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我國封建社會~南北朝時期24

字數:1729   加入書籤

A+A-


    南北朝時期的作家及其作品
    《文心雕龍》
    內容簡介:
    《文心雕龍》是南北朝的梁代劉勰所著,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有係統的文學研究專著。劉勰生活在文風綺靡的齊、梁時代,對當時的文學情況很不滿意。
    當時的文學創作,無論是在散文或者在詩歌方麵,都日益明顯地表現出一種偏重形式的傾向。
    一般的作者,雕章琢句,講究對偶,注重音律,離開文學作品的內容去片麵地追求形式的華美。針對這種情況,劉勰寫作《文心雕龍》來矯正時弊。
    全書貫穿著兩個基本思想:一是力斥當時無益實用的浮靡文風;一是主張有益政教的切實的文章,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
    他反對形式主義的文風,具有巨大的進步意義。他強調了文學的內容,強調了文學和政治的關係,在文學的發展上顯然起了良好的作用。
    《文心雕龍》涉及的範圍,相當廣泛。全書分上下兩編共五十篇。
    上編前五篇闡述他的文學應宣揚聖道,以便有益風化的道理,其餘各篇詳論文體,闡明各種文體的源流和特征,並評論前人作品的優缺點。
    下編全麵係統地討論了創作修辭方麵的問題。他對創作前素材的準備,創作過程中想象和構思的重要,結構、篇章、造句、遣詞的原則,各種藝術手法的運用,
    以及文學不斷革新的問題,都提出了不少獨立的見解,直到今天還有其價值。其體大思精,是我國古典文學批評史上傑出的巨著。
    《文心雕龍》的理論對唐以後的作家、批評家有相當大的影響。陳子昂新詩歌標舉“風骨”“興寄”,杜甫、白居易論詩重視“比興”,韓愈論文主張尊儒複古,都是直接或間接受到他的理論的啟發,對於後代的文學批評,影響很大。
    但是,在《文心雕龍》裏,主要宣傳了儒家的傳統思想,為封建文學樹立了完整的理論基礎,主張以文章為封建政教服務,給他的文學理論以較大的局限性。
    對文學史上那些富於浪漫主義色彩的作家、作品的評價往往不夠正確。此外,《文心雕龍》一書全用駢文寫成,在說理方麵,終欠足夠的明確性,使讀者感到費解,這也是個缺陷。
    作家劉勰小傳:
    劉勰466—520年),字顏和,祖籍東莞莒ju矩音)今山東莒縣)人。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
    他早年喪父,家境貧寒,不能婚娶,依靠當時著名的和尚僧佑生活,住在佛寺裏十多年,鑽研儒家經典,博通經論,他也讀了不少佛教的書,還參加整理佛經工作,他的思想受儒家和佛家的影響都很深。
    502年《文心雕龍》成書以後,他謁見沈約,為沈約所器重。自504年梁武帝天監三年)起做過中軍臨川王記室、車騎倉曹參軍等小官,並兼東宮通事舍人,所以世稱劉舍人。
    昭明太子蕭統對他很尊重。晚年燒了須發,正式出家作和尚,改名慧地,不到一年就去世了。他的著作主要是《文心雕龍》。
    此外還寫了一些寺塔及名僧碑誌,尚有他的文集,今已不存,今尚存《梁建安王造剡山石城寺石像碑》和《滅惑論》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