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去魅

字數:3999   加入書籤

A+A-


    薛延陀不戰而降,戰爭的結果十分盡人意,就是過程和皇帝預料的不太一樣,四月中旬,李靖等人回到中軍向皇帝複命。
    李靖從薛延陀帶回來不少的書,李承乾掃了一眼,有幾本書是波斯文寫的,記載的是波斯民間傳說。
    又不是什麽金銀財寶,他一個太子,要幾本書還是可以的,回去的路上可以打發時間。
    不日,大軍班師。
    來時半個月,回去走了二十多日。
    歸程途中,皇帝有些暈車,整個人無精打采靠在車駕內壁,一副生不如死的樣子。
    李承乾並不覺得意外,暈車的誘因之一就有偏頭疼,皇帝有頭風病,路途上長期顛簸,暈車太正常了。
    要不怎麽說杜荷的全麵,那堆檸檬又發揮作用了,成功幫皇帝緩解了暈車的不適。
    “父親,您為什麽每次看到杜荷都愛搭不理的,還擺一副臭臉?”
    李世民冷笑:“老子樂意,你管的著?”
    管不著,李承乾繼續低頭看波斯民間傳說,杜荷是他的屬官,隻要他不出事,杜荷就不會出事,皇帝的態度,不那麽重要。杜荷是杜如晦的兒子,隻要不玩兒謀反,皇帝不會對杜荷出手。
    “書裏麵講的都是什麽?”
    李承乾笑道:“就是一些誌怪傳聞,挺有意思的。”
    “你怎麽會懂波斯文?”
    李承乾道:“父親,人的職責那麽多,輪回成為有點兒地位讀書人很不容易,考取功名,要是遇到一堆不怎麽好相處的宰輔大員,縮在國子監、太學做文學博士,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你的記憶又不會失去,那就是說無論輪回做什麽身份,隻要不是工商,你都是可以參加科舉從政的,怎麽會不容易?”
    李承乾道:“臣這麽跟您說,報名的那一刻,生員的祖宗十八代人家都知道。根據生員地位,分出不同的考場,沒有一定的社會地位,你就是文采高絕,寫出來的文章也是一張廢紙,看都不會有人看一眼,直接當廢紙引柴火去了。”
    “後世王朝,竟是如此無能。”
    李承乾無語了,他覺得應該告訴皇帝一些現實。
    “大唐的製考也差不多,考試還沒開始,太平公主就已經定下了錄取名單。上行下效,您可以想象一下,下麵是什麽情況。”
    李世民瞬間被幹無語了,憤憤的回了一句:“你不會說話可以閉嘴,別總是把朕往死裏氣”
    李承乾歎道:“所謂盛世從來藏汙納垢,老百姓歌頌在盛世,並非是不知道上頭內裏的髒亂不堪,隻是沒影響到自家衣食住行,所以哪怕知道了,也充做睜眼瞎。
    當然,老百姓和朝廷的矛盾沒有到達一定程度,就算是反抗了也是死路一條,所以很多曆史學家總會說某一個皇帝統治階段由盛轉衰,把鍋扣到那一代當政的皇帝頭上。
    實則,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危機早就有了,一開始小偷小摸,無傷大雅,時間長了坐大,但隻要不影響到自己切身利益,一樣裝聾作啞,等到影響到自己利益的時候,已經尾大不掉了。
    所以說,父親沒必要去嘲諷他人,換作我們自己,麵對著洪流,也是無力的。天下英雄如過江之鯽,想要魚躍龍門,才華、機遇、地位、名望、財富……
    後人嘲諷文帝,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古往今來,似賈誼這樣的人,他們的存在,就是當下的君主嘲諷前代帝王無能,可真到了自己身上,又有多少賢才被埋沒而不知。”
    當真就應了杜牧《阿房宮賦》裏麵的那句話: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這一番話,聽得李世民心裏堵得慌,可他又拿不出什麽話來反駁。
    “王朝發展的周期規律,越往後,朝廷的再分配能力就越弱,貧富分化就越嚴重,社會矛盾就越激烈。不獨大唐是這樣,未來的王朝也都逃不過。”
