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浪潮之下的堅守與革新
字數:2512 加入書籤
區域性音樂治療交流會的成功舉辦,讓葉淩團隊在泰國偏遠地區的音樂治療項目聲名遠揚。越來越多的公益組織、教育機構慕名而來,希望能引進這套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音樂治療模式。然而,讚譽聲中,危機也在悄然逼近。
某天清晨,李潔像往常一樣打開電腦查看郵件,一封匿名舉報信讓她瞬間臉色煞白。信中指責音樂治療項目盜用其他機構的課程體係,甚至歪曲事實,稱團隊在偏遠地區的教學是 “掛羊頭賣狗肉” 的作秀行為。還未等葉淩等人反應過來,網絡上關於此事的討論便如潮水般湧來,不少不明真相的網友跟風指責,負麵輿論甚囂塵上。
“葉老師,現在很多合作方都打來電話詢問情況,還有幾個已經暫停了合作意向。” 小張抱著一摞文件,聲音裏滿是焦慮,“這些謠言太離譜了,我們該怎麽辦?”
葉淩摩挲著下巴,目光冷靜:“清者自清,越是這種時候越不能亂。我們先整理項目從創立到現在的所有資料,包括課程研發記錄、教學案例、原創音樂作品,用事實說話。” 他頓了頓,又補充道,“另外,聯係之前受益的孩子和道,“另外,聯係之前受益的孩子和家長,看看能不能請他們幫忙發聲。”
團隊成員們迅速行動起來,連續幾日通宵達旦地整理資料。卡洛斯更是翻出了厚厚的創作手稿,每一頁都記錄著他將泰國傳統音樂與現代元素融合的過程。“這些手稿就是最好的證據,我們的每一個音符都是自己的心血。” 他將泛黃的紙頁小心翼翼地整理成冊,眼中滿是憤慨。
與此同時,葉淩和李潔親自走訪那些曾接受音樂治療的孩子家庭。在阿明家,阿明的父親拍著胸脯說:“葉老師,你們為孩子做的一切我們都看在眼裏。我現在就去網上發帖,把阿明的變化原原本本告訴大家!” 其他家長也紛紛響應,他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孩子的成長故事,配上對比照片和視頻,用最真實的情感回擊謠言。
然而,風波並未就此平息。一家新成立的音樂治療機構突然冒出來,公然宣稱自己才是 “最正統的音樂治療模式”,還暗指葉淩團隊抄襲。更棘手的是,該機構背後似乎有資本支持,在各大平台大肆投放廣告,聘請水軍帶節奏,將輿論進一步攪渾。
“他們這是有備而來。” 李潔看著對方精美的宣傳視頻,眉頭擰成了疙瘩,“這些課程體係和我們的有相似之處,但明顯是東拚西湊,根本沒有靈魂。”
葉淩卻露出了意味深長的笑容:“既然他們想比,那我們就大大方方地比一場。” 他提議舉辦一場公開的音樂治療研討會,邀請行業專家、媒體記者,還有雙方的支持者到場,讓兩種模式在眾人麵前一較高下。
研討會當天,會場座無虛席。葉淩團隊這邊,孩子們帶著自製的樂器早早到場,他們眼中閃爍著自信的光芒,全然不知即將到來的 “較量”。而對方團隊則派了幾位西裝革履的講師,帶著精心準備的 ppt,言辭鑿鑿地講述著他們的 “專業理論”。
首先是課程展示環節。對方講師播放了一段孩子們在教室裏整齊劃一演奏的視頻,強調 “標準化教學” 的重要性。輪到葉淩團隊時,卡洛斯帶著孩子們走上台,沒有華麗的舞台布景,隻有山林間隨手采摘的樹葉、竹筒。阿泰即興敲擊起竹筒鼓,其他孩子默契地加入,或用樹葉吹奏,或用木板拍打節奏,一段充滿山野氣息的旋律自然流淌,瞬間點燃了現場氣氛。
“我們的課程沒有固定模板。” 葉淩走上台,目光掃過全場,“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音符,音樂治療不是流水線上的產品,而是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旋律。” 他指著台下興奮的孩子們,“就像這些孩子,他們從不敢開口到能即興創作,靠的不是標準化的教學,而是對音樂的熱愛和自由表達。”
隨後的專家點評環節,一位資深音樂治療師拿起對方的課程大綱,搖了搖頭:“理論看似完備,但缺少對個體的關注。音樂治療的核心是治愈心靈,而不是機械地複製技巧。” 當他翻閱完葉淩團隊提供的資料,不禁讚歎:“從傳統音樂中汲取靈感,又結合現代心理學,這才是真正的創新。”
真相逐漸浮出水麵,網絡輿論開始反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葉淩團隊的音樂治療項目紮根鄉土,充滿人文關懷,與對方商業化、程式化的模式有著本質區別。那家企圖抹黑的機構見勢不妙,悄悄刪除了負麵言論,灰溜溜地退出了這場較量。
風波過後,葉淩團隊不僅沒有受損,反而收獲了更多認可。一位國際音樂治療協會的代表主動聯係他們,希望將這套融合傳統與現代的模式推廣到更多國家。“你們的項目讓我看到了音樂治療的另一種可能。” 代表在電話裏感慨道,“它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又充滿創新活力。”
站在夕陽下的村莊,葉淩看著孩子們在音樂中追逐嬉戲,心中感慨萬千。這場風波就像一場暴風雨,卻讓他們更加堅定了前行的方向。音樂治療不是一場競爭,而是一場溫暖的傳遞。未來,他們將帶著這份信念,繼續在音樂的道路上探索,讓更多人感受到音樂治愈人心的力量
喜歡特種兵重生回到校園請大家收藏:()特種兵重生回到校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