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我國封建社會~魏晉南北朝時期2

字數:2996   加入書籤

A+A-


    建安時期作家—1
    1、曹操
    小傳: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沛國譙縣今安徽亳縣)人。建安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他出身較低微。二十歲起做過一些小官。後因參加鎮壓黃巾起義,遷為濟南相。190年,參加討伐以袁紹為首的董卓的聯軍,占東郡,任太守。
    後又收編了青州黃巾軍,以兗州為根據地,壯大了力量。迎漢獻帝遷都許昌,逐個消滅軍閥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成為北方的實際的統治者。
    位至丞相及大將軍,封魏王。後其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曹操對文學也很有造詣,他的詩歌受樂府民歌的影響較深,且富有創造性,往往以舊調舊題來表現新的內容,有的反映漢末動亂的社會現實,有的抒寫了統一天下的宏大抱負。
    詩句形象生動,剛健有力,在形式上掃除了東漢末年典雅的風氣,開創了“建安文學”的一代新風。魯迅稱他的文風為“清峻”、“通脫”。他的作品有輯本《曹操集》。
    曹操的主要著作—1
    1)《蒿裏》
    原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凶。初期會盟津,乃心在鹹陽。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釋義:
    這首詩簡潔明白地敘述了東漢末年關東州郡將領假借討伐董卓的名義,擁兵自強、爭權奪利、互相混戰的史實,尖銳地揭露了封建軍閥們自私、凶殘的醜惡麵目,
    形象地描繪了這次混戰所造成的人口大批死亡、土地到處荒蕪的淒慘景象,反映了作者急於早日結束軍閥混戰,以統一天下的思想感情。
    但作者的這種譴責戰爭和同情人民,是從地主階級政治家的立場出發的。
    曹操善於使用樂府舊題,描寫新的內容,抒發個人的憤慨,賦予樂府歌詞以新的生命,因此對建安時期的詩歌創作起過重要的推動作用。
    該詩語言渾厚,風格沉鬱,是他這類詩歌的代表作。
    譯文參考):
    關東有些伸張正義的將領,一起舉兵討伐董卓的殘暴與淫荒。
    本來期望團結群雄,像周武王會合諸侯那樣吊民伐罪;初心是要直搗鹹陽,像劉邦、項羽之攻入鹹陽。
    當時諸將雖然把軍隊合在一起,但各懷觀望態度,不能合一力量。
    爭勢和奪利致使互相攻伐混戰,其後不久殺害互相。
    袁紹屯兵河內今河南沁陽,於191年)私刻金璽,立幽州牧劉虞做皇帝,在北方;淮南的兄弟袁術於197年)壽春自立為帝,在南方。
    將士連年作戰,長久不脫戰甲,以致生滿了虱子;百姓因連年戰事大批死亡。
    白骨暴露於田野,無人收殮埋葬;千裏之地不聞雞犬之聲,戰後人亡村毀,一片荒涼。
    百姓百人中留存者隻有一人,其餘都死亡了;想念起來使人悲痛到寸斷肝腸表達作者對當時分裂割據的痛恨和對人民所遭受戰禍的同情)。
    譯成了一首現代自由詩)
    注釋:
    1、蒿hao好陽平音)裏:樂府《相和曲》名。曹操此作是以古題寫時事,敘述漢末討伐董卓的群雄互爭權利造成喪亂,是當時的實錄。
    2、關東:指函穀關以東。義士:指起兵討伐董卓的關東州郡諸將領。討:討伐。群凶:指董卓及其爪牙。190年漢獻帝初平元年)春,關東州郡起兵討卓,推渤海太守袁紹為盟主。
    3、初:當初。期:希望。會:集合。盟津:地名,即孟津今河南孟縣南),相傳周武王伐紂時在此地和諸侯會盟。乃:代詞。乃心:其心,指討董諸將的本來意圖。
    4、合:會合,齊:一致。躊躇:徘徊,遲疑不進的樣子。雁行:古代以雁的飛行來描繪行列整齊。這裏用來形容諸軍列陣以待,觀望不前的樣子。
    5、勢利:權勢和實利。使:叫,致使。嗣si飼音):其後。還:讀為“旋”,不久的意思,嗣還:即其後不久。戕qiang強音):殺害。自相戕:內部相互殺害。
    6、淮南:今安徽中部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當時是九江郡、廬江郡。袁紹的從弟袁術占領這個地區,以壽春今安徽壽縣)為中心,建立割據政權。
    弟稱號:指197年建安二年)袁術在壽春自立為帝。璽xi洗音):帝王的印章。191年初平二年),袁紹私刻金璽,謀廢漢獻帝,立幽州牧劉虞做皇帝。北方與“淮南”相對而言,當時袁紹屯兵河內今河南沁陽),故稱北方。
    7、鎧kai凱音)甲:保護身體的戰服。金屬製的為鎧,皮革製的為甲。蟣ji紀音):虱卵。將士連年作戰,長久不脫戰甲,以致生滿了虱子。萬姓:許多百姓。以:表示原因,因以。
    8、生民:即百姓。百遺一:百人中留存者隻有一人,其餘都死亡了。念之:想念起上述的事。斷人腸:使人悲痛到肝腸寸斷,表示作者對當時分裂割據的痛恨,和對人民遭受戰禍的同情。
    喜歡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請大家收藏:()穿越曆史,從遠古到現代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