山高皇帝遠”、“心遠地自偏”的自由不羈精神!
20.革命***的《紅燈記》
小時候在鄉村的最重要也最期盼的娛樂活動就是12月才有一次的露天電影,放映的電影外國片幾乎都是前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蘇聯、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國內影片主要是八大***,其中的《智取威虎山》和《紅燈記》最耳熟能詳甚至倒背如流。一是因為前者就發生在牡丹江一帶,尤其是《打虎上山》的唱段可謂跌宕起伏、蕩氣回腸;而後者講的是和奶奶相關的故事,《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應時應景,所以和小夥伴們不僅不斷觀賞,既看電影聽廣播也讀小人書,而且還組織劇社自己去演出。場地就選在小隊的馬廄裏,馬燈當紅燈。我則通常扮演高大上的李玉和,開口即來段西皮二六“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糾糾”,並隨之鏗鏘念白:“媽,有您這碗酒墊底,什麽樣的酒我全能對付!
坦率的說***除內容的範式化和意識形態化外,其旋律和唱詞有些還是很下功夫和動聽的。雖然其當時強製劃一和潛移默化的洗腦效果是很明顯的,但其反彈和反諷的作用力也更大。特別是八十年代改開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日本電影《追捕》和《望鄉》,台灣的瓊瑤戲,香港電視劇《上海灘》和美國電視劇《加裏森敢死隊》等一大批海外及港台的電影電視劇,***就一下子淪為50後60後這兩代人聚會時偶爾的懷舊片斷和喜劇表演了……
那個年代早已經成為過去,但還會重演嗎?!
21. 村民大會與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我是4歲到爺爺奶奶家,8年後即1974年離開那個小鄉村的。這個期間正經曆了那場急風驟雨,在我的記憶裏村裏的反映就是村民大會,而且就在我們小學的操場上舉辦。村裏批了二個人,一是我家後排房子的地主老車家,有一個女兒和我是同班同學。住的房子是全村最差最小的草坯房,經常吃了上頓沒下頓,刀子嘴豆腐心的奶奶經常做飯後讓我給他家送些去。另外一個挨批鬥的是說書的薑先生,我很喜歡他講的故事特別是傳統武俠與鬼怪故事。他家的兩個女兒長得都挺好看,也是我的同班同學。她倆的媽媽對薑先生很凶,時常吃不上飯,後來癱瘓了,冬天都不燒火,讓他睡涼炕……
記得第二件比較大的事就是中蘇戰爭,因為珍寶島與我所在的密山縣僅一縣之隔,所以印象還是蠻緊張的。主要的體現就是家家在園子裏都挖了防空洞,村裏也組織了民兵隊發了槍,偶爾訓練和演習一下。
但我那時還是個孩子,主要關心的是玩,大自然和田園才是我們的主要目標和活動場所。這些成人世界的所謂大事對我基本沒啥太大影響,隻不過相當於一種畫外音而已……
22.偷瓜與稻草人
小時候在村裏小夥伴最淘氣也最開心的事除了掏鳥、打狗和抓魚外,應該就是偷瓜了。隊裏的瓜田一般在地頭會搭個窩棚有專人看護,再就是在田裏各處分別紮些稻草人,披上人的衣服戴上人的帽子,但這主要不是為對付人,而是嚇唬飛禽走獸。
偷瓜關健要掌握時機,一是趕在晌午最熱的時段,這時看瓜人常常會睡著;二是趕在飯口,看瓜人會換班吃飯。每次偷瓜得手,小夥伴們也不敢拿回家怕被大人罵,而是在野外就搗碎分吃了一一好像偷的東西格外甜!但也有中招失手的時候,也不過是把家長找來訓斥一頓而己。其實我們偷瓜並不僅僅是為好吃,而是更喜歡這種與大人鬥智鬥勇的遊戲,一種臭小子們天生的叛逆心理做怪罷了。
23.趕集
小時候在鄉村除了過大年,平時還有一樂是最期盼的即趕集。每到周末節假日爺爺就會帶上自家產的蔬菜瓜果和禽蛋,趕上慢悠悠、吱吱作響的牛車,帶上我去公社所在地連珠山鎮。
一早起身,天氣晴朗,沿途兩岸,青紗帳綿延,小河琤琮,遠山如黛,大雁呈人字型布陣半空之中。穿過兩座鄰村,近一個小時就到達了人流熙攘的鎮裏。由於鎮裏有奮鬥化工廠可看到工人階級,還會偶遇上山下鄉穿著瘦腿吊腳褲的上海知青男女,一時讓俺目不暇接,興奮異常……
找到空位擺上攤後,爺爺點上旱煙等待或輕聲叫賣,我則在他的叮囑中跑到周邊攤位去看熱鬧看俺家和俺村沒有的新鮮貨色和西洋景。當然最高興的還是賣貨得到了現金人民幣,爺爺會給俺買隻3分錢的冰棍吃,冰涼甜爽沁人心脾、回味無窮。
臨近午後三點多,人們就會陸陸續續收攤了,如果趕上那天東西賣得好,爺爺還會破例領我去吃頓餛飩燒餅,仿佛有回到城裏爸爸請吃油茶麵配油炸糕的幸福感覺!
