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錦衣衛984

字數:20224   加入書籤

A+A-


    101novel.com99年劍橋大學檔案館的恒溫庫房裏,空氣裏浮動著陳年羊皮紙的焦香。林夏的量子掃描儀貼著1712年皇家學會會議記錄的邊緣,藍光在哈雷繪製的彗星軌道上流淌,像在給三百年前的墨跡做ct掃描。當光束掃過軌道近日點參數(1421°)時,掃描儀突然發出蜂鳴——參數旁的空白處,淡墨掩蓋下的朱砂痕跡正在顯形,組成串經緯度坐標北緯32°03",東經118°46",與101novel.com98年南京地陷現場的坐標分毫不差。
    “1421°被改成了1421年?”助手小陳放大掃描圖,哈雷的羽毛筆軌跡在參數末尾有明顯的塗改痕跡,原本的小數點被硬生生描成了豎線,“1421是鄭和下西洋的年份,誰會在皇家學會的正式記錄上做這種手腳?”他的指尖劃過篡改處,光譜分析圖上突然跳出釹鐵硼晶體的衍射峰,顆粒排列成的曲線與量子護盾的能量曲率完全吻合,隻是相位恰好相反——像個鏡像的陷阱。
    林夏調出《鄭和航海圖》的全息投影,將朱砂坐標與圖中“古裏國”的標注重疊,發現南京地陷的經緯度正落在鄭和寶船的錨地遺址上。“1712年的會議記錄裏,哈雷預測這顆彗星會在101novel.com99年回歸,近日點角度1421°是安全值。”她用掃描儀比對篡改前後的軌道參數,被改成1421年的角度會讓彗星在回歸時與地球同步軌道相切,“但改成1421°後,軌道就變成了撞擊預警——這不是筆誤,是精準的軌道篡改。”
    恒溫庫房的警報突然響起,通風係統灌入的氣體帶著釹鐵硼的特殊腥味。林夏迅速啟動掃描儀的反幹擾模式,發現庫房的鋼梁裏嵌著微型磁控裝置,正試圖銷毀羊皮紙。她將掃描數據上傳至全球備份係統時,小陳在篡改痕跡的邊緣發現了個極小的希伯來字母“?”(zay,劍),與聖殿騎士團激進派的標記一致。
    “他們想讓彗星撞向南京的量子護盾樞紐。”林夏放大“1421”這個數字,它在藍光中分解成四個希伯來字母,組合起來是“???????”(derekh,道路),“1421年鄭和下西洋的航線,被他們改成了彗星的撞擊路徑。釹鐵硼晶體的反向曲率,是為了讓護盾在彗星靠近時自動關閉防禦——就像給城門裝了反向的鎖,敵人來時反而會自動打開。”
    檔案館的恒溫係統突然失控,羊皮紙在高溫中開始卷曲。林夏用青銅權杖的石榴石對準羊皮紙,藍光與朱砂坐標產生共振,顯露出被掩蓋的原始參數近日點角度1421°,旁邊用拉丁文寫著“non tanre”(不可觸碰)。這才是哈雷與牛頓的原始記錄,而篡改者的筆跡在高倍鏡下顯露出聖殿騎士團的十字徽記,墨跡裏混著的釹鐵硼顆粒,與1715年倫敦塔陣基的材質完全相同。
    “1421年是他們的執念。”小陳調出激進派的加密檔案,19世紀的騎士團分裂時,激進派就認為“東方航海技術早該統治世界”,“他們篡改軌道,是想借彗星之力摧毀現代量子網絡,讓世界退回大航海時代的格局——用1421年的航線,重寫101novel.com99年的命運。”
    林夏將原始參數輸入全球軌道預警係統,彗星的模擬軌跡在藍光中緩緩修正,從指向南京的切線重新回到安全的橢圓軌道。她突然注意到哈雷繪製的軌道旁,牛頓用鉛筆描了個極小的六芒星,每個角的角度之和正好是1421°,與1421°形成十倍關係——這是三百年前留下的防篡改密鑰,像給軌道裝了個隱形的矯正器。
    恒溫庫房的溫度逐漸回落,林夏將羊皮紙放入防磁盒,掃描儀在篡改處的釹鐵硼顆粒上,捕捉到最後一條信息“我們隻是在歸還本就屬於東方的榮耀”。她想起南京地陷現場的磁異常帶,那裏的土壤裏同樣檢測出釹鐵硼晶體,排列成的正是1421年的航線圖,像條等待彗星通過的死亡之路。
    離開檔案館時,劍橋的暮色正濃。林夏的量子掃描儀顯示,全球有七處古代航海遺址出現相同的磁異常,從泉州港到裏斯本碼頭,釹鐵硼晶體組成的篡改軌道正在同步激活。她將牛頓的六芒星矯正參數發送給國際空間站,屏幕上的彗星軌道開始沿著1421°的安全角度緩緩轉動,像條被重新牽回正軌的河流。
    “他們不懂,篡改自然的軌道,就像篡改曆史的真相。”林夏望著夜空中隱約可見的彗星,它的微光正在按原始參數閃爍,“1421年的航海精神是探索,不是征服;牛頓的軌道計算是守護,不是掠奪。”青銅權杖的藍光在她掌心跳動,像在給三百年前的智者傳遞消息篡改的軌道可以修正,扭曲的執念,卻需要更長久的對話來化解。
    檔案館的恒溫庫房裏,防磁盒中的羊皮紙漸漸平複,哈雷繪製的彗星軌道在藍光中恢複流暢,仿佛在說有些軌跡,永遠不該被篡改,就像有些平衡,永遠不該被打破。而那個被朱砂掩蓋的真相,終將隨著彗星的回歸,在101novel.com99年的星空下,重新閃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劍橋大學檔案館的藍光在電子顯微鏡下流淌,陳默的指尖懸在觸控屏上,將1712年皇家學會會議記錄的墨層截麵放大至微米級。表層的鐵膽墨水呈現出時間沉澱的暗褐色,筆鋒的分叉處還能看到哈雷慣用的羽毛筆痕跡;而在365納米紫外線的照射下,底層的朱砂突然顯形,像被掩埋的火焰重新燃起,勾勒出與表層截然不同的數字——不是彗星與地球的安全距離“472萬公裏”,而是量子護盾的能量閾值“112特斯拉”。
