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貞觀太子的廢立

字數:7935   加入書籤

A+A-


    我最初對李承乾感興趣,是貞觀之治裏的幾個高光場麵,挺感慨這位太子的遭遇。到後麵了解很多唐朝曆史之後,就更覺得這個太子很遺憾。
    以下是李承乾和李泰的官職變化,可以側麵反應李世民對這位太子的態度。
    武德九年的十一月,李承乾被立為太子。這個時候李泰是衛王,這個衛王是李淵封的,李泰早年被過繼給玄霸,玄霸封衛王。
    貞觀二年,李世民命杜如晦以檢校侍中之職兼任吏部尚書,總管東宮兵馬。這似乎冥冥之中也解釋了,為什麽杜荷後來會成為李承乾謀反的一員。
    同樣是貞觀二年,年僅九歲的李泰改封越王,並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常、海、潤、楚、舒、廬、濠、壽、歙、蘇、杭、宣、東睦、南和等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封地二十二州。
    封地是其次,主要是軍事長官的職位,政治指向性很明顯。不要說愛子情深,他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並且是剛剛經過玄武門的政治家,不可能不知道皇子有軍權代表什麽。
    時間到貞觀五年,這一年李承乾原本定於二月行冠禮,李世民為了不奪農時,將冠禮改在了十月。
    唐代,二月二被正式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皇帝率百官象征性地參加勞動,農民在農具上綁以紅綢布表示喜慶。
    冠禮一般是生日當天,史料說不奪農時,所以,李世民將時間改到了這一年的十月份舉行,推測,李承乾生日和春耕禮撞上了,李承乾的生日應該在二月初二。
    貞觀五年,李承乾冠禮結束,李泰兼領了左武候大將軍一職。
    貞觀六年三月,李世民駕幸岐州九成宮,李承乾第一次監國。李世民在九成宮玩了五個多月,八月份,李承乾去九成宮朝見李世民,接李世民回京。
    李承乾監國了,就要給李泰加籌碼,李泰封鄜州大都督兼夏、勝、北撫、北寧、北開五都督。
    並且在這一年,李泰娶親了,古人娶親必須先加冠加元服,擁有參與社會性活動的資格。李泰娶妻,可以推測李泰至少在貞觀六年之前,完成了加冠加元服,但此刻李承乾僅僅是加冠,還沒有加元服。
    宗法上的正常順序,兄長先加冠加元服,娶親,然後是弟弟,但在李承乾這裏,李泰先於李承乾。要麽李泰是磨刀石,要麽就是存了廢太子的心思。不管哪一種,李泰在宗法上先李承乾一步,李承乾的麵子裏子就已經被撕完了。
    貞觀八年,李承乾加元服。這一年的三月,李世民再次駕幸歧州,玩兒了半年,到九月份,李承乾去九成宮朝見,接李世民回京。
    李承乾二次監國,李泰籌碼繼續增加,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職。根據《舊唐書·地理誌》的記載,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轄之地,李泰此時是西京長安的長官。
    貞觀九年,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這一年五月,李淵病逝,李承乾繼續監國,這一次隻有一個月,六月李世民視朝,細務仍委太子李承乾。
    這一次監國的第二年,也就是貞觀十年二月,李泰封魏王,遙領相州都督。李世民以泰好士愛文學,特令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又以泰腰腹洪大,趨拜稍難,複令乘小輿至於朝所。其寵異如此。《這段話出自舊唐書,太宗諸子》