然後我們就坐上牛車踏上回村的歸途,太陽慢慢西下,空氣中飄滿大自然的清新氣息,這是無比快樂和至今難忘的記憶。所以即使後來進城之後包括到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出差,我也會抽空去逛逛當地最有名的集市。印象最深最美的就是廣州的彩霞一樣的花市和西雅圖畫廊般斑斕多彩的馬克市場……
24.野菜中毒事件
當時在村裏,我有幾位最好的兒時小夥伴:大寶子、二驢子、小財子和廣靈及老陳家二小子,其中二驢子的爸爸就是我上篇《奶奶與天堂》中寫到的王會計。他有個妹妹長得白淨清秀名叫二丫,總喜歡跟在我們這些大哥哥的屁股後麵一起玩。
記得有一年的初春我們又成群結隊地去野甸子玩,鑽苞米地,到小河中狗刨,除了偷二小隊田裏的香瓜吃外,也會吃一種叫三葉草的野菜,酸甜口。同時也會釆一些灰菜和婆婆丁等野菜回家喂豬和雞鴨等。二驢子的小妹和另一位小女生那天吃了很多三葉草,玩得也特開心。整個下午大家都沉浸於歡聲笑語中。一直到黃昏吃晚飯時才各回各家了。
不久就聽鄰居老馬婆子大喊,說二驢子的小妹因為回家吃了幾個韮菜餡餅,不想競與三葉草犯衝中毒!等我跑到她家時已口吐白沫,經過村裏唯一的赤腳醫生梁大夫搶救無效後死亡。二驢子的媽媽一時哭得死去活來,王會計鐵青著臉抱怨二驢子等我們這些大孩子沒有帶好妹妹。我們幾個也確實感到內疚和悔恨,一時鴉雀無聲,任淚水在眼眶裏打轉……
這是我除了村裏一位八旬老爺爺去世,第一次如此直麵死神的猙獰,尤其是如此鮮活稚嫩的生命之花轉瞬凋零,讓人痛感死的殘酷無情與無常,仿佛覺得那個早春都蒙上一層陰影,透出一陣冰冷的氣息……
25.黃大仙與詐屍
小時候在村裏常聽大人們說起狐仙特別是黃大仙且一臉的禁忌。因為狐狸是野生動物很少能見到,妖媚而神秘。白雪皚皚的中她,讓人聯想到很多美女。但黃鼠狼給雞拜年沒安好心這句俗語卻是耳熟能祥的。沒想到這種事確實在村裏發生了而且俺親眼目睹。村西頭我一位姓李的女生同學家養了很多雞,有一個秋天的早晨推門而出時驚恐地發現雞窩裏的雞死了一堆一地雞毛,都被黃鼠狼咬脖吸血!一時間消息傳遍全村,引起一陣陣議論和圍觀……
另一樁與黃大仙有關的怪事是前村一位姓狄的同學的姐姐不幸病故。準備喪事停棺後去“蓋棺定論”時,隨著一聲哭喊女人突然抬身坐起,引發家人和村民的一片嘩然和驚呼!紛紛傳言他家中邪、黃大仙附體“詐屍”!其實事後查明不過是一場回光返照而己……
26.日本遺屬遺孤及其它
小時候在鄉村偶爾聽爺爺講起日本侵略中國即滿州國時期的一些軼事趣聞,比主流宣傳的更加真實和有人情味:
一是日本人統治東北期間,有一個強烈的對比令人有點不解:日本人可以邀請中國人與他們全家一起洗湯浴,而且還是赤身裸體的。隻要你沒有非常的言行是相安無事的。但又有一項歧視的規定即白米飯隻能日本人有權利吃,中國人偷吃白米飯被稱為經濟犯,是會被槍斃的!
