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古老傳說(1)

字數:3244   加入書籤

A+A-


    南雲的山野籠罩在晨霧中,空氣清新而濕潤。林暮秋沿著青石鋪就的小路,穿過一片古老的竹林,向山深處的培訓基地走去。這是他來到南雲的第三天,前兩天都在適應環境和準備工作。
    基地建在一座小山的半腰,外表看似普通的傣族風格建築群,實際上是天機局最古老的訓練場之一,據說自民國時期就已存在,隻是幾經易名。這裏遠離塵囂,既是避難所,也是高級源士的修行地。
    林暮秋還沒見到陳總工程師提到的“真正的大師”,隻收到一張紙條,要求他每天早晨沿山路前行,直到找到一座石亭。今天是第一次嚐試,他既期待又有些忐忑。
    山路蜿蜒曲折,隨著海拔升高,霧氣逐漸散去,陽光透過樹葉斑駁地灑在路麵上。走了約半小時,前方出現一座簡樸的石亭,亭內坐著一位白發老者,正在悠閑地品茶。
    老者看起來七十多歲,身材瘦削但挺拔,一襲灰色長衫,白發隨意地束在腦後。他的麵容平和,雙眼卻異常明亮,透著一種看透世事的智慧。
    “來了,”老者沒有抬頭,聲音平靜而有力,“坐吧。”
    林暮秋行禮後在石凳上坐下。老者給他倒了杯茶,茶水清澈,散發著淡淡的幽香。
    “我是龍辰,”老者簡單介紹,“從今天起,我會教你一些關於龍脈的知識。”
    林暮秋驚訝地看著他:“龍辰前輩。。。就是史上最年輕的天機局總工程師?”
    老者微微一笑:“那都是五十年前的事了。現在我隻是個喜歡研究古書的老頭子。”
    林暮秋知道龍辰的傳奇:二十八歲成為天機局最年輕的總工程師,帶領組織度過了艱難的動蕩時期,後因某次任務重傷,退居幕後,專注於古代源力研究。他是當代最受尊敬的源力理論大師之一,被譽為“活著的典籍”。
    “你已經經曆了不少,年輕人,”龍辰說道,目光如炬,“近距離接觸過古代裝置,感受過純淨源力,甚至與收割者交手。但你對龍脈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麵。”
    他從袖中取出一卷古舊的竹簡:“這是唐代一位隱士留下的記載,描述了龍脈的本質。”
    林暮秋接過竹簡,小心翼翼地展開。竹簡上的文字古奧難解,但隨著他專注閱讀,符號似乎在他眼前活了起來,直接向他傳遞含義。
    “龍脈者,非一時一地之物,乃貫穿天地之大脈。循脈而行,能通古今;得脈而用,可達幽冥。上應星象,下接地氣,中和人事。古人得之而興,失之而衰。。。”
    “龍脈不僅僅是地球表麵的能量網絡,”龍辰解釋道,“它是一個複雜的多維結構,連接著地殼深處的能量源與宇宙中的某些特殊輻射。古代文明建造的那些裝置,隻是接入這個網絡的終端或節點。”
    他指向遠方連綿的山脈:“你能看到什麽?”
    林暮秋望去:“群山起伏,如龍蜿蜒。”
    “很好,”龍辰點頭,“古人觀山識脈,並非簡單的想象。山脈的形成與地下能量流動密切相關。龍脈理論實際上是一種古代地質學和能量學的結合。”
    他從石亭旁取出一個黑色木盒,打開後露出一張古老的地圖,上麵標注著複雜的線條和符號:“這是唐代繪製的龍脈圖,當時稱為山川地勢圖。注意這些線條如何連接各個主要山脈和水係。”
    林暮秋研究著地圖,驚訝地發現這些線條與他在海清“泉龍”空間看到的能量流動模式驚人相似:“這。。。簡直就是地球表麵的能量流動路徑!”
    “沒錯,”龍辰讚許地點頭,“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和特殊感知能力,識別出了這些能量路徑,並稱之為龍脈。他們在關鍵節點建造特殊建築——宮殿、寺廟、陵墓——以引導和利用這些能量。”
    他指向地圖上的幾個特殊標記:“這些是主要節點,古籍稱為龍穴或龍眼,是能量特別集中或轉換的地點。我們稍後將研究的斷橫山脈地區,就有一個重要節點。”
    “斷橫山脈?”林暮秋想起了自己第一次能力覺醒的地方。
    “是的,那裏是我們將要探索的第一個目的地,”龍辰說,“那個地區有一處特殊的龍脈交匯點,可能與一個古代觀測站有關。但在出發前,你需要更深入地理解龍脈的性質和操作原理。”
    接下來的幾個小時,龍辰詳細講解了龍脈理論的基礎知識——能量流動模式,節點類型,以及古人如何識別和利用這些自然現象。
    “龍脈並非靜止不變,”他強調,“它們會隨著地質變化、天體運動甚至人類活動而變化位置和強度。古代源士開發了一套複雜的符號係統來記錄和預測這些變化,這就是後世所稱的風水學的原始形態。”
    當太陽接近正午時,龍辰收起地圖和典籍:“今天先到這裏。明天我們將開始實踐訓練,教你如何感知和追蹤龍脈能量。回去後,閱讀我準備的資料,思考龍脈與你之前遇到的古代裝置之間的關係。”
    林暮秋謝過老師,帶著滿腦子的新知識和疑問返回基地。回到自己的小院,他發現書桌上已經放置了幾本古籍和一些現代研究報告,旁邊還有一張紙條:“知識隻是開始,理解才是關鍵。源力不在書中,而在自然與心間。——龍辰”
    他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本書,這是一本看似普通的古籍複印本,標題為《地脈考》。然而當他閱讀時,發現這本表麵上討論山川地理的古書,實際上是一部係統記載龍脈分布和性質的專著,隻是用隱晦的語言和比喻來描述,避免機密外泄。
    書中詳細記載了炎夏境內主要的龍脈走向,特別強調了幾個關鍵節點,其中就包括斷橫山脈區域的一個被稱為“龍首”的地點。據描述,這裏是“諸脈所匯,氣象萬千,通天地,達古今”的特殊之處。
    林暮秋繼續閱讀現代研究報告,這些是天機局多年來對龍脈的研究成果。報告結合了古代知識和現代科學,試圖用地磁場、地熱能流、甚至量子場理論來解釋龍脈現象。雖然沒有完全統一的理論,但所有研究都指向一個共識:龍脈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能量網絡,而非簡單的迷信。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份關於斷橫山脈“龍首”區域的特別報告。這個區域在過去二十年間進行過多次探索,發現了一些古代建築遺跡和不明能量波動,但始終沒能找到傳說中的主要源力設施。報告提到,該區域有異常的磁場幹擾和地質特征,使得現代探測設備效果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