    李世民不想繼續這個話題了,所謂國祚千秋萬代,他當然知道這是大臣們恭維他的話,可實話擺在麵前,又過於刺耳。
    “你說的這些,朕都知道。”
    李承乾笑著點頭,皇帝和士大夫從階級屬性劃分,都屬於地主階級,他也做過地主階級,同處一個階級,當然能看明白同階級存在的問題。
    “在上位的人都知道,隻是不願意作出改變,因為改變動搖的是自己的利益,沒有人願意拆自家房子,這是人之常情。孔夫子為何喊克己複禮,是他有多愛周朝嗎?不見得,按照周禮劃分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孔子是魯國卿大夫出身,是周禮的直接受益人,他維護的隻是他本階級的利益而已。”
    李承乾暗道:學曆史的第一步,對曆史人物去魅,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的成就再高,那也是大地主,也是剝削階級,帝王將相所有的成就都是底層的血汗和累累白骨堆起來的。
    魏征寫《十漸不克終疏》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場君臣對話,皇帝直接來了一句: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嚇得魏征趕緊寫了一篇奏疏,請皇帝居安思危。
    李世民暗暗希冀,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孔子地位超然,李承乾這番話,說得著實大膽。
    “承乾,你這一番話叫人聽到了,會引起一場軒然大波。”
    李承乾點頭,笑著道:“所以,父親您千萬要保密,此事天知地知,您知臣知。”
    注:關於“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這句話,出自魏征給李世民的奏疏《十漸不克終疏》,《貞觀政要·卷十·論慎終》也有記載,可以證明,李世民是真的說過這樣的話。
    有人說這個思想是魏征灌輸給李世民的,我看了原文,原文出自《資治通鑒》,之前的史料沒有查到相關記載,各位如果查到相關,也可以告訴我,我覺得對比史料,看曆史人物是一件很好玩兒的事情。
    《資治通鑒》原文如下:上之初即位也,嚐與群臣語及教化。上曰:“今承大亂之後,恐斯民未易化也。”魏征對曰:“不然。久安之民驕佚,驕佚則難教;經亂之民愁苦,愁苦則易化,譬猶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也。”上深然之。
    這一段話的下文,是封德彝接的話:三代以還,人漸澆訛。故秦任法律,漢雜霸道。蓋欲化而不能,豈能之而不欲邪?魏微書生,未識時務,若信其虛論,必敗國家。
    魏征當時就懟回去了,他說:五帝、三王不易民而化。昔黃帝征蚩尤,顓頊誅九黎,湯放桀,武王伐紂,皆能身致太平,豈非承大亂之後邪?若謂古人淳樸,漸至澆訛,則至於今日,當悉化為鬼魅矣。人主安得而治之?
    從全文環境看,就是貞觀初年關於修訂律法的討論,李世民認為天下大亂之後,百姓不好教化。魏征就說了,太平盛世百姓才不好教化,大亂以後的百姓很好教化,不餓不渴,他們就能滿足,他的建議得到了李世民的認可。
    封德彝也認為百姓不好教化,所以效仿秦皇漢武,嚴刑峻法,魏征對此也是進行批駁。所以,說魏征灌輸了李世民的灌輸疲民思想。從《資治通鑒》這一段全文來看,魏征還是很冤枉的。
    搬出這段文獻,並不是黑誰或者洗誰,而是基於客觀史料進行分析,對曆史人物去魅。承認他們的成就,也不要忽略成就背後的人心險惡。寫小說,包括讀書,我們看問題,很多時候代入的都是主角,也就是帝王將相。代入我們自己本階級,這些人都是剝削階級。
    ===各位親,點個追更支持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