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心潮澎湃:“臥龍”之疑與身份猜測
字數:2778 加入書籤
從崇文館回到別駕衙署的書房,外麵的喧囂似乎被厚重的木門隔絕,唯有室內燭火搖曳,映照著牆上懸掛的徐州地圖,以及我那顆再也無法平靜的心。
方才在輿圖室那場無聲的交鋒,如同一幕幕無聲的畫卷,在我腦海中反複回放。那青衫士子從容不迫的神態,拾起木牘時的微微挑眉,凝視地圖時專注而深邃的眼神,以及最後,他指向西方渡口,再以《孫臏兵法》中“避實擊虛”一句作答的舉重若輕……每一個細節,都透著一股遠超其年齡的沉穩與智慧。
他的應對,不僅僅是聰明,更是一種格局的體現。我出的題,著眼於徐州東北一隅的防禦,而他的回應,卻瞬間將視野拉升至整個徐州乃至與周邊州郡聯動的戰略層麵。這種“未慮勝,先慮敗”、“不爭一城一地之得失,而謀全局之安危”的思維方式,絕非尋常飽學之士所能及。
他看起來不過弱冠之年,約莫二十歲上下。如此年紀,便有這般驚人的洞察力與戰略眼光,縱觀我所知的曆史長河,能與之匹配的人物,屈指可數。
是誰?
我坐在案後,指尖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目光再次落在那幅徐州地圖上。一個名字,一個如雷貫耳、幾乎是後世華夏智慧化身的名字,伴隨著一個飄逸的稱號,如同石破天驚般,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強烈地撞入我的意識——
臥龍!諸葛亮!
這個念頭一旦產生,便如同燎原之火,瞬間占據了我的整個心神。
年齡對得上!史載諸葛亮出山時二十七歲,眼下是建安元年196年),距離那還有數年光景,他現在恰是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氣質對得上!那種淡泊寧靜、淵渟嶽峙般的氣度,不正是史書和演義中描繪的臥龍先生“躬耕南陽,淡泊明誌”的風采嗎?雖然眼下他並非在南陽,但這股超然物外的感覺,做不得假。
智慧更是對得上!“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這份對天下大勢的洞察力,對兵法戰略的精通,剛才那場無聲的交鋒,豈非正是冰山一角?
極度的興奮感瞬間席卷了我全身,幾乎讓我有些眩暈。我感覺自己的呼吸都急促了幾分。難道……難道我竟然在徐州,在這個時間點,遇到了未來的蜀漢丞相,那個憑借一己之力,幾乎要逆轉天命的諸葛孔明?!
這簡直是……天賜的機遇!若能得他相助,何愁大事不成?別說穩固徐州,逐鹿中原,甚至將來與曹操、孫權等巨頭爭鋒,都將增添無窮的底氣!
然而,狂喜過後,理性的弦猛地繃緊,如同冷水澆頭,讓我瞬間冷靜下來,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疑惑和必須的克製。
不對!
按照我那碎片化的記憶,諸葛亮此時此刻,應該在荊州襄陽一帶才對!他少年時隨叔父諸葛玄躲避戰亂南下,依附劉表,後隱居於襄陽城外的隆中,與當地名士龐德公、司馬徽水鏡先生)、黃承彥等人交遊,並娶黃承彥之女為妻,潛心治學,靜待明主。他的活動範圍,核心應該是在荊州,怎麽會突然出現在千裏之外的徐州?而且還是在崇文館這樣一個半公開的場合,默默無聞地讀書?
這其中,必有蹊蹺!
難道是我的到來,扇動了蝴蝶的翅膀,引發了曆史軌跡的偏差?還是說,曆史記載本身就存在疏漏,諸葛亮年輕時曾有過一段不為人知的徐州遊曆經曆?抑或是……此人並非諸葛亮,隻是另一位同樣驚才絕豔,但姓名未曾顯於史冊的隱世高人?
種種猜測在腦中盤旋,讓我心亂如麻。極度的興奮與冰冷的理智在反複交戰。
我深吸一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我知道絕不能被未來的“先知”衝昏頭腦。曆史的慣性是強大的,但個體的選擇和微小的變數也可能引發連鎖反應。
急於求成,往往適得其反。
尤其是麵對這樣一位疑似“臥龍”的人物。他如此年輕,心智卻已如此成熟、深沉。貿然上前,暴露自己的“先知”或者過分的熱情,很可能會引起他的警惕甚至反感。曆史上,劉備也是三顧茅廬,才請動了諸葛亮。這不僅是禮賢下士的姿態,更是對臥龍心性的尊重和考驗。
更何況,我目前的身份,是徐州牧劉備的別駕從事。劉備,正是未來得到諸葛亮傾力輔佐的主公。我現在就去“截胡”,於情於理,都有些說不過去,甚至可能埋下隱患。萬一對方真是諸葛亮,他現在未必就有出仕之心,更未必願意選擇尚在寄人籬下名義上是朝廷任命的徐州牧,但根基不穩)的劉備,或者說,選擇劉備麾下的我。
不行,絕對不能輕舉妄動。
我必須克製住內心的激動。在沒有確鑿證據之前,他隻能是一個“高度疑似”的對象。我需要更多的觀察,更自然的接觸機會,去進一步驗證我的猜測,了解他的真實身份、來徐州的目的,以及他現在的心態和誌向。
對付潛龍,唯有耐心與誠意。
我的目光重新投向窗外,夜色已深。心中雖然依舊波瀾壯闊,但已多了一份沉澱和決斷。
“臥龍”之疑,暫且深藏心底。當務之急,是穩住徐州,處理好眼前的事務,同時,不動聲色地繼續關注那位青衫士子。
或許,下一次的“偶遇”,可以嚐試一次簡短的、不經意的交談?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