    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每一次李承乾的大行社會性活動,李世民就會立刻給李泰加政治籌碼。之所以截止貞觀十年,因為李承乾這十年是李承乾太子生涯,正常的十年,這個時候他唯一的黑料,就是他帶著太監打獵遊戲,被彈劾過幾次。
    李泰的盛寵,從貞觀二年就開始了,跟李承乾是否荒廢學業,不思進取,沒有任何關係。
    從貞觀十年開始,有一個臨界點,長孫皇後之死。
    《貞觀政要》卷二◎直諫》記載:原文如下:貞觀十年,越王,長孫皇後所生,太子介弟,聰敏絕倫,太宗特所寵異。或言三品以上皆輕蔑王者,意在譖侍中魏征等,以激上怒。上禦齊政殿,引三品已上入坐定,大怒作色而言曰:“我有一言,向公等道。往前天子,即是天子,今時天子,非天子耶?往年天子兒,是天子兒,今日天子兒,非天子兒耶?我見隋家諸王,達官已下,皆不免被其躓頓。我之兒子,自不許其縱橫,公等所容易過,得相共輕蔑。我若縱之,豈不能躓頓公等!”玄齡等戰栗,皆拜謝。
    房玄齡這個時候是李承乾的太子詹事,因為沒有對李泰下拜行禮,直接被嗬斥,玄齡等戰栗,可見李世民為李泰出氣撐腰,發了多大的火。
    魏征還是很厲害的,頂住了李世民的壓力,直接跟李世民硬剛。
    《貞觀政要》卷二◎直諫》記載:原文如下:征正色而諫曰:“當今群臣,必無輕蔑越王者。然在禮,臣、子一例,《傳》稱,王人雖微,列入諸侯之上。諸侯用之為公,即是公;用之為卿,即是卿。若不為公卿,即下士於諸侯也。今三品以上,列為公卿,並天子大臣,陛下所加敬異。縱其小有不是,越王何得輒加折辱?若國家紀綱廢壞,臣所不知。以當今聖明之時,越王豈得如此。且隋高祖不知禮義,寵樹諸王,使行無禮,尋以罪黜,不可為法,亦何足道?”
    魏征的潛台詞:我們是朝廷的大臣,不是越王的大臣,越王沒有資格代表皇家,給他下拜就是折辱公卿,是敗壞國家綱紀法度。隋文帝不知道這個道理,縱容諸王,隨便折辱大臣,最後亡國,結局就是李世民承認自己因私廢公了。
    貞觀十一年,相對安定的一年,長孫皇後孝期,無論李承乾還是李泰,都沒啥活動。
    這裏提一下唐朝的守孝製度,早期兒女為母親守孝,如果父親健在,這個孝期就是一年,長孫皇後貞觀十年六月去世,截止貞觀十一年的六月,屬於孝期。這個規矩,一直到武則天時期才改的,武則天女帝登基,認為父親和母親一樣重要,把為母守孝的一年期限提到了三年。
    出孝期之後,李承乾和李泰繼續針鋒相對。
    古代宗法,子嗣為大,李承乾出孝期的第一件事造娃。
    貞觀十二年三月,李承乾嫡長子李厥出生。同年,李承乾集諸官臣及三教學士於弘文殿,進行了一次極為成功的佛道儒三教學術交流,不僅太子本人“怡然大笑”,與會諸人也是“合坐歡躍”。
    儒道釋爭端,自古以來,都是極其殘酷的,李承乾主持學術交流,合坐歡躍,說明他這個時候精神還沒有出現問題,是個很正常的人。並且,能權衡儒道釋之間的關係,再次證明,李承乾不是廢物。
    針對李承乾的政治活動,李泰立刻發起攻勢,以下為《舊唐書·太宗諸子傳》原文:蘇勖以自古名王多引賓客,以著述為美,勸泰奏請撰《括地誌》。泰遂奏引著作郎蕭德言、秘書郎顧胤、記室參軍蔣亞卿、功曹參軍謝偃等就府修撰。
    貞觀十二年,王珪上疏,請求李世民取消三品以上見李泰下拜的特權時,《舊唐書·魏征傳》原文記載,李世民是這麽說的:“國家所以立太子者,擬以為君也。然則人之修短,不在老少,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以此而言,安得輕我子耶?”