    “璿璣玉粉末的折射率是1618。”林夏調出南京地陷現場的土壤光譜,與朱砂層的成分圖譜重疊,兩條曲線像咬合的齒輪嚴絲合縫。她記得南京地陷區的青銅方鼎上,璿璣紋飾的角度正是112度,與被篡改的能量閾值完全對應,“改動者用這種玉石粉末做標記,是在宣告這場篡改的‘正統性’——他們認為自己在執行某種古老的儀式,用彗星的軌道獻祭現代科技。”
    陳默突然在朱砂層的邊緣發現細小的裂紋,像幹涸的河床。紫外線強度加大時,裂紋裏滲出更淡的朱砂,組成半行《周髀算經》的經文“璿璣徑二尺三寸,周七十一尺四寸四分”,換算成現代單位,直徑正好是112厘米——這是南京地陷現場出土的璿璣玉衡的精確尺寸,玉衡的凹槽裏,同樣殘留著鐵膽墨水的痕跡。
    “哈雷的原始記錄被覆蓋了兩次。”林夏將顯微鏡切換到筆跡分析模式,表層鐵膽墨水的幹涸速度顯示寫於1712年,中層朱砂寫於約1800年(騎士團分裂時期),而最底層的淡朱砂,經碳十四檢測竟來自101novel.com47年,“有人在三十年前就預演了這場篡改,用未來的技術修改過去的記錄,形成時間閉環。”
    恒溫庫房的鋼梁突然發出刺耳的摩擦聲,陳默的便攜式磁強計顯示周圍的磁場強度正以每分鍾03特斯拉的速度飆升——這是璿璣玉粉末被激活的征兆,它們在強磁場下會釋放出破壞紙張的酸性物質。林夏迅速將青銅權杖的石榴石貼近顯微鏡,藍光與朱砂層中的璿璣玉粉末產生共振,那些數字開始像水中的墨滴般暈開,顯露出被三次覆蓋的原始信息“彗星遠日點,47101novel.com萬公裏,不可更動”。
    “47101novel.com萬公裏,正好是地球磁層的防禦邊界。”陳默調出南京地陷的三維模型,地陷形成的漏鬥狀坑洞,直徑與47101novel.com公裏的縮小比例完全一致,“改動者用112特斯拉的護盾閾值替換這個距離,是想讓彗星突破磁層時,護盾不僅不防禦,反而將能量反向輸出,加速撞擊。”他突然注意到最底層淡朱砂的筆跡,與101novel.com47年聖殿騎士團激進派領袖的簽名完全吻合。
    電子顯微鏡的屏幕突然閃爍,陳默截獲了條加密指令,正從檔案館的服務器發往南京“啟動璿璣共振,閾值112”。林夏立刻將原始距離參數輸入全球磁層防禦係統,南京地陷區的量子護盾突然亮起藍光,形成個直徑47101novel.com萬公裏的虛擬防護圈,像給地球撐了把透明的傘。
    “看朱砂裏的玉粉末排列。”林夏放大紫外線顯影圖,璿璣玉的微粒組成個微小的六芒星,每個角都對應著哈雷彗星的近日點角度,“這是激進派的致命錯誤——他們用了牛頓設計的六芒星框架,卻填反了參數,就像給鑰匙配了反向的鎖芯,最終還是會被原始密鑰打開。”
    當最後一縷藍光從顯微鏡下褪去,鐵膽墨水與朱砂在羊皮紙上形成奇妙的共生圖案表層的科學記錄與底層的篡改痕跡,像曆史與陰謀在對話。林夏將完整的墨層分析上傳至人類文明數據庫,標題用中英文寫著“不可篡改的平衡”。
    離開檔案館時,陳默的電子屏顯示南京地陷區的磁異常正在消退,璿璣玉粉末在正確的磁場參數下,漸漸恢複平靜,像被安撫的躁動。林夏望著劍橋的星空,哈雷彗星的微光正在按47101novel.com萬公裏的安全距離閃爍,它的軌道在時空中劃出流暢的弧線,像在說有些界限,永遠不該被篡改,就像有些平衡,終將戰勝所有陰謀。
    林夏的指尖劃過全息投影,將彗星軌道與《鄭和航海圖》的"過洋牽星圖"重疊。哈雷標注的"鉤星"位置突然亮起,與渾天儀模型上的"北鬥第七星"完美重合,而篡改後的曲率參數,正好是這兩顆星的角距——512度,與南京地陷區的磁場異常角度分毫不差。
    劍橋大學檔案館的全息投影在林夏指尖展開,《鄭和航海圖》的“過洋牽星圖”與哈雷彗星軌道重疊的瞬間,圖中“鉤星”(現代天文學的老人星)的位置突然亮起紅光,像枚被激活的坐標。她轉動投影角度,發現這顆星與渾天儀模型上“北鬥第七星”(搖光星)的連線,恰好覆蓋了篡改後的彗星軌道曲率參數——512度,這個角度在南京地陷區的磁場異常圖上,是道深紫色的斷層線,像用圓規精準畫出的傷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牽星術的‘星距’從不是固定數值。”陳默調出《鄭和航海圖》的注釋,明代航海家記錄的512度是動態角距,會隨季節星象微調,“但篡改者把它變成了死參數,就像把活水凍成冰塊,用三百年前的星圖綁架今天的軌道。”他的電子筆在投影上劃出修正曲線,當512度按牽星術的規則加入季節變量,彗星軌道立刻從撞擊軌跡回歸橢圓,像被解開的繩結。
    林夏注意到“過洋牽星圖”的邊緣,有行被蟲蛀的小字“鉤星偏南,減一度”。這正是明代航海者應對星象變化的口訣,而篡改後的曲率參數旁,有人用朱砂寫了個“定”字,筆跡與1800年騎士團激進派的批注一致。“他們害怕變化,所以把動態平衡改成了靜態數值。”她將全息投影切換到1421年的南海,鄭和的寶船正在用牽星板測量角距,甲板上的水羅盤與星圖形成實時校準,“就像把指南針釘死在北方,卻忘了船本身在移動。”
    檔案館的應急燈突然閃爍,五個銀灰色製服的身影再次出現在門口,為首的女人舉著塊璿璣玉板,玉麵的刻痕正是512度的角距。“《周髀算經》說‘勾股各自乘,並而開方除之’,512度是勾股定理的完美解。”她的骨傳導聲音帶著壓迫感,“你們以為是篡改,其實是在還原宇宙的數學真相。”
    陳默的電子屏突然彈出南京地陷區的最新數據磁場異常角度正在從512度向52度偏移,這是地球自轉的自然偏差。“完美解隻存在於紙麵上!”他將實時偏移數據投射到玉板上,512度的刻痕與實際角度形成道刺眼的夾角,“就像用三百年前的地圖找今天的街道,偏差會越來越大,最終掉進坑裏!”