二是日本戰敗後,軍人們男人們倉皇撤離,丟下很多婦女和小孩,無論是出於同情抑或是“撿漏”紛紛被中國人再娶或收養。孫儷最佳花期與薑武聯合主演的電視劇《小姨多鶴》就描寫這樣一曲感人至深的人道主義悲劇。
197 1年中日恢複邦交,這些遺屬遺孤回日本尋親或日本的家人來中國特別是東北尋親,又演繹了一部部悲歡離合的故事。我的身邊就發生了好幾起這樣的傳奇。
三是我的家裏至今還遺留著那個時代日本人遺留的一些物品。如爺爺直到去逝一直用來燙酒的銅壺就是用當年日軍的炮彈皮改製的。還有一個非常堅固而耐用的炮彈箱子,一直裝著我大學時代與1990年離開桑梓前的與同窗和詩友及戀人的書信……
27.高麗的辣白菜與大醬湯
小時候的村子,一半漢族,一半朝族;村裏小隊和大隊搭配幹部也要考慮民族政策,漢族是***,朝族二把手。雖然住的房子都是土坯草頂,但漢族是尖的,朝族是圓的。
印象最深的是朝族婦女都賊幹淨,即使家徒四壁都擦得鋥明瓦亮。大冬天零下三十多度,仍然頭頂洗衣盆去村裏的小河邊,用鎬頭刨開冰麵露出活水,然後把衣服用冷水浸濕放於石頭或冰上用兩頭小中間粗的棒子敲打(所以漢人也戲稱朝族為高麗棒子),手指頭凍的通紅像紅蘿卜一一她們的幹淨和勤勞可見一斑。
另外朝族老爺們都有點大男子主義,每天幹完農活後回到家裏就在炕上盤腿一坐,等待媳婦飯菜和小酒端上來享用,還時不時挑三撿四、吆五喝六的。朝族最經典的就是圓底鐵鍋做出的白米飯香甜可口,感覺就菜吃都是浪費。主菜主要是辣白菜+大醬湯,簡直是絕配!
朝族人都能歌善舞,逢年過節尤其是孩子結婚全家人包括老年人都齊齊上陣,一派歡樂熱鬧的生活景象……
28.奶奶與天堂
奶奶的過早去世,使我第一次仿佛覺得有了天堂的存在。這五十年來,每當我想念奶奶,無論身處何地、獨自一人抬頭遙望夜空時,總能看到她老人家那雙明亮而親切的眼神注視著我……
那是1974年的一個鄉村的傍晚,奶奶病危前夕,爸爸帶著妹妹弟弟從城裏趕回來,姑姑說為了準備後事,安排我們兄妹到鄰居王會計家住。我依稀記得臨出家門時我最後望了一眼病痛中奶奶蒼白的麵孔,那夜的月亮好象提前掛上了天空……
第二天一早,我們在朦朧中被叫醒,才知道奶奶己於昨晚仙逝。恍惚中第一次覺得死亡離得如此之近又那麽不真實。直到回家時看到院裏擺著一口棺槨,爺爺、爸爸和姑姑及來幫忙的村民在擺放祭品,我才真切地悲切地感到了奶奶竟然離我而去!
