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0章 長沙鏖兵,收服二將

字數:7046   加入書籤

A+A-


    武陵望風而降的消息,如同預料中那樣,並未在我的心中激起太大的波瀾。
    真正的考驗,從一開始就指向了荊南四郡中最後,也是最堅固的堡壘——長沙。
    當我再次將目光投向輿圖上那個位於湘水之畔的重鎮時,一種不同於之前的審慎感油然而生。
    玄鏡台關於長沙的情報卷宗,遠比零陵、桂陽、武陵三地加起來還要厚實。
    核心人物有二:太守韓玄,老將黃忠。
    韓玄,玄鏡台的評價是:
    “性急躁,好猜忌,剛愎自用,謀略不足,然頗重郡務,嚴刑峻法,郡中吏民畏多於敬。”
    這與演義中的形象大體相似,但玄鏡台的記錄更加細致,
    列舉了他幾次因猜忌錯殺屬下、又因急躁誤判軍情的實例。
    這種性格,在平時或許能維持統治,但在大軍壓境、人心浮動的關鍵時刻,往往是致命的弱點。
    特別是他的“好猜忌”,這三個字被玄鏡台用朱筆圈出,旁邊還有一行小字注解:“可為離間之關鍵。”
    而另一位,黃忠黃漢升,則截然不同。
    玄鏡台的評價極高:
    “老當益壯,勇冠三軍,刀法沉雄,箭術絕倫,忠義剛直,然久不得誌,屈於韓玄之下,常有鬱鬱之色。”
    報告中詳細記載了他數次在與山越或零星盜匪作戰中展現出的驚人武勇,
    以及他因性格耿直、不善阿諛而屢次被韓玄排擠、打壓的事實。
    一個英雄遲暮,壯誌難酬的形象躍然紙上。
    他和韓玄之間的矛盾,幾乎是公開的秘密。
    忠誠與不滿,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緒,想必正在這位老將軍心中反複交織。
    除了這兩位明麵上的核心,玄鏡台的情報還指向了一個隱藏在暗處的人物——魏延魏文長。
    此人目前在長沙軍中職位不高,僅是一名牙將,
    但玄鏡台的觀察員多次記錄下他武藝出眾、頗有膽略的事跡,
    更重要的是,密報中提及魏延“性高傲,懷才不遇,對韓玄之庸碌頗為不屑,私下常有怨言,似有反意”。
    雖然關於他的信息不如黃忠詳盡,但“似有反意”這四個字,已經足夠引起我的高度重視。
    這與我模糊的曆史碎片中,魏延最終歸順劉備並成為蜀漢柱石的情節,隱隱吻合。
    長沙,就是這樣一個矛盾的集合體:
    一個猜忌刻薄的主官,一個忠勇卻不得誌的老將,一個野心勃勃卻被壓製的潛在猛虎。
    這樣的組合,簡直是為離間計和內部策反量身定做的舞台。
    孔明主力在桂陽略作休整後,便由關羽將軍親自率領,兵鋒直指長沙。
    這一次,劉備軍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重視。
    近萬精銳,旌旗蔽日,沿著湘水北岸,步步緊逼。
    我雖身在江東的臨時駐地,但通過玄鏡台幾乎實時的情報傳遞,長沙城外的風吹草動,盡收眼底。
    “關將軍已抵長沙城外十裏下寨,遣使勸降,韓玄怒而斬使,盡起郡兵登城固守。”
    “韓玄召黃忠議事,言語間多有敲打,黃忠默然領命,負責城南防務。”
    “玄鏡台密報:
    魏延對其親信部曲言,‘韓玄無能,長沙必破,大丈夫當擇機而動,不可為庸主陪葬’。
    已遣專人嚐試接觸,初步反饋積極。”
    一切都在按照預想的方向發展。
    韓玄的暴躁和短視,讓他錯失了最後和平解決的機會。
    而他對黃忠的猜忌和對魏延的忽視,則為我方的行動埋下了至關重要的伏筆。
    勸降失敗,攻城戰自然無可避免。
    關羽將軍親自率軍,對長沙城發起了第一輪試探性進攻。
    戰鼓擂動,喊殺震天。
    然而,長沙城的防禦,遠非前三郡可比。
    尤其是黃忠負責的南門方向,這位老將軍雖然須發皆白,
    但手持一口赤血刀,立馬於城樓之上,指揮若定,箭無虛發。
    劉備軍數次衝鋒,皆被他親自率領的守軍擊退,甚至折損了一些士卒。
    初戰受挫的消息傳來,營帳中的氣氛想必有些凝重。
    但我知道,這恰恰是計劃的一部分。
    黃忠的勇武,必須先得到充分的展示,這樣才能襯托出後續“義釋”的價值,也更能激化韓玄內心的猜忌。
    果然,玄鏡台很快傳來了韓玄的反應:
    “韓玄聞南門小挫,竟疑黃忠怠戰,於城樓之上當眾斥責,言語刻薄。黃忠麵有怒色,強自隱忍。”
    時機已至。
    第二日,關羽將軍再次領兵挑戰。
    這一次,他指名道姓,要與黃忠決一勝負。
    這既是猛將之間的惺惺相惜,也是計劃中關鍵的一環。
    城樓之上,韓玄目光閃爍,猶豫不決。
    他既希望黃忠能挫敗關羽的銳氣,又擔心黃忠勇則勇矣,萬一戰敗或是有其他心思……
    最終,在眾目睽睽之下,他無法拒絕,隻得準許黃忠出戰。
    接下來的場景,幾乎就是曆史的重演,但通過玄鏡台細致入微的情報描述,我得以窺見更多現場的細節與微妙之處。