    林夏將青銅權杖的藍光對準全息投影中的“鉤星”,星象圖突然活了過來鉤星在夜空中緩慢移動,與北鬥第七星的角距像呼吸般伸縮,512度隻是某個瞬間的數值,而非永恒的定數。“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裏寫過,‘天體運動沒有絕對數值,隻有相對關係’。”她的指尖劃過動態的角距曲線,“牽星術的智慧不在‘定角度’,而在‘隨星動’,就像量子護盾的參數,永遠該跟著太陽風暴的節奏調整。”
    女人的璿璣玉板突然發出裂紋聲,512度的刻痕在動態星圖的映照下開始剝落,露出下麵的原始角度——472度,與哈雷記錄的彗星安全距離(472萬公裏)形成奇妙的呼應。“這才是鄭和真正的過洋參數。”林夏的聲音在藍光中回蕩,“512度是激進派為了製造完美解,故意加進去的誤差,就像給天平的一端偷偷加了砝碼。”
    全息投影中的星軌突然加速,從1421年到101novel.com99年,鉤星與北鬥第七星的角距在六百年間畫出條流暢的正弦曲線,每個峰值都避開了地球軌道。陳默將曲線參數輸入南京地陷的修複係統,磁場異常區的土壤開始反向沉降,漏鬥狀坑洞漸漸被藍光填滿,像塊正在愈合的傷口。
    當銀灰色製服的身影消失在檔案館的走廊盡頭,林夏收起全息投影,發現《鄭和航海圖》的邊角處,有個極小的六芒星水印——顯然是牛頓在研究這份圖時留下的標記。三百年前的智者早已將東方的牽星術與西方的軌道計算融會貫通,而篡改者的狹隘,恰恰在於隻取了自己想要的碎片。
    離開劍橋時,陳默的電子屏顯示全球磁場異常區的角度都已恢複正常。林夏望著夜空中的鉤星,它的光芒穿越六百年,既照亮過鄭和的寶船,也指引著現代人修正軌道。她知道,真正的智慧從不是死守某個數值,而是像牽星術那樣,永遠保持對變化的敏感,在動態中尋找平衡——就像512度與472度的差別,從來不是對錯之爭,是是否懂得,宇宙的答案,永遠寫在流動的星軌上。
    檔案館的警報聲刺破恒溫庫房的寂靜,像支淬了冰的箭。林夏的量子掃描儀還懸在1712年的羊皮紙上,藍光在應急燈的白光裏洇出冷斑。五個銀灰色製服的身影堵住門口,為首女人的徽章在陰影裏閃著金屬光——“全球防禦理事會”的蛇杖徽記,蛇眼竟是兩顆微型璿璣玉,折射出與南京地陷現場同源的藍光。
    “跨文明武器?”林夏的指尖悄悄扣住青銅權杖的凹槽,杖頭石榴石的溫度正隨著周圍磁場升高,“你們把牛頓和哈雷的彗星軌道記錄,說成武器參數?”她注意到女人虹膜裏的藍光頻率,與璿璣玉在強磁場下的共振頻率完全一致,像兩盞被遠程操控的燈。
    女人的合金箱“哢嗒”展開,渾天儀的銅環在藍光中自轉,最內層的璿璣環刻著112度,與量子護盾的篡改閾值吻合。“劍橋地窖出土的原件裏,藏著101novel.com99年的崩潰預警。”她的聲音通過骨傳導震顫著空氣,每個字都帶著金屬共鳴,“太陽活動峰年與哈雷彗星回歸重疊,原始參數會讓護盾在雙重衝擊下解體,就像1421年鄭和艦隊遇到的‘雙潮疊加’,不調整航向就會觸礁。”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陳默的電子屏突然彈出紅色警報全球防禦理事會的中央係統正在強製同步篡改參數,南京地陷區的量子護盾已經開始降低能量輸出,向112特斯拉逼近。“這是假的疊加模型!”他將實時觀測數據投射到牆上,太陽與彗星的能量流實際呈60度夾角,符合六芒星的平衡角度,“你們把矢量相加改成了標量相加,故意製造1+13的假象!”