在大家忙於喪事時,我一個人偷偷躲在院裏左側金色草垛後麵茫然無措。聽大人們舉辦完喪事儀式後,在吹吹打打的哀樂中把奶奶送到村後的那片白樺林中入土為安。而我則一直呆在草垛後無言地啜泣,等人們走出院子好遠才放聲大哭起來……
奶奶去世後一年,由於爺爺與我祖孫二人生活幾乎無法自理,同時也考慮我的教育問題,爸爸把我們接回了美麗的小城牡丹江,與媽媽和全家人團聚了。
結束八年與奶奶相依為命的鄉村生活的那天,我在村小學的操場上與朝夕相伴的小夥伴互相交換文具禮品。在趕往初次來時的連珠山鎮火車站的路上,我反坐於吱吱作響的牛車上、久久地回望著那片埋葬著奶奶的白樺林和那個山青水秀的小村莊…
29.第一次帶女兒返鄉
2022年六一兒童節,為了懷念自己在爺爺奶奶的鄉村的童年時光,特寫了幾篇小文,得到一些有類似經曆的朋友和讀者的喜歡。於是2023年兒童節又撿起這個主題陸陸續續寫到今天2024年1月29日,一共寫了28篇。既是為了滿足讀者,更是自己的一次精神漫遊,讓我仿佛重回重過了一次童年,心靈得到淨化和慰藉……
今天,以這篇帶女兒回到我童年鄉村的記錄做為本部隨筆的收尾和這次情感回歸的告別一一
2003年夏天暑假,女兒8歲小學一年級,我特意帶她回到牡丹江,又約上她爺爺我爸爸擇日返鄉、想讓女兒也看看和體會一下我的童年和鄉村生活。
我們開了3個多小時到達密山市,發小長生子,時任市糧庫主任。把我們安排住進市政府賓館。然後請我們祖孫三人開車到浩緲壯闊的興凱湖邊吃了頓野生魚宴。飯後在細沙如麵、浪濤轟鳴的岸邊散步和戲水。傍晚回到賓館不久就睡了,準備第二天一早趕回我小時候的永新村。
第二天5點左右起床先去早市買了雞鴨魚肉,青菜和水果村裏都是最新鮮的現摘現吃,就沒買。主要去超市掃蕩了如可口可樂、棒棒糖、署片等各類副食品裝了一大編織袋子。然後就沿著田野大堤馳往我夢中的村莊。
7點前趕到村口,將車停在原來爺爺奶奶家的舊址,告訴女兒我當年在這呆了8年,她爺爺也是從這裏走出去到省城哈爾濱上學的。
正當我們祖孫三人有說有笑時,一位八旬左右的老人緩緩走過來站在對麵看著我們:
“這不是朱生滿和朱冷波嗎?”
他竟叫出了老爸和我在村裏時的曾用名!引起女兒驚詫的目光。老爸驚喜地撲過去握住老人家的手:
“這不是陳大爺嗎?!”
我則激動地叫道:“陳爺爺,您還記得俺哪”
我們此次回鄉省親就住和我們同村的姑夫的四弟家,我叫四叔。家裏蓋了三間大瓦房,寬敞明亮。房前屋後都是自留地,種滿了各種時令蔬菜和水果,像我小時候奶奶家一樣。
今天為了請客,找到三位親戚女眷幫忙。她們開始準備時,我開著豐田大吉普帶著女兒和從密山市一起過來的長生子(他也是和我一起在村裏長大的發小)去挨家接我那批仍在村裏的小夥伴:大寶子、二驢子、小財子、陳老三、吳廣靈及從小經常陪我玩的小趙叔。
把他們都接齊後,大家邊吸煙、嗑瓜子、吃樹上剛摘下的紅彤彤的沙果,邊回憶往事和敘道村裏這些年的人事變化及現在的狀況。這期間菜也陸續端上桌,我站起來給每位倒了一圈酒,酒是老爸從牡丹江帶來的五糧液。隨後就開始了輪番敬酒和推杯換盞。不知不覺間這頓午飯就吃喝到黃昏,又重新弄了幾個涼菜和花生米下酒,午飯和晚飯二合一,喝得頭酣臉熱,有兩回還熱淚盈眶!晚7點左右終於在四叔和老爸的收秋酒中結束,大家紛紛回家休息,明天還要幹活。
待小夥伴們都走了後,我領著女兒站在院子聽蛙聲蟲吟、看天上的星星,像我小時候一樣。村子裏不時傳來狗叫聲,女兒趁機天真地問我:“爸,你這些小夥伴們怎麽看起來比我爺爺都顯老呀?“
引得我一陳哈哈大笑:“因為這些叔叔大大們每天都要在地裏幹活,風吹日曬,自然是比爸爸更辛苦更滄桑啦!”
這是女兒第一次睡炕,嘟著小嘴喊:太硬了!但這天晚上我卻睡了一個很久沒有的踏實覺,夢見了奶奶、爺爺和我在自家的菜園子裏施肥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