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5章 工坊改進,巧思點滴
字數:6617 加入書籤
在初步穩定了漢中的政治和經濟秩序,並理順了繁雜的行政事務後,
我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那片位於南鄭城郊、略顯簡陋卻寄托著我長遠希望的地方——格物工坊。
距離上次視察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
推行新政、平定叛亂、處理政務耗費了我大量的精力,
但我深知,想要真正改變這個時代,想要擁有碾壓對手的實力,
“格物致知,科技興邦”絕不僅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必須持之以恒投入的戰略核心。
再次踏入工坊區域,熟悉的熱浪和噪音便撲麵而來。
與上次相比,這裏的規模似乎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由幾處征用或臨時搭建的棚屋組成,但秩序明顯好了許多。
各類材料堆放得更加規整,各區域的分工也更加明確。
能聽到叮叮當當的錘煉聲、木材鋸割聲,以及……略顯單調的紡車嗡鳴聲。
負責工坊日常管理的,依然是那位從江東帶來的老成持重的匠頭老周。
他身邊多了幾個麵孔,
有的是收編的降兵中略懂手藝的,
有的是本地招募來的學徒,眼神裏充滿了好奇和一絲敬畏。
看到我到來,老周連忙放下手中的活計,帶著幾個主要的匠人迎了上來。
“主公!”老周臉上帶著憨厚的笑容,但眉宇間也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愁緒。
“老周,近來辛苦了。”我拍了拍他的肩膀,“工坊運轉如何?可有遇到什麽難處?”
老周搓了搓手,歎了口氣
“回主公,托您的福,基本的運轉還算順暢。
隻是……人手還是太緊缺,尤其是熟練的匠人。
咱們從江東帶來的骨幹太少,很多精密的活計,本地的學徒一時半會兒還頂不上來。
另外,這邊的鐵料、木料品質也參差不齊,要造出上好的器物,頗費功夫。”
我點了點頭,這都在我的預料之中。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足夠的技術人才和優質資源,想要一步登天是不可能的。
“困難是暫時的,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我安慰道,
“今天我來,就是想看看,在現有條件下,我們還能在哪些地方再想想辦法,改進改進。”
我的目光首先落在了紡織區域。
幾名婦人正坐在簡陋的紡車前,費力地搖著紡輪,將粗糙的麻線或棉線纏繞在錠子上。
效率低下,產出的線也粗細不均。
軍隊和新政都需要大量的布匹,無論是軍服、旗幟還是普通民用,紡織效率的提升迫在眉睫。
我走到一架紡車前,仔細觀察著它的結構。
這是最常見的手搖單錠紡車。
我腦中閃過一些後世關於紡織機械的模糊記憶碎片
——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
那些對於現在來說過於複雜,但一些簡單的改進思路卻是可以借鑒的。
“老周,你看,”我指著紡車,“這錠子一次隻能紡一根線,能不能想辦法,讓它一次能帶動更多的錠子?”
老周和旁邊一位負責紡織的老婦人都愣了一下,麵露難色
“主公,這……這一個輪子帶動一個錠子,已經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法子了。
要帶動更多錠子,這人力怕是跟不上,線也容易斷……”
“人力不夠,可以想想別的辦法嘛。”
我拿起一根木棍,在地上比劃起來,
“你看,我們能不能設計一個更大的輪子,通過一些齒輪或者皮帶的傳動,
讓一個輪子的轉動,能夠同時驅動個,甚至七八個錠子一起轉動?
這樣一來,一個人操作,效率就能提高好幾倍。”
我盡量用他們能理解的語言,描述著多錠紡紗機的基本原理。
雖然我記不清精確的圖紙,但核心的思路
——動力傳遞、多錠聯動
——還是清晰的。
老周和幾個匠人圍攏過來,看著我畫的簡易草圖,眉頭緊鎖,開始低聲討論起來。
“這……似乎有點意思……”
“齒輪傳動……倒是可行,隻是這精密度要求怕是不低……”
“皮帶?用什麽做?牛皮嗎?韌性夠不夠?”
看到他們開始思考,我心中暗喜。
“精密度不夠,可以先從簡單的做起,比如先嚐試驅動三個錠子。
材料可以多試試,牛皮、麻繩,甚至處理過的竹篾,都可以探索。
關鍵是這個思路,要敢於嚐試,不要被老祖宗的法子框住了。”
我又補充道
“紡出的線粗細不均,容易斷裂,是不是可以在前麵的梳理環節再下點功夫?