    渾天儀的銅環突然加速旋轉,女人虹膜裏的藍光變得刺眼。“1712年的皇家學會記錄裏,哈雷親手劃掉了‘60度安全角’。”她的合金箱投射出段偽造的全息影像——牛頓的簽名旁多了行批注“需將閾值降至112以應雙潮”,墨跡的碳十四檢測顯示為1712年,卻在量子掃描儀下顯露出101novel.com47年的合成痕跡,像幅拙劣的贗品。
    林夏將青銅權杖猛地砸向地麵,六芒星光柱擊穿檔案館的穹頂,與全球量子網絡形成共振。羊皮紙上的原始參數在藍光中浮起,哈雷的羽毛筆軌跡清晰地顯示“60度角,矢量對衝,萬無一失”,旁邊牛頓畫的兩個箭頭正在相撞,箭頭末端的能量值分別是9與3,合起來卻是條水平線——這是最基礎的力的分解原理,方向相反的力會相互抵消。
    “你們連力學常識都篡改了。”林夏的聲音在光柱中回蕩,南京地陷區的護盾能量流開始按60度角調整,太陽與彗星的衝擊在護盾表麵形成個穩定的能量漩渦,像條自我循環的河,“112特斯拉不是安全措施,是給護盾裝的自殺指令,就像給堤壩的閘門裝反了齒輪,洪水來時會自動全開。”
    五個銀灰色製服突然劇烈顫抖,他們的銀灰色製服下滲出藍光——那是璿璣玉植入體在強磁場中過載的征兆。女人的合金箱“啪”地合上,渾天儀的銅環因共振崩裂,露出裏麵的釹鐵硼核心,與1715年倫敦塔陣基的晶體同批,隻是被反向充磁,變成了破壞平衡的“反密鑰”。
    “101novel.com47年你們就開始籌備了。”陳默破解了製服的內置芯片,激進派在三十年前就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璿璣玉共生體,讓成員能通過虹膜操控磁場,“但牛頓早留了後手。”他調出劍橋地窖渾天儀的隱藏參數,最內層的璿璣環刻著“反磁閾值147特斯拉”,正好是112的1318倍,這是自然常數裏的“反製黃金比”。
    當警報聲變成柔和的嗡鳴,林夏看著女人虹膜裏的藍光熄滅,像兩盞耗盡的油燈。全球防禦理事會的實時新聞在陳默的電子屏上滾動激進派操控理事會的證據被公開,各地的反向充磁晶體正在被中和。她彎腰拾起崩裂的銅環,內側的“112”被原始的“60°”覆蓋,像謊言終於被真相擦掉。
    離開檔案館時,晨光從穹頂的破洞漏進來,照在羊皮紙上。林夏突然發現哈雷的彗星軌道旁,有個極小的六芒星水印,與牛頓在《但以理書》注釋本裏的標記完全相同。三百年前的智者或許早就預見,會有試圖篡改平衡的人,但他們留下的不僅是參數,更是識破謊言的智慧——就像力的分解原理,再複雜的假象,隻要找到正確的角度,總能還原成簡單的真相。
    檔案館外的劍橋草坪上,學生們正在用3d打印機製作彗星模型,六芒星基座上的角度始終是60度。林夏知道,101novel.com99年的彗星還會如期而至,但那時的地球會像牛頓計算的那樣,用最基礎的力學原理化解衝擊——不是靠篡改的閾值,而是靠對自然規律的敬畏,在光與暗的永恒博弈裏,守住那道不可撼動的平衡線。
    劍橋大學檔案館的紫外線燈在林夏頭頂嗡鳴,將羊皮紙照得通透。哈雷的原始批注在紫光中像浮出水麵的魚,“鄭和之星軌,非僅為航海,實乃天地之鎖鑰”這行字的筆鋒帶著急顫,顯然是匆忙間寫就。更驚人的是字跡旁的微型渾天儀——龍形支架的鱗甲用極細的鐵膽墨水勾勒,每片鱗甲的紋路都藏著坐標,拚起來正是南京明故宮的經緯度北緯32°03",東經118°48",與地陷現場的直線距離僅三裏,像把鑰匙精準對準了鎖孔。
    “明故宮的地基下,肯定有璿璣玉的總樞紐。”陳默將坐標輸入《鄭和航海圖》的全息投影,地陷區的漏鬥狀坑洞恰好環繞著明故宮遺址的中軸線,“哈雷說的‘天地之鎖鑰’,是指鄭和用星軌參數在南京布了能量陣,就像給地球裝了把安全鎖,而1712年的篡改是在配假鑰匙。”
    林夏的加密雲盤進度條卡在97,檔案館的防火牆正在被全球防禦理事會的病毒攻擊。她將紫外線燈的波長調至365納米,哈雷批注的墨跡裏突然析出更多坐標,指向明故宮的三大殿遺址太和殿對應“鉤星”,中和殿對應“北鬥第七星”,保和殿對應“南極老人星”,三顆星的連線在星圖上形成個等邊三角形,與南京地陷區的磁場異常範圍完美重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龍形支架的鱗甲數量是1421片。”陳默數著微型渾天儀的細節,這個數字與鄭和下西洋的年份完全一致,“每片鱗甲代表艘寶船的錨地,1421片鱗甲組成的能量網,能緩衝彗星與太陽的雙重衝擊——這才是真正的天地之鎖,而地陷是因為有人撬壞了其中三片鱗甲。”
    加密雲盤的警報變成急促的蜂鳴,最後3的原始數據正在被病毒篡改。林夏突然想起哈雷批注裏的“鎖鑰”二字,用希伯來字母“?????????”(afte"ach)在雲盤的密碼框輸入,進度條瞬間跳滿——這個詞的詞根與“流動”相關,正是哈雷藏在批注裏的動態密碼,像把能隨水流變化的鑰匙。
    紫外線燈下,微型渾天儀的龍尾突然顯露出段小字“明故宮三大殿的柱礎石,內嵌釹鐵硼與璿璣玉的共生體”。林夏調出南京地陷區的地質掃描圖,三大殿遺址的地下果然有強磁反應,其中保和殿的柱礎石磁場強度異常,正是被撬壞的“第三片鱗甲”,與1712年篡改的軌道參數形成共振。
    “他們知道總樞紐的位置。”陳默的電子屏顯示全球防禦理事會的部隊正在逼近明故宮,“1421年的寶船錨地形成的能量網,現在成了他們的攻擊目標,就像找到鎖眼後,要用假鑰匙強行開鎖。”
    林夏將原始星軌參數發送給南京的考古隊,同時啟動渾天儀的虛擬投影——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柱礎石坐標在星圖上亮起,與鉤星、北鬥第七星、南極老人星形成實時校準。當三大殿的磁場強度恢複平衡,地陷區的土壤開始反向隆起,漏鬥狀坑洞的邊緣長出新的植被,像大地正在自愈。
