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輿論汙名,攻心為上

字數:5847   加入書籤

A+A-


    經濟上的封鎖如同冰冷的毒蛇,試圖扼住我新政的咽喉,
    而緊隨其後的,則是另一場更加陰險、更加誅心的戰爭
    ——輿論上的汙名化。
    石秀帶來的玄鏡台密報,以及徐庶從各處匯總來的信息,
    清晰地勾勒出了一張正在漢中迅速蔓延的、針對我的謠言大網。
    這張網,由那些看似德高望重的士族們精心編織,
    利用他們長期以來掌握的文化資源和話語權,向著我的聲望和統治的合法性,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主公,城內茶館酒肆,鄉野村集,近來流傳著許多對您不利的言論。”
    石秀的臉色凝重,匯報的語氣也帶著一絲壓抑的憤怒,
    “市井之間,有人說您奪取南鄭時‘血流成河’、‘殺人如麻’,
    將張魯祭酒描繪成仁慈的長者,而您則是趁虛而入的‘江東惡賊’。”
    “江東惡賊?”
    我冷笑一聲,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桌麵。
    這頂帽子扣得倒是直接。
    “還有更惡毒的,”
    石秀繼續道,
    “他們利用百姓對鬼神的敬畏,編造說您是‘不祥之人’,
    您的到來觸怒了山川神靈,所以才會物價飛漲,天降示警。
    甚至有人將您比作前朝覆滅時的酷吏,說您要‘壞了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將漢中變成人間地獄。”
    徐庶補充道:
    “鄉間的情況更為嚴重。
    許多偏遠地區的百姓,消息閉塞,本就對官府心存疑慮。
    士族們派出門客、管事,打著‘關心民瘼’的幌子,四處散播謠言,將新政曲解為‘刮地三尺’的苛政。
    他們利用一些人對五鬥米教的樸素信仰,暗示主公是‘外道邪魔’,要毀掉他們的精神寄托。
    許多不明真相的百姓,已經被煽動起了恐慌和抵觸的情緒。”
    聽著這些匯報,我心中的怒火反而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冰冷的警惕。
    經濟封鎖,打的是我的“錢袋子”;
    而這輿論汙名,則是要挖我的“牆角”,毀我的“根基”!
    相比於真金白銀的較量,這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攻心之戰,其殺傷力往往更加巨大和持久。
    在信息極度不對稱的古代社會,掌握話語權的一方,幾乎可以隨意塑造事實,操縱人心。
    士族們深諳此道,他們利用百姓的愚昧、恐懼、對傳統的迷信以及對“父母官”天然的敬畏,
    將我這個外來者、改革者,迅速描繪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暴君、竊賊和破壞者。
    他們試圖將我對漢中的占領,描繪成一次非法的入侵;
    將我的改革,歪曲成一場毀滅性的災難;
    將我對士族特權的挑戰,渲染成對整個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的顛覆。
    其心可誅!
    “主公,輿論之洶洶,甚於刀兵啊!”
    徐庶憂心忡忡,
    “經濟上的困難,我們尚可通過強硬手段和儲備資源應對一二。
    可一旦民心失控,百姓皆視我等為寇仇,那根基便徹底動搖了!
    屆時,就算我們能鎮壓一時的叛亂,也無法真正立足於此。”
    我當然明白這個道理。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無論在哪個時代,失去民眾的信任和支持,任何政權都將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城堡。
    “玄鏡台的回饋如何?軍中和普通吏員對此有何反應?”我問道。
