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盛會前夕的和弦與雜音
字數:3019 加入書籤
曼穀的旱季帶著燥熱如期而至,工作室的吊扇在頭頂發出惱人的嗡鳴,葉淩盯著桌上的東南亞音樂治療盛會策劃案,眉頭越皺越緊。距離盛會開幕隻剩一個月,可資金缺口像道鴻溝橫在眼前 —— 國際協會的撥款遲遲未到,而馬來西亞、越南等國的合作方不斷發來場地升級的需求。
“葉老師,剛接到消息,之前談好的讚助方突然撤資了。” 小李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鏡,聲音裏帶著焦慮,“他們說更看好‘科技感更強’的項目。”
李潔啪地合上筆記本:“又是那個什麽‘未來旋律’機構搞的鬼吧?他們最近在東南亞瘋狂砸錢,到處挖我們的合作方。” 她口中的 “未來旋律”,正是此前在泰國試圖抹黑他們的資本機構,如今帶著雄厚資金卷土重來,主打 “智能音樂治療艙” 概念,在多國掀起不小的波瀾。
葉淩揉了揉太陽穴,目光落在策劃案上孩子們手繪的舞台設計圖上。阿泰用蠟筆勾勒的竹筒鼓被畫得比人還大,旁邊歪歪扭扭寫著:“想讓外國小朋友也聽聽我的鼓”。他突然站起身,抓起車鑰匙:“走,去班蘭村。有時候答案不在會議室裏。”
班蘭村的稻田在陽光下泛著金浪,葉淩下車時,正看見阿明蹲在田埂上,用樹枝在泥土裏畫音符。自從參加過國際交流,這孩子開始主動記錄生活中的生音 —— 青蛙的鼓噪、風車的轉動、甚至米粒入倉的簌簌聲,都被他轉化成獨特的節奏符號。
“葉老師!” 阿明看見他們,眼睛亮得像星星,抓起腳邊的棕櫚葉琴跑過來,“我新學了首收割歌,要彈給你聽!” 琴弦撥動間,混雜著泥土氣息的旋律撲麵而來,葉淩突然意識到,這才是他們要守護的 “靈魂之聲”。
當晚,團隊在班蘭村的祠堂裏開了場特殊的會議。燭火搖曳中,來自泰國、馬來西亞、越南的草根音樂治療師圍坐成圈,有人抱著自製的水琴,有人用芭蕉葉扇風。越南姑娘阮氏荷舉起手機,展示她用廢舊輪胎製作的鼓:“我們沒錢買設備,但孩子們用這個敲出了心跳的節奏。”
“為什麽非要跟資本比設備?” 卡洛斯突然開口,撥弄著吉他弦,“他們有他們的科技,我們有我們的土地。” 他掏出一張皺巴巴的紙,上麵是他連夜寫的盛會策劃新方案 —— 取消華麗的舞台燈光,改用竹編燈籠;放棄高價租賃的音樂廳,把主會場設在清邁的古老寺廟;甚至計劃讓各國孩子用當地材料共同搭建 “聲音迷宮”。
這個充滿野性與詩意的提案,意外獲得了所有人的認同。葉淩看著祠堂梁柱上斑駁的壁畫,突然想起老村長說過的話:“祖先們在田裏唱歌時,從不講究什麽舞台。” 他掏出手機,給國際協會代表發去一條信息:“我們想辦一場‘赤腳的盛會’,您願意和我們一起冒險嗎?”
然而,就在他們緊鑼密鼓籌備時,“未來旋律” 的動作也越來越激進。他們在社交媒體上發起 “音樂治療進化論” 投票,用數據對比質疑傳統模式的有效性;甚至雇傭當地網紅,拍攝 “智能艙內自閉症兒童首次開口” 的催淚視頻,點擊率一夜破百萬。
“他們這是在製造焦慮,把音樂治療變成科技競賽。” 李潔看著手機上的爭議帖子,語氣裏透著無奈,“現在連泰國教育部都來詢問,要不要在公立學校試點他們的設備。”
葉淩卻出奇地冷靜,他帶著團隊開始走訪各國使館、文化機構,用最樸素的方式傳播理念 —— 在馬來西亞的街頭,他們帶著孩子用椰殼琴演奏;在越南的水上市場,阿泰的竹筒鼓節奏與劃船聲共鳴;甚至在曼穀的貧民窟,他們用鐵皮桶和塑料瓶舉辦了一場震撼的 “垃圾音樂會”,吸引了上千名觀眾。
離盛會開幕還有十天時,國際協會代表終於抵達泰國。葉淩帶他去的第一站不是籌備中的會場,而是班蘭村的音樂治療課。夕陽下,孩子們用剛收割的稻草紮成樂器,阿明閉著眼睛,用棕櫚葉琴彈奏著自編的曲子,遠處傳來此起彼伏的蛙鳴,與琴聲形成奇妙的和聲。
“我好像明白了。” 代表摘下墨鏡,眼眶微微發紅,“科技是工具,而你們在守護的,是音樂的心跳。” 當晚,他連夜發回總部一份報告,標題是:“當我們談論音樂治療時,我們在談論什麽?”
盛會開幕那天,清邁的古寺被千萬盞竹燈照亮。主舞台是用各國捐贈的廢舊樂器搭建的拱門,越南孩子的水琴、馬來西亞的手鼓、泰國的竹筒鼓依次排列,宛如一道聲音的彩虹。當卡洛斯帶著阿泰敲響第一聲鼓點時,寺廟的鍾聲與遠方的山風恰好應和,仿佛天地都在共鳴。
“未來旋律” 的團隊也來了,他們站在人群中,看著舞台上沒有華麗服飾、沒有智能設備的表演,表情從不屑逐漸轉為震撼。當各國孩子手拉手唱起用十幾種語言改編的《友誼地久天長》時,一位 “未來旋律” 的技術總監突然走向葉淩,低聲說:“我想給你們的竹筒鼓做個聲學改良,不改變本質的那種。”
盛會結束後,國際協會宣布設立 “傳統與創新融合基金”,首批資金直接撥給了班蘭村的音樂治療學校。而 “未來旋律” 也出人意料地提出合作,願意為偏遠地區提供低價智能設備,但前提是 —— 必須保留當地音樂元素的編程權限。
月光下,葉淩看著孩子們在寺廟廣場上追逐,阿泰把竹筒鼓借給了一個馬來西亞女孩,兩人正用手勢交流節奏。李潔走過來,遞給他一瓶冰水:“你好像一點都不擔心競爭。”
他望著漫天繁星,想起祠堂壁畫上祖先們手拉手唱歌的圖案:“真正的音樂治療,從來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題。就像這些孩子,有人喜歡竹筒鼓,有人喜歡智能琴,隻要能讓他們聽見自己的聲音,就是最好的答案。”
晚風帶來遠處稻田的清香,不知哪個孩子又彈起了棕櫚葉琴。這一次,旋律裏多了幾分從容與堅定 —— 那是曆經風雨後,對音樂本質的真正領悟
喜歡特種兵重生回到校園請大家收藏:()特種兵重生回到校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