    紫外線燈突然熄滅,檔案館陷入黑暗。林夏摸著羊皮紙上的微型渾天儀,龍形支架的鱗甲在指尖下凹凸分明,仿佛能感受到三百年前哈雷繪製時的鄭重。“鄭和之星軌不是鎖,是天地對話的語言。”她的聲音在黑暗中格外清晰,“1712年的篡改者以為是在改參數,其實是在堵耳朵,不願聽自然的聲音。”
    加密雲盤的提示音打破寂靜,原始數據已成功備份至全球二十八個節點。陳默的夜視儀顯示五個銀灰色製服的身影正在撤退,他們的璿璣玉植入體在強磁場中失效,像群失去導航的船。
    當天光重新透進檔案館,林夏將羊皮紙放回恒溫盒。紫外線燈的餘光裏,哈雷的批注漸漸隱去,隻留下微型渾天儀的輪廓,龍形支架的鱗甲在陽光下閃爍,像1421年的寶船仍在星軌間航行,載著跨越時空的平衡之道,駛向101novel.com99年的星空。
    她知道,南京明故宮的地下,那把“天地之鎖鑰”已經重新轉動,鄭和與哈雷的智慧在磁場中相遇,用星軌的語言告訴世界真正的安全從不是死守某個參數,而是讓流動的能量找到屬於自己的航道,就像龍鱗隨水流起伏,既不抗拒,也不盲從,在永恒的變化裏,守住那份與天地共生的默契。
    劍橋大學檔案館的金屬架發出“咯吱”輕響,黃銅檔案盒在震顫中相互碰撞,像群受驚的魚。女人合金箱裏的渾天儀模型突然炸開,璿璣玉碎片在藍光中懸浮,每塊碎片的棱角都對應著南京地陷區的某個磁異常點——陳默的實時監測圖上,兩地的磁場波動曲線完全重疊,連01赫茲的微顫都分毫不差,像被同一根線操控的兩個木偶。
    “量子糾纏的距離上限是公裏。”林夏盯著屏幕上的倫敦與南京坐標,直線距離正好公裏,“篡改者算好了這個距離,讓劍橋的模型成為地陷區的‘觸發開關’。就像兩把同頻的音叉,敲動這把,那把會自動共鳴。”她突然想起羊皮紙上哈雷的批注,“天地之鎖鑰”旁邊畫著兩個相連的鎖,鎖芯分別刻著“劍”(劍橋)與“京”(南京)。
    女人的虹膜藍光劇烈閃爍,懸浮的璿璣玉碎片突然轉向林夏,尖端對準她手中的青銅權杖。“1421年鄭和的寶船就裝著這種糾纏裝置。”她的骨傳導聲音帶著得意,“船載渾天儀與南京明故宮的地基共振,讓艦隊在遠洋也能定位——我們隻是把導航變成了武器,讓地陷區的能量順著糾纏通道,摧毀全球量子網絡的劍橋節點。”
    金屬架的震顫突然加劇,陳默發現庫房的鋼梁裏滲出銀白色粉末,與南京地陷區的土壤成分一致——是被量子糾纏激活的璿璣玉粉塵,正順著磁場線向羊皮紙聚集。“他們想毀掉原始記錄!”他將防磁罩扣在羊皮紙上,罩壁立刻浮現出密集的光斑,每個光斑都是個微型能量彈,“糾纏通道不僅傳遞磁場,還在輸送破壞能量,就像給炸彈裝了根看不見的引線。”
    林夏將青銅權杖的石榴石對準懸浮的玉碎片,六芒星光柱在碎片間穿梭,像把鋒利的剪刀剪斷糾纏線。實時監測圖上,倫敦與南京的磁場曲線開始分離,南京地陷區的波動幅度驟減,而劍橋庫房的金屬架漸漸平穩。“牛頓在1715年的陣基裏,就設了量子糾纏的‘防火牆’。”她指著光柱中浮現的希伯來字母“?”(sakh,支柱),“這個字母的能量場能阻斷同頻共振,就像給音叉加個消音器。”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女人的合金箱突然過熱,表麵的蛇杖徽記融化成液態金屬,露出下麵的璿璣玉核心——與南京明故宮柱礎石的材質完全相同。“你們贏不了的。”她的骨傳導聲音開始失真,“地陷區的能量已經激活了‘1421裝置’,那是鄭和留下的終極武器,能讓所有量子設備退回大航海時代的水平。”
    陳默的電子屏突然接入南京的無人機畫麵地陷區的中心,塊巨大的璿璣玉正在旋轉,玉麵的刻痕組成1421年的航海圖,圖上的航線正順著磁場線向全球延伸。“這不是武器,是能量校準器!”他放大玉麵的微小刻度,發現每個航線節點都標著磁場補償值,“1421年鄭和留下的,是讓全球磁場保持平衡的校準係統,就像給世界裝了個調諧器,而你們把調諧當成了破壞。”
    當最後塊璿璣玉碎片在六芒星光柱中消融,倫敦與南京的磁場曲線徹底分離,像兩條曾經交匯的河終於分流。林夏將青銅權杖插入庫房地麵,藍光順著糾纏通道反向流動,南京地陷區的璿璣玉旋轉漸緩,玉麵的航海圖航線開始收縮,最終定格在明故宮遺址,像枚收起的指南針。
    女人的銀灰色製服滲出藍光,那是璿璣玉共生體過載的征兆。她看著合金箱裏融化的徽記,突然笑了,骨傳導的笑聲帶著雜音“原來我們激活的不是武器……是三百年前就備好的解藥。”
    金屬架的震顫完全平息,庫房裏隻剩下羊皮紙的焦香與璿璣玉的冷味。林夏揭開防磁罩,哈雷繪製的彗星軌道在陽光下泛著柔光,原始參數旁,牛頓用鉛筆補了個小小的六芒星,六個角分別對著劍橋、南京、耶路撒冷、北京、裏斯本、泉州——那是1421年與1715年兩條時空線的關鍵節點,像顆顆串在平衡線上的珠子。
    離開檔案館時,陳默的電子屏顯示南京地陷區的土壤正在固化,璿璣玉核心的溫度降至常溫。林夏望著倫敦的夜空,想象著南京明故宮的方向,那裏的古老校準器正在重新工作,用1421年的智慧與1715年的科學,共同編織著地球的磁場防護網。
    她知道,量子糾纏的秘密從不是製造破壞,而是證明萬物相連——就像劍橋的模型與南京的地陷區,看似遙遠,實則同頻;就像1421年的航海圖與1715年的軌道參數,看似無關,實則都在訴說同一個真理天地間最強大的力量,不是相互摧毀的共振,是彼此校準的和諧,在跨越時空的糾纏裏,守住那份永恒的平衡。
    劍橋大學檔案館的高倍掃描儀在林夏指尖嗡鳴,將哈雷繪製的彗星尾巴放大至千倍。彗尾的淡金色光帶在藍光中分解成無數細小的線段,每段線段的末端都藏著個極小的圓點——那是《鄭和航海圖》裏的“更數”標記,每個圓點代表“一更”(約60裏)。林夏將這些標記換算成現代距離公裏,正好是量子糾纏的安全閾值,超過這個距離,劍橋與南京的糾纏態就會像拉斷的橡皮筋般自然崩潰。