    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這句話《資治通鑒》裏的,權當是司馬光黑李世民。《舊唐書》的這句話,跟《資治通鑒》那句話是一個意思,就是太子哪一天死了,李泰就是你們的主子。
    貞觀十三年,這一年發生了另一件事情,太子拜師宴房玄齡放鴿子。如果李世民真的沒有廢太子的意思,這個時候他就應該多少給房玄齡一個教訓,但李世民沒有對房玄齡做出任何處置。或許是出於補償的心理,李世民下詔設立崇賢館。
    根據《舊唐書》記載,泰潛有奪嫡之意,招駙馬都尉柴令武、房遺愛等二十餘人,厚加贈遺,寄以腹心。黃門侍郎韋挺、工部尚書杜楚客相繼攝泰府事,二人俱為泰要結朝臣,津通賂遺。
    對此,李承乾做出了反擊,《舊唐書》這麽記載的:承乾懼其淩奪,陰遣人詐稱泰府典簽,詣玄武門為泰進封事。
    李世民的反應:太宗省之,其書皆言泰之罪狀,太宗知其詐而捕之,不獲。
    由此可見,李承乾已經直接把玄武門擺出來,明確告訴父親李世民,再這麽搞下去,他就是第二個李建成,李泰遲早會再來一把玄武門之變。
    李世民表示不信李泰會做這些事,下令去抓上疏的人,最後沒抓到。
    貞觀十三年之後,李承乾和之前的形象判若兩人,徹底開始放飛自我。
    李世民為了將李承乾拉回正途,送了一堆諫臣進東宮,並且鼓勵這些人給李承乾上疏,造成的局麵,於誌寧、孔穎達、張玄素等人措辭是一個比一個凶狠,言語一句比一句鋒利。
    貞觀十四年,李承乾蓋個房子,於誌寧便上疏批評他過於奢華,再奢華,能奢華的過芙蓉園嗎?占盡一坊之地,“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裏”,園中“廣廈修廊,連亙屈曲,其地延袤爽塏,跨帶原隰,又有修竹茂林,綠被岡阜,東阪下有涼堂,堂東有臨水亭。”
    李承乾和宦官玩樂,於誌寧又上疏批評他,甚至將他比作秦二世。說實話,李承乾道德水平還是太高了,罵破防了。不然直接上太極殿,反手彈劾於誌寧詛咒國祚三世而亡,因為秦朝有三位皇帝。
    貞觀十四年,太宗幸泰延康坊宅,因曲赦雍州及長安大辟罪已下,免延康坊百姓無出今年租賦,又賜泰府官僚帛有差。赦免罪犯,這個榮寵隻有君主才能有。免除賦稅,可以追溯劉邦榮歸故裏之後,免除徭役,李泰以皇子的身份享受帝王的恩典。
    貞觀十四年之後,李承乾基本就是各方麵跟李世民對著幹,可能是搬出玄武門之後,父皇仍然沒有停止為李泰造勢,他自知鬥不過父親,幹脆擺爛,惡心李世民。
    貞觀十五年,李泰《括地誌》完工,直接搬進武德殿。與此同時,李承乾私引突厥群豎入宮寵幸稱心。
    也是在這一年,李世民開始後悔自己抬舉李泰,壓製李承乾的事情。具體原因,不知道為什麽,猜測可能和李泰私下做的一些事情有關。
    這一年十二月,李世民駕幸洛陽,李承乾監國,尚書右仆射高士廉攝太子少師。又命三品以上的嫡子皆出仕東宮,有了撥亂反正的跡象。
    這個反轉,可能是李泰私下裏幹了一些不太好的事情,讓李世民看到了李泰不擇手段的一麵,導致李世民心態發生轉變,開始撥亂反正。
    《貞觀政要》原文,魏征上疏諫曰:“魏王既是陛下愛子,須使知定分,常保安全,每事抑其驕奢,不處嫌疑之地也。今移居此殿,使在東宮之西,海陵昔居,時人以為不可。”
    將李泰比作李元吉,李世民采納了這個奏疏,讓李泰搬出了武德殿。
    貞觀十六年,李世民下令取消李承乾用度限製,李世民追封李建成為皇太子,釋放堅持嫡長的政治信號。
    這一年的九月,魏征出任太子少師。
    貞觀十七年正月,唐太宗針對李泰黨人散布的“以太子有足疾,魏王穎悟,……已有附會者”的流言蜚語,特對群臣申明“太子雖病足,不廢步履。且《禮》,嫡子死,立嫡孫。太子男已五歲,朕終不以孽代宗,啟窺窬之源也!”
