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深入調研:徐州的真實困境
字數:3343 加入書籤
被劉備任命為徐州別駕,這份信任沉甸甸地壓在我的肩頭。
我深知,這不僅僅是一個官職,更是一份責任。
劉備將徐州托付於我至少在口頭上是如此),我便不能僅僅滿足於做一個搖唇鼓舌、指點江山的幕僚,我必須真正地了解這片土地,了解它的疾苦,了解它麵臨的真實困境,才能對症下藥,提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略。
因此,在初步安頓好典籍,並與糜竺公達成初步合作意向之後,我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深入徐州各地,進行實地調研。
我沒有待在相對安穩的下邳城中,享受著別駕官邸那或許並不存在的)舒適。而是向劉備請命,以“巡視州郡,體察民情,考核吏治”為名,帶著石秀和幾名精幹的玄鏡台成員他們扮作我的親隨護衛),開始了為期數周的、幾乎跑遍了徐州主要郡縣的巡查之旅。
一路行來,所見所聞,觸目驚心,遠比我之前通過情報了解到的更加嚴峻和令人心痛。
首先,是土地的大麵積荒蕪和人口的急劇流失。
我們走在曾經富庶的徐州平原上,但視線所及,大片的良田並非麥浪滾滾,而是長滿了半人高的荒草。許多田埂早已坍塌,溝渠也淤塞不通。偶爾能看到一些農人在田間勞作,但他們大多麵黃肌瘦,眼神麻木,使用的農具也極其簡陋破舊,耕作效率低下。
更多的時候,是大片大片的土地,如同被遺棄的傷疤,沉寂地裸露在風中。沿途經過的村莊,更是十室九空。許多村落隻剩下幾戶老弱病殘留守,年輕人要麽死於戰亂,要麽早已逃亡他鄉。
有些村子,甚至連一個人影都看不到,隻有倒塌的房屋和被野草覆蓋的廢墟,在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災難。我詢問當地的裏正如果還能找到的話)或老者,他們告訴我,自從曹操那次慘無人道的大屠殺之後,再加上之前的黃巾之亂和後續的兵匪襲擾,徐州的人口至少銳減了四到五成!
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慘狀!
其次,是地方府庫的空虛和吏治的廢弛。
每到一處郡縣,我都會以別駕的身份,前往府庫進行查驗。結果往往令我心頭發涼。
賬麵上的數字或許還算過得去,但實際打開庫房一看,糧倉大多是空的,或者隻存著一些早已黴變、無法食用的陳糧。
錢庫裏更是隻有寥寥無幾的劣質小錢董卓時期和各路軍閥濫發的貨幣),根本無法支撐正常的財政運轉。
而負責管理這些事務的地方官吏,也大多是些屍位素餐之輩。要麽是陶謙在位時任用的庸碌無能之輩,要麽是趁著權力真空期鑽營上位的投機分子。
他們對政務敷衍了事,對百姓疾苦漠不關心,甚至有人還在暗中勾結地方豪強,侵吞田畝,中飽私囊。
整個徐州的行政體係,如同一個年久失修的機器,運轉遲緩,鏽跡斑斑,效率極其低下。
最後,是潛藏在表麵平靜之下的暗流與隱患。
雖然劉備入主徐州,暫時穩定了局麵,但各種矛盾和隱患並未消除。
本土士族與外來集團的隔閡:
以陳氏為代表的本土士族雖然暫時支持劉備,但他們與劉備這些“外來者”之間,顯然存在著隔閡和不信任。他們牢牢把持著地方上的實際權力,對劉備的政令未必會完全遵從。
殘餘勢力的窺視:
陶謙的舊部雖然失勢,但未必甘心;被曹操屠戮過的百姓,對所有外來軍隊包括劉備的)都可能心存恐懼和疑慮;更不用說還有曹操、袁術等外部強敵虎視眈眈。
民心尚未完全歸附:
劉備雖然有“仁義”之名,但對於飽受苦難的徐州百姓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土地、糧食和安定的生活。如果劉備不能盡快解決這些問題,那所謂的“仁義”最終也可能變成空中樓閣。
這次深入的調研,讓我對徐州的真實困境,有了一個全麵而殘酷的認識。
這裏並非樂土,而是一個百廢待興、內外交困、矛盾重重的爛攤子!
劉備集團麵臨的挑戰,遠比表麵看起來要嚴峻得多!
同時,我也運用我的算學能力,結合沿途收集到的極其不完整和不準確的)戶籍、田畝、賦稅等零散數據,進行了一番大膽的推算和評估。
結果更加令人心驚:
徐州實際可耕種的土地利用率,恐怕真的不足三成!可動員的青壯勞力嚴重不足!而府庫的實際存糧,若再不想辦法,恐怕連支撐軍隊和官府度過這個冬天都困難!
不破不立,但也必須先有“立”的基礎!
而這個基礎,就是糧食!
就是人口!
就是最基本的生產秩序!
回到下邳或小沛)的府邸,我將這些觸目驚心的見聞和冰冷殘酷的數據,整理成了一份詳細的報告。
看著報告上那些令人絕望的文字和數字,我的心中,那個早已成型的念頭,變得無比清晰和堅定
——必須立刻推行屯田!
而且是軍屯、民屯雙管齊下的大規模屯田!
唯有如此,才能讓荒地複墾,流民歸附,糧草自足,人心安定!
唯有如此,才能為徐州、為劉備、也為我自己,博得一線生機,奠定立足之本!
我知道,這個決策必然會觸動無數人的利益,招致巨大的阻力。
但這,已經是解決徐州當前困境的、唯一也是最根本的辦法!
我鋪開竹簡,開始奮筆疾書,將我的《徐州屯田策》,一字一句地,清晰地勾勒出來。
這將是我向劉備、向整個徐州,發出的第一聲呐喊!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