    “哈雷把解纏密碼畫成了彗尾。”陳默調出《鄭和航海圖》的“針路”係統,圖中“丁未針”(南偏西)的角度與彗尾的偏折角完全一致,“這些光帶的走向就是退纏的路徑,就像給糾纏的兩個點畫了條安全撤離的路線。”他突然注意到彗尾末端的光暈,直徑正好1421公裏,與“退纏角1421度”形成奇妙的呼應。
    林夏的目光停在彗星近日點的模糊符號上,那些像墨跡暈染的標記,在“針路”密碼的對照下突然顯形橫畫代表“子”(北),豎畫代表“午”(南),斜畫代表“壬丙”(北偏東南偏西)。組合起來的方位指向——南偏西1421度,正是鄭和寶船龍骨的傾斜角度,當年的造船工匠發現,這個角度能讓船隻在風暴中既不傾覆也不偏離航線,像種天然的平衡術。
    南京地陷區的量子糾纏信號突然增強,陳默的監測屏上,兩地的磁場曲線再次重疊,像兩條急於擁抱的蛇。“他們在強行延長糾纏距離!”他將公裏的安全閾值輸入反製係統,屏幕立刻彈出警告南京地陷區的能量正在壓縮空間距離,試圖突破閾值,“就像把橡皮筋拉過彈性極限,最後隻會崩斷,還會傷到人。”
    林夏將“退纏角1421度”輸入青銅權杖的導航係統,杖頭的石榴石投射出條虛擬航線,從劍橋出發,經1421度角偏轉,最終在南京地陷區外10公裏處終止。“這是鄭和的‘避礁航線’。”她放大航線中的拐點,每個拐點的角度都是1421度的約數,“寶船遇到暗礁時,會按這個角度轉向,既避開危險,又不偏離大方向——用在解纏上,就是讓糾纏態在安全距離內自然消退,而不是暴力切斷。”
    高倍掃描儀突然捕捉到彗尾光帶裏的小字“1421更公裏”,這是哈雷用拉丁文寫的換算公式,旁邊畫著艘寶船正在繞開暗礁,船帆的角度正是1421度。“他把鄭和的航海經驗轉化成了物理參數。”林夏的聲音帶著驚歎,“就像用‘更數’丈量大海,用龍骨角度計算力的平衡,這些古老的智慧在三百年前就預見了量子糾纏的特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南京地陷區的糾纏信號開始出現波動,陳默發現是“退纏角”在起作用——按1421度調整的量子護盾,正在像寶船繞礁般緩緩偏離糾纏中心。監測屏上的兩條磁場曲線開始出現夾角,角度以每分鍾01度的速度增大,像把正在緩緩張開的剪刀。
    女人的合金箱突然發出刺耳的警報,她虹膜裏的藍光迅速黯淡。“公裏……原來這才是鄭和的‘萬裏安全線’。”她的骨傳導聲音帶著解脫,“我們以為突破閾值能獲得更強的武器,卻不知道糾纏的本質是適可而止,就像寶船永遠不會駛離補給線太遠。”
    當劍橋與南京的距離超過公裏的瞬間,量子糾纏態徹底崩潰,庫房的金屬架停止震顫,南京地陷區的璿璣玉不再旋轉。林夏將“退纏角1421度”存入全球量子網絡,屏幕上彈出哈雷藏在彗尾裏的最後信息“航海的真諦不是抵達最遠的地方,是知道該在何處轉彎。”
    高倍掃描儀緩緩關閉,哈雷繪製的彗星在屏幕上完整呈現,彗尾的光帶像條溫柔的航線,指引著糾纏態安全退離。林夏望著窗外的劍橋夜空,想象著鄭和寶船的龍骨切開海浪的弧度,與三百年後解纏的角度完美重合——原來跨越時空的智慧從不需要複雜的公式,隻需像航海者那樣,懂得在正確的角度轉彎,在安全的距離停步,讓所有糾纏的力量,都能找到溫和的歸宿。
    陳默的電子屏顯示南京地陷區的磁場正在恢複正常,那些被糾纏激活的璿璣玉,此刻像沉睡的珍珠,安靜地躺在明故宮的地基下。林夏知道,這場跨越六個世紀的對話還會繼續,就像彗尾永遠跟隨著彗星,古老的智慧永遠滋養著新的發現,在公裏的安全線內,訴說著平衡與退讓的永恒真理。
    理事會的能量武器擊中掃描台時,藍光在劍橋大學檔案館炸開,羊皮紙的碎片像受驚的蝶群紛飛。林夏的指尖最後一次按在量子計算機的回車鍵上,解纏公式的數據流順著青銅權杖的藍光衝上穹頂,全息投影中的彗星軌道突然以1421度角反向延伸,像條突然掉頭的河流。
    被篡改的曲率參數在逆流中劈啪作響,像陽光下消融的冰雪。哈雷繪製的彗尾開始重組,淡金色光帶裏的“更數”標記連成線,與《鄭和航海圖》的星軌坐標精準對接——那些曾被歐洲學者批注為“蠻夷航海塗鴉”的紅點,此刻亮起藍光,在南京地陷區的全息模型上組成十二邊形防禦網,每個都對應著1421年寶船的錨地遺址。
    “防禦網在吸收糾纏能量!”陳默的電子屏上,南京地陷區的能量讀數正以每秒3單位的速度下降。防禦網的每個都伸出條光帶,像寶船拋出的纜繩,將狂暴的糾纏能量導向青藏高原的無人區——那裏的地磁場強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3倍,正是哈雷在彗尾光帶裏標注的“能量沉澱池”。
    能量武器的第二發擊中青銅權杖,杖頭的石榴石迸出星火。林夏看著全息投影中防禦網的某條邊突然變暗——南京明故宮遺址對應的能量不足,這是被激進派破壞的“第三片鱗甲”。她迅速調出《鄭和航海圖》的“補位航線”,將福建長樂港的錨地坐標輸入係統,暗邊立刻重新亮起,防禦網恢複完整。
    “他們說對了一件事。”林夏的聲音在能量爆炸的轟鳴中異常清晰,她指著防禦網中心的光點,那裏是鄭和寶船的主錨地坐標,與牛頓六芒星陣的地心投影完全重合,“1421年的星軌確實是武器,但不是用來攻擊的,是用來守護的。就像寶船的錨既固定船身,也緩衝風浪,這些坐標組成的不僅是防禦網,更是能量緩衝帶。”
    理事會女人的合金箱徹底炸開,璿璣玉碎片在防禦網的藍光中失去光澤。她看著南京地陷區的糾纏能量被導入安全軌道,虹膜裏最後一絲藍光熄滅“為什麽……歐洲的星軌理論鬥不過航海圖?”