    貞觀十七年四月,謀反爆發,李世民當殿審問李承乾,《舊唐書》李承乾的回答:臣貴為太子,更何所求?但為泰所圖,特與朝臣謀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為不軌之事。今若以泰為太子,所謂落其度內。
    一句話:我是太子,又有什麽渴求的?李泰圖謀太子之位,我找了一幫子人尋求自救之道,有人告訴我可以謀反自救,我就幹了,現在立李泰為太子,正好也是李泰的圖謀。
    這句話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一種,平靜的,清醒的瘋感,一種無所謂的狀態。
    接下就是,太宗因謂侍臣曰: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儲君之位可經求而得耳。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
    李世民立刻告訴兩邊侍臣:承乾說的對,我要是立了李泰,那就證明太子之位可以通過圖謀得來,立李泰,承乾和晉王都沒了,立晉王,這兩個都沒事兒。
    李承乾最後謀反,我個人感覺,君臣父子之間,信任的崩塌,李承乾不相信,父親籌謀多年的廢太子,就這麽放下了。
    特別是魏征之死,好不容易有一個願意維護自己的重臣做少師,沒幾個月這個少師就死了,長期壓抑環境之下的李承乾,可能認為,這就是要廢黜他的前兆,否則不可能找一個將死之人給他做師傅。
    李承乾作為太子,且是兄長,加冠加元服娶妻,以及政治班底構建,差不多都排到了老二李泰後麵,這已經不能用愛子形容了,或許一開始是想要李泰做磨礪李承乾的刀,但從李承乾瘸腿的那一刻,他就是籌謀廢太子。否則,不可能說出:然則人之修短,不在老少,設無太子,則母弟次立。
    李承乾監國的次數非常多,沒有史料記載他監國出過差錯,隻是說他私德不好,並且在朝中李泰黨羽(房玄齡、韋挺、岑文本、劉洎、崔仁師等等)很多的前提條件下,沒有出差錯,他本人是有一定政治手腕的,智商不會低。
    在貞觀十三年房玄齡放他鴿子之後,李世民沒有表態的情況下,那個時候,他一定確定,自己是一步廢棋,遲早會被廢掉。
    這一年開始,他引突厥入東宮,寵信稱心,甚至扮做突厥人去偷牛,整天在東宮把自己喝的醉醺醺的,心理學上,些就是一種對現實無法反抗,做出的逃避行為。
    他說要殺光天下諫臣,但李世民離京之後監國,他沒有殺過一個諫臣,如果殺了,史料肯定會有記載。他引突厥人進宮,但監國期間,沒有利用職權重用一個突厥人,放在自己東宮任職都沒有。
    最後,就是他撲朔迷離的死因了。
    墓誌銘說他是貞觀十七年十一月一日薨去世。
    《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貞觀十八年十二月初一去世。
    《舊唐書.太宗諸子列傳》記載:李承乾於貞觀十九年病逝於黔州,李世民還為此罷朝一日,以顯示他失子之痛,並以國公禮厚葬李承乾。
    個人推測,貞觀十八年十二月初一去世,應該是最為準確的,貞觀十九年李世民征二月遼東,出去打仗了,不上朝,根本不存在罷朝,如果李承乾死在二月份之前,另說。
    開元年間,李象的兒子,李承乾的孫子,李適之在河南治水有功,一路高升,成為門下省侍中,做了玄宗朝的左相,以自己的功績,請求唐玄宗將祖父李承乾和父親李象、叔父李厥遷葬昭陵。
    李隆基同意了遷葬的要求,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恒山王、荊州大都督。
    同為政治機器的李隆基,大概是看懂了李世民君王權術背後的血腥。還給了李承乾一個諡號,湣,湣字在傳統諡法中多用於表達對受諡者遭遇的同情。
    本文主要講述李承乾一生的經曆,時間上的橫向對比,實在讓人沒辦法相信李世民沒有廢黜太子的意思。李泰的盛寵,伴隨李承乾從貞觀二年開始,作為太子時的一係列政治活動產生,跟李承乾的私德沒多大關係,李世民沒有開天眼,不可能預判李承乾貞貞觀十年之後瘸腿,貞觀十二年後的失德。
    這就是為何那麽多太子,我獨獨對承乾最為感懷,從時間上橫向的對比,以及李世民操作,他從被立為太子的那一刻,還是個懵懂中的孩子,就已經獨自走上了屬於他的死路。
    論述皆屬一家之言,不做任何研究性參考,上述文言文材料引用《舊唐書》《唐會要》《貞觀政要》,《舊唐書》後晉的,《唐會要》和《貞觀政要》都是唐人編撰,不存在宋人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