    兩位絕世猛將,在長沙城外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
    青龍偃月刀與赤血刀往來交錯,寒光凜冽,馬蹄翻飛,卷起漫天塵土。
    兩人大戰近百回合,不分勝負。
    關羽將軍的春秋刀法,大開大合,威猛絕倫;
    黃忠的刀術,老辣沉雄,滴水不漏。
    觀戰的雙方士卒,無不屏息凝神,為這巔峰對決而震撼。
    按照“劇本”,在一次戰馬失蹄的意外中,黃忠險些落馬。
    關羽將軍勒住赤兔,並未趁人之危,反而朗聲道:“黃將軍,換馬再戰!”
    這一舉動,無疑展現了關將軍的磊落與氣度。
    城樓上的韓玄,臉色卻更加陰沉了。
    他看到的是“敵將”對“屬下”的“惺惺相惜”,這在他那充滿猜忌的心裏,無異於火上澆油。
    換馬再戰,黃忠心中顯然已有了感念。
    當兩人再次交鋒,鬥到酣處,黃忠虛拉弓弦,隻聽“嗖”的一聲,一支箭矢擦著關羽頭頂的盔纓飛過,釘在了後麵的旗杆之上。
    這“箭射盔纓”的一幕,我知道,是黃忠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回報關羽的不殺之恩。
    但在城樓上的韓玄看來,這卻是黃忠故意放水、甚至可能與敵將暗通款曲的鐵證!
    “黃忠果然有反意!” 玄鏡台的情報幾乎是實時傳來韓玄在城樓上的咆哮,“來人,給我拿下!”
    計劃,已經成功了一半。
    黃忠與韓玄之間的信任,徹底破裂。
    而另一條線,也在同時悄然收緊。
    就在關羽與黃忠城外酣戰,吸引了幾乎所有人注意力的同時,玄鏡台潛伏在長沙城內的力量,正在對魏延進行最後的策動。
    “主公指劉備)已聞將軍指魏延)之名,深知將軍懷才不遇。
    若能於此關鍵時刻,棄暗投明,撥亂反正,將來必當重用,封侯拜將,指日可待!”
    這是玄鏡台密探傳遞的核心信息,直擊魏延內心深處最渴望的東西——功名與認可。
    “城外關將軍已與黃忠達成默契,隻待將軍城內舉事,便可裏應外合,一舉破城!
    韓玄刻薄寡恩,今又猜忌黃忠,此乃天賜良機!”
    進一步打消他的疑慮,並指明行動方案。
    魏延,這位一直隱忍待發的猛虎,終於下定了決心。
    次日,關羽將軍按照約定,再次發動了更為猛烈的攻城。
    而這一次,與以往不同。
    就在城外喊殺震天,守軍注意力被完全吸引之際,長沙城內,突然火光衝天,數處糧倉和軍械庫同時燃起大火!
    緊接著,一支由魏延親率的精銳士卒,高喊著“韓玄無道,殺害忠良,我等為黃將軍報仇!” 的口號,直撲太守府!
    城內瞬間大亂!
    守軍不明所以,有的忙於救火,有的驚慌失措,有的則在猶豫觀望。
    韓玄原本就因黃忠之事心神不寧,聽聞內亂,更是方寸大亂,急忙調集親兵抵抗。
    然而,魏延早有準備,其部曲皆是精銳,加上事發突然,銳不可當。
    韓玄的親兵倉促應戰,節節敗退。
    幾乎在同一時間,負責北門的守將早已被玄鏡台或明或暗地影響)“恰好”在混亂中打開了城門!
    關羽將軍豈會錯過如此良機?
    一聲令下,早已蓄勢待發的劉備軍如潮水般湧入長沙城!
    內外夾擊,大勢已去。
    韓玄在絕望中試圖突圍,卻正好撞上了殺氣騰騰的魏延。
    仇人見麵分外眼紅,魏延毫不猶豫,手起刀落,將這位猜忌刻薄的太守斬於馬下。
    而另一邊,黃忠已被韓玄下令囚禁。
    當關羽將軍率兵衝入囚牢,親自為其鬆綁,並將韓玄授首、魏延反正之事告之,這位老將軍百感交集。
    他望了望眼前義薄雲天的關羽,想了想刻薄寡恩、最終死於內亂的韓玄,長歎一聲,拜倒在地:
    “蒙將軍不殺之恩,又除暴主,黃忠願降!”
    至此,長沙鏖兵,塵埃落定。
    我放下手中的情報卷宗,長長地舒了一口氣。
    收服黃忠、魏延這兩員虎將,其意義遠不止攻下一座長沙城。
    黃忠的勇武和經驗,魏延的膽略和潛力,都將極大地充實劉備集團的人才儲備,為他們未來爭奪天下增添了極其重要的砝碼。
    玄鏡台在這次行動中,再次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精準的情報分析,鎖定了韓玄的性格弱點;
    隱秘的渠道,成功策反了關鍵人物魏延。
    這一切,都完美地隱藏在關羽將軍赫赫戰功的光環之下,無人察覺。
    我提筆,在長沙的位置上,畫上了一個表示完全掌控的標記。
    荊南四郡,已盡歸劉備。
    劉備集團,終於擁有了一塊屬於自己的、穩固的根據地。
    雖然名義上還是“協防”,但傻子都看得出來,這荊南四郡,已經是劉皇叔的囊中之物了。
    而我的目光,已經越過了剛剛平定的荊南,投向了更遠的地方。
    荊州的地盤有了,人才也得到了補充。
    接下來,就是該如何鞏固、發展,並利用好這塊跳板,去謀取更大的目標了。
    漢中。
    這個念頭,在我的腦海中,變得越來越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