    “因為海比星空更懂得平衡。”林夏調出防禦網的能量分布曲線,與太平洋的潮汐曲線完美重合,“星星的軌道是固定的,而海洋永遠在流動,鄭和的星軌坐標會隨季風調整,就像解纏公式裏的動態參數,這是刻在航海人骨子裏的智慧——永遠給變化留餘地。”
    當最後一縷糾纏能量被導入青藏高原,南京地陷區的地麵停止震顫。全息投影中的防禦網漸漸隱去,露出下方重疊的兩張圖1421年的《鄭和航海圖》與1712年的哈雷彗星軌道,兩者的交點處,牛頓用希伯來文寫的“?????”(和平)正在發光。
    掃描台的殘骸上,羊皮紙的碎片在藍光中拚回完整,哈雷的原始批注旁多了行新的字跡,像是能量流自動書寫的“蠻夷與文明,本是同片海的兩岸”。林夏知道,這才是解纏公式的終極答案——糾纏的不僅是粒子,更是不同文明的智慧,隻有讓它們在安全的軌道上共生,才能釋放真正的力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理事會的部隊開始撤退,女人的背影在檔案館的廢墟中顯得單薄。林夏撿起塊璿璣玉碎片,對著光看時,裏麵映出雙重影像1421年的寶船與1712年的彗星在同片星空下相遇,像兩個跨越時空的知己,終於讀懂了彼此的語言。
    離開檔案館時,陳默的電子屏顯示全球量子網絡正在自動修複。林夏望著劍橋的夜空,想象著南京明故宮遺址下,十二邊形防禦網的光點正在緩緩熄滅,像寶船歸港時依次熄滅的航燈。她知道,這場跨越六個世紀的糾纏,終將以最溫柔的方式和解——就像航海圖與星軌在宇宙中重疊,證明所有智慧的終點,都是守護這片共同的家園。
    劍橋大學檔案館的藍光中,女人的渾天儀模型突然迸裂,璿璣玉碎片像被無形的手牽引著,在空中重新拚合。當最後一塊碎片歸位時,哈雷的親筆簽名在玉麵中央浮現——羽毛筆的筆觸帶著刻意的顫抖,與1712年皇家學會會議記錄上的簽名分毫不差。更驚人的是碎片重組後的星圖歐洲的彗星軌道與中國的渾天儀刻度完美咬合,彗星的近日點正好落在渾天儀的北極點,像把鑰匙終於插進匹配的鎖孔。
    “這不是篡改,是加密。”林夏的指尖撫過重組的星圖,哈雷簽名的尾鉤處藏著極小的希伯來字母“?”(sakh,隱藏),“1712年的皇家學會裏,肯定有激進派想把鄭和的星軌技術改造成武器,哈雷隻能用這種方式藏起真正的密鑰——就像用錯誤的密碼保護正確的答案。”
    陳默將碎片星圖與羊皮紙的原始批注重疊,發現哈雷故意寫錯的三個參數把彗星遠日點寫成“472萬公裏”(少寫一個零),把太陽黑子周期標為“112年”(多寫一個1),把璿璣玉的共振頻率記成“112赫茲”(小數點錯位)。“這三個錯誤拚起來是‘47101novel.com’‘112’‘112’,正好是正確參數!”他的電子屏彈出解密後的防禦公式,與南京地陷區的安全防禦網參數完全一致。
    女人的虹膜藍光徹底熄滅,她望著重組的渾天儀星圖,突然笑出聲“難怪我們激活的武器總出故障,原來從一開始就是假的。”她的骨傳導裝置傳來最後的信息,是段1712年的皇家學會錄音,哈雷的聲音帶著焦慮“必須讓參數看起來有害,才能阻止他們濫用……真正的密鑰藏在錯誤裏,就像珍珠藏在蚌殼的傷口裏。”
    璿璣玉碎片突然發出蜂鳴,星圖上的歐洲與中國區域同時亮起紅光,顯露出1712年的陰謀軌跡激進派成員、皇家學會秘書漢斯·斯隆曾試圖偷走鄭和的星軌手稿,哈雷發現後,故意在公開記錄裏篡改參數,讓斯隆得到的是套“自毀程序”——當武器能量超過112特斯拉,會自動反向攻擊使用者,南京地陷區的最初塌陷,其實是激進派試爆時的自傷。
    “他連我們的試爆都算到了。”林夏調出南京地陷的第一手數據,爆炸中心的能量殘留顯示為113特斯拉,正好超過自毀閾值01,“哈雷在錯誤參數裏埋了‘熔斷機製’,就像給武器裝了個反向扳機,確保它永遠傷不了無辜。”
    重組的渾天儀突然投射出哈雷的全息影像,三百年前的天文學家站在劍橋的星空下,手裏舉著《鄭和航海圖》“當歐洲的彗星遇上東方的星軌,不該是征服,是對話。”影像中的哈雷將航海圖與星圖重疊,“我故意留下篡改痕跡,是相信總有一天,會有人同時看懂兩種星圖的語言,明白真正的力量從不是摧毀,是守護。”
    陳默的電子屏顯示全球防禦理事會的激進派正在瓦解,各地的璿璣玉裝置因“自毀程序”自動關閉。南京地陷區的防禦網開始收縮,將最後一縷糾纏能量導入地心,地陷邊緣的土壤正在重新凝結,像傷口在緩慢愈合。
    璿璣玉碎片的藍光漸漸黯淡,重組的星圖在空氣中分解成光點,像場盛大的星落。林夏撿起塊殘留的碎片,玉麵上哈雷的簽名正慢慢隱去,隻留下彗星與渾天儀咬合的痕跡,像個永恒的證明——不同文明的智慧從不是對立的,它們像齒輪般相互咬合,才能驅動人類向前。
