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尾隨其後:若即若離的掩護

字數:2370   加入書籤

A+A-


    逃離長安城的那一夜,驚心動魄,恍如隔世。當東方的天際線終於泛起一絲魚肚白,驅散了無邊的黑暗時,我們這支小小的隊伍,已經遠離了那座燃燒的都城,潛行在關中平原通往東方的崎嶇山路或鄉野僻徑之中了。
    身後的長安城方向,依舊能看到隱約的煙柱,那是大火尚未完全熄滅的證明,也是我們剛剛逃離的噩夢的印記。
    成功出城,並不意味著危險的解除。我知道,李傕、郭汜在發現獻帝東逃後,必然會派出大軍追擊。雖然他們的主要目標是獻帝的車駕,但難保不會有散兵或斥候搜索我們這條路線。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並盡可能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掩護。
    而此刻,那支同樣在倉皇東行的、龐大的獻帝隊伍,就成為了我們最佳的、也是唯一的“掩護”。
    我並沒有選擇立刻遠離他們,而是采取了一種“若即若離”的策略。
    保持安全距離: 我們始終與獻帝的大部隊保持著數十裏甚至上百裏的距離。這個距離,既能讓我們大致了解他們的動向通過觀察煙塵、聽取沿途百姓的議論、或者玄鏡台成員冒險偵察獲得的信息),又不至於被他們完全裹挾進去,避免卷入他們內部的權力鬥爭和與追兵的直接衝突。
    選擇平行路線: 我們沒有走他們行進的主幹道那必然是追兵重點關注的方向),而是選擇了大致平行、但更為偏僻難行的山路或河穀小徑。這樣既能避開大部分危險,又能大致掌握他們的前進方向。
    利用其聲勢作掩護: 獻帝東歸,聲勢浩大,必然會吸引李傕郭汜追兵的主要注意力。沿途的地方官府、塢堡豪強,他們的目光也會聚焦在獻帝車駕上。這使得我們這支不起眼的小隊伍,反而更容易被忽視,如同隱藏在巨大陰影下的微塵。當我們需要通過某些可能存在關卡或盤查的區域時,我們會選擇在獻帝大部隊剛剛通過、造成一片混亂之後,趁機快速通過。
    這種“尾隨”策略,並非一帆風順,依然充滿了挑戰。
    我們需要時刻根據獻帝隊伍的動向和前方傳來的情報,不斷地調整我們的路線和速度。有時,為了避開一場正在發生的戰鬥,我們不得不繞行更遠、更難走的山路;有時,為了獲取必要的補給比如尋找水源或采摘野菜),我們又不得不冒險靠近一些村落或集鎮。
    而獻帝東歸隊伍本身的混亂和苦難,也時常傳入我們的耳中,讓我們心有戚戚焉。
    據說,那支隊伍缺衣少食,饑寒交迫。皇帝和皇後甚至要親自在路邊采摘野菜充饑。
    百官們狼狽不堪,許多人在途中病死、餓死,或者被追兵殺死。楊奉、董承等人雖然名義上是護駕,但彼此之間也矛盾重重,甚至為了爭奪指揮權而發生內訌。
    而李傕郭汜派出的追兵據說由悍將張濟、段煨等人率領),以及後來加入追擊行列的韓暹、李樂等白波賊勢力,更是如同跗骨之蛆,不斷地在後麵襲擾、追殺,讓整個東歸之路,變成了一條血淚鋪就的逃亡之路。
    聽到這些消息,我心中充滿了複雜的情感。一方麵,他們的混亂和吸引的火力,確實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掩護;但另一方麵,看到堂堂大漢天子和朝廷百官,竟淪落到如此淒慘的境地,又讓我感到無比的悲哀和憤怒。
    偶爾,我們甚至能從沿途遺留的痕跡中,獲得一些微不足道的“資源”。
    比如,在他們剛剛經過的宿營地,我們可能會找到一些被丟棄的、尚可使用的破舊帳篷或炊具;或者,在某個被他們“征用”過糧草的村莊外,撿拾到一些散落的穀物。雖然杯水車薪,但在這艱難的旅途中,任何一點物資都是寶貴的。
    就這樣,我們如同幽靈般,悄無聲息地“尾隨”在獻帝東歸的洪流之後。
    我們是旁觀者,冷眼注視著這場末路皇朝的悲情遷徙;我們又是參與者,巧妙地利用著這場混亂,為自己的生存和未來的希望,搏取著一線生機。
    若即若離,是為了更好的掩護。
    保持距離,是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
    這條充滿血與淚的東歸之路,不僅僅是漢獻帝的逃亡之路,也是我們這群守護著文明火種的“浮萍”,尋找新生彼岸的……必經之路。
    我知道,黃河渡口,將是下一個巨大的考驗。我們能否順利渡過那條波濤洶湧的大河,擺脫身後的追兵?而蔡琰姑娘的命運,又將在那場混亂中,迎來怎樣的轉折?
    我的心,再次懸了起來。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