比如用更細密的梳子?或者嚐試不同的潤滑方法?”
我的話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了他們固化的思維。
匠人們的討論熱烈了起來,開始提出各種各樣的想法和問題。
我沒有直接給出答案,而是鼓勵他們自己去試驗,去摸索。
“格物,格物,就是要去鑽研事物的道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我對他們說,
“每一次嚐試,無論成功失敗,都要仔細記錄下來。
用了什麽材料,尺寸是多少,遇到了什麽問題,怎麽解決的……
把這些都記下來,畫成圖樣,以後我們就能知道哪條路走得通,哪條路走不通,新人來了,也能快速上手。”
我強調著標準化和流程記錄的重要性。
這對於習慣了口傳心授、依賴經驗的古代工匠來說,是一個全新的概念,
但卻是實現技術積累和大規模生產的基石。
接著,我走向了叮當作響的鍛造區。
幾座簡易的冶鐵爐正冒著煙,幾個赤膊的漢子輪流拉著巨大的風箱,爐火熊熊,將鐵礦石熔化。
旁邊的鐵匠則揮舞著鐵錘,將燒紅的鐵塊反複捶打,火星四濺。
這裏的條件比江東的工坊差了不少,爐子是臨時砌的,風箱效率也不高。
產出的生鐵雜質較多,需要反複鍛打才能成器,費時費力。
“主公,這邊的鐵礦石品相一般,含硫較高,煉出來的鐵性脆,要造兵器鎧甲,得多費不少功夫。”
負責冶煉的匠頭苦著臉說道。
我走到一座冶鐵爐前,感受著撲麵而來的熱浪。
我不是專業的冶金工程師,但一些基本的原理還是懂的。
“溫度,關鍵是提高爐溫,讓鐵礦石熔化得更徹底,雜質更容易分離。”
“可這風箱已經拉到頭了……”匠頭無奈道。
“風箱不夠,能不能想想別的辦法?比如,多加幾個風箱?或者……利用水力?”
我指了指不遠處流過的一條小溪。
“水力?”匠人們又愣住了。
“對,水力。”
我解釋道,
“造一個水車,利用水流的衝擊力讓它轉動起來。
再通過曲軸連杆之類的裝置,把水車的圓周運動,變成風箱的往複運動。
這樣一來,不就能持續不斷地鼓風了嗎?而且力量更大,更穩定。”
水力鼓風,這在後世是常見的技術,但在這個時代,絕對是開創性的想法。
匠人們聽得目瞪口呆,仿佛在聽天方夜譚。
“這……能行嗎?”有人小聲嘀咕。
“為什麽不行?”我反問,
“水能推動船,能轉動磨盤,為什麽不能帶動風箱?
關鍵在於我們怎麽設計這個傳動的機關。
老周,這件事你牽頭,找幾個擅長木工和機關的匠人,好好琢磨琢磨。
先造個小模型試試看。
就算一時半會兒造不出帶動風箱的水車,能造出水力驅動的碓米、磨麵的器具,也能大大節省人力,不是嗎?”
我又指著爐體
“爐壁的材料能不能改進?
用更耐火的土混合碎瓷片或者石英砂試試?
爐膛的形狀能不能優化一下,讓熱量更集中?
出鐵口和排渣口的設計能不能更合理?”
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像是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了一圈圈漣漪。
工匠們開始圍繞著這些“巧思點滴”,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和爭辯。
雖然他們可能無法立刻實現所有構想,但重要的是,我給他們指明了方向,激發了他們創新的熱情。
離開工坊時,天色已近黃昏。
雖然這裏依舊簡陋,但我能感受到一種與之前不同的活力。
不再是單純的埋頭苦幹,而是多了一份思考、一份探索、一份對“更好”的追求。
我知道,這些點滴的改進,或許在短期內無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但技術的進步,往往就是從這些看似微小的“巧思”開始積累的。
隻要堅持下去,記錄、總結、改進、再記錄、再總結、再改進……
假以時日,這小小的工坊,定能爆發出驚人的能量。
當然,這一切的前提,還是需要盡快將江東的那些核心技術人才和設備轉移過來。
他們是點燃這把技術之火的關鍵火種。
我深吸一口氣,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期待。
格物工坊的爐火已經重燃,而這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巧思點滴”,正匯聚成一股潛流,為漢中這片土地,注入源源不斷的、變革的力量。
喜歡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算鼎三國玄鏡紅顏錄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