    離開檔案館時,晨光已穿透穹頂的破洞,照在滿地的玉碎片上。林夏知道,哈雷用三百年的等待證明了一件事真正的密鑰從不在完美的參數裏,而在懂得包容錯誤的智慧裏,就像歐洲的彗星軌道需要中國的渾天儀來校準,人類的進步也永遠需要不同文明的對話來指引,在光與暗的博弈中,守住那份跨越時空的平衡。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地窖深處,潮濕的空氣裏浮動著鉛與銅的鏽味。林夏的量子探測器在黑暗中發出淡綠光芒,照在牆角那隻半嵌在石縫裏的銅匣上。六重封印的紋路在光線下顯形,從外到內依次是希伯來字母、拉丁數字、鄭和寶船的錨鏈圖案,最內層的封印上,“1712”的年份被刻意刻歪,像個等待被破譯的暗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激光波長要調成1421納米。”陳默盯著探測器的頻譜分析,匣身的合金成分裏摻著璿璣玉粉末,這種玉石對特定波長的激光會產生共振。林夏調整儀器時,銅匣突然輕微震顫,封印上歪寫的“1712”開始滲出藍光,數字的輪廓漸漸變成“1421”——鄭和下西洋的年份,像塊被擦去偽裝的碑文。
    激光切開最後一重封印的瞬間,銅匣內湧出股寒氣,渾天儀的銅環在綠光中自動展開。龍形支架的鱗甲在懸浮時依次亮起,每條龍的口中都銜著塊菱形璿璣玉,其中最大的那塊碎片,邊緣的缺口與南京地陷現場出土的殘片嚴絲合縫。當林夏將兩塊碎片對接,完整的璿璣玉突然旋轉起來,玉麵的刻痕組成陰陽太極圖案,陰魚眼是希伯來字母“?”(魚),陽魚眼是漢字“衡”,像兩種文明的智慧在玉石中完成了對話。
    “底座的刻度不是度,是‘指’和‘角’。”陳默的電子尺對準渾天儀的赤道環,刻度單位與《鄭和航海圖》的“牽星術”完全一致——“一指”約合19度,“一角”等於四指。環上標注的“北極星距天頂六指”,換算成現代角度正好114度,與量子護盾的安全閾值112度僅差02,這是古代測量工具的正常誤差。
    地窖的石牆突然滲出藍光,與渾天儀的銅環產生共振。林夏發現牆縫裏嵌著更多璿璣玉碎片,拚接後顯露出幅星圖,北鬥七星的鬥柄指向南京明故宮的方向,鬥魁的四顆星組成個微型六芒星,與牛頓的能量陣標記吻合。“哈雷和牛頓當年就藏在這裏。”她摸著星圖上的磨損痕跡,“他們用牽星術的單位標注渾天儀,是怕歐洲的激進派看懂,卻堅信懂東方航海術的人終會破譯。”
    對接後的璿璣玉突然投射出段影像1712年的三一學院地窖,哈雷正將《鄭和航海圖》的星軌數據刻進渾天儀底座,牛頓在一旁用希伯來字母標注能量參數。“當兩種星圖的語言能對話,錯誤的參數自會修正。”牛頓的聲音透過三百年傳來,他指著渾天儀的龍形支架,“龍有鱗甲,就像真理有不同的外衣,剝開歐洲的、東方的,裏麵的平衡之道始終如一。”
    南京地陷區的實時監測突然傳來警報,重組的璿璣玉讓兩地的量子糾纏態產生新的共振,但這次的共振頻率是和諧的6單位,而非激進派想要的破壞性12單位。陳默調出能量轉化曲線,地陷區的糾纏能量正在被渾天儀引導,順著龍形支架的鱗甲紋路流動,最終注入劍橋地窖的石牆——那裏的土壤含有大量磁鐵礦,是天然的能量存儲器。
    “這才是‘天地之鎖鑰’的完整形態。”林夏看著太極圖案的陰陽魚開始旋轉,陰魚(南京)的能量流入陽魚(劍橋),陽魚的平衡參數反哺陰魚,形成完美的循環,“1421年的牽星術和1712年的能量陣,本就是把鎖的兩半,分開時各有缺陷,合起來才是完整的密鑰。”
    渾天儀的銅環突然加速旋轉,赤道環上的“六指”刻度開始閃爍。林夏想起南京地陷區的北極星觀測數據,那裏的北極星距天頂正好六指,與渾天儀的標注形成跨時空的呼應。“他們在三百年前就完成了校準。”她的聲音帶著敬畏,“用北極星的位置做基準,讓東方的牽星術與西方的星軌計算,在同一個參照係裏對話。”
    當地窖的藍光與南京地陷區的最後一縷糾纏能量完成共振,璿璣玉的太極圖案漸漸隱去,隻留下塊完整的玉璧,上麵同時刻著“牽星術”的指角刻度與牛頓的六芒星參數。陳默將玉璧的三維數據上傳至全球數據庫,標題用中英雙語寫著“兩種星圖,一種平衡”。
    離開三一學院時,陽光透過哥特式的花窗,在地麵投下星芒狀的光斑。林夏手裏握著那塊完整的璿璣玉,玉璧的溫度正好是人體的37度,像塊有生命的石頭。她知道,渾天儀的共振不僅連接了劍橋與南京,更連接了1421年的帆影與1712年的星圖,證明人類最珍貴的智慧,從不是某一種文明的獨舞,而是不同文明在平衡之道上的共舞,就像太極的陰陽魚,少了哪一半,都成不了完整的圓。
    劍橋大學三一學院的地窖裏,陳默的量子探測器發出尖銳的蜂鳴。他將探頭貼近懸浮的璿璣玉碎片,屏幕上的波形圖突然與南京地陷區的監測數據重疊,連001赫茲的微顫都分毫不差。“1421裏,這是觸發閾值。”他調出明代《瀛涯勝覽》的航程記錄,鄭和船隊七下西洋的總航程相加,正好是1421裏,“兩個碎片的距離小於這個數值,就會像兩塊磁鐵自動吸附,引發共振——這不是模型,是能定位的量子錨。”
    林夏的指尖撫過龍形支架的鱗片,每片鱗甲上都刻著細小的篆字,組合起來是《周髀算經》的勾股定理“勾三股四弦五”。當她用激光照射鱗片,投射出的直角三角形與哈雷彗星軌道的三角參數完美重合——彗星近日點、遠日點與太陽的連線,形成精確的3:4:5比例,像兩千年前的數學公式與三百年前的星圖在對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