    這是我目前最能直接掌控的力量,他們的態度至關重要。
    石秀答道:
    “軍中大部分士兵因為軍功授田製的推行,對主公忠心耿耿,對這些謠言多有斥責。
    但也有少數出身本地、家中與士族略有關聯的兵士,或是新近收編的降卒,私下裏有些議論,人心浮動。
    至於那些留用的舊吏,更是陽奉陰違者居多,不少人暗中傳播謠言,推波助瀾。”
    情況比我想象的還要嚴峻。
    連軍隊和官吏係統都開始受到侵蝕,可見這輿論攻勢的猛烈。
    “不能任由他們這樣肆無忌憚地潑髒水了。”
    我站起身,目光銳利,
    “他們想打輿論戰,那我們就奉陪到底!
    他們有筆杆子,我們也有!
    他們能造謠,我們就能澄清!
    甚至,我們可以主動出擊,構建我們自己的敘事!”
    “主公的意思是……我們也要開始反擊?”徐庶問道。
    “當然!”
    我斬釘截鐵道,
    “沉默就是默認!退讓隻會讓他們更加囂張!
    我們必須發出自己的聲音,讓漢中的百姓聽到真相,了解新政的真正目的和好處!”
    “可是主公,”
    徐庶提醒道,
    “士族掌握著本地絕大多數的讀書人,也控製著信息的傳播渠道。
    我們倉促之間,恐怕難以與他們抗衡。”
    “硬碰硬自然不行。”
    我沉吟道,
    “但我們有我們的優勢。
    玄鏡台的情報網絡,可以讓我們更精準地了解謠言的源頭和傳播路徑。
    軍隊是我們最堅實的後盾和宣傳隊。
    更重要的是,我們代表著更先進、更公平的製度,這是民心所向的基礎!”
    我的腦海中開始快速構思對策:
    “元直先生,我們需要立刻組織人手,撰寫簡單易懂的宣傳材料,
    比如告示、歌謠、快板書等形式,解釋新政內容,駁斥謠言。
    內容要直白,要貼近百姓生活,強調軍功授田、唯才是舉、統一貨幣對普通人的好處,
    揭露士族囤積居奇、禍亂市場的真麵目。”
    “其次,要充分利用軍隊這個宣傳機器。
    讓那些分到土地、得到實惠的士兵現身說法,走上街頭,深入鄉裏,用他們的親身經曆去影響身邊的人。
    他們的說服力,比我們貼一百張告示都強!”
    “再者,要抓住典型,嚴厲打擊造謠傳謠的核心人物。
    玄鏡台要鎖定幾個跳得最歡、影響最壞的士族門客或地方劣紳,
    以‘妖言惑眾、擾亂民心’的罪名公開逮捕、審判,殺雞儆猴,形成震懾!”
    “最後,”
    我頓了頓,目光深邃,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高效的、能夠直達底層的宣傳渠道。
    這需要時間和資源,但必須立刻開始規劃。
    或許……邸報係統可以提前派上用場?”
    邸報?
    徐庶眼中閃過一絲疑惑,隨即又亮了起來:
    “主公是說,效仿朝廷邸報,將官府的政令、消息,定期刊印,廣而告之?”
    “不完全是。”
    我解釋道,
    “我們的邸報,不僅要有政令,
    還要有對政策的解讀,
    有對謠言的批駁,有先進人物的事跡,
    甚至可以有一些農耕、水利、衛生方麵的知識。
    要讓它成為百姓獲取信息、了解官府、增長見聞的重要途徑。
    當然,這需要解決紙張和印刷的問題……”
    我的思緒飄向了那個隱藏在秘穀中的格物工坊,以及那位心思靈慧的才女。
    或許,蔡琰的“昭明書院”和格物工坊的技術,可以在這場輿論反擊戰中,扮演意想不到的關鍵角色。
    “主公高見!”徐庶撫掌讚歎,
    “若能建立起這樣的邸報係統,確能從根本上打破士族對輿論的壟斷!
    隻是技術和成本……”
    “技術和成本的問題,我會想辦法解決。”
    我打斷道,
    “當務之急,是先將前麵幾項反擊措施落實下去!必須盡快扭轉輿論上的被動局麵!”
    這場攻心之戰,沒有硝煙,卻處處凶險。
    士族們妄圖用謊言和汙名築起高牆,將我和漢中百姓隔離開來。
    但我不會讓他們得逞!
    我要用事實說話,用行動證明,用更強大的聲音,衝破這重重迷霧,讓新政的光芒,真正照亮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