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靜觀其變:初次印象與暗中觀察
字數:2340 加入書籤
我並未立刻離去。方才那驚鴻一瞥帶來的衝擊,讓我心中充滿了好奇與探究的欲望。就這樣貿然離開,未免太過可惜。於是,我轉身走向另一排書架,裝作在尋找某部典籍的樣子,尋了個既能總覽閱覽處大半區域,又能清晰觀察到那高窗下角落的位置,停了下來。
目光看似隨意地在書架上逡巡,實則我的注意力,已然有大半都集中在了那位神秘青年的身上。我需要更多的信息,來驗證我最初的判斷。
從這個距離觀察,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他的一些細微動作。
他翻閱簡牘的速度時快時慢,並非囫圇吞棗。遇到似乎不甚重要的部分,他會快速瀏覽,手指靈活地撥動著竹片;而當觸及關鍵內容或是引起他深思的段落時,他的動作會明顯放緩,有時甚至會停下來,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眉頭微蹙,眼神凝定,顯然是在反複咀嚼、深入理解。這種閱讀方式,顯示出他極強的目的性和判斷力,知道哪些信息需要精讀,哪些可以略過。
在他讀完手頭那卷關於兵家學說的殘篇後,並未像其他人那樣起身去書庫重新挑選,而是從自己隨身攜帶的一個布袋裏,又取出了一卷書。我眯起眼睛,努力辨認,那似乎是一卷關於農時與水利勘測的圖冊,上麵甚至還繪製著一些簡略的河道與田畝圖形。這讓我頗為驚訝,此人涉獵之廣,已然超越了單純的兵法或經義,延伸到了關乎國計民生的實務層麵。
更令我注意的是,他在閱讀過程中,還會時不時地取出自帶的幾片打磨得極為光滑的小木牘和一支細小的炭筆。他並非長篇大論地抄錄,而是在木牘上寫下一些極為簡練的文字,有時更像是一些關鍵詞或符號。偶爾,他還會停筆沉思片刻,然後在木牘的空白處勾勒出幾個簡單的圖樣,似乎是某種推演或示意圖。寫完之後,他會對著木牘再審視一番,然後小心翼翼地將其收好。
這表明他不僅在閱讀,更在積極地思考、歸納,甚至可能是在構建自己的知識體係或進行某種策略推演。這種主動學習和深度思考的習慣,絕非尋常學子所能及。
整個過程中,他的舉止始終從容不迫。閱覽處內人來人往,偶有士子高聲辯論,或是搬動座椅發出聲響,他都置若罔聞,仿佛身處一個無形的結界之中。陽光緩慢移動,窗外的光影在他身上變幻,他卻巋然不動,唯有專注的眼神和偶爾變換的思考神情,昭示著他內心的活躍。
那雙眼睛,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當他偶爾抬眼望向窗外,或是從書卷上移開目光稍作休憩時,那眼神中透露出的,是一種與他年紀極不相稱的深邃與沉靜,仿佛飽經世事,洞悉人心。其中閃爍的,不是少年人的銳氣或迷茫,而是一種近乎於“了然於胸”的智慧光芒。
我越是觀察,心中的評價便越是肯定:此人絕非池中之物!其學識之駁雜,思慮之深沉,心性之沉穩,都遠超同儕。若能為我所用,必是一大臂助。
然而,隨之而來的,是更深的疑慮。
他是誰?姓甚名誰?師從何處?為何來到徐州?為何對這些經世致用之學如此感興趣?他的目的是什麽?是真心向學,還是另有所圖?
亂世之中,人心叵測。突然出現的奇才,固然令人欣喜,但也必須警惕其來曆和動機。若是其他諸侯派來的細作,或是心術不正之輩,貿然引為心腹,後果不堪設想。陳宮的前車之鑒,雖令人扼腕,卻也時時提醒我,識人不明,反受其害。
此人潛力巨大,但也充滿了未知。現在絕不是上前攀談的最好時機。我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觀察,甚至可能需要通過一些間接的渠道,去了解他的背景。
想到這裏,我按捺住心中的激動和探究欲,決定暫時靜觀其變。
我又在書架旁“流連”了片刻,確保自己的觀察沒有引起對方的注意,然後才若無其事地轉身,緩步離開了閱覽處。
離開崇文館時,我特意囑咐了館內的管事,讓他留意一下那位坐在窗邊角落的青衫士子,記錄他每日來的時間、閱讀的書籍類型以及有無與人交談等情況,但切記不可打草驚蛇,隻需暗中留意即可。
走在返回別駕衙署的路上,陽光依舊明媚,但我心中卻多了一份沉甸甸的思索。這位神秘青年的出現,像是在平靜的湖麵上投下了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這潭看似清澈的徐州之水,或許比我想象的還要深。而這潭水中,是否真的藏著一條能夠攪動風雲的潛龍?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從今天起,我的目光,會時常投向崇文館的那個角落。這盤棋,又多了一個需要小心落子的變數。謹慎,耐心,細致觀察,將是